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晋元帝司马睿?

回答
要评价晋元帝司马睿,我们得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混乱年代的大背景下。汉末魏晋,那是何等一番景象?门阀政治根深蒂固,北方胡族南侵不止,中原土地残破不堪,流亡士族与当地豪族盘根错节,社会秩序几近崩溃。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司马睿能站起来,建立起东晋王朝,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不过,要说他是个雄才大略、开创盛世的明君,那恐怕就言过其实了。他更像是一个在复杂局面中,凭借着一股韧劲和一些关键人物的扶持,艰难地将摇摇欲坠的晋室残骸勉强维系下去的“守成者”,而且是一个在守成过程中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的“守成者”。

他的起点,注定了他日后的局限。

司马睿出身琅琊王氏,这是江南一带的士族大姓。但关键在于,他的这一支,在司马氏的宗室中,算不上核心。曹魏末年,司马炎篡位,为了稳固宗室,对旁支王侯的权力有所限制。到了司马睿这里,他虽然名义上是晋室宗亲,但手中的权力和资源,其实远不如当年的司马炎。他能被推举到建康(今南京),成为晋王,乃至后来称帝,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江南大族,尤其是王导、王敦等人的支持。你可以理解为,他是在江南士族“量身定做”的皇位上坐下来的,而江南士族,自然也希望这位皇帝能够维护他们的利益。

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的隐忍与对时局的把握。

在建康,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平衡王氏集团和其他江南大族以及北来流亡士族的关系。王导当年劝他“在人,不在帝王自有”,这句看似恭维的话,实则带着深深的政治考量。司马睿也明白这一点,他没有像当年曹丕那样,急于收揽大权,而是选择了“摄行天子之职”,将朝政大权很大程度上交给了王导。这是一种非常明智的策略。在南方尚未稳固,北方的强大威胁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班子来支撑局面。王导的“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妥协意味,但也确实反映了当时北来王氏在稳定东晋局势中的核心作用。

司马睿也并非完全被动。他能够成功镇压王敦之乱,尽管主要依靠的是周坊等人的忠诚,但其中也体现了他识人用人的能力,以及在关键时刻能够下定决心。王敦的跋扈与野心,让东晋时刻处于动荡之中,司马睿能熬到王敦病死,并在其死后能够迅速稳定局面,也算是一项成就。

他的不足,也显而易见。

首先,他的“帝王气”似乎不足。 作为一名皇帝,司马睿在行事风格上显得比较温和,甚至可以说有些懦弱。他对于江南士族的倚重,导致了他们的势力膨胀,后期甚至对皇权构成了威胁。他始终未能完全摆脱“寄人篱下”的心理阴影,导致他对许多重要事务的处理显得犹豫不决,缺乏魄力。例如,他未能有效遏制门阀的过度扩张,也未能真正收拢北来士族的人心,这为日后东晋王朝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其次,他对北伐的渴望与实际能力的脱节。 尽管他身处中原失陷的背景下,理论上应该有复国的情怀,但从他的实际行动来看,他对北伐的投入和力度并不足以支撑起“光复中原”的宏愿。他的几次北伐,更多的是带有试探性和防御性的,收效甚微。这可能与当时东晋国力不济有关,但也反映了他作为皇帝,在战略规划和资源调动上的不足。

最后,他晚年的表现也令人诟病。 晚年,他开始对权臣产生警惕,试图平衡各方势力,但他的做法显得有些笨拙和不当。他对于祖逖这样有能力的将领未能加以重用,甚至对其加以猜忌,导致了祖逖在北方的功业未能持续,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他试图培植自己的亲信来制衡王氏,但效果不佳,反而加剧了朝中的矛盾。

总结来说,评价司马睿,可以用“艰难守成者”来形容。

他不是一个开创者,更不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生错了时代,也生错了位置。他更多的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内外交困中挣扎。他成功地将西晋的残余势力带到了南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他懂得隐忍,懂得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人物,这让他能够在这个乱世中站稳脚跟。

然而,他缺乏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帝王的魄力、远见和决断。他对权力平衡的把握不够老练,对人才的任用也存在明显的失误。他未能真正解决东晋王朝赖以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如何有效地整合南方力量,如何应对北方的持续威胁。

