与其说“公知”这个概念被污名化,倒不如说是中国基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知”。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个人对一个领域的知识了解越多、在一个行业内的从业经验越多,他对于这个行业内的事件就越有发言权。在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知识分子”所具备的“公共意识”并不能脱离自己本专业太远,否则他对于公共事件发表的观点,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的从业者深刻。
中国过去的主流“公知”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并不是将自己定位为某个领域内公民利益的代言人,而是试图将自己打造为政客式的意见领袖。换言之,他们所要的并不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深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引导舆论、裹挟民意方面,甚至不惜为此编造一些事实。所谓的日本马桶水、中日夏令营、德国油纸包、美国大停电……早就已经是经典的梗了。
对于这些“公知”,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我曾以为他们无所不知,直到他们说道你熟悉的领域。
从历史的大视角上看,这些老一代公知翻车,也跟过去十几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增长和自媒体的普及有关。在20年前,各个媒体基本上都是这些“公知”的俱乐部,他们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公众。与此同时,当时国内每年的高考录取人数只有今天的几分之一,留学生人数更是不到十分之一。大量的人既缺乏相应领域的专业知识,也无法出国,“公知”们自然说什么就是什么。但在过去的几年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稀释了这些精英们的话语权,大学生和留学生的快速增长,也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到专业知识和国外的实际情况。公知们那套老旧的思维方式,自然也就不管用了。
与旧时代公知们一同老去的,还有大洋彼岸的帝国。从根本上说,旧时代的公知们的思维方式仍然没有能脱离冷战思维,在他们眼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远胜过国家利益,同时大多数人也坚信政治体制的变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放在冷战时期,这种思维方式还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冷战体系解体后,这种思维已经完全过时,而美国恰恰是被冷战思维拖累的代表。如今美国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样也作用到了公知身上,他们也同样面临着焦虑。
随着旧一代公知的老去,真正意义上的“公知”正在成长。与旧公知不同的是,新的公知们往往就是就自己的专业谈专业领域,不管对也好、错也好,总之是可以以专业知识进行探讨的。典型的比如复旦大学的沈逸老师,无论是公开演讲、视频节目还是微博,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国际政治、网络空间治理这些自己的专业领域展开的。你可以不同意沈逸老师的观点,但你可以以对应的知识框架去跟他进行讨论。这是过去的公知们难以实现的。
总之,“公知”要想不被污名化,核心就是一点——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你可以在你的专业领域内为公众进行利益代言,并借此获得相应的影响力,但不要超脱这个领域之外去干事。就像我的某个大学老师,研究女性主义几十年,现在是全国人大代表,每年都要拿出时间去各地走访调研,听取女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过去十几年,国内有不少针对女性的新政策,就与我这位老师的调研有关。这种“公知”,我觉得越多越好。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就拿最近两奶与乳协全网发黑稿针对王小七事件,那篇没有一点真实性的黑稿,只要经过大范围高频率传播,一样能在互联网上唬住很多“吃瓜群众”,让他们成功相信王小七身上肯定有“黑料”。
成功的转移话题变成了王小七是不是“别有用心”的人
污名化“公知”的原因很多,我感触最深的是大局党。
他们的口头禅之一是“为国外递刀子”,他们的常见想法有:
“就算你说的对,你也不可以说,因为要顾大局。”
“在大是大非面前,小是小非不重要。”
“这是为大局的一点点牺牲。”
“这是舆论战。”
“民意可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家丑不可外扬。”
……
……
不知是什么原因, 让这些人产生了“自己是大局操盘者”的错觉。是张唯为吗?
请问这些人,你们可以在身边的、学校的、街道的公共决策上施加一点点影响力吗?
连小局的改变都做不到,扯什么大局?
要我说,普通人就需要专注自己的小局, 做出点可见的改变,这才能帮到大局。
如果你自己都不照顾你的小局,谁还会照顾你?海量专们只会考虑要不要建化粪池的大局,不会考虑你的小局。
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公共知识分子就不应该存在,知识分子就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公共?跟谁公共?公共点啥?
你都公共知识分子了,是不是还可以共享知识分子?还可以多人知识分子?
写了上千字,结果又让修改,哎。
初看公知的文章感觉震惊,各种内幕,各种阴谋论,看来看去无非就是在暗示你一点,西方太好了,什么都比我们强,我们生活在一个落后,腐败,痛苦的国家。就像我们小时候,大到上学考试,小到吃饭睡觉,永远都不如邻居家的孩子。
中国与国外的差距是有的,但是正在缩小,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但是公知不敢承认,不敢相信,网络的普及也让他们开始发现,原来当骗子的难度升级了。
在国内,“公知”这个概念实际上就等于孔乙己。颇有那么一些人在学术上做不出名堂,于是假装“教化大众”,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媒体上大放厥词,你要说他们不学无术吧,他们确实能讲点群众听着新鲜的东西,要说他们是大师学者,业内又不认,恰似用手指沾着酒教小伙计写“回”字的孔乙己。
然而问题在于,小伙计被工作绑定了逃不开孔乙己的喋喋不休,公知的话惹人嫌了可是会被抛弃的。于是,在初期的混乱之后,孔乙己们逐渐将话题从某个字的写法,转移到了能让小伙计们心驰神往或者是心惊胆战的新鲜事上去。对于国内公知来说,最便利的诱惑性话题就是夸外国,最直接的恐吓就是前途焦虑。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被称为“公知”的群体,也就是新时代的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人,不约而同的夸外国生活,因为小伙计被绑定在酒馆里没空看看外头,他说什么你都没法反驳。
孔乙己玩的就是这么简单的花招,讲你不知道的事,调动你的兴趣,让他自己获得满足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