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人断了漕运,满清立刻缔结《南京条约》。太平军占领了东南几省,断了漕运,为什么大清还能撑过来?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对比。英国人断了漕运,大清就急忙签了《南京条约》,似乎表明漕运的命门一旦被掐住,王朝就会摇摇欲坠。但太平天国起事,同样断了漕运,大清却还能苟延残喘,甚至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不能简单地用“漕运”一个点来概括。

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其中的区别,才能看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一、断漕运的性质和影响:

英国人断漕运: 这不是简单的切断了粮食运输线,而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结果,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砸开中国国门后,对中国经济和政治体系的一次精准打击。
战争背景: 当时清朝的统治已经相对腐朽,但国家整体的运转体系,尤其是财政和粮食供应,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统的漕运体系的。漕运不仅仅是运粮,它代表了国家对物资的控制能力和对全国命脉的掌控。
英国人的目的: 英国人明白,断漕运是动摇清朝统治的根本。粮食是维系军队和城市运转的基础,一旦运河被阻断,北京城的供应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对皇帝的威严和统治的稳定是致命的打击。同时,这也象征着中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屈服。
《南京条约》的签署: 英国人断漕运后,立刻伴随着的是军事上的压倒性胜利。清朝的军事力量在英军面前不堪一击。在这种实力悬殊的对抗下,漕运的断绝更是直接的催化剂,让清政府在失去军事优势的同时,也失去了经济上的缓冲能力,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是一种外部力量以军事手段对中国传统经济命脉的直接摧毁。

太平军断漕运: 太平军起事,虽然也造成了漕运的阻断,但其性质和影响与英国人断漕运有本质区别。
内部矛盾的激化: 太平军起事是清朝内部社会矛盾总爆发的体现。他们的活动范围集中在中国南方,而漕运的核心是连接南北,尤其是把江南的漕粮运往北方。太平军虽然影响了长江一带的漕运,但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
清朝的应对能力: 尽管漕运受阻,但清朝政府在早期还能通过其他方式部分弥补。
海运的启动: 这是关键的一点。在漕运受阻后,清朝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海运。虽然海运的成本更高,效率也可能受天气影响,但它为北方提供了另一条重要的物资供应线。这就像是断了你的主食供应,但你还能找到其他吃的,虽然不一定那么方便。
地方财政的支撑: 清朝的财政收入虽然高度依赖江南,但地方上的财政储备和征收能力,尤其是在一些太平军未完全占领的区域,仍然能够支撑一部分战争开销和地方运转。
陆路运输的补充: 即使有陆路运输的限制,也总比完全断绝要好。
“同治中兴”的条件: 清朝能够撑过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湘军、淮军等汉族官僚掌握的武装力量的崛起。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通过募兵制,建立了有效的军事力量,并在地方上获得了相当的财政支持和自主权。他们承担了镇压太平军的主要责任,也间接分担了中央政府的压力。

二、清朝统治基础和应对策略的差异:

对英国人: 清朝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外部敌人,其军事和技术优势是清朝统治者完全陌生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反应是混乱的,既有抵抗也有妥协,但整体上显得束手无策。丧失了漕运,加上军事上的失败,直接暴露了其统治的脆弱性。签订《南京条约》是清朝在军事、经济和外交上全面溃败的体现。

对太平军:
敌人属性: 太平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本质上是“内患”。清朝政府的主要策略是“以夷制夷”,利用西方列强的武器和技术帮助镇压太平天国。例如,常胜军、常捷军的出现,就是外国势力以军事援助的形式介入中国内乱的体现。
汉族官僚的崛起: 正如前面提到的,湘军、淮军的崛起,以及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实权派的出现,改变了清朝的权力格局。他们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地方资源,能够独立或半独立地进行战争,并逐渐成为清朝统治的支柱,而不是仅仅依靠八旗和绿营。这些人对维护清朝统治有切身利益,因为他们掌握的权力是在清朝框架下获得的。
政治和经济的调整: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朝政府也做出了一些改革和调整,比如允许地方官员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筹款、募兵,这虽然分散了中央的权力,但也使得地方的抵抗能力更强。同时,虽然漕运受阻,但江南地区在战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经济实力依然雄厚,为清朝提供了卷土重来的物质基础。

三、时间线和背景的差异:

鸦片战争时期: 清朝统治已经存在了近200年,内部的官僚体系、财政体系都进入了一个相对僵化和腐朽的阶段。外部的打击,尤其是来自拥有强大工业和军事力量的西方列强的打击,是其难以承受的。漕运的断绝,在这种整体的虚弱背景下,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太平天国时期: 虽然清朝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开始经历一些变化。汉族官僚力量的崛起,为清朝提供了新的支撑。而且,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洗礼,一些清朝官员也开始意识到中国在军事技术上的落后,虽然改革缓慢,但并非完全没有反应。同时,太平天国自身在战略上的失误和内部的腐化,也为清朝的镇压提供了机会。