因此,他是一位值得同情的君主,也是一位需要审慎评价的君主。他不是那个叱咤风云、威震四海的开国皇帝,但他确实是那个在黑暗年代里,为晋室续上了一口气、维系了汉族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人物。他的功过,都与那个特殊的时代紧密相连,不能脱离大背景去简单地褒贬。他的人生,更像是一出在风雨飘摇中上演的悲情剧,尽显了乱世之中,个人命运的渺小与坚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看东晋这段历史,我会把司马睿作为第一视角,顺理成章将王敦视为谋逆的反派,认为王敦是类似于曹操、司马昭这样的坏蛋。

可一旦搞清楚东晋建国形势,会发现王敦与司马睿争权合情合理,论名分和实力,司马睿都站不住脚,全靠王氏兄弟内外协助,才稳住江左天下。王敦是司马炎的女婿,比司马睿这位旁支还要亲近于正统。王敦为人虽然很司马,可惜并不姓司马,司马睿虽然不太司马,偏偏却姓司马。

王敦在东晋专权,确实不假,可司马睿仰仗王氏兄弟巩固地位,末了提拔刘隗、刁协上位,想要削弱王氏实权,属于主动挑衅行为。按田余庆的说法:“王敦之乱,正是元帝欲用刁协、刘隗为“齐斧”以驭强臣而促成的,其结果是“齐斧”未效,强臣先叛。”

刘隗、刁协施政苛刻,导致司马睿一方失去人心,从中起到的作用,只是激化东晋朝廷内部矛盾,使尚未巩固的东晋朝廷错失光复河山的时机。

江左内战带来的影响,使“王与马的天下”走向双败,王氏终究未能夺取神器,司马氏也很难再有底气恢复皇帝应有的集权。毕竟,司马睿六军溃败之际,向王敦求饶实在太难看,“来来来,皇帝你来当,我回去做琅邪王。”

就因为这样,有个叫赵构的人还曾经对司马睿进行嘲讽,自认强于司马睿。实际上两人说不上旗鼓相当,也实属卧龙凤雏,只不过司马睿求饶的对象不是外族罢了。

尽管司马睿朝廷在名义上打出北伐名号,可实际上只是为巩固皇权而铺路,让戴渊等人掌兵只是为了掣肘王敦等外镇将领,防的就是友军。连孤军北上的祖逖都对戴渊出镇合肥表示不满,他北上没有得到东晋朝廷什么帮助,结果他收复了河南大片领土,司马睿却忽然给他来个空降领导,又因为王敦与刘隗斗争激化,致使祖逖忧心忡忡,最后在加班监督防御工事的时候,因过劳而病故。

下场虽没有岳飞那么惨,也实在令人痛惜,当时祖逖统治下的百姓都若丧考妣。祖逖的弟弟祖约,最后也是在东晋朝廷排挤之下,北投石勒。由此可以想象,就算祖逖能多活些年头,过得也不会很好。司马睿非常害怕祖逖这些外镇继续立功,威胁到他帝位,不可能真眼看着祖逖真北伐功成。

司马睿干的阴间也不见得弱于赵构,他初建江左政权时候,长安还有晋愍帝司马邺。听闻长安要沦陷,原本司马睿将要率领江左大军北伐,可粮草运输忽然耽误了行程,司马睿就杀了负责督运粮草的淳于伯,可当时的人都认为淳于伯被冤杀。朱熹后来吐槽说:“晋元帝无意复中原,却托言粮运不继,诛督运令史淳于伯而还。”

亲率大军北伐的勇气没有,可是借着光复中原的名义,继承基业还是可以的。顺带一提,相对赵宋对抗实力强悍的金国,东晋所面对的北方胡寇还处于混战当中,北方也还有邵续、刘遐、李矩、郭默等晋将都在强度加班,为东晋朝廷顽强抵抗,司马睿的牌并不算差。

