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人为什么会将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

回答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这绝非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一系列长期积累的矛盾与冲突最终爆发的悲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当时的英国政治、宗教和社会背景说起。

根源一:君权神授与议会权力的冲突

查理一世是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他的父亲詹姆士一世就坚信“君权神授”的理论,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于上帝,因此国王的意志至高无上,不容挑战。查理一世更是将这一理念奉为圭臬,他认为自己是国家绝对的主宰,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包括议会。

然而,到了17世纪,英国的议会权力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议会不仅是国王税收的批准者,更是立法和监督的重要机构。尤其是在财政问题上,国王需要议会的同意才能征税。但查理一世却试图绕过议会,比如他多次“长期议会”在1629年解散后,就长达十一年不再召开议会,而是通过各种非法的税收手段,例如“船舶捐”(Ship Money)来筹集资金。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议会的权力,也激怒了议会中的许多成员,尤其是那些代表地方利益的乡绅和商人。他们认为国王的行为是对英国传统法律和自由的侵犯。

根源二:宗教上的分歧与压迫

宗教问题是当时英国社会最敏感、最容易引爆矛盾的导火索。英国经历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大部分国民希望建立一个更为纯粹的“清教”教会,摆脱天主教的残余。清教徒认为,圣公会(Anglican Church)仍然保留了过多的天主教仪式和等级制度,不够“纯净”。

然而,查理一世不仅信奉圣公会,而且他的妻子亨利埃塔·玛丽亚(Henrietta Maria)是法国天主教徒,这本身就让很多人感到不安。更重要的是,查理一世在宗教改革问题上采取了保守甚至倒退的态度。他重用威廉·劳德(William Laud)大主教,劳德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圣公会的权威,并试图将更多的“主教制”和仪式强加于清教徒。这被视为对清教徒的迫害,激起了清教徒强烈的反感和反抗。许多清教徒因此选择移民到新大陆,而留在英国的则更加愤慨。

导火索:内战的爆发

长期的政治和宗教矛盾最终演变成了武装冲突。1639年,查理一世试图强行在苏格兰推行英格兰的宗教仪式,引发了苏格兰的起义(主教战争)。为了镇压起义,他不得不重新召开议会筹集军费。然而,被长期压制的议会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可以轻易被国王摆布的机构。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并要求查理一世承认其权力,限制国王的个人统治。当查理一世拒绝接受这些条件时,矛盾彻底激化,最终导致了英国内战的爆发。内战在“圆颅党”(Roundheads,支持议会)和“骑士党”(Cavaliers,支持国王)之间展开。

审判与处决:历史的转折点

经过数年的战争,由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领导的议会军最终取得了胜利。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捕,并被新成立的“人民法院”审判。这次审判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它试图审判一个国王,质疑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审判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叛国罪: 议会方面指控查理一世对国家发动战争,背叛了他的臣民。
压迫人民: 指责他滥用权力,征收非法税收,侵犯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推行天主教化: 认为他试图将英国变成一个更接近天主教的国家,违背了国家宗教改革的进程。

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表现得极为傲慢,他拒绝承认法院的合法性,认为自己是国王,无需对下属负责。然而,胜利的议会并不再容忍他的态度。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在伦敦怀特霍尔宫外的断头台被处决。

为何要处决而非废黜?

仅仅将查理一世废黜并流放,可能无法完全解决问题。议会方面认为,查理一世的顽固和反复无常,以及他“君权神授”的理念,是导致内战的根源。他们担心,如果他被赦免,他仍然会试图恢复专制统治,再次挑起冲突。处决他,就是为了彻底铲除旧制度的代表,为建立一个更符合他们期望的新国家奠定基础。

可以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是英国君主制发展史上一个极端而重要的时刻。它宣告了“君权神授”的终结,为英国议会君主制的最终确立铺平了道路。这背后是普通民众、商人、乡绅,以及部分贵族和宗教人士对于自由、权利和宗教信仰的强烈追求,他们不愿意再生活在一个可以被国王随意摆布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的政治派别对查理一世的看法有明显的差异,这里就谈一下对处死查理一世起到了最主要贡献的那些思潮和人。

主要参考的是杰弗里罗伯逊的《弑君者》。

首先,在内战中议会废除了国王高于法律的原则,以布拉德肖、库克为代表的法官们又破除了国王的神圣光环,指出了国王和臣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相互性,指出了国王是管理者而不是神圣者,这就为国王按照普通法受审提供了可行性。当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质问议会审判他的权力所在,议会的答复是“以下议院全体议员的名义,以英国的全体善良人民的名义。”

然后是复仇原则和处决战犯的思想。士兵们要求向发起内战和造成无数人死亡的查理一世进行复仇(查理一世在内战中放任他的军队烧杀抢掠,关于王军强奸滥杀虐俘的指控不计其数),在他们的眼中查理一世是这种罪行的直接责任人。