总结来说, 英国人断漕运,是外部力量用军事优势对中国经济命脉的一次精准打击,伴随着的是军事上的全面失败,使得清朝在没有任何缓冲的情况下被迫屈服。而太平军断漕运,虽然也造成了严重的困境,但清朝可以通过发展海运、依靠汉族官僚武装力量、以及利用西方援助等方式进行弥补和对抗。更重要的是,太平军起事是在中国内部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虽然威胁巨大,但清朝政府最终 удалось找到新的支撑点和策略来维持统治。

所以,断漕运本身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指标,但具体能否导致王朝覆灭,还要看当时的统治者是否有足够的资源、能力和策略来应对这一挑战,以及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的综合作用。在英国人面前,清朝的应对能力显得不足;而在太平军面前,清朝却找到了新的“救命稻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从战争的范围和时间上看

因为太平天国战争的主战场,绝大多数时间,不在北方。

在太平天国早期(1853~1856、1856~1860阶段),除了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以外,太平天国战争的主战场,是在江、浙、皖、鄂、赣、湘为主的长江中下游沿江六省地区。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朝只好向汉族官僚士绅阶级放权,鼓励各地组织地方团练,湘军等崛起。

清军(包括南北大营、湘军、楚军等势力)和太平军,是在上述地区反复拉锯,太平天国的实际控制地域并不大,而且首都天京,还长期受清军南北大营的包围。

所以,无论是各路清军,还是太平军,往往是就地设卡征税,就地征集各种物资。不需再经过“地方收税—上缴中央—中央拨款”的这套程序。既然如此,对大运河漕运的依赖程度就大大降低了。而且,就在1858年,黄河再次决口,大运河还受到严重影响,漕运随后基本断了。


2、大运河因为黄河决口不能用了,没有漕运了,所以就饿死吗?

怎么可能呢,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没关系,运输方式可以改变。别忘了。这可是1850~1860年代了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恰恰也是中国近海航运和近现代轮船货运体系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这块具体内容太多了,我没空说的太详细。但可以肯定一点:太平天国战争,和大运河漕运中断,对中国近代近海、内河现代河航运事业的发展,起到的是积极促进作用。


3、满汉地主阶级的态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除了道光被蒙蔽外,各即官员,大都市欺上瞒下,能混过去就混过去的态度,因为他们非常了解,英国人打仗时为了贸易通商外交,不时要改朝换代来的。所以很多人时不希望战争进行下去的,是输是赢无所谓,赶紧结束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对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清朝的满汉地主阶级对此的认识,和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一样,达到高度统一:反贼必须镇压,你不灭他,他就灭你,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所以在面对太平天国是,满人权贵和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很快就达成统一的观念,拿出吃奶的劲加以镇压。

“攘外必先安内”,就这么简单。洋人不过是肌肤芥癣之患,反贼才是腠理之疾,“不治将恐深”啊~


4、

漕运断了,也给在北京的清朝中枢造成明显影响,至少南方的税银过不来,的确造成经济危机。滥铸大钱,京营八旗俸银减发,对山西商人、内外藩蒙古王工强行搞“捐银助剿”等,都是存在的。