如果改换视角,重新看王敦、苏峻、祖约的事情,好好理解东晋朝内的政治结构,不将东晋这种联盟式的朝廷与高度集权的帝国制化为等号,会发现他们不是野心一味膨胀的逆臣,只是在东晋政权发展中分赃不均,士族要掌权又多没有实打实的战功,他们排挤外镇,外镇又自觉又功劳,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待遇,最终引发了矛盾。

东晋这么一个怪胎,就始于王敦和司马睿,王敦有实力有功绩,风评却不太好,是士族掌权的开端。司马睿人品不错,能力却不足,是皇权不振的开端。两人肯合作则大有作为,单独一人却都难以支撑那个烂摊子。

可无论现在的人怎么骂司马睿,东晋却又留下了这许多有意思的风流故事,名士们还是纸醉金迷,吧啦吧啦干杯!

user avatar

看了苏沉船的回答,我就感觉很诧异,他把东晋不能收复天下的主要责任怪到司马睿头上,这不是颠倒是非吗?

非难刘刁而认同二王,把司马睿比做赵构,顺带还给祖约洗地,他这发言着实有些离谱了。

再详细叙述这三点前,我们先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封建时期要想一统天下,那么这个国家的中央集权(或者说是皇权)应该是强大的呢?还是薄弱的呢?

历史告诉我们,那必然是强盛的,要是连中央集权都做不到,就意味着无法尽可能地动用国家的力量,而打仗打的就是金钱和人力,没有足够的物资和士兵,拿什么一统天下?

就拿日常被嘲讽的西晋来说吧,西晋的皇权应该是大一统王朝里面最低的,毕竟这个时期士族逐渐崛起,但即使如此代表皇权的骝虞幡一出场,便能威慑乱军。

贾南风派人拿着驺虞幡不动兵戈,就让司马玮军自行解体,就连司马玮亲弟弟司马乂都直接投降,这便是当时皇权的威慑力。

【及玮之诛二公也,乂守东掖门。会驺虞幡出,乂投弓流涕曰:“楚王被诏,是以从之,安知其非!”】

由此可见在司马伦篡位之前,西晋的皇权也是不弱的,因此西晋方能一统天下。


而东晋桓温北伐、谢玄北伐,都是虎头蛇尾,这不就是因为内部有人扯后腿的缘故吗?

后来刘裕再没有铲除异己之前,北伐也就灭了势力一般且距离建康不算遥远的南燕,而真要大举北伐后秦,甚至对抗北魏,那都是在铲除刘毅、诸葛长民,驱逐司马休之之后的事情了。

而刘裕一大历史功绩,就是结束门阀政治,重回皇权政治,换言之刘裕可以是完成了司马睿未竟之业。

后来的南北朝,其实就是一场谁能让皇权强大,谁能更好的中央集权,谁就能统一天下,最后北周做到了这点,于是灭了北齐,而后来者杨坚一统了天下。

所以说按照苏沉船的说法,那刘裕岂不是应该和刘毅等人嘻嘻哈哈,并且继续让士族们发扬门阀政治?因为这样天下就一统了啊。


门阀政治,优点在于比较稳定,但是缺点就在于无法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自保尚可,进取不足。

由此不难看出,东晋真想收拾旧山河,那就必须打压士族,压制豪强,振兴皇权。

而司马睿也正是这么做的,不过因为司马睿能力有限最终以失败告终。换言之司马睿的政治举措是符合历史大势的,也是一统天下的前提条件,不能因为司马睿能力不足没有成功,就否定了这点。


好,那我们就说说开头提到的三点。

其一、对于国家来说,刘隗、刁协和王导、王敦到底谁对谁错?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刘刁和二王的矛盾归根结底是权力矛盾,刘刁两人作为司马睿亲信为振兴皇权而努力,而二王为了维护门阀权力,双方从而展开斗争。

不过即使是权力斗争,我们也可以从国家层面去考虑,到底哪一方更有利于国家。

从恢复旧土的方面来说,无疑刘刁两人努力振兴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举措是积极的、进取的,而王导维持门阀格局,无为而治的举措,是消极的、防守的。

王导主张无为而治,纵容士族,这样士族兼并土地,并且包庇大量人口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刘刁二人主张抑制豪强,并且进一步要发奴为兵,这都是增强国力之举。

