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能有先治病后付钱的医院?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医疗体系最核心的几个难题。很多人确实希望能有“先看病,后付钱”的医院,这听起来既人道又符合“救死扶伤”的理想。但现实中,要建立一个大规模、可持续运行的“先治病后付钱”的医院,挑战非常巨大。我来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它这么难实现。

一、 资金流转是生存的命脉,医院不是慈善机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医院,即使是公立医院,也需要生存和运转。它不是凭空存在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维持:

昂贵的前期投入: 建造医院大楼、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核磁共振、CT扫描仪、手术机器人等)、引进尖端技术,这些都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这些投资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长期回报的。
持续的运营成本: 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专业人才的工资和福利,药品的采购(很多新药、特效药价格不菲),耗材(注射器、敷料、一次性手术服等),水电、网络、通讯费用,设备维护保养,以及科研和教学的投入,这些都是巨大的日常开销。
人才的吸引与留存: 优质的医疗服务离不开高素质的医护团队。要吸引并留住顶尖的医生和技术人才,医院需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如果医院长期拖欠工资或者无法提供稳定的收入保障,优秀的医护人员自然会流失到其他地方。

如果医院真的实行“先治病后付钱”,那么这些庞大的支出从哪里来?如果病人治好了,有能力支付的支付,没能力支付的怎么办?如果部分病人恶意逃避支付呢?医院的资金链一旦断裂,设备停摆,人员流失,最终的结果就是医院无法正常运转,病人也无法得到治疗。

二、 风险承担与支付能力的不确定性

“先治病后付钱”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它将支付风险完全转移给了医院。

支付能力未知: 病人在就诊前,医院很难准确评估他的支付能力。病人可能声称自己没钱,或者在治疗后“玩消失”。即使有担保人,如果担保人也无力支付,医院依然面临坏账的风险。
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 医疗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有些疾病的治疗过程漫长且复杂,费用难以预估。即使尽力救治,也可能出现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患者病情恶化的情况。这时,患者及其家属可能会因此对医疗费用产生争议,进一步增加支付的难度。
“道德风险”: 如果没有明确的支付机制和约束,可能会滋生“道德风险”。即部分患者利用“先治病后付钱”的机会,享受了医疗服务,但却不愿意或无力支付,将成本转嫁给其他愿意支付的患者或者医院自身。

三、 保险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

在很多发达国家,“先治病后付钱”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发达的医疗保险体系实现的。

商业医疗保险: 很多国家公民都有商业医疗保险,保险公司会提前向被保险人收取保费,然后根据合同约定支付医院的医疗费用。这样,医院的资金来源是保险公司,而不是直接与每个病人对接。
社会医疗保险: 很多国家有健全的社会医疗保险系统,政府通过税收或其他方式筹集资金,为公民提供基础医疗保障。当患者就医时,医保会按规定比例支付费用,医院则与医保机构结算。

在中国,虽然医保体系一直在发展,但覆盖范围、报销比例以及与医院结算的效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尤其是一些昂贵的自费项目、新型疗法等,仍然需要患者自行承担大部分费用。如果完全取消预付款或分期支付,医院的资金压力会非常大,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复杂的医疗项目。

四、 法律法规与合同约束

医疗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合同关系。医院提供治疗,患者按照约定支付费用。

合同的执行难度: 在“先治病后付钱”的模式下,如果患者拒绝支付,医院如何追讨?通过法律途径?这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如果患者确实无力支付,最终也难以执行。这会导致医院承担巨大的法律风险和损失。
公平性的问题: 如果一部分人逃避支付,那么另一部分人就可能需要承担更高的费用来弥补这个缺口,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五、 现有模式的演变与妥协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困难,我们看到的是现有医疗体系的不断演变和妥协:

预缴金/押金制度: 大部分医院在住院前会收取一定的预缴金或押金,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先付款”形式,用以保障医院的基本资金周转和预估部分费用。
医保预拨付/结算: 政府和医保机构会提前向医院预拨付一部分资金,或者在一定周期内与医院进行结算,来缓解医院的资金压力。
分期付款/慈善捐助: 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医院可能会提供分期付款的选项,或者通过医院内部的慈善基金、社会捐助等方式来帮助他们解决费用问题。
商业保理/融资: 一些医疗机构也可能通过将患者的应收账款出售给金融机构来获得资金,这本质上也是一种提前融资的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先治病后付钱”的呼声?

