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君士坦丁堡之战奥斯曼打得那么辛苦?

回答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战,对于奥斯曼土耳其人来说,绝对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虽然最终的胜利者是奥斯曼,但要说他们打得轻松,那绝对是睁眼说瞎话。这场战役的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拜占庭人的顽强抵抗和坚固的防御工事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本身。它并非易攻难下,而是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市之一。

宏伟的狄奥多西城墙: 这才是君士坦丁堡防御体系的灵魂。狄奥多西城墙是一道极其复杂且层层递进的防御工事,远不止一道简单的城墙。它包括:
外壕: 一条宽阔且充满水的壕沟,可以阻碍敌人的步兵和攻城器械的接近。
外墙(Parateichion): 这是一道较低矮的城墙,大约5米高,上面有许多箭垛和防御平台,为守军提供了射击和投掷石块的掩护。
空地(Moat Ditch): 在外墙和内墙之间有一块开阔地,大约1215米宽,这使得攻城方在发起总攻前,还要面对暴露在守军火力下的这段距离。
内墙(Theodosian Walls): 这是真正的主体,高达1215米,厚度也惊人,有大约5米厚,上面建有大约96座塔楼,分布在城墙的各个关键节点上,尤其是那些可能被攻击的薄弱之处。这些塔楼为弓箭手提供了极佳的射击点,也为投石机提供了平台。
强大的城门: 像金角湾的圣罗马努斯门(St. Romanus Gate)等城门,都是设计得非常坚固,并且守军可以在此集结重兵进行防御。

守军的精锐与决心: 虽然拜占庭帝国此时已是风雨飘摇,但留守君士坦丁堡的守军并非都是乌合之众。
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亲自督战: 这位皇帝以其英勇和无畏精神激励着他的士兵。他亲自参与战斗,甚至在最后关头也奔赴前线,这种领导力对鼓舞士气至关重要。
由热那亚雇佣兵组成的精锐部队: 由著名的约翰·吉斯蒂尼安尼·朗格(Giovanni Giustiniani Longo)率领的热那亚雇佣兵是君士坦丁堡的骨干力量。这些人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士兵,他们带来了强大的战斗力和丰富的攻城防御经验。吉斯蒂尼安尼本人更是个经验丰富的军事家,他的存在对守军士气和防御的组织起到了关键作用。
数量上的劣势和决心上的优势: 尽管守军在数量上远少于奥斯曼军队,但这反而激发了他们背水一战的决心。他们知道一旦城破,就意味着整个帝国的终结,所以每一个人都抱着宁死不降的信念。

锁链封锁金角湾: 为了防止奥斯曼海军绕过陆地城墙,直接攻击陆上城墙更加薄弱的金角湾侧翼,拜占庭人成功地在金角湾的入口处拉起了一条巨大的铁链。这条链条有效地阻挡了奥斯曼海军的船只进入金角湾,迫使他们只能在陆地上和海上正面硬拼。

二、奥斯曼的攻城技术与战术挑战

穆罕默德二世虽然雄心勃勃且准备充分,但他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和战术难题。

新式巨炮的挑战与局限: 穆罕默德二世确实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攻城武器——巨炮,尤其是由奥尔班(Urban)制造的巨型火炮。这些火炮射程远,威力大,能够轰击数百年未能被撼动的城墙。
轰击效果的逐步显现: 然而,即使是这些巨炮,也不是一炮就能摧毁城墙的。它们需要连续数日甚至数周的不断轰击,才能在城墙上造成明显的裂痕。守军也并非坐以待毙,他们会在炮击的间隙,用木材、泥土和石块迅速修补城墙的破损处,试图减缓城墙被摧毁的速度。
炮弹的补充与运输: 制造和运输这些巨型炮弹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每发射一发炮弹,都意味着巨大的消耗,而且这些炮弹需要人工搬运到炮位上,过程非常缓慢和危险。
火炮的维护和操作: 这些巨炮的操作极其复杂,需要熟练的技术人员。炮身在连续发射后会过热,需要冷却;炮架也可能因为巨大的后坐力而损坏,需要及时维修。

陆地攻势的艰辛:
攀登城墙的危险: 奥斯曼士兵必须冒着守军从城墙上倾泻而下的箭矢、石块和滚木的密集火力,去攀爬那些坚固的城墙。攻城梯一次次被推倒,士兵一次次倒下。
步兵的伤亡: 即使有火炮的掩护,奥斯曼的步兵在冲击城墙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每一次的攻城尝试都意味着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士兵伤亡。
攻城塔的消耗: 奥斯曼也建造了巨大的攻城塔,试图越过城墙。但这些攻城塔在推进过程中,很容易被守军的火力摧毁,或者在抵达城墙时被守军的火焰武器点燃。