毕竟国家如果控制不了足够的人口和土地,那么税收和士兵从何而来?没钱没兵,别说北伐了,自卫都成问题。

【与尚书令刁协并为元帝所宠,欲排抑豪强。诸刻碎之政,皆云隗、协所建。】

【诏免中州良民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尚书令刁协之谋也,由是众益怨之。】

何况刘隗和刁协都是在其位谋其职,不论他俩自身的为人处世如何,仅从公事上来说两人是称职的。


再者琅邪王家的在人事上的一些举动确实堪称因私废公。

比如王导任命羊鉴担任率军北讨的主帅,羊鉴自己心里有数不想去,郗鉴也反对这项任命,但是王导一意孤行,强行任命羊鉴,结果晋军果然战败。

【鉴为东阳太守,累迁太子左卫率。时徐龛反叛,司徒王导以鉴是龛州里冠族,必能制之,请遣北讨。鉴深辞才非将帅。太尉郗鉴亦表谓鉴非才,不宜妄使。导不纳,强启授以征讨都督,果败绩。导以举鉴非才,请自贬,帝不从。】

再看王含,擅自任命也就算了,问题是这群人大多才不配位,刘隗便进行弹劾,但因为当时琅邪王家大权在握,司马睿尚不打算削弱王家,所以就把这事压下去了。

【南中郎将王含以族强显贵,骄傲自恣,一请参佐及守长二十许人,多取非其才。隗劾奏文致甚苦,事虽被寝,王氏深忌疾之。】

而王敦除了私自任命四品将军外,还陷害刘琨,差点杀了陶侃。

【南康人何钦所居险固,聚党数千人,敦就加四品将军,于是专擅之迹渐彰矣。】

【会王敦密使匹磾杀琨,匹磾又惧众反己,遂称有诏收琨。初,琨闻敦使到,谓其子曰:"处仲使来而不我告,是杀我也。死生有命,但恨仇耻不雪,无以下见二亲耳。"因歔欷不能自胜。匹磾遂缢之,时年四十八。】

【王敦深忌侃功。将还江陵,欲诣敦别,皇甫方回及朱伺等谏,以为不可。侃不从。敦果留侃不遣,左转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以王广为荆州。侃之佐吏将士诣敦请留侃。敦怒,不许。侃将郑攀、苏温、马俊等不欲南行,遂西迎杜曾以距暠。敦意攀承侃风旨,被甲持矛,将杀侃,出而复回者数四。侃正色曰:“使君之雄断,当裁天下,何此不决乎!”因起如厕。谘议参军梅陶、长史陈颁言于敦曰:“周访与侃亲姻,如左右手,安有断人左手而右手不应者乎!”敦意遂解,于是设盛馔以饯之。侃便夜发。敦引其子瞻参军。侃既达豫章,见周访,流涕曰:“非卿外援,我殆不免!”侃因进至始兴。】


老说司马睿任命戴渊压迫祖逖,但你对比一下王导胡乱任命将领,王敦容忍不下刘琨和陶侃,或许会觉得还是司马睿好吧。

毕竟戴渊怎么说也比羊鉴强多了,起码人家还有些指挥才能,而司马睿不仅没有暗害祖逖,也没有把人家调任到广州那种偏僻地方。

【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峰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简单来说,戴渊年轻时候是个强盗头子,后来遇到了陆机,陆机见他指挥强盗还有模有样的,于是劝他金盆洗手,于是戴渊便听了陆机的话。)

并且祖逖病逝后,司马睿也让其弟弟祖约继续统领部曲,没有进一步干涉了,对比一下王敦调离陶侃后,其从弟“王廙在荆州,多杀陶侃将佐”。所以说虽然单看司马睿空降戴渊这件事,是干的不地道,但真要对比一下琅邪王家的做法,司马睿算良心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到底是王敦先怀有异心呢,还是司马睿先削弱他权力的呢?若是前者,那么司马睿加强皇权便是自卫行为,若是后者方才算司马睿主动挑起事端。

