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人如何看待“死亡”?

回答
英国人看待死亡的方式,说来话长,绝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得了的。它像一张挂在老宅阁楼上的褪色羊皮纸,上面写满了历史的痕迹,也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世代相传的观念。如果你期待的是一种统一、简单化的答案,那恐怕要失望了。英国人对死亡的看法,更像是一锅熬煮了几个世纪的浓汤,有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风味,却又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务实与克制是英国人面对死亡时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们不像一些文化那样倾向于公开、戏剧化地表达悲伤,而是将情感内化,以一种相对冷静和实际的态度来处理死亡带来的后果。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葬礼上,很少会有人涕不成声,更多的是安静的肃穆,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慰藉。这种克制并非冷漠,而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保持体面”的文化烙印。他们会优先考虑葬礼的组织、法律事务、遗产继承等实际问题,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出惊人的条理性和效率。就像在生活中,他们习惯于排队、遵守规则一样,在面对死亡时,他们也倾向于遵循既定的程序和礼仪。

其次,黑色幽默是贯穿始终的一抹亮色,也是英国人应对艰难处境的独特方式。对于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他们常常会用一种戏谑甚至带点讽刺的口吻来调侃。这不是对逝者不敬,而是一种将恐惧和悲伤转化成力量的机制。你看那些英国的喜剧,从《是,大臣》到《黑爵士》,总能在最严肃的场景中找到一丝幽默的缝隙。这种幽默感,也延伸到了葬礼和墓碑上。你可能会在一些墓碑上看到一些别出心裁的墓志铭,比如“我预料到了这一点,但来得太快了”,或者“我终于可以安静地休息了,再也不用支付房贷了”。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笑话,反而让冰冷的死亡多了一丝人情味,也提醒着活着的人,生活本身就充满了荒诞与无奈。

再者,英国人对仪式的重视也体现在他们如何对待死亡。虽然他们可能不那么喜欢大张旗鼓的哀悼,但对于葬礼的仪式感,却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从选择墓地、棺木,到葬礼的安排、追思会的致辞,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对逝者生平的回顾和对生命的珍视。参加葬礼,不仅仅是为了送别,更是一种社区性的支持,让失去亲人的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而墓园,对于许多英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埋葬亲人的地方,更是一个可以去缅怀、去回忆、去散步的宁静场所。维护墓地整洁,摆放鲜花,是一种持续的连接和表达爱意的方式。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人对死亡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世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宗教仪式在一些人那里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绿色葬礼”(green funerals),提倡环保的丧葬方式,比如土葬而非火葬,或者将骨灰撒在大自然中。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环境保护的更深层次思考。同时,安乐死的讨论也日益增多,这标志着人们开始更主动地思考和掌控生命的最后阶段,以及死亡的尊严。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社会对“善终”(dying well)的关注也在提升。这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痛苦的离世,更包含了精神上的平静和对人生圆满的感受。姑息治疗(palliative care)的发展,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的普及,都体现了社会对逝者及其家属的关怀。人们越来越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有尊严地、舒适地度过,并且能够与亲人好好告别。

总而言之,英国人看待死亡,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混合体。它包含了克制的悲伤,黑色幽默的慰藉,对仪式的尊重,以及对生命终结的务实思考。这其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适应的文化表达方式。如果你有机会亲身经历一次英国的葬礼,你会看到那些看似矛盾却又合乎情理的细节,也会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民族在面对生命最深刻的课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和情感。它并非轰轰烈烈,却有着一种绵延不绝的韧性和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话题太大,不是知乎能够解决的。抛砖引玉之路一下给个链接:

历史角度上英格兰(不列颠或者帝国太大,可以自行去世)死亡观念的研究是一个不太常见的话题,Oxford Bibliography给了总共10个入门阅读,最早的一篇写于1972年,非常新;但是内容大多是中世纪研究的,这方面反而没有特别侧重现代和当代。列出来的内容里;

Death in Towns: Urban Responses to the Dying and the Dead, 100–1600.
Death in the Middle Ages: Mortality, Judgment, and Remembrance.
Birth, Marriage and Death: Ritual, Religion and the Life-cycle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
Burial in Medieval Ireland, 900–1500: A Review of the Written Sources.