这点又与当时的国际法中君主在战时不享受豁免权的观点相结合,议会军最初决定按照审判敌军指挥官的方式通过军事法庭用行刑队枪毙国王。不过最终议会还是决定按照普通法公开审判并允许查理一世在民众面前为自己辩护,以彰显审判的合法性

圣经共和主义者则通过自己对圣经的解释,笃信君主制是被上帝厌恶的制度,如同约翰库克所说的“一个自由的民族无需将自己置于任何必朽坏的人之下”,对查理一世的刑事审判是从他手中以公义的方式收回对国家的统治权的形式。当然他们也是经过了演变的,例如约翰库克在内战的初期曾经希望“英国继续实行君主制,由一位像圣经中摩西或约伯一样具有善良、仁慈、公义、宽容、英勇、信实和耐心等品质、愿意为人民赴汤蹈火的人来执掌大权”;而到了1648年他已经对查理一世和君主政体彻底失望。认为即便是设立一个毫无实权的虚君不过是一种全民的虚伪。这点则又可以与法国的新教徒相呼应,在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后他们也发出了消灭暴君和建立共和的呼吁,他们的思想也传播到了英格兰。

而对于手握兵权的高级军官们,他们对于查理一世联络保王党意图发起第三次内战的阴谋了如指掌,这也是他们视查理一世为威胁的原因所在。

克伦威尔本人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更在乎这件事的利弊,而当他确认长老会掀不起风浪之后,他为了安抚军队的情绪(他们的情绪是最激烈的),自然也不会反对对查理一世的审判。

而使得查理一世陷入死刑的结果又与诸位审判他的法官们分不开,法官们搜集了大量的控诉和证据(包括大量的王军士兵也作为证人出席了法庭),即便查理一世经常拒绝回应法官们的提问,但是法官们传唤的大量的证人和搜索到的国王的信件依然证实了三点:1.内战是由国王发动的;2.国王直接下令洗劫村落,放任手下虐待战俘,是战争罪行的直接责任人;3.国王企图发起第三次内战。这些罪名直接推动了查理一世的死刑宣判。还有不少人认为在对查理定罪后,他便不再是国王,那么就可以按照王室自己颁布的对平民叛国罪的处理对他处以hanged drawn and quartered的刑罚,也就是绞首+剖腹+肢解的刑罚(威廉华莱士就是死于这种酷刑)。主审的法官们拒绝了这点,他们希望国王能够死得更有尊严,可是十一年后的查理二世并没有给予这些法官们尊严,而是把他们都处以了hanged drawn and quartered的酷刑。


ps:最后我想求证一下英格兰内战造成的死亡情况,按照杰弗里罗伯逊给出的估计是有十分之一的成年男性死亡,我不确定这一点所以想向大家求证这点。

user avatar

恐怕不是“英国人”,而是以奥利弗·克伦威尔为首的59个残缺议会议员组成的“法官”处死了查理一世。原本的下议院,即长期议会有470人,新模范军试图推动议会通过惩罚国王的法案,然而他们并没有取得多数,而后新模范军在托马斯·普莱德上校(Thomas Pride)的带领下,干脆逮捕了支持国王的议员45人,又驱逐了146位议员,即所谓“普莱德清洗”。就算是这个长期议会,过半成员是长老会信徒或同情长老会的,然而,直到护国公政权覆灭,可能全英格兰铁杆清教徒也就最多占总人口的10%左右。