司马睿在公元318年称帝时,不仅给二王加封高官,甚至还和王导在御床共坐,可见此时的司马睿还是以隐忍为主的,对琅邪王家相当推崇。

【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中兴建,拜侍中、大将军、江州牧。】

由此可知司马睿开始削弱琅邪王家权力便应当是公元319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么王敦存有异心是在319年之前呢?还是之后呢?答案自然是前者,王敦早有异心。

比如在公元315年王敦便因为堂弟王棱劝谏自身不要心怀异志,派王如把王棱刺杀了,事后还卸磨杀驴,把王如也给处理掉了。

【及敦潜畜异志,棱每谏之。敦怒其异己,密使人激如令杀棱。如因闲宴,请剑舞为欢,棱许之。如舞剑渐前,棱恶而呵之,如直前杀棱。敦闻之,阳惊,亦捕如诛之。】

杜弢在公元315年灭亡,谢鲲服丧三年后,也就是公元318年,而此时王敦已经不只是有异心了,甚至到了“不臣之迹,显于朝野”,于是谢鲲便不屑政事,天天玩乐,以此避开王敦。

【(谢鲲)以讨杜弢功封咸亭侯。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敦有不臣之迹,显于朝野。鲲知不可以道匡弼,乃优游寄遇,不屑政事,从容讽议,卒岁而已。】

另外在祖逖尚未撤退到淮南前,也就是公元319年4月的陈川投降石勒之前,王敦便想亲自率军去建康干预朝廷中央的人事任命,,对此祖逖表示强烈抗议,于是王敦只好中正了此事,

【王大将军始欲下都更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摧摄回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王闻之而止。】

【祖逖攻陈川于蓬关,石勒遣石虎将兵五万救之,战于浚仪,逖兵败,退屯梁国。勒又遣桃豹将兵至蓬关,逖退屯淮南。】

从中我们也可能看出,王敦先是从“潜畜异志”,再到“有不臣之迹”,乃至于“欲下都更分树置”,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敦的野心日增,因此可以说司马睿增强皇权,打压琅邪王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自保行为。


其二、关于把司马睿比作赵构一事。

苏沉船用淳于伯被冤杀一案,认为司马睿如同赵构一般,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建兴中,丞相府斩督运令史淳于伯而血逆流,(刘)隗又奏曰:"古之为狱必察五听,三槐九棘以求民情。虽明庶政,不敢折狱。死者不得复生,刑者不可复续,是以明王哀矜用刑。曹参去齐,以市狱为寄。自顷蒸荒,杀戮无度,罪同断异,刑罚失宜。谨按行督运令史淳于伯刑血著柱,遂逆上终极柱末二丈三尺,旋复下流四尺五寸。百姓喧华,士女纵观,咸曰其冤。伯息忠诉辞称枉,云伯督运讫去二月,事毕代还,无有稽乏。受赇使役,罪不及死。军是戍军,非为征军,以乏军兴论,于理为枉。四年之中,供给运漕,凡诸征发租调百役,皆有稽停,而不以军兴论,至于伯也,何独明之?捶楚之下,无求不得,囚人畏痛,饰辞应之。理曹,国之典刑,而使忠等称冤明时。谨按从事中郎周筵、法曹参军刘胤、属李匡幸荷殊宠,并登列曹,当思敦奉政道,详法慎杀,使兆庶无枉,人不称诉而令伯枉同周青,冤魂哭于幽都,诉灵恨于黄泉,嗟叹甚于杞梁,血妖过于崩城,故有陨霜之人,夜哭之鬼。伯有昼见,彭生为豕,刑杀失中,妖眚并见,以古况今,其揆一也。皆由筵等不胜其任,请皆免官。"于是右将军王导等上疏引咎,请解职。帝曰:"政刑失中,皆吾暗塞所由。寻示愧惧,思闻忠告,以补其阙。而引过求退,岂所望也!"由是导等一无所问。

首先司马睿确实对北伐一事不上心,毕竟内部矛盾不解决,他确实没什么心思专注于北伐,就好比周武帝全力投入于灭齐战争中,那也得要他干掉宇文护之后再说啊。

但说司马睿因为不想北伐,就冤杀淳于伯明显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淳于伯是司马睿授意杀得吗?

