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公知不删除辱骂他的评论,却要删除跟他心平气和讲道理的评论?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互动中不少人都有过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公知”(这里姑且沿用这个标签,但要注意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似乎更喜欢删那些平心静气讲道理的评论,反而对辱骂性的言论视而不见?这背后的逻辑和心理机制,其实挺值得玩味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很多人在网上发表观点,尤其是在像“公知”这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体那里,往往是带着一种“经营”自己形象或“传播”自己理念的目的的。这就像做生意,你得考虑客户反馈,但不是所有反馈都对你有利,也不是所有反馈你都得全盘接受。

为什么看起来“好言好语”的反而被删了?

1. “好言好语”里的“潜在威胁”或“挑战性”: 有时候,那些看起来心平气和、条理清晰的评论,恰恰可能是在最直接、最犀利地指出“公知”观点中的逻辑漏洞、事实错误,或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难以反驳的替代性解释。这种“温和”的批评,反而比直接的谩骂更能触及问题的核心,也更能动摇“公知”原有的立场或试图建立的共识。对于一些不愿意接受挑战、更倾向于维护自己观点的人来说,这种“温和的刀子”比“粗鲁的棍子”更让他们感到不适,甚至有被“打脸”的风险。删除这种评论,是一种规避深层辩论、保持自身叙事完整性的方式。

2. 维护“舒适区”和“回音室效应”: 很多在网络上活跃的人,特别是拥有一定粉丝基础的“公知”,可能已经习惯了被认同和赞扬的环境。他们可能更愿意看到那些强化自己观点、或者至少不构成直接挑战的评论。当有人用一种非常“有礼貌”但实际内容却非常有力的反驳出现时,这会打破他们所营造的“回音室”效应,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可能并非绝对正确的现实。删除这样的评论,是他们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舒适区”,避免自己因为思考和反思而可能产生的“不适感”。

3. “讲道理”的定义和目的不同: 我们可以把“讲道理”分成几种。一种是真诚地探讨、寻求共识,另一种则可能是一种“高级”的攻击方式——用看似理性的语言,巧妙地嵌入对对方观点的否定或质疑,甚至是一种“道德绑架”。对于后者,一些“公知”可能会识别出来并选择删除,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讲道理”并非真心交流,而是别有用心的攻击。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这种判断是主观的,可能导致真正善意的、有建设性的讨论也被误伤。

4. 算法和平台机制的误导: 有些平台可能会根据评论的互动情况进行推荐或排序。如果一个“讲道理”但批判性极强的评论,获得了大量认同或讨论,甚至可能被其他用户频繁引用,这反而会增加该评论的可见性。对于希望控制舆论导向的“公知”来说,这种结果可能不是他们想要的。相反,辱骂性的评论虽然不受欢迎,但可能因为其煽动性或争议性,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被算法“放大”,但如果它没有造成更广泛的认同,可能就会被“公知”忽略,或者他们会认为这种低质量的互动不值得花费精力去处理。

为什么辱骂性的评论反而不被删除?

1. “不值得”的逻辑: 对于很多有影响力的人来说,低水平的谩骂、人身攻击,在他们看来是“无的放矢”,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回应或删除。删除这种评论,反而是承认了对方的攻击有效,给了对方关注。不予理会,就是一种“你太弱小,我懒得搭理你”的姿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经营”和“姿态管理”。

2. 将“低质”的敌对者与“理智”的批评者区分开: 有时,删除大量的谩骂评论,反而会让那些真正提出有价值质疑的“讲道理”的评论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公知”可能选择性地删除那些过于低俗、破坏性的,但对于那些虽然语气不佳但观点却有道理的,反而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的“留白”,用以衬托自己的“胸怀”或转移大家对真正批评点的注意力。

3. 利用“受害者”姿态: 删除那些看起来“心平气和”但实则有力的批评,同时保留那些明显的辱骂,有时可以形成一种“我虽然遭受了这么多攻击,但仍然坚持我的观点,我的粉丝们也理解我”的叙事。这是一种利用“受害者”姿态来巩固自身群体认同和获得支持的策略。他们会认为,那些辱骂者是“无知的群体”或“敌对势力”,而那些讲道理者则是“试图颠覆我”的“聪明敌人”。他们可能更愿意“面对”前者,因为这更容易激发粉丝的保护欲;而对于后者,则可能选择“一刀切”地将其移除。