咸丰皇帝也很不情愿地消减了一些宫廷开支。


大致就说这么写了,没空讲的太细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对比。英国人断了漕运,大清就急忙签了《南京条约》,似乎表明漕运的命门一旦被掐住,王朝就会摇摇欲坠。但太平天国起事,同样断了漕运,大清却还能苟延残喘,甚至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不能简单地用“漕运”一个点来概括。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其中的区别,才能看明.............
  • 回答
    敦刻尔克撤退,那段让英国人心有余悸,却也让他们重整旗鼓的生死关头,在 1940 年 5 月底落下帷幕。 当那些数以万计的士兵,带着他们从法国撤退的疲惫和惊魂未定,踏上英伦三岛的土地时,英国人的下一步,绝不是松一口气,而是立刻进入了备战状态。 毕竟,希特勒的铁蹄,已经近在咫尺。首先,最直接也是最紧迫的.............
  • 回答
    看待英国人说自己国家“要完蛋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里头门道可多了。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首先,得明白这句口号背后往往不是真的觉得国家要“亡国灭种”,而是表达一种普遍的焦虑和不满。这种情绪是多方面的,像是打散的拼图,每一块都描绘着不同的困境。经济层面是绕不开的重头戏。脱.............
  • 回答
    听到英国人将鸦片战争描述为“帮助中国脱离旧的时代”的正义战争,感到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说法不仅歪曲了历史事实,更是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漠视。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提供反驳的论据和思路,帮助你进行有力的回应。核心反驳点:鸦片战争是一场不正义的、以商业利益为驱动的侵略战争,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的鸦片.............
  • 回答
    英国人对诺曼征服的看法,与中国人对清朝统治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历史的演变、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对“国家”与“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诺曼征服在英国历史上的定位,更倾向于一次“统治者的更迭”,而不是“国家的灭亡”。诺曼人,尽管来自法国的诺曼底,但他们并非一个截然不.............
  • 回答
    英国人对中国人是否友好,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文化交流的程度、政治环境、媒体报道以及历史遗留等。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普遍印象与个体差异: 总体来说,大多数英国人对中国人没有根深蒂固的敌意。 许多英国人对中国文.............
  • 回答
    英国人身上确实有一些令人敬佩和令人望而生畏的细节,这些特质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令人敬佩的细节: 坚韧不拔的“Keep Calm and Carry On”精神: 历史根源: 这句口号源自二战时期,政府为鼓舞民心而制作的宣传海报。尽管最终并.............
  • 回答
    要谈英国人如何看待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这段历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所有英国人都这么想”。历史的解读会随着时代、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以及政治宣传而变化。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梳理一下在不同时期,英国社会的主流看法以及一些关键的观点演变。鸦片战争(18391842):合法贸易的.............
  • 回答
    英国人称呼自己的国家时,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侧重点使用不同的词汇,主要包括: 联合王国 (The United Kingdom / UK) 不列颠 (Britain) 英国 (Great Britain) 英格兰 (England)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需要从历史和地理角度进行梳理。 1.............
  • 回答
    英国人不能将德国舰队堵在家门口,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历史上,英国 navy 的确成功地将德国舰队(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限制在德国港口,但这个“堵在家门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英国海军的强大实力确实是关键,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毫不费力的封锁。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民族构成和文化联系。简单来说,英国人不仅仅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确是构成现代英国民族和文化的重要基石。而5世纪之后日耳曼/北欧人和英国的关系,与现在英美关系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历史背景和联系的性质有显著区别。让我们详细展开来讲述: 英国人是盎格鲁撒.............
  • 回答
    在与我的英国朋友聊天时,我曾好奇地问起他们在中国经历的数学教育与他们在英国的经历有何不同。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讨论点便是“乘法口诀表”——就是那种我们从小背到大的,比如“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的固定句式。我当时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英国的小孩子们,是不是也就没有背这个东西呢?我问了几个.............
  • 回答
    英国人看待《Fate》系列中的阿尔托莉雅·潘德拉贡,这可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话题,而且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要说得详细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得明确一点:阿尔托莉雅·潘德拉贡在《Fate》系列里的形象,和我们历史课本上的亚瑟王,那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了英国人对.............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也很敏感。简单地说,是不是“所有”英国人都歧视中国人,这很难一概而论。就像任何国家一样,英国社会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和观点。有些英国人确实对中国人抱有负面看法,甚至表现出歧视行为,而另一些人则不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殖民历史遗留的看法:.............
  • 回答
    关于英国人是否后悔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 虽然大多数普通英国民众可能对此没有强烈的个人感受,但在政治、学术和部分前殖民地事务的关注者群体中,确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情绪,甚至可以说是“后悔”的成分在其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历史的背景。.............
  • 回答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这绝非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一系列长期积累的矛盾与冲突最终爆发的悲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当时的英国政治、宗教和社会背景说起。根源一:君权神授与议会权力的冲突查理一世是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他的父亲詹姆士一世就坚信“君权神授”的理论,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于上帝,因此国王的意志.............
  • 回答
    英国人和日本人对贵族的态度,确实与一些经历过“打土豪分田地”的社会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不同源于各自独特的历史、社会结构以及政治演变。说他们“不觉得心塞”,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他们对贵族的态度是复杂且多层次的,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现实的考量,更多的是一种“接受”和“适应”,而非“不公”或“心.............
  • 回答
    英国人画本国地图的时候,如果要把所有海外飞地都标出来,那可真是个技术活,得把地图塞得满满当当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地图上不只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这几块主陆,还得加上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小点点,而且这些小点点还不能随意放,得给它们各自找个“框”。这就像你要给一群分散在不同城市的朋友写信,你.............
  • 回答
    英国人对于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这四个构成联合王国的国家,其在意程度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层次的问题。简单地说,“在意”与否,取决于你看的视角、提问的方式,以及你问的是谁。首先,理解“联合王国”的背景是关键。 英国并非一个单一的、同质化的国家,而是由四个具有悠久历史、独特文化、语言和法律体.............
  • 回答
    英国人看待死亡的方式,说来话长,绝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得了的。它像一张挂在老宅阁楼上的褪色羊皮纸,上面写满了历史的痕迹,也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世代相传的观念。如果你期待的是一种统一、简单化的答案,那恐怕要失望了。英国人对死亡的看法,更像是一锅熬煮了几个世纪的浓汤,有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风味,却又奇妙地融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