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何不食肉糜”“阶级固化”是否被滥用?如果被滥用,如何看待?

回答
“何不食肉糜”和“阶级固化”这两个概念,在当今的社会讨论中确实经常出现,并且很大程度上被频繁地使用,以至于我们有理由探讨它们是否被“滥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本源含义,然后审视它们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最后再判断是否存在滥用的情况,以及这种滥用如何看待。



一、理解概念的本源含义

1. “何不食肉糜”

这个典故出自《晋书·惠帝纪》,讲述的是西晋时期晋惠帝司马衷在听到百姓因为饥荒而饿死时,说出“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不吃肉粥?)的疑问。

本源含义:

脱离现实、不接地气: 指的是身居高位、享有特权的人,因为自身生活优渥,无法理解普通民众所面临的困境和痛苦。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基于自身认知水平,却完全不符合现实条件。
缺乏同理心与共情能力: 表现出对底层人民疾苦的漠视和无知,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典型写照。
思维的局限性: 即使是出于好意,其建议也因为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而显得荒谬可笑。

2. “阶级固化”

“阶级固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社会成员的阶层地位在代际之间难以流动,即出身于某一社会阶层的个体,其后代也很难改变原有的阶层,社会流动性极低。

本源含义:

社会流动性降低: 核心是指社会阶层之间的“通道”变得狭窄,普通人通过努力难以实现向上流动,而既得利益阶层则通过各种方式巩固自身优势,阻碍他人进入。
机会不均等: 这种固化往往伴随着资源(如教育、医疗、财富、人脉)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分配的不均等,使得不同出身的人获得的机会差异巨大。
代际传递的优势/劣势: 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影响的固化导致了阶层差距的代际传递。



二、考察在现实讨论中的应用

1. “何不食肉糜”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讨论中,“何不食肉糜”常常被用来:

批评不了解民情的高层或精英: 当政府官员、企业高管或专家提出一些看似“简单直接”却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案时,民众或评论员会用这句话来讽刺他们脱离实际。
嘲讽富人或特权阶层的无知: 当富人发表一些对普通人生活状态缺乏理解的言论时,这句话也会被用来攻击他们。
表达对某种政策或建议的不满: 认为某个政策或建议完全没有考虑到普通人的实际困难和支付能力。
网络段子与表情包: 由于其形象生动,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网络流行语,甚至演变成表情包,用于各种轻松或讽刺的场合。

2. “阶级固化”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讨论中,“阶级固化”经常被用来:

解释社会不公现象: 当人们看到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寒门子弟难以出头、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时,会用“阶级固化”来概括和解释这种现象。
表达对社会上升通道的担忧: 尤其在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如果人们感觉机会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且背景因素越来越重要,就会认为阶级在固化。
批判不平等的制度设计: 认为现有的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设计,无意或有意地加剧了阶层之间的隔离和流动性降低。
分析社会热点事件: 例如高考移民、名校招生不公、富二代/官二代背景优势等,都会被联系到阶级固化的讨论中。
表达个人奋斗的无力感: 有时,当个人感觉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改变命运时,也会将原因归结于宏观的“阶级固化”。



三、是否被滥用?

答案是:是的,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概念都被不同程度地滥用。

1. “何不食肉糜”的滥用表现:

过度简化和标签化: 一旦有人提出任何一个与普通人生活有明显差距的观点或建议,就立即被扣上“何不食肉糜”的帽子,而忽视了其观点中可能存在的合理成分,或者对方并非完全不了解情况,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
情绪化表达而非理性分析: 很多时候,使用这句话是为了宣泄情绪、表达不满,而不是进行深入的分析。它成了一种简单粗暴的反击工具,而不是一个建设性的批评。
制造对立,模糊焦点: 有时被用来制造“精英vs大众”的对立,但这种对立可能过于简单化,忽略了精英内部的多样性,以及大众内部的差异。
无知者的防御: 有时,一些对复杂问题缺乏了解的人,会用这句话来否定任何与自己认知不符的观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认知舒适区。
戏谑化和低俗化: 随着其在网络上的流行,许多严肃的讨论可能因此变得戏谑化,失去了原有的深度。

2. “阶级固化”的滥用表现:

将所有社会不公都归咎于“阶级固化”: 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结构性问题、政策失误、个人努力程度、运气、时代变迁等等。“阶级固化”被过度强调,可能掩盖了其他重要因素。
否定个人努力和能动性: 一味强调“阶级固化”,容易让人们陷入宿命论,认为个人努力是徒劳的,从而丧失奋斗的动力。实际上,即便在所谓的“固化”社会中,依然存在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尽管可能比过去更难。
过度解读和情绪化渲染: 媒体或个人可能会抓住一些个别案例,将其放大,并用“阶级固化”来概括所有现象,制造恐慌或对立情绪。
缺乏实证的泛化论断: 有时,并没有详细的数据和深入的社会学研究支持,仅仅是凭借个人感受或片面信息,就断言“阶级已经完全固化”,这种论断缺乏严谨性。
作为借口: 对于一些个人能力不足或不努力的人来说,“阶级固化”可能成为逃避责任、推卸失败的借口。
模糊“阶级”的定义: 在讨论中,不同的人对“阶级”的定义可能不同(是基于收入、职业、教育、文化,还是权力?),导致讨论混乱。同时,也混淆了“阶级”与“阶层”、“社会分层”等概念。



四、如何看待滥用现象?