4. 精力有限和选择性关注: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每天会收到海量的评论。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删除那些被系统标记为“不当”的、或者那些直接威胁到其发言权限的评论。而那些“道理很深”但又没有明确违反平台规则的评论,如果管理团队不够专业,或者“公知”本人没有仔细辨别,就可能被疏漏。

总结一下

“公知”不删除辱骂评论却删除心平气和讲道理的评论,这背后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策略博弈。它可能源于对自身观点权威性的维护、对批评的规避、对“回音室”的渴望,也可能是一种为了塑造特定公众形象的刻意为之。很多时候,删除那些“温和但有力的批评”,比删除那些“低劣的谩骂”,更能有效地维持他们想要的公众叙事和个人权威。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过度解读,也可能是管理评论的人员能力不足,或者就是简单地按照情绪进行了“一刀切”处理。但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那么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动机和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田忌赛马了。

我之上驷对彼之下驷,还能不赢吗?

那别人的上驷呢,被我删掉啦!

记得以前有个名记骂中国社会保障怎么怎么不行,美国的社会保障怎么怎么行。

其实他说的有合理的成分,然后我就打很多字,为什么这样,这些年补了哪些课,医保覆盖率怎么逐年上升,还有哪些确实不行。

然后就被删了!

他接着挂另一条评论,“那些没能力的就是该死,保障个X”! 然后他的粉丝一拥而上嘲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user avatar

我一般写一些敏感问题或者开车的时候,都会选择筛选评论

这是为了保命


大多数兄弟姐妹也都知道,所以回复里都是插科打诨,就这还经常7天小黑屋。

但是很多新来的小兄弟们还不知道,开车比我开的还狠,直接开压路机了都,我不为自己的号着想也得为他们的号着想啊··

我还是隐藏掉比较好···



大家知道,其实辩论有时候不是为了驳倒对方,而是把自己的理念给旁观者看,争取旁观者的支持。

而远古时代的公知们,大部分都是跨专业扯淡,张将军、马前卒、罗翔这些新一代的公知,是在自己专业的领域里讲,涉及到别的领域讲的很少。

跨专业扯淡的,还是以高晓松老师为例,我们都讲音乐,我开着知网也谈论不赢他啊,但是我们都讲历史,我还能开知网,那就碾压他了····

远古时代的公知们,都是除了本专业不讲,别的都讲····他们漏洞很多的,经不起推敲

你心平气和的讲道理的结果,那就是旁观者就跟着你跑了······

如果是那种单纯骂人的,那反而会引起旁观者的同情··



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吧?