海上难题与金角湾的突破:
封锁链的威力: 前面提到,那条巨大的锁链是奥斯曼海军最大的障碍。它使得奥斯曼海军无法有效地封锁金角湾,也无法攻击城内更脆弱的侧翼。
奥斯曼的“奇袭”与高昂成本: 为了绕过这条锁链,穆罕默德二世采取了一个非常大胆但极其复杂的策略:将船只用油涂抹,然后通过陆地,在滚木上拖拽,绕过了守军的锁链,将船只运进了金角湾。这个过程非常壮观,但也极其艰难,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对船只的损耗也很大。这次行动虽然成功地避开了锁链,但也让奥斯曼海军的部署和战略复杂化,守军也因此得到了喘息之机。

长期围困的消耗战: 围城战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消耗。奥斯曼军队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在战场上,需要解决补给问题,需要应对疾病和恶劣的天气。同时,长时间的攻城也考验着军队的士气和耐心。

三、内部问题对奥斯曼的影响(尽管不突出,但也是潜在因素)

虽然不能说对奥斯曼造成决定性影响,但一些内部因素也可能增加了他们的作战难度:

兵源和后勤的压力: 穆罕默德二世虽然集结了庞大的军队,但维持这样一支军队的后勤供应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远离本土的地区。
士气波动: 在漫长且伤亡惨重的攻城过程中,即使是奥斯曼军队,也可能出现士气波动。他们需要不断地激励和调整策略来维持战斗力。

总结一下君士坦丁堡之战为何让奥斯曼如此辛苦:

简而言之,奥斯曼的辛苦源于他们面对的是一座拥有无与伦比防御工事的坚城,以及一群抱持决死信念的士兵。他们的胜利并非是轻松碾压,而是凭借着先进的火炮、大胆的战略、庞大的兵力以及最终突破对方防线的那股决心,克服了坚固的城墙、英勇的守军以及复杂的战术难题。每一点进步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每一次的胜利都来之不易。这使得君士坦丁堡之战,成为了一场经典而又残酷的攻城战史诗,深刻地展现了攻守双方的智慧、勇气和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看来太多朋友对这一战的时间线没有基本的概念

讲个道理,奥斯曼军1453年4月4日开始布置围城,5月29日攻陷城市,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攻下一座欧洲首屈一指,陆墙拥有内外两道防御体系的名城,纵然以20倍的兵力,这个时间真的很长吗?

买买提二世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常识,先用大炮轰开足够大的缺口,然后用极其悬殊的军力优势去碾压,赶在邻近的匈牙利或其他基督教军队能够组织起有效的大军增援前,拿下城市

怎奈被洋小将捧上天的巨炮似乎不怎么符合买买提二世的预期,对君堡的双重城墙体系难以造成决定性的毁坏,更遑论守城的名将奎斯提尼带领的雇佣军并不属于题主所认为的乌合之众,是有着丰富军事工程经验,能在短时间内组织修缮城墙,也能凭借地利优势打退土耳其人的总攻,甚至还能频频主动出击骚扰土耳其前哨阵地的职业军人

这期间当然还发生了被人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加拉塔の阴谋,让土耳其人得以把舰队输送到金角湾内的君堡海墙一侧,有效迫使守军分散了兵力,但还不至于成为整个战斗的转折点