看待这种滥用,需要采取一种辩证和审慎的态度:

1. 认识到概念的价值与局限性

概念的价值: 首先要承认,“何不食肉糜”和“阶级固化”这两个概念都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它们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们触及了许多人的痛点和观察到的现实。它们是有效的社会批评工具,能够引发人们对不公和脱节现象的关注。
概念的局限性: 任何社会学概念都不是万能的,它们是对复杂现实的简化和模型化。过度依赖或滥用,就会失去其精确性和分析力。

2. 区分“批评”与“标签化”

建设性批评: 当使用“何不食肉糜”来批评那些确实脱离群众、提出不切实际方案的领导者或精英时,它是有效的。当用“阶级固化”来分析社会结构性不平等,并呼吁改善机会均等时,它是有价值的。
情绪化标签化: 如果仅仅是为了发泄不满,将所有不符合自己预期的观点都打上“何不食肉糜”的标签,或者将所有社会现象都笼统地归咎于“阶级固化”,而忽略了具体细节和复杂性,这就走向了滥用。

3. 提倡精准和深入的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讨论时,应尽量摆脱套话和口号,深入分析具体事件、具体政策、具体数据。例如,批评一个政策时,应具体指出其不合理之处,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说“这是何不食肉糜”。分析社会流动性时,应关注具体的衡量指标(如代际收入弹性、职业流动性等),并对比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数据。
关注多重因素: 理解社会现象应从多维度出发,考虑经济、政治、文化、技术、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孤立地强调某一个原因。
区分“现象”与“原因”: “阶级固化”更多地描述了一种现象(流动性降低),而其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制度、税收政策、市场竞争规则、文化价值观等等。

4. 警惕宿命论和虚无主义

强调能动性: 即使在面临困难和不公时,也要看到个人努力和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批判社会问题是为了寻求改善,而不是陷入无望的抱怨。
关注解决方案: 真正有价值的讨论,不仅仅在于指出问题,更在于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5. 保持批判性思维,辨别信息来源

审慎对待网络言论: 网络是信息爆炸的场所,也是情绪传播的温床。对于网络上流行的观点和标签,需要保持警惕,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其真实性和逻辑性。
了解概念的出处和本义: 在使用这些概念时,最好能对其本源含义有所了解,避免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



总结来说, “何不食肉糜”和“阶级固化”都是非常有力的社会洞察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批评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脱节。然而,当它们被简化为情绪化的口号,被过度泛化用于所有不符合个体期望的现象,或者被用来否定个人努力和复杂性分析时,就构成了滥用。

我们应该理性地使用这些概念,承认它们揭示问题的价值,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深入的、多维度的分析,避免将它们变成简单粗暴的标签或情绪宣泄的工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利用这些概念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制造更多的隔阂和偏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至少“何不食肉糜”我认为没被滥用

只是有的人本应该掌握的统计学常识,却非要用“个例”来说事,于是就觉得这个词被滥用。

我经常提醒自己,小心“幸存者效应”带来的偏差。

咱就来看看统计学是如何让你的“个人看法”变得那么不可靠

然后关于

中国穷不穷,有多穷

分化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人。

———1000块不多vs其实挺多的———

比如,某匿名用户自称农村人,然后他的理由之一是:

现在已经是2017年了一个智能手机还不到1000啊

对知乎大众来说,1000还真的是个小数字,很多人动动筷子1000块就没了,但是1000块真的很少吗?

简单看一下统计数字:

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8249万人年收入低于2300元(这是年收入!

8249万,这个数字,比知乎注册用户还要多1000万,更是知乎活跃用户的8倍!

更可怕的是,即便是在号称年薪百万的知乎,月收入啥情况呢?

根据2016年9月知乎内部最新版用户数据调查报告:知乎用户中,8000元以上月收入群体占19.73%。 知乎有49.53%的用户月支出超过2000元,17.24%月支出达5000元以上。高收入、高消费成为知乎用户的一大特点。

知乎这么高逼格的地方,月收入8000以上的是19.73%,大概是全国平均的3倍。可是这也意味着,月收入不足8000的,有81%啊


知乎er的看法,样本如此之小的情况下,还用个人看法来推测世界,这是标准的何不食肉糜。

更别提,中国智能机普及率只有58%,也就是说中国有近6亿人没有智能机。

于是马上又转为另一个内容

————不用智能机的是老人————

中国老人有多少?

其实很简单,看统计数据

先来第一个,2009年中国的年龄结构

数据:我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表)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中国的老人,真的没想象那么多。

上面提到中国有42%人没有智能机,你看图中这个内容,老人哪有42%。

再看看我国老龄化数据:

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 占总人口的16.15%。

看到没,16%,而且很多60岁附近的人,他们还没退休呢。

如果按照65岁退休的话,这个比例更小

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34万人 ,10.5%。

你如何用10%来解释42%?