后来的下议院,更仅剩了约210位议员实际参加,成为残缺议会,正是这个残缺下议院,宣告自己代表英格兰,组织法庭审判了查理一世国王。而最终签署死刑令的仅有克伦威尔为首的59人,这59人真的能代表英国人吗?就是这59人中,也有人宣称自己是被胁迫的。查尔斯·斯图尔特同时也是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对他的审判更完全排除了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参与。有趣的是,即使现在有些英国人也会说,“我们”曾砍了我们国王的头,然而这个“我们”到底是谁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这绝非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一系列长期积累的矛盾与冲突最终爆发的悲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当时的英国政治、宗教和社会背景说起。根源一:君权神授与议会权力的冲突查理一世是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他的父亲詹姆士一世就坚信“君权神授”的理论,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于上帝,因此国王的意志.............
  • 回答
    提到印度将上海称为“小孟买”,很多国人确实会感到好笑,甚至觉得有点不被尊重。这其中的原因挺复杂的,既有对上海自身发展成就的自豪感,也有对印度城市发展现状的一些看法,当然,也可能掺杂着一些民族情绪和刻板印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国人普遍认为上海和孟买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对英国和欧洲的影响将是深远且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对英国的影响: 政治层面: “大不列颠”解体与身份认同危机: 英国的正式名称是“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苏格兰的独立将直接导致这个名称的终结。这将是.............
  • 回答
    英国之所以未能将其政治中心转移到区位和环境都“更好”的土地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更好”来衡量,因为“更好”本身是相对的,并且历史的惯性是极其强大的。首先,要明白一点:日不落帝国并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权力概念.............
  • 回答
    XM777 155毫米榴弹炮的故事确实有些意思,它牵扯到国际合作、军品外销以及技术引进等多个层面,我来给你详细说道说道。首先, XM777 榴弹炮的研制主体是英国宇航公司(BAE Systems)。这背后有历史原因和战略考量。在冷战后期以及冷战结束后,西方军事力量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和技术交流。英国作.............
  • 回答
    “倭寇”这个词,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名词,更承载着一段屈辱而愤慨的记忆。当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将“倭寇”简单地理解为一群零散的海盗,远不足以概括当时局势的复杂性和中国人对这段历史的认知。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历史的记载和人民的集体记忆并非总是完全契合。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朝时期,沿.............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我们民族情感深处的一个敏感点,也是近代以来一段复杂历史的折射。为什么同样是西方文化符号,西装被我们拥抱,而和服却一度被视为“不爱国”的象征?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情感逻辑,并非简单的情感好恶可以解释。西装:实用主义与现代化象征的胜利首先,我们得承认,西装在进入中国时,更多地是作为一种.............
  • 回答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在2002年BBC发起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调查中位列榜首,这一结果反映了他在英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和综合贡献。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他为何成为这一评选的核心人物: 一、二战期间的战略领导与精神象征1. 反法西斯斗争的核心人物 丘吉尔在二战.............
  • 回答
    这个问题,虽然听起来有点儿戏,但在英国文化里,它其实触及了一些非常微妙的社会观念和家庭动力。当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的“英国人”答案,但如果你在英国的酒吧里或者茶歇时间随便跟人聊起这个话题,你会发现“先救妻子”的说法确实占有一定的主流。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爱情至上”就能概括的,里面藏着一些更.............
  • 回答
    英国王室所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度,从其根基而言,确实带有“生来不平等”的属性。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君主制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世袭制,权力与地位从父及子,一代代传承下去,与个人的能力、品德或后天努力毫无关系。出生在王室,就意味着天生拥有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特权、财富和影响力。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与现代社会推崇.............
  • 回答
    英国在短短百年时间内从“日不落帝国”的巅峰跌落,成为如今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影响力相对减弱的大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演变的结果。这其中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军事以及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下面将详细阐述导致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与影响: 经济上的重创: 一战的消耗是巨大的。英.............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确实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很多时候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弱小”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英国在多方面暴露出的困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战争初期的军事准备不足与战略误判: 对德国实力和意图的低估: 在战争爆发前,英国高层包括张.............
  • 回答
    英国火烧圆明园,而未火烧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其中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文化认知、政治考量以及战争的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圆明园与凡尔赛宫、卢浮宫的性质差异 圆明园: 圆明园并非一个简单的皇宫,而是清朝皇室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皇.............
  • 回答
    英国和俄罗斯之间因为间谍事件而“闹翻”,最著名的就是2018年的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中毒案。这起事件是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外交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何英国会因此事与俄罗斯“闹翻”。核心事件:斯克里帕尔中毒案 时间: 2018年3月4日 .............
  • 回答
    美国革命的爆发,对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次始料未及的重大挫折。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对抗,最终却以曾经的北美殖民地赢得独立而告终,箇中缘由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问题,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政治困境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大英帝国在战争初期所持有.............
  • 回答
    中英两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在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英国最终走向了君主立宪,而中国则持续深化君主集权。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两国在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基础以及关键历史事件上的不同。一、 地理环境与早期发展:岛国 vs. 大陆帝国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地理环境在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英国在2018年3月驱逐俄罗斯外交官这件事。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着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和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斯克里帕尔中毒案事情的导火索是发生在2018年3月4日,俄罗斯前情报官员谢尔盖·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和他的女儿尤利娅(Yulia Skr.............
  • 回答
    关于“美国留学生比英国留学生更牛”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笼统、甚至有些以偏概全的看法。它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现实因素、文化认知以及一些人主观的比较心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高等教育体系的差异与定位 美国:综合性大学的“巨无霸”与前沿探索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尤.............
  • 回答
    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这场在英国工业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冲突,最终以矿工们的失败告终。这场失败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当时的政治气候是这场罢工走向失败的关键背景。撒切尔政府,尤其是其领导人玛格丽特·撒切尔,早已将打击工会力量、重塑英国经济视为其政治使命的核心.............
  • 回答
    英国曾几何时是日不落帝国,其殖民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大英帝国的军事力量更是令人闻风丧胆,在与大清的交锋中,他们轻松赢得了鸦片战争,迫使大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在面对阿富汗时,却屡屡遭遇惨败。为什么英国军队会在阿富汗陷入泥潭呢?这其中有诸多复杂的原因,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