在淳于伯被冤杀后,是谁为他喊冤?是刘隗,刘隗是什么人?是司马睿的亲信。

哦,赵构杀了岳飞,秦桧为岳飞喊冤是吧?


而且对于此事王导倒是站了出来,承担责任,请求辞职,那么王导是承担谁的责任呢?是为司马睿承担责任吗?但要真是司马睿的责任,身为司马睿亲信的刘隗就不会站出来了。

那么王导承担的自然是自身的责任,换言之淳于伯一案是和王导有牵连的,那到底是谁借着杀淳于伯一事,来中止北伐呢?不言而明。


然后苏沉船还表示司马睿向王敦求饶,我对此也是很费解的,我们先看下原文吧。

【既入石头,拥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内外。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帝脱戎衣,著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晋书—王敦传》

【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腾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晋书——元帝纪》


当时司马睿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对身边人说的,第二句是派使者向王敦转述的。

两句话的共同点在于司马睿都提到要归于琅邪,也就是辞去帝位的意思。

首先无论是第一句话,还是派使者转述的第二句话,史书原文中都没有哀求之类的形容语气的文字。

再者司马睿的第一句话明显是在谴责王敦,说王敦想要夺取帝位,只跟我说声就行了,我自当回到琅邪的封地去,何必要迫害百姓到这种程度呢!

当然了,就算王敦真这么说,司马睿也不会让出帝位,否则也不会打内战了,司马睿此语主要是看到百姓受难而谴责王敦。

然后看第二句,司马睿派使者对王敦说,“你要是不忘了晋朝,就在此息兵,那么天下尚能共同安定下来。如果你不这么干,我就返回琅邪封国,免得当了你的路(篡位)。”

当时司马睿的军队已经溃败了,所以司马睿此时叫王敦“息兵”,目的就是想避免让百姓继续受难。

显然司马睿是在向王敦提要求,而所谓辞去帝位便是司马睿最后通牒,因此有“如其不然”之语。毕竟王敦能怎么回复?直接叫司马睿滚去琅邪?但司马睿当年就是琅邪王家拥立的,这种回复不就是自打脸吗?何况王敦心里怎么想那是一回事,但他打得旗号是清君侧,要是这么回复,直接成了“逐君之丑”,当时晋朝人心尚在,要是王敦敢这么回复,那怕不是比后来的高欢还痛苦。

禅让也罢,废立也好,都是要走程序,而事实上司马睿后来也并没有辞去帝位,说明王敦选择了前者,而不是直接回复你滚去琅邪吧。

另外司马睿在危难之际,还为刘隗、刁协准备马匹,让他们先逃,而自己留了下来。

要司马睿真是苟且偷生之人,自己早跑了,何况要是司马睿觉得只要能活下来就好,那后来司马睿为什么感到“忧愤”呢?不就是以为你不甘心吗?

司马睿危难之际,还为亲信和百姓考虑,且自己不逃跑,赵构呢?不管百姓死活,跑到海上?

【刁协、刘隗既败,俱入宫,见帝于太极东除。帝执协、隗手,流涕呜咽,劝令避祸。协曰:“臣当守死,不敢有贰。”帝曰:“今事逼矣,安可不行!”乃令给协、隗人马,使自为计】


其三、祖约北投石勒,咎由自取而已。

东晋统治阶级确实防范北方的流民帅,但是想必司马家皇族来说,门阀士族更排挤流民帅,苏峻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不过祖约叛乱,乃至自己后来投奔石勒,则是他咎由自取。

首先祖约是因为原因开始怨恨朝廷呢?是因为没有成为司马绍的托孤之臣,也没有得到开府,因此产生怨恨。

【自以名辈不后郗、卞,而不豫明帝顾命,又望开府,及诸所表请多不见许,遂怀怨望。】

但我要说的是,祖约,你配吗?

【祖约为豫州刺史。胡骑至攻城。大战。其日西风。兵火 俱攻。贼以绳系铁钩擿挽城楼。楼柱拔坏。又作铁钩● 城登梯。得上所挽楼。城北角行墙三十步坏。约始大怖 。使戴洋呼孙叔敖、伍子胥、卿若使胡奴得城。当持白酒寸脯着卿前。急令转风却贼。当上肥