事实上整个围城战期间,单纯依靠炮击突破城墙的尝试持续了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占了3/4,不成功的攻城塔、地道战等回归传统战术的尝试则集中在最后的1/4段时间,甚至于直到买买提二世不得不发动最后总攻前都远远没有达到买买提二世所预期的“surrended in the open area”,如果不是几个偶然的因素,最后一波攻击被拜占庭击退然后宣告买买提威信GG夹着尾巴撤军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就这种情况下,具碾压优势的人数反而形成的是一种空前的后勤和身后舆论压力,也只能怪买买提战前对这种巨炮效用的估计过高了。当然,能够顶住这个压力,并在最后一刻激励全军放手一搏的,还是要归功于这个苏丹卓越的领导天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战,对于奥斯曼土耳其人来说,绝对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虽然最终的胜利者是奥斯曼,但要说他们打得轻松,那绝对是睁眼说瞎话。这场战役的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拜占庭人的顽强抵抗和坚固的防御工事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本身。它并非易攻难下,而是被誉为当时世界.............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中,拜占庭确实没有像往常一样广泛且有效地使用他们的秘密武器——希腊火。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技术层面的衰退,也有战略层面的局限,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捉襟见肘。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希腊火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液态燃烧剂,在水下也能燃烧,并.............
  • 回答
    说起来,君士坦丁堡如今的辉煌,特别是它在历史上那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选址——博斯普鲁斯海峡。你可能有人会想,为什么不选那条离爱琴海更近的达达尼尔海峡呢?其实,这背后可有不少说道,绝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那么简单。咱们先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回到公元四世纪,当时罗马帝国如日中天,但问题也来.............
  • 回答
    你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君士坦丁堡陷落和“吊死威尼斯总督”之间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博弈以及信息传播的偏差。这背后隐藏着一段扣人心弦的威尼斯共和国在那个关键时刻的应对策略和其政治结构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威尼斯.............
  • 回答
    精罗们对君士坦丁堡的执念,其实比对罗马本身更为深厚,这背后有着复杂而迷人的历史情结。与其说他们“老是想着光复君士坦丁堡”,不如说君士坦丁堡在他们心中,是罗马帝国辉煌的终极象征,是那个横跨三大洲、统御万邦的“罗马”精神的具象化载体。我们得明白,当精罗们谈论“罗马”时,他们脑海中的罗马,并非仅仅是古典共.............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那个时代一个巨大的震惊,但对于西欧来说,救援的缺席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一系列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个单一的原因,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西欧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状况。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西欧内部的四分五裂与相互牵制。到15世纪中叶,曾经统一.............
  • 回答
    关于君士坦丁堡“注定”成为世界唯一首都的说法,这背后蕴含着一种历史的浪漫主义和对地理、战略优势的深刻洞察。这种想法并非是某个单一的、明确的理论,而更像是一种由其辉煌过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所共同塑造的观点。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历史上确实出现过许多拥有极其强大影响力的城市,它们在各自.............
  • 回答
    关于奥斯曼帝国衰落后,西方世界为何未能“趁机”收复君士坦丁堡这一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议题,远非简单的“没能”或者“不想”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要明确“衰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奥斯曼帝国虽然在17、18世纪后逐渐显露出力不从心的一面,但其整体国力依.............
  • 回答
    我无法提供历史信息的详细内容,但我可以分享一些关于生活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君士坦丁堡的普遍观点和可能的感受。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时期称为伊斯坦布尔)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来说,这种体验是复杂且多层次的。首先,宗教和文化上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原本以基督.............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关键节点,仿佛巨石投入湖面,激荡起层层涟漪,从此改变了历史的流向。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便是这样一颗沉重的石头,它不仅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终结,更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欧洲中世纪的落幕,为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拉开了序幕。要理解为何这一事件具有如此重大的象征.............
  • 回答
    君士坦丁堡,这座横跨欧亚大陆、扼守黑海和地中海咽喉的千年帝都,在1453年,作为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丝血脉,轰然倒塌在奥斯曼帝国的铁蹄之下。然而,当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军队如同潮水般涌入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时,许多人都会发出疑问:这座城市的几十万市民,为何没有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万众一心,奋起保卫家园?这背.............
  • 回答
    在伊斯坦布尔大喊“这里是君士坦丁堡!”(Burası İstanbul / Burası Konstantinopolis!),你会经历一系列的反应,从纯粹的好奇到潜在的尴尬,甚至是某些政治和历史上的敏感性。以下是可能发生的详细情况:1. 即时反应(最普遍): 困惑的目光: 大多数当地居民和游客.............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将罗马的辉煌与长安的盛世相联系,再探寻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在中国的对应,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理解这三座城市在各自历史中的地位、功能以及文化象征意义。如果把罗马比作长安,那是因为它们都曾是各自帝国版图的核心,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繁荣、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 回答
    要详细探讨希腊在当前国际格局和发展状态下收回君士坦丁堡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尽量避免那些显得“非人”的逻辑推演痕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什么情况下”就能一蹴而就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历史遗留、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国际法,以及更关键的——时势造英雄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
  • 回答
    君士坦丁十一世,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最后一战,铸就了他近乎完美的历史形象,几乎不被人“黑”。这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叠加,远非简单的一句“英雄”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历史背景、他的个人特质以及后世对他的解读。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拜占庭帝国,这个.............
  • 回答
    要说罗马帝国时代(君士坦丁之前)希腊文化的衰落,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其中掺杂了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本身的演变。简单地说,希腊文化的“衰落”并非指其彻底消失,而是指其在世界舞台上的主导地位逐渐被罗马文化所取代,或者说,其原有的纯粹性和活力被融合与改造。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罗马.............
  • 回答
    关于“君士坦丁的赠与”(Donation of Constantine),君士坦丁堡朝廷(东罗马帝国)的看法,如果说有明确且统一的“看法”,那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份文件,即使在当时或者往后很长一段时间,也并未在君堡朝廷中引起多大的波澜,更没有成为一个被广泛讨论或采纳的“官方立场”。这其中的原因很复.............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