这种呼声的背后,是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痛点反映。很多患者在面临疾病的痛苦时,还需要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这让他们倍感压力。他们希望医疗能够回归其“救死扶伤”的本质,而不是被经济因素过多地绑架。

所以,问题不在于“为什么不能”,而在于“如何实现”。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先治病后付钱”,需要一个非常完善、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比如:

1. 全民覆盖且高水平的医疗保险: 能够覆盖绝大多数医疗费用,并且支付能力强。
2. 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信用体系: 有效约束支付行为,降低道德风险。
3. 高效的资金管理和结算系统: 确保医院的资金链稳定。
4. 社会对医疗价值的普遍认同和尊重: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费用争议。

在这些条件都成熟之前,一家完全意义上的“先治病后付钱”的医院,要独立支撑其运营并保持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看到的各种缓解支付压力的措施,都是在现有条件下,各方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个故事吧,以前我在急诊科实习的时候,有一个学长,国字脸,1米8,内蒙人,性格跟呼伦贝尔大草原一样,典型的对钱少根筋,对理财毫无概念,所以经常被我们几个学弟学妹骗吃骗喝。我们当面叫他“泰山”,私下叫他“矿山”。


有一次科里收了个老大爷,大爷傍晚6点在菜市场跌倒,有群众报了120,我们用担架把他抬了回来。那天下午刚下过一场雨,那菜市场的路烂而小,救护车开到门口开不进去了,我们就一路小跑,跑完发现我的白大褂变黑西服了。

结果刚急诊科门口,科主任就开始骂人了,你们半夜拉个老头回来干嘛blablabla,学长毫不在意,因为大爷这是脑溢血,已经没有意识了,动作慢了是要死人的。

抢救了一整夜,老大爷病情稳定了,意识恢复了,但是对于家庭情况问不出来。

后来经过多方查找,两天以后终于找到了他老婆,一个老婆婆,颤颤巍巍得对我们表示感谢。问家庭情况,这是一家低保户,家庭条件很差。

第四天清晨,我们还在开早会,趁着早会的空档,老婆婆突然用奇迹般地速度牵着大爷逃掉了。确实是飞速逃掉的,你能想象下一个走路都不稳的老婆婆在逃跑的时候有多快吗?


结果:

1.主任爆炸了,把科里所有人全部骂了一遍,包括那盆无辜的盆景。

2.学长笑了笑没说什么,但是三个月的工资没有了,于是这个1米8的小伙子每天躲在食堂最后排,吃了三个月的馒头和咸菜。

3.我们很委屈,矿山没了,以前都是我们骗学长的饭钱,现在是他来混我们的红烧肉吃。

4.大爷回访据说是身体没问题了,只是拒绝付钱,人没事就好,算是happy end吧


整个故事最诡异的地方在于:我问过急诊科一名护士长,她说主任以前不是这样的人,以前主任的性格跟学长有点像。

那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主任?

user avatar

十年前,夜班,收治一脑出血,危重,家属要求暂交一千元住院费,夜间银行下班,ATM机不会操作,来时现金不够,同情,同意,写条,盖手章,代患者向住院处担保。

夜间家属私下给我红包,爱惜羽毛,未收。图样图森破,没顾得及想一想家属怎么有钱送红包,没钱交住院费。

之后患者加重,家属逃费带患者扬长而去。欠费一千八百六十元。结果:主任负担一千,主治负担八百,住院医负担六十。

那一年科里还有五起逃费事件,最终出现如下结果:

患者无论是否危重紧急,必须足额交够五千(医保)到一万元(自费)的住院费,否则留在急诊等总值班签字再治疗。

以后就在科里听到更多的病人骂医院和医生只认识钱了。

原本喜欢在知乎上写一些科普的,没想到这个话题也能招来很多议论。有人问我是无可奈何自嘲,还是劫后余生庆幸。

严肃的回答两者都有,后者为主。再讲一个故事就理解我为什么这么想了,先声明这是个故事,至少你们必须把以下的话当故事听。

几年前,一个老太太因为反复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感到我院,哦,不,是到一家虚构的医院就诊。

脑外科同事给她查了CTA,发现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都严重狭窄,和家属商讨后打算手术治疗,清除定时炸弹。

然而就在手术前一天,定时炸弹没有按照医生和患者的意愿平安等待,提前爆了,于是患者脑干梗塞了,有兴趣的知乎er可以去查查“基底动脉尖综合症”这个专业名词。

家属立即与脑外科产生激烈的纠纷。事后得知,患者的老伴几年前因病死于另一家大型三甲医院,患者带领子女们成功的通过闹事的方式获得数十万赔偿。

这次,患者本人倒下了,不过“愤怒的”子女们对之后的道路和套路显然已经很娴熟了。据说先提出医生下岗,医院赔偿五百万(后来又说涨到一千万,再后来又说降到二百万),反正你们当故事听就好。

医院为缓解矛盾,将患者转入神内科,不再提费用的事,尽力救治,由医院请优秀护工护理,希望用行动感化家属(其实是脑子进水)。尽力治疗后人清醒,但四肢瘫,不能动,不能说话,不能吞咽,可以在半夜像狼一样哀嚎。所有入住那间病房的其他患者会跟医生激烈的提意见要求换病房,所以每天的解释就成了工作常规。

几个月后患者养的白胖,神内主任发现如此拖下去自己可能会在患者出院前退休,于是上报医院,医院讨论数月,上报医调委,医调委调节无效。

医院无奈,起诉家人遗弃,家人早有准备,法庭上亮出每年春节一家人在医院与患者和睦的全家福,以及每年两次送到患者床头的牛奶。

然后,法律程序进行中,多年下来,医院领导惊奇的发现在患者身上的医疗与护理投入已经达到好几个七位数了(有读者提出不信,我说了这是故事,所以爱信不信,七位数,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嗯,我确定没数错)。当初负责治疗的神外主任因为此事与其他几件事的原因选择调动离开。神内主任也恐怕真的要在患者出院之前退休了。

其实仍然应该庆幸,想一想孙倍成,想一想陈仲伟。

所以,我是真的很庆幸的。

分割线……

一夜之间,许多点赞,略感惶恐,有几点说明,再附加些有料的故事作为回报

1.有读者指出我开始的1860元钱数不对,是我的笔误,已经改正了。

非常感谢热心细致的读者,引来争议非我所愿。我喜欢知乎医生抱团取暖,但不喜欢政治正确和怨妇心态。自己觉得医生就是个普通人,医生群体中有好有坏,有爱心也有爱财心。不好过于圣母和玻璃心,也没什么说不得,更何况是热心指出问题。

2.有读者建议法律解决遇到的问题。第二个虚幻故事正在法律程序中。

我本人属于高学历法盲。医院有法律顾问。主观感觉法律有苍白无力的一面,也有成本高昂的缺点。正如有读者指出,1800+的欠费,可能花费4000+也追讨不回来。

3.有人问应该能找到逃费患者的家庭住址与电话,为何不去讨要。

其实在第一件事中,就知道患者是郊县村里的,主治医师打电话讨要被家属痛骂医生治不好病还有脸要钱。主治想起老主任曾经在另一起逃费4000+的案例中亲自上门讨要,被患者家人放出大黄狗追杀到村口的经历,也就认命了。(二十年前,4000+金贵,好在那次事件中,家属放狗是威慑而非打击,所以老主任没有受到实质性身体伤害)