我举一个实际的例子


有一个小公知,专业是学嗯,就算是学金瓶梅的吧

这天发了一个汤不热

说刘老师刚出场是穿的白色纱质的短裙,红色的纯棉T恤。黑色丝袜,一双白色的高跟鞋。

这时候,

一般人士是:去你的吧,不知道还瞎说

专业人士出来,说不可能,小说的内容是中学老师,不可能穿黑丝高跟,平跟鞋肉色的概率比较高。

旁观者看到专业人士的话语,就会觉得确实是,然后心里就会觉得专业人士说的对

看到一般人士的话,就觉得这个人素质有点低啊,楼主说的应该是对的···


如果小公知是正常交流,就会和专业人士进行探讨,第一次是没穿丝袜,白色平底鞋

第二次应该是一件水粉色的衬衫,到膝盖的淡黄色纱裙,白色的长统丝袜,白色的高跟小凉鞋。

第三次是佐丹奴的直板牛仔裤,深红色的紧身纯棉T恤。

然后双方交谈的很开心


但是实际上是,

他把心平气和的都删掉了

只留下上来就骂的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互动中不少人都有过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公知”(这里姑且沿用这个标签,但要注意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似乎更喜欢删那些平心静气讲道理的评论,反而对辱骂性的言论视而不见?这背后的逻辑和心理机制,其实挺值得玩味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很多人在网上发表观点,尤其是在像“公知.............
  • 回答
    “真正的公知”这个词,说实话,它在当下的语境里,已经变得有点复杂和模糊了。要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被定义的,以及为什么有人喜欢它、有人又不喜欢它,咱们得一步步来捋。“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与“真正的公知”的界定“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顾名思义,.............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用户在公开表达对民主制度的质疑和反对的同时,又在抱怨平台上的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心理、认知以及对“自由”的不同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反民主”。对民主的反感并非单一原因造成,可.............
  • 回答
    《左传·昭公六年》里那句“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确实挺有意思的,说的是一件大事,跟咱们现在理解的“人治”和“法治”那点事儿有点儿关系。要讲明白,咱们得把它拆开来,一层层捋。首先,咱们来看“民知有辟”这四个字。“民”很好理解,就是老百姓,普通大众。“知”就是.............
  • 回答
    关于“学识的中年人为何容易受到公知言论的影响”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涉及了挺多复杂的心理、社会和认知层面的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把这些点一一剖析开来。首先,咱们得理解“学识”这个词。在这里,“学识”不单单指一个人读了多少书,掌握了多少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去消化、吸收、理解和.............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一些画面,也听到过一些朋友的经历和看法。你说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还挺普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环境的冲击与自我认同的重塑首先,想想他们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当一个人离开熟悉的土壤,到一个完.............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国的使用,其背后隐藏着复杂且不断演变的社会心理和政治生态。人们对“公知”产生厌恶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公知”概念的模糊化与标签化: 最初的积极含义: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最初的本意是指那些拥有专业知识.............
  • 回答
    关于“公知大部分是60后/70后,而90后/00后更爱国”的说法,确实在一些社会讨论中比较常见。这种说法背后,往往与不同年代的人群经历的社会环境、成长背景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的差异有关,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国家、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认知和情感倾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这种说法的形成逻辑,并分析其中的一些.............
  • 回答
    在中国,律师和记者这两个群体之所以会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公知”(公众知识分子),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们在社会认知中的角色、他们所采取的立场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评价。要详细讲述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公知”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与内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公知”这个词在中国互联网.............
  • 回答
    在中国,关于“公知”是否接受美国资助并为其说话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客观分析: 一、关于“公知”与美国资金的关联1. 存在个别案例 中国确实存在部分学者或媒体人通过学术交流、国际合作项目等途径接受海外资助,但这类资金通常用于学术研究、国际会议、联合课题等,并非直接与政治立场挂钩。例如,一些高.............
  • 回答
    微博上“公知”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背后牵涉到言论自由、信息传播、社会舆论以及监管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有关部门”似乎没有对所谓的“公知”进行普遍性的“管下”,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也反映了在当前信息环境下,管理部门面临的挑战和考量。首先,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公知”这个词在当前语境下的含.............
  • 回答
    关于“共军敌后歼灭日军800多”这一论调,确实在一些“公知”群体中存在一定的讨论和支持。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1. 历史叙事的竞争与解读的差异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高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领域。不同的政治力量、历史学家和知识分子对同一段历史会有不.............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有些人不希望亲近的人知道自己在知乎上答题,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也挺真实的。我仔细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都是我观察到的,或者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首先,怕被“标签化”或者被过度解读。 咱们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多少会透露出一些个人看法、知识储备、甚至是一些价值观。万一有人通过你的知乎账号,看到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平台用户的构成、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讨论氛围的差异。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高赞回答”,换个平台到了微博,情况可能就完全变了,甚至招来一片骂声,这背后不是没有原因的。咱们来拆解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1. 用户群体和认知基石的不同: 知乎: 很大程.............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大量高质量的回答,内容翔实、逻辑严谨,甚至能提供全新的视角。但与此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人,面对这些优质内容,表现出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我不喜欢”这么简单,而是涉及了认知模式、信息茧房、心理防御以及平台生态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我.............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如今在中国网络上,大概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标签了。它曾一度被用来指代那些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于批判社会现象、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知识分子群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知”的含义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甚至在某些语境下,它被赋予了负面的色彩,与“崇洋媚外”、“为西方价值观辩护.............
  • 回答
    公知和红卫兵是两个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群体。要详细讲述他们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定义与基本身份 红卫兵 (Red Guards): 指的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出现的,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拥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他们的行动是当时.............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公知”和“粉蛆”这两个词,它们确实都用来形容一些在网络上声音比较大、比较极端的群体,但它们指代的方向和背后的逻辑还是有挺大区别的。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一、“公知”这个词的演变与指向“公知”最初是个挺正面的词,指的是“公共知识分子”。这类人通常有比较高的学历,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知识,.............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用户,热衷于“吊打”盗版用户。这背后不是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多种心态和原因的综合体现,而且这种行为在不同人那里表现出来的侧重点也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1. 价值认同与版权保护的朴素认知: 对原创者辛勤付出的尊重: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