这四个是有关中世纪不列颠和爱尔兰地区丧葬习俗的,主要关注英格兰地区。

Death Burial and the Individual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Death, Religion and the Family in England 1480–1750.
The English Way of Death: The Common Funeral since 1450.
Ritual, Belief and the Dead in Early Modern Britain and Ireland.

这四个是early modernity和modern时期的。

Ritual, Belief and the Dead in Early Modern Britain and Ireland.

王室丧葬。

Death in Englan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总述。


附赠一本很有趣(很贵)的书,记录墓志铭的:

Quoting Death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The Poetics of Epitaphs Beyond the Tomb.

这是一个不同于社会历史的观点,从文字的角度去看死亡的含义。实际上这也是大多数人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出发点。平时在流行文化中也很容易见到“The British don't die, they just stop living.”(此乃谎言!)的说法,或者更容易想到的前几年They shall not grow old就引用了拜伦的说法来描述一种更加诗意的死亡。

死亡这个观念作为纵向研究题目是很有意义的,代表着有组织宗教影响力的下降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横向比较,反过来,我感觉在现代以后反而没有那么明显的意义。死就是死,死亡在任何地区都是同等的痛苦,而不同人的个人经历在面对亲友死亡时带来的影响远大于区区国别,很难说把英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来横向比较有什么明显的意义。