医生医院关于对付“小恶”是多么无奈,这里再奉上一个更有特色的故事加以说明:五年前春节夜班,一个戴大金链子的平头男,操浓重的某地口音(避免地域黑),说岳父脑出血在急诊,住不了院,希望我能帮助,恰好当时有另一个患者出院,想到家庭团圆的春节,这家人耗在急诊着急无助的情状,圣母病急性发作,违反夜班病房不收病人的常规,把他收治进来,平头男很痛快的交了10000押金以后消失,之后患者由老伴与女儿每日护理。

患者重而不危,恢复满意,两周以后顺利出院,我也几乎忘了此事。直到三个月后,护士长通知我,患者一家出院后花费约15000元左右,但始终欠费460元未结,住院部已经从我科奖金中扣除冲抵,科室又扣在我头上。护士长就好心把出院发票给了我,万一家人再来结算我可以用发票与家属要现金。

开始也没当回事儿,想人家大头都交了,应该是有事儿。所以电话联系患者女儿,人家很痛快:小事儿,很快就来。一个月后再打电话:几百块钱,人和人一点儿信任都没有吗?三个月后通话:你们医生怎么不关心治病,就关心钱呢,医德哪儿去了?于是不知道医德去哪儿的我,在电话里发飙了,人家素养比我高,淡定的说:不惜的跟你扯。然后挂断电话,发给我一条短信,虽然只有三个字,但用词精炼传神:草你妈(如果不是为了体现原生态,不会在知乎上这样写)。

最终我小钱没要回来,又有塞了一嘴狗毛的感觉,觉得真还不如当初别张嘴。再以后和医务部朋友聊起此事,说医院对这样的事儿就没办法吗?行政部门也很干脆:真没办法。

我们倒是有办法,这件事和其他好几件类似的事儿引发的后果是,我科每日交班,护士通报住院费不足1000元的患者名单,医护同时催款,该患者停止从药房取药,极其危重者或医生亲友除外。

于是病房里又多了很多抱怨与咒骂。

4.很多人说医院医生确实黑,医生收红包。

是的,对很多穷人而言,医疗费很贵,我就见过好几个穷死的,自己能力有限,对于理解和尊重我的穷患者,尽力多花点心思体恤人家,钻研病情而已,为他们设计些能省些小钱的诊疗方案而已。

关于红包,我知道有医院收,有医院不收;有医生收,有医生不收。一般而言,外科多一些,麻醉多一些。我自己作为患者家属在帝都也送过不菲的红包,不过送的时候没有咬牙切齿的感觉。毕竟自己学医从医,知道外科和麻醉医生多累多辛苦,在帝都熬成一个大牛需要天资,汗水和机遇。体制既然不合理,那么国家欠人家的报酬,我给补上,毕竟救得是我家人的命,所以没觉得我送了红包有多委屈。至于自己,内科医生,本来送我的就不多,我既爱惜虚名,又怕麻烦,索性一律不收。至于其他官媒批判的收入,我脑回路不够,想不明白,也答不清楚。

5.如果遇到确实没钱而且危重的病人,怎么办?

我想全国的公立医院都在头痛这个问题,也有因为这种情况引发医疗纠纷,甚至刑事责任的。有一年新闻说,一家小公立医院的副院长,把一名没有交任何费用的患者,送回家门口,然后患者死亡,引发公愤,院长和几名医生入狱了事。对医生医院来说,见死不救显然是不正义的,但是,国家在怎样解决此类病人的费用问题上,数十年没有任何明确的解决方案,所以估计院长们心里也很苦。

具体到我院是这样的,派出所或120送来急诊的三无患者,急诊列为“无名氏”,上报总值班,总值班同意后,给予基础救助,就是怎么省钱怎么来,能勉强活着就行,这样医生就不需要自己出钱当圣母了。每年这方面大约需要几百到一千万左右的花费。

