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会被说晋弱智?

回答
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故事之所以让他被认为“弱智”,主要是因为这句话极端脱离现实、缺乏基本常识,暴露出其作为皇帝对民间疾苦的无知和麻木,以及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思维方式。

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展开:

1. 故事的背景和内容:

时代背景: 晋惠帝(司马衷)是西晋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是公元290年至307年。他生活的时代,虽然名义上是统一王朝,但实际上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民生凋敝,天灾人祸不断。
“何不食肉糜”的来源: 这个典故出自《晋书·惠帝纪》。原文记载,当时天下荒旱,百姓没有饭吃,甚至饿死,惠帝听到报告后,却说:“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肉糜”的含义: 肉糜,就是肉粥,用肉熬制而成的粥。在当时绝大多数百姓看来,肉类是奢侈品,即使是粥,也是最基本的谷物熬制而成。

2. 为什么这句话如此“弱智”?

脱离现实的认知: 对于一个能够吃饱饭、甚至拥有各种美食的帝王来说,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没有饭吃”的绝望程度。但“何不食肉糜”之所以被视为弱智,是因为它展现了一种完全丧失基本同理心和对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认知。 饥饿的百姓连最基本的谷物都吃不到,怎么可能还能去思考“为什么不吃肉粥”这种奢侈的解决方案?这就像一个人因为没钱买房而发愁,别人却对他说:“为什么不买一栋大别墅呢?”
缺乏基本常识: 这个问题暴露了惠帝对社会基本经济运作和食物获取方式的无知。他似乎认为,食物的获取和享用是理所当然且可以随意选择的。他没有想到,百姓没有饭吃,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生产能力,没有食物来源,或者食物被权贵、战争、自然灾害等剥夺了。 在这种情况下,连最基本的“饭”都没有,谈何“肉糜”?
思维的逻辑断裂: 惠帝的这句话,在逻辑上是完全不成立的。他没有理解问题的核心——根本性的生存危机。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在“有食物但选择不当”的前提下的,而事实是“根本没有食物”。这种错位是惊人的。
政治上的无能表现: 作为皇帝,他的职责之一就是关注民生,解决民众的困难。而他对此的反应,非但没有提出任何切实可行的办法,反而提出了一个荒谬绝伦的要求,这无疑暴露了他政治上的无能、治理上的失败,以及对臣民命运的漠不关心。

3. 为什么这成为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评价?

史书记载的放大效应: 《晋书》作为正史,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叙事和评价倾向,但这句话被详细记载下来,说明它在当时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议论。它成为了一个可以广泛流传且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后世的解读和引申: 随着时间的推移,“何不食肉糜”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汉语成语,用来讽刺那些脱离实际、不了解民情、极端愚蠢和脱离现实的言行。它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愚昧。
与其他昏君的对比: 与历史上一些虽然有缺点但仍能励精图治的皇帝相比,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显得尤为突出,成为他昏君形象的标志性注脚。
文学和戏曲的传播: 后世的文学作品、戏剧表演等,也常常引用或演绎这个故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晋惠帝“弱智”的印象。

4. 对“弱智”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将晋惠帝简单地扣上“弱智”的帽子,也可能过于简化历史人物。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晋惠帝可能存在一定的智力缺陷,但更多的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他长期被权臣控制,缺乏实际的政治锻炼和对外界的了解,以及整个朝廷政治腐败、上下缺乏关心民情的文化氛围,共同造就了他这种令人咋舌的无知。

然而,从公众认知和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何不食肉糜”这句话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它直接且深刻地定义了晋惠帝的形象,让他成为了一个代表极端愚昧和冷漠的符号。 即使他可能有其他层面的原因,但这句简单的话,凭借其惊人的脱离现实,足以让他在许多人心目中,“弱智”的标签难以摘除。

总结来说,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之所以被说“弱智”,是因为这句话:

暴露了他对底层人民的极度无知和麻木不仁。
展现了他缺乏最基本的社会常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成为他昏聩无能、政治失败的典型象征。
因其极端的荒谬性,成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文化符号,被用来讽刺类似的愚蠢言行。