“人死了,就会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人看待死亡的方式,说来话长,绝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得了的。它像一张挂在老宅阁楼上的褪色羊皮纸,上面写满了历史的痕迹,也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世代相传的观念。如果你期待的是一种统一、简单化的答案,那恐怕要失望了。英国人对死亡的看法,更像是一锅熬煮了几个世纪的浓汤,有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风味,却又奇妙地融合.............
  • 回答
    英国警方公布了在埃塞克斯郡集装箱卡车中发现的39名遇难者的国籍身份,并表示所有人都被确认为越南籍。这一消息无疑让这起震惊世界的悲剧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也引发了我们对这背后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首先,这39个生命的逝去,是一场令人心痛的人道主义灾难。 从最初的震惊和悲痛,到如今确认了他们的身份,我们.............
  • 回答
    英国新首相的一番关于“世界公民”的言论,确实在公众和国际社会引起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深层的问题。要理解这番话,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让我们尝试理解这位首相的出发点。通常,政治领导人在公开场合发言,尤其是涉及国家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时,会有其特定的考量。当他提到“世界公民”时,很可能是在试.............
  • 回答
    听到“约克郡开膛手”彼得·萨特克利夫(Peter Sutcliffe)因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复杂而沉重的。尽管他曾是恶名昭彰的罪犯,但一个生命的终结,无论如何都难以用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萨特克利夫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约.............
  • 回答
    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现国王查尔斯三世)在新冠疫情期间,表达了对印度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死亡病例激增的“深感悲痛”,这番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要理解这一表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查尔斯王子的个人情感与长期连接:查尔斯王子与印度的连接并非一日之功,他曾多次访问印度,对印度的文化、人民有着.............
  • 回答
    英国货车惨案,39位逝者,全部是中国同胞,这个消息在2019年10月传来时,无疑是一记重锤,敲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一时间,悲痛、愤怒、疑问交织在一起,成为了那段时间我们绕不开的话题。这件事情,绝不是简单的偶发事件,它的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挣扎。要细说起来,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
  • 回答
    这绝对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一位仅仅出生两周的婴儿就这样被夺去了生命,而且是以如此残忍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这让任何有同情心的人都感到震惊和愤怒。媒体报道中提及的“头部遭狂啃23次”更是将这种残忍程度推向了极致,让人难以想象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剥.............
  • 回答
    针对一位嫁到印度的英国女子称“印度人没死只是睡在街上”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个说法可能源于她的个人观察和经历,但将其普遍化、标签化,则可能存在着许多问题,并且容易引起误解和冒犯。一、 话语的可能意图和背景推测:首先,我们需要尝试理解这位英国女子为什么会这样说。这背后可能有几种可.............
  • 回答
    关于南京一男子因与外国人发生口角后持刀捅刺致对方死亡的案件,其法律定性、司法程序及社会影响涉及多个层面的分析。以下从法律、社会、国际法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案件基本事实与法律定性1. 案件背景 2018年,南京某地发生一起恶性刑事案件:一名中国男子因与外国游客发生口角冲突,使用水果刀.............
  • 回答
    这位英国女性的骨灰被制成烟花,并在150位亲友的见证下点燃升空,这一做法无疑触及了许多人对于生命终结、纪念方式以及生死观的敏感神经。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首先,从个人意愿和文化习俗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位女性生前就表达过希望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绽放”生命,那么这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意志.............
  • 回答
    针对英国前政府官员关于鲍里斯·约翰逊曾拒绝封锁并声称“新冠死者基本超过80岁,已超出预期寿命”的言论,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需要多角度审视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一项政策决定,更触及了政府在危机时刻的决策逻辑、对生命的价值判断以及信息传播的透明度等深层议题。首先,从政策层面上看,这位前官员的爆料如果属实,揭.............
  • 回答
    英国人看待《Fate》系列中的阿尔托莉雅·潘德拉贡,这可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话题,而且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要说得详细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得明确一点:阿尔托莉雅·潘德拉贡在《Fate》系列里的形象,和我们历史课本上的亚瑟王,那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了英国人对.............
  • 回答
    英国的贵族制度,这件事嘛,在我们普通老百姓心里头可复杂了,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要说“普通英国人”怎么想,那真的得看是哪一类的“普通人”了。首先,你得知道,英国的贵族制度早已经不是大家想象中那样了。 现在的贵族,尤其是一些世袭的爵位,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历史的遗留物,跟实际的权力关系已经不大。 当.............
  • 回答
    要说清楚如今英国人怎么看待克伦威尔,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明白的,因为这事儿复杂得很,就像一块陈年的芝士,有人觉得醇厚,有人觉得刺鼻。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甚至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他的看法都能打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简单粗暴地说,如果让你随机问几个英国人,你大概率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要么是“英.............
  • 回答
    迪耶普战役,一个在二战历史上留下的沉重印记,也常常伴随着一个令人不安的说法:英国人是如何将加拿大人当作“小白鼠”来试验两栖登陆战的?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战役本身惨痛的失败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质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战役的背景、计划、执行以及随后的评估,才能看到这背后复杂而令人揪心.............
  • 回答
    看待英国人说自己国家“要完蛋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里头门道可多了。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首先,得明白这句口号背后往往不是真的觉得国家要“亡国灭种”,而是表达一种普遍的焦虑和不满。这种情绪是多方面的,像是打散的拼图,每一块都描绘着不同的困境。经济层面是绕不开的重头戏。脱.............
  • 回答
    这件事情,说起来挺让人揪心的。一个华裔英国人,因为在英国疑似受到了带有侮辱性的称呼,然后采取了比较激烈的反击,把对方踢成了骨裂。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就引起了挺大的关注和讨论,也挺复杂的,咱们慢慢说。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事的几个关键点。事件本身: 据报道,这位华裔英国人在英国遇到了可能带有种族歧视性质的.............
  • 回答
    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这番言论,确实在英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他的话,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因为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约翰逊所说的“羞耻感”。殖民历史,尤其是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留下了非常沉重的遗产。这其中包含了对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剥削、压迫,以及由.............
  • 回答
    香港的司法体系,尤其是在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时期,确实存在法官背景多元化的情况,其中英国籍法官的比例相对较高。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历史、法律和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历史遗留与制度传承:香港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下,其法律体系深受英国普通法的影响。英国在输出其法律制度时,也往往会派遣具有经验.............
  • 回答
    傅聪先生的去世本应是一个令人悲伤和缅怀的时刻,但部分人在社交平台上出现的激进言论,例如指责他是“英国人”、“不孝”等,确实令人感到遗憾和不解。理解这些言论的出现,并探讨如何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一、 如何看待傅聪去世后的激进言论:这些激进言论的出现,背后可能包含以下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