————中国互联网统计数字————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每年发布一次全国互联网统计数字,由于是专业机构也是官方组织,所以数据也是最权威最广泛的。

这是2015年的数据,2015年,中国人口13.75亿

网民很多?

NO,一半,另一半人不是网民

(互联网人数)

(农村网民更少)

网民学历结构,大学本科以上才11%

至于网民收入,能够达到8000以上的不到6.2%


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支付宝普及率有点反串———

还有个人竟然用支付宝来举例子,我真的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要不是反串黑,要不是真的不懂统计学。

他给出的数字是,余额宝额度8000亿,支付宝用户3.37亿。

我当时想问,大哥,你知道中国储蓄量是什么数量级吗?

2016年, 中国居民储蓄存款总规模有60多万亿元人民币。

余额宝比储蓄大概是1:99,你想用1%来反对99%,怎么看这也是反串了。

再比如支付宝用户3.37亿?那剩下的10.4亿人呢?中国有13.7亿人呢。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6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小数点没错,是2万。

高中低收入划分(每个比例20%)

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 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 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 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 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

数据:中国统计年鉴

如果年可支配收入6万的话,你就属于高收入组了。

31各省市,排名前十的是情况,只有上海和北京突破了5万,而中间4万档是空缺的。

上海以54305元位居榜首,北京以52530元紧随其后。

也许有人说,该不会是很多省的其他穷地方拉低了呢?

那咱把城市丢出来。

(图来自城市GDP吧)

好吧,依然只有北京和上海突破了5万。

而且,上海的城镇收入是57692,农村是25520

北京的城镇收入是57275,农村是22310.

尤其是农村数字,北京这种首善之区,农村收入竟然还没达到全国人平均水平



所以看到这些数字后,你就明白,何不食肉糜,还真的没被滥用。


再来一堆数字:

1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

这个数字是知乎活跃用户的20倍。

2中国农村人口目前是5亿9千万.

这个数字是知乎活跃用户的59倍。


我们国家目前贫困县的总数是592个,包含中部省份217县,西部省份375县,民族八省区232个。有贫困县的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云南最多,73个;陕西和贵州紧随其后,均为50个。

放在一张图是这样子

他们也生活在中国


————题目下的回答,再一次论证了何不食肉糜————

这么快就看到某个人用个人经历来反对了,感慨我这些内容全白写了。

因为我就是针对“用个人经历代替全体的”一叶障目现象,或者说幸存者偏差

我觉得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是1,区分 2,科学

1,区分(或者叫做筛选)

你都没搞清楚我是不是农村的,就把我打倒了城市小资阶级,是不是有点思维混乱啊?

要是做医学的,把实验组和对照组混在一起,估计会被骂死。


2,科学

科学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你能够在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世界。

大量的个例,叫做case report,不少人吐槽的中医就是这个问题。

而通过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可以让你去更加深刻的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就问你, 农村有多少比例?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供学生读书的人的家庭收入分布?

你有没有做过这些最基本的统计?

甚至,我直接问你一句:

“ 有这个意识供家里孩子上高中的家庭,没有一个是买不起手机的! ”

说出这么绝对的话,你不觉得缺乏最基本的严谨性吗?要不要我给你找一个例外出来?


你说没有调查没发言权,不好意思,我估计我调查的地方比你还多,毕竟我经常跑乡下不说,我至少去过5个省的乡下。

在贫困这事情上,我只是不屑用个人经历来谈而已。


毕竟正常人都知道人会有偏倚,统计出来才可以最大的剔除个人的偏见。


给你上个我实拍的农村


部分内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user avatar

刚刚看到大佬@李雷 的回答,深有感触。不由想到自己的经历,虽然只是一些个列,但是我觉得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先说下背景,家在十八线小县城,去年寒假,找了一份兼职,就是去周边村寨宣传推销产品。十天,跑了七八个村子,见到了许多我以为不存在的事实,或许这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吧,但是挺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之前,我一直以为农村的房子都是这种


(这图来自网络)


然而这样的房子里今天还住着人,所以我看到大佬拍的照片我都觉得那个环境还算不错的了。



到这家的时候,门是锁着的,当时我觉得这房子应该没人住了,看上去就像危房一样。

我准备去另外一家的时候,这家的主人回来了,看上去头发有些花白,可能有六十出头了,或许更年轻。

他看见我,就问我做什么,我说了一下,然后他就笑了笑,说,莫得钱啊,不然什么都想买,家里什么都没有。

虽然当时这位大爷笑的很阳光,没有流露出自卑什么的。可是我还是很难过啊,心里一下就被塞住那种感觉,大爷的笑让我更压抑了,当然或许也只是我圣母罢了。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凭什么对靠自己劳作吃饭的人报以同情心。。

写着写着就偏题了,应该也没人看吧,不过这样正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