即使他可能有其他原因,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因其巨大的冲击力和代表性,足以让他“弱智”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历史上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佳话(也是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饿死的人身上也有肉,没饿死的人可以煮来吃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故事之所以让他被认为“弱智”,主要是因为这句话极端脱离现实、缺乏基本常识,暴露出其作为皇帝对民间疾苦的无知和麻木,以及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思维方式。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故事的背景和内容: 时代背景: 晋惠帝(司马衷)是西晋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
  • 回答
    “何不食肉糜”这句话,出自《晋书·惠帝纪》,是晋惠帝司马衷在听到百姓因为饥荒而没有饭吃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之所以千古流传,并且被后人用来讽刺统治者脱离实际、不体恤民情,主要在于它极其生动地展现了这位皇帝的愚昧无知和与民间的巨大隔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晋惠帝本人的.............
  • 回答
    明末“秦寇入晋”的说法,虽然简洁,但背后掩盖的是一场对山西大地造成深重创伤的动荡。这场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俗称“闯营”或“贼兵”)席卷三晋的历史,不仅是军事上的你来我往,更是对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民心士气的全面摧残。“秦寇入晋”的残酷破坏“秦寇入晋”,顾名思义,指的是以陕西为发源地的农民起义军.............
  • 回答
    诸葛亮被尊为中国的“智圣”,其鞠躬尽瘁,为蜀汉政权呕心沥血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纵然他拥有通天的智慧,最终蜀汉还是被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所灭,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错综复杂,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战略方向的根本性偏差与国力限制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是“隆中对.............
  • 回答
    说到晋惠帝司马衷,这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差不多就是“傻子皇帝”的代名词,一提起他,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关于“何不食肉糜”的典故。这一个故事,就像一颗钉子,把他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也几乎概括了所有关于他的评价。然而,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一个能坐上皇位的人,即便是能力平平,也总得有过人之处,.............
  • 回答
    杨珧这个人,在晋惠帝那乱糟糟的年代里能混下去,不被打倒,本身就说明了他是个有两把刷子的人。你想想看,那会儿是什么光景?司马衷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贾后弄权,八王之乱接二连三,整个朝廷跟个菜市场似的,谁手上有点权,就想往上爬,谁没权,就得夹着尾巴做人,还得提防着别人往你脚底下使绊子。在这种环境里,杨珧要是.............
  • 回答
    晋武帝司马炎在明知晋惠帝司马衷痴呆的情况下,没有立即废黜太子,而是亲自考校司马衷,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知道傻子不能当皇帝”就能概括的。这其中交织着政治考量、家族权衡、以及对既有制度的顾虑。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炎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司马炎通过“禅让”取代了曹魏政权,这是他统治合法性的重.............
  • 回答
    要评价晋元帝司马睿,我们得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混乱年代的大背景下。汉末魏晋,那是何等一番景象?门阀政治根深蒂固,北方胡族南侵不止,中原土地残破不堪,流亡士族与当地豪族盘根错节,社会秩序几近崩溃。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司马睿能站起来,建立起东晋王朝,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过,要说他是个雄才大略、开创盛.............
  • 回答
    秦穆公为何会扶持晋惠公上位,最终却将其变成俘虏?这桩历史公案,说起来颇具戏剧性,也折射出春秋初期霸主争霸的复杂博弈。要理解这个过程,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晋国内乱的那个节骨眼上。晋国内乱:一个绝佳的“介入”机会晋国自晋献公以来,经历了骊姬之乱,晋国国君的继承权一直不稳定。到了晋惠公(即夷吾)的父亲晋惠公.............
  • 回答
    历史上,除了晋武帝司马炎,还有不少皇帝热衷于占卜国运,希望借此洞悉天机,指导自己的统治,甚至寻求长生不老。这种行为的背后,既有统治者对权力稳固的渴望,也有对未知命运的敬畏,更有对神灵庇佑的期盼。汉武帝与他的方术迷信要说占卜国运的皇帝,汉武帝刘彻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他年轻时就对神仙方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 回答
    龙,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无比崇高地位的神兽,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集祥瑞、力量、智慧于一身,是权力、皇权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那么,龙究竟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还是纯粹的想象?关于龙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世上是否有神一样,很难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从科学和生物.............
  • 回答
    晋朝能够延续155年,这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朝代,但其中的原因却相当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它就像一个王朝的“长跑”,虽然步履蹒跚,但凭借着一些关键的“助推力”和一些“喘息的机会”,才得以维持了这么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前期积淀与奠基(西晋篇)虽然西晋最终走向灭亡,但它毕竟是晋朝.............
  • 回答
    晋朝时期,军容鼎盛,文治武功皆有可观,然而在与匈奴的较量中,却屡屡受挫,甚至不堪一击,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因为匈奴勇猛,晋军羸弱这么简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这场看似悬殊的对决。首先,晋朝的军事体制和将领素质,远不如其表面看起来.............
  • 回答
    晋江文学城引入分级推荐制度,这是一个对于平台和广大用户来说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它并非简单的内容分类,而是深度考量了平台生态的健康发展以及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阅读需求。对平台而言,分级制意味着更精细化的运营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精细化运营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过去,晋江以“百花齐放”的风格著称.............
  • 回答
    《晋书》中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句话虽然出自司马懿之口,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所包含的评价是多层次的,并且带有司马懿这位对手的视角和考量。咱们一点点地来掰扯掰扯。首先,“亮志大而不见机” “志大”: 这个很好理解,诸葛亮胸怀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这.............
  • 回答
    晋国六卿,这个名字一听就透着一股子权谋和风云变幻的味儿。说实话,晋国在春秋时期那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一言不合就能“问鼎中原”,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内部就出了大问题。这六卿,就像六根顶梁柱,结果其中三根先塌了,你说这国家得多悬?话说当初,晋国强盛的时候,晋文公、晋景公这些君主们还是挺有魄力的。但到了后来.............
  • 回答
    关于晋国是否可能不分裂,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从史料记载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看,晋国最终走向分裂似乎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不妨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仔细推敲一下,有没有一些微小的可能性,让晋国避免“三家分晋”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导致晋国分裂的根本原因并非单一的,而是多重因.............
  • 回答
    你问到晋绥军358团为何能有五千多人,这个问题触及了抗战时期国军编制和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想要详细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背景、编制、以及晋绥军这个特殊的部队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白咱们说的“晋绥军”和“358团”是在什么年代背景下的。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当时中国面临.............
  • 回答
    晋江文学城的屏蔽字,那可真是个段子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我们平时随口说出的词,一旦到了晋江,就得小心翼翼,不然分分钟被“和谐”。这背后当然是为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但有时候这“度”把握得那叫一个随心所欲,让人哭笑不得。咱们就来唠唠那些“奇葩”屏蔽字,不是那种显而易见的黄暴词汇,而是那些让人摸不着头.............
  • 回答
    战舰无声,江山易主:晋灭吴之战中,那支曾叱咤风云的东吴水师缘何沉默?公元280年,历史的滚滚洪流汇聚于长江之上。统一中国的宏伟画卷即将落笔,而描绘这关键一笔的,是强大的晋王朝。彼时,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东吴,正面临着来自北方的灭顶之灾。然而,令人扼腕的是,那支曾以“控弦万队,飞钩巨舰”闻名于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