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京条约》问题,当时英国人要香港不是99年,是999年,清政府一样会签吗?

回答
关于《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的年限问题,以及如果英国提出的不是99年而是999年,清政府是否会签署,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各方立场和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

首先,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南京条约》并非一次性租借香港99年。

《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其核心条款之一是清政府将“香港岛”及附属岛屿“永久割让”给英国。这里不存在99年的租约之说,而是永久性的丧失主权。而后来在1898年,英国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向清政府租借了九龙半岛南部(即“新界”)及邻近的230多个岛屿,租期为99年。到期日是1997年。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永久割让”香港岛,而不是99年的租借。

回到你的核心问题:如果英国当时要求的是永久割让香港岛,而非99年租借,清政府是否同样会签署《南京条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清政府的处境:

军事上的惨败: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清朝自1840年以来遭遇的一场毁灭性的军事打击。英军凭借先进的武器和战术,轻松占领了定海、宁波、上海等地,甚至逼近南京。清军的抵抗几乎不堪一击,军队士气低落,训练松懈,武器装备落后。
政治上的混乱与无能: 咸丰皇帝年幼,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朝廷内部存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对如何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存在分歧。守旧派和开明派的矛盾,以及对西方世界的认知偏差,都导致了政府决策的迟缓和失误。
经济上的压力: 战争的消耗、封锁以及海关税收的损失,使得清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同时,英国提出的巨额战争赔款,更是雪上加霜。
“天朝上国”的心理束缚: 长期以来,清朝皇帝和官僚们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对西方世界的实力和意图认识不足。他们难以接受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更不愿承认与外国签订有约束力的条约。

2. 英国的要求及其背后的战略考量: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倾销鸦片,获取贸易利益,以及建立稳定的贸易据点。香港岛的战略位置非常优越:

地理位置: 位于珠江口,扼守中国东南沿海的交通要道,靠近广州这个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港口条件: 维多利亚港是一个天然良港,非常适合建立海军基地和商贸中心。
控制贸易: 拥有香港,英国可以更好地控制对华贸易,并为英国在亚洲的殖民扩张提供战略支撑。

英国人之所以提出“永久割让”香港岛,是因为他们看中了香港岛的战略价值,希望将其作为长期经营的海外基地,而非短期租借。

3. 清政府在《南京条约》谈判中的心态:

尽管清政府在军事上落败,但其谈判心态依然复杂。

被迫接受: 英国军队的炮舰和陆军已经逼近首都,清政府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恢复国内稳定,皇帝和朝廷中的一部分人(如耆英)倾向于接受英国的条件。
“保全国体”的考量: 尽管要割地赔款,但清政府官员仍然试图在条约 terms 上争夺一些“体面”,避免过于屈辱的条款。然而,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这种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对“永久”概念的理解: 即使是“永久割让”,对于当时拥有广阔疆土的清政府来说,割让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岛屿,虽然是屈辱的,但在他们看来,或许还能“保住”核心疆域。

现在,我们来假设英国提出的不是永久割让,而是999年的租借(虽然《南京条约》不是这么规定的):

如果英国的要求真的是“租借香港岛999年”,而非“永久割让”,清政府是否会签字?

我的观点是:很可能,清政府仍然会签署《南京条约》,甚至可能觉得“999年租借”比“永久割让”稍微体面一些,但也仅仅是“稍微”。

原因如下:

核心目标是结束战争: 无论租期多久,清政府最迫切的目标是平息战乱,恢复国内统治。外国军队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租借”概念的相对缓冲: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租借”比“永久割让”在名义上显得不那么彻底,似乎还保留了一丝未来的希望,尽管999年这个数字和“永久”几乎没有区别。这或许能给一些顽固派和皇帝一个心理上的安慰,让他们觉得“终究还是能收回的”。
对未来理解的局限性: 清朝统治者对现代主权、国家概念以及国际法理解有限。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评估999年后香港的地理、经济和战略价值,也无法预见百年后世界的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谈判的焦点: 在当时的压力下,清政府更关注的是赔款金额、开放的通商口岸、治外法权等更直接触及国家利益的条款。租期长短可能在他们的考量中,并没有永久割让那么具有决定性的打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清政府会欣然接受。 无论是永久割让还是999年租借,这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屈辱的。清政府内部的抵抗和不满情绪依然会存在,但面对压倒性的军事劣势,他们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