四年前,有一次我去急诊会诊一个癫痫后昏迷的,大约30岁左右的流浪男,衣衫褴褛,满身尿骚,如果收拾利索估计也许只有20多岁。那天估计总值班性生活和谐,心情大好,大笔一挥,同意做260元的CT扫描(其实癫痫当然应该查900元的核磁共振),结果我就看到那个昏迷的流浪男脑中的一个大肿瘤。第二天,心里念念不忘那个病人,他是谁家的孩子?何时飘零至此?家人是否牵挂惦记?下班绕道急诊去问了一下,急诊值班的弟兄说,补了些电解质,输了五瓶甘露醇(合计约100元的药费,加上护理,检查,吸氧,监护,估计总共1500左右的费用),患者清醒,然后夺门而出,不知去向,大概不知道医院根本没打算跟他要钱。急诊兄弟心情复杂的说:Lei老师,我应该高兴还是遗憾呢?

四年过去了,那个病人应该已经死了吧!他到底是谁呢?

对了,几乎所有的院长们都不喜欢宣扬自己医院这方面的善行,你们猜一猜为什么?

早知道答的这么仔细,我应该匿名的。

再次分割……

有读者留意到当医生的我,在变身患者家属后去送红包,也提出各种看法。本来这不是主要的话题,但既然聊到这里,索性就摆明自己的观点。

我理解大家很痛恨红包的心情,我也承认少数医生主动索取红包无德,我也很讨厌趁人之危的行为。

我家人(患者本人)虽然同意送,但心里不愿送,他认为自己已经出过诊疗费了,凭什么再送钱。我知道这想法没毛病。

但于我个人而言,想法也很朴素,家人生的希望是主刀医生给的,即使他术前不收,术后我也会以其他的方式表达感谢。滴水之恩,尚且不忘,活命之德,又该如何?还真以为国内那点可怜的诊疗费与医生的付出相称?

下面这张图是我和朋友的微信对话,不是想让读者对国内的医院感恩戴德,但应该知道看病时经济的压力不是国内独有的。

有读者说难以想象,不太相信,其实我也觉得超乎想象,赴美看病的花费,知乎和百度上查到几件国人在美帝看肿瘤的案例。比国内高的多,但没这么高。如果有亲历的,站出来讲下。

至于批评我的读者,我没打算改变别人的价值观,也没打算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关注度越来越高了,果断匿名,不再讨论,吼吼

也不再接受私信的医疗咨询,请谅解

user avatar

有啊!









只是根据进化论,后来灭绝了。

user avatar

为什么来看病的病人不愿意每人多交五千组成一个资金库,来帮助有困难的病人实行先治疗后付款的治疗方式?

为什么医院不提高病人10%的费用成立一个专项资金帮助那些的确看不起病的人?

为什么一个病房里的病人宁愿看见与他临床的病友交不起医疗费也不愿意替他出钱,难道他们把钱比生命还重要吗?

指责别人不够善良之前先看看自己能不能这么高尚?医生是一个靠看病救命赚钱的职业,不是给你做慈善的你爹你妈。

user avatar

毛泽东时代没有纳入城市免费医疗的农民到城里医院就是先住院治好了病,后给钱。
当时农村公社医院虽然对农民免费,但大病老出医疗事故,大病农民就不在公社医院治,而是到县医院,很多农民没有钱,住院病看好了,人就跑了,使我们县医院预算超支几百万的帐,可就这样遇到农民还是先治病后给钱,否则医院的人员要被人批斗。并且医院因此财政预算超支不要紧,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政治表现比经济核算更重要。在那个年代街上推车上坡的人,被人看到了,不管认不认识,总有老人、成年人、小孩一起帮忙使把劲推上去,建房多是人工,可就是几天一层,社会风气当时就那么好,人就那么朴质单纯。

当然也有少数公社医院的医生技术不错,这样的人十里百里的就出名了。

毛泽东时代有好的地方,坏的地方。伐木工出事故死了,随便就埋了,家属几乎没抚恤金,但家属可以顶工作。

出事故的普通工人、农民,可以不计资源和代价的从一千公里外调直升机送省医院就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