永久割让的“终结性”: “永久割让”这个词语,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反抗帝国主义的深刻印记。它直接触及了中国对领土完整的认知。
99年租借的“期限性”: 而99年租借新界,虽然同样是侵略,但至少在条约 terms 上留下了“到期归还”的可能,尽管这个期限非常漫长。这为后来的香港回归提供了条约基础。

总结来说:

《南京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的标志,其背后是清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全面落后的结果。英国索要香港,其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军事和贸易基地,无论是“永久割让”还是“999年租借”,都达到了其战略目的。

如果英国当时提出的要求是“999年租借香港岛”,清政府很可能会因为急于结束战争,以及“租借”概念在心理上的相对缓冲,而选择签署。但这并不能减轻条约的屈辱性,也无法改变中国主权受到侵犯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依旧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生动写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南京条约》的签订,以及后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屈辱,最终唤醒了中华民族,促使中国人民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久不见这样的好问题了。


首先勘误一下,《南京条约》的后果是把香港岛永久割让与英国,不存在年期的问题。99年租期的说法是在《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出现,把香港界限街以北直到深圳河的土地“租借”给英国治理。99年租期当时并不是一个实际数字,双方也不认为需要在1997年6月30日后续约或者交还土地,英国本土当时也有许多土地契约是99年期,为什么是99年大家没有一致的结论,比较可信的原因是这是普通法下认为最长的土地契约租期。

英国《独立报》在1997年刊登过一篇以《一份没人想过真会到期的租约》为题的报道,尝试解释为何新界是99年租期,作者的解释是为了保留一点大清帝国的面子而作出的选择(A lease no one thought would run out),其实在《南京条约》中割让的原因也是充满大清皇帝的“恩典”: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所以,虽然专条租期名为99年,但当时确实没有人想过会有到期一说,清政府不管怎样还是会签署的。香港能回归,得靠以下历史的发展:

  1. 英国二战后势弱,无法兼顾殖民地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取得中国绝大部分土地,促使英国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使得香港该“回归”给谁相当明确,试想中国分裂成十个八个国家,谁才是英国的谈判对手?英国又会有当时那么大的意愿来谈判吗?
  3. 英国并没有把香港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而是一个协助英国对华贸易的商港,单纯讲钱不谈感情,令香港长期以来对中国保留着深厚的关系和文化纽带。要是英国真有意把香港永远割据,把一船一船的印度、尼泊尔、锡兰、巴基斯坦人运到香港来居住就成了。香港现在确实还有不少这些人,但大都是以前替英国政府当差的高级吏员、军人及其后代,与当时的华裔平民没有交集。
  4. 中国政府有意愿收回香港,但没有一开始便声张,而是几次和英国摸底,让双方都有充足时间准备。中国虽在战略上肯定不承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并不是像小将一样把帝国主义斗倒斗臭完事, 而是在战术上承认这些条约所造成的实际影响,例如土地契约,务实地与英国谈判处理方法。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的年限问题,以及如果英国提出的不是99年而是999年,清政府是否会签署,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各方立场和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首先,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南京条约》并非一次性租借香港99年。《南京条约》签订于184.............
  • 回答
    英国之所以在《南京条约》中选择香港岛作为其殖民地,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一系列深远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利益驱动。简单来说,香港具备了英国在当时条件下最理想的几个特征:一个方便贸易的港口、一个易于防御的岛屿,以及一个可以作为未来在中国大陆进一步扩张的跳板。首先,我们得回到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在与清朝.............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对比。英国人断了漕运,大清就急忙签了《南京条约》,似乎表明漕运的命门一旦被掐住,王朝就会摇摇欲坠。但太平天国起事,同样断了漕运,大清却还能苟延残喘,甚至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不能简单地用“漕运”一个点来概括。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其中的区别,才能看明.............
  • 回答
    最近在追星圈里,看到一种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用法:“你是我的南京条约……”一开始听着挺别扭的,总觉得这梗用得太奇怪了,南京条约那是什么?那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代名词啊,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是无数先烈用血泪写下的沉重记忆。怎么就被拿来当成追星的“情话”了?但你细品一下,又会发现里面有种“扭曲”的幽默感,或.............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南京条约》被普遍认为是旧中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而不是《广州和约》,咱们得先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细细梳理一下这其中的脉络。历史背景:大清帝国与西方世界的初次碰撞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南京条约》之前,清朝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历史其实很悠久了。早在明朝时期,欧洲传教士和商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南极有条约守护,而北极却没有一个同等性质的国际性条约来规定其未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地理、历史、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它。南极条约的诞生: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首先,咱们得理解南极条约是怎么来的。南极和北极,虽然名字上只差.............
  • 回答
    南京在2月18号出了新的落户政策,听说是把落户门槛调得更低了。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聊聊。为什么突然放宽落户?首先得琢磨琢磨,为什么南京现在要这么做?这背后肯定有原因。 人口结构和劳动力需求: 很多大城市都面临着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年轻劳动力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南京作为一座重要的区域中.............
  • 回答
    .......
  • 回答
    印占藏南的生活条件与西藏其他地区相比,情况相当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由于历史、地理、政治以及经济发展路径的巨大差异,两者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不同。地理与环境: 印占藏南(Arunachal Pradesh): 这里的地理环境以喜马拉雅山脉的东部边缘为主,地形崎岖,但相较于.............
  • 回答
    南昌一中学22条“超严班规”引发热议,其中“无条件接受父母老师引导”、“欣赏带病坚持上课”等条款更是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这样的班规是否合理?如何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找到平衡点,制定出真正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班规?这背后涉及到教育理念、学生主体性、家校合作等多个层面,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一、 审视南昌中学班规.............
  • 回答
    讲到上海南汇方舱,那真是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经历。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之前在浦东,然后被拉去了南汇方舱。他给我讲了不少那里的情况,我尽量详细地给你描述一下,争取还原出真实的场景,别搞得像干巴巴的说明文。初抵方舱:初见“巨无霸”首先,从浦东被转运过去,那阵势可不小。大巴一辆接一辆,人头攒动,虽然大家都是阳.............
  • 回答
    关于腾讯视频“超前点播”案在南山法院的判决,以及“套娃条款”被判无效,这确实是近期备受关注的一件事。我认为这背后反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一个重要进展,也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这个案子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很多用户购买了腾讯视频的会员,本以为可以享受会.............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诸侯争霸,烽火连天,最终由秦始皇结束了乱世。在这场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楚国无疑是实力雄厚、疆域辽阔的一方诸侯。地处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文化灿烂,似乎一切条件都指向了统一中国的目标。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走向统一的却是偏居西北的秦国。那么,楚国究竟为何没能一统.............
  • 回答
    南京财经大学教师因在课堂或公共场合使用“918事变”侮辱辽宁男篮的事件,若被证实属实,该教师可能面临多重法律责任和后果,具体责任划分如下: 一、法律依据与责任类型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39条:教师应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44.............
  • 回答
    南京疫情的病例确诊以轻症为主,这确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力地说明了新冠疫苗在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方面的显著作用。然而,正如你所观察到的,接种疫苗后依然会感染新冠病毒,这引发了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理解新冠疫苗的工作原理(以mRNA疫苗为例,但原理适用于大多数疫苗):新.............
  • 回答
    南京一中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认错,并将此与“素质教育”的推行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当前中国教育领域最核心的矛盾之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平衡,以及在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争议。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大致背景和逻辑: “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认错: 这通常意味着.............
  • 回答
    南京“彭宇案”,一个曾经轰动全国的事件,核心争议点就在于:彭宇到底有没有撞到那位倒地的老太太徐寿兰?这个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涉及事实认定、道德判断以及法律适用的多重维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案件的细节和各方说法,也变得扑朔迷离。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从法院的判决来看,彭.............
  • 回答
    南京疫情外溢的担忧确实让人对出行计划有所顾虑。不过,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多样,总能找到一些相对安全、又能让你尽情享受旅行乐趣的目的地。关键在于选择那些目前疫情控制情况良好、并且交通便利性较高的地区。如果你还是想在国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又不想承担太高的风险,我给你推荐几个思路和具体的目的地,尽量为你.............
  • 回答
    南京本轮疫情的源头指向俄罗斯 CA910 入境航班,这无疑是当前最牵动人心的一条线索。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我们可以看到疫情传播的复杂性,以及背后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细节。1. CA910航班的“零号病人”究竟是谁?虽然确定了航班作为源头,但具体的“零号病人”,也就是第一个将病毒带入南京的旅客,其身份.............
  • 回答
    关于南京是否会“封城”,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尤其是经历过之前一些城市严格管控措施的朋友们,心里难免会有一些担忧。首先,要明确一点,目前(我写这篇回答的时候),南京官方并没有发布任何关于即将进行全面封城的公告或信息。所以,从官方的口径和目前的情况来看,南京目前没有计划进行封城。但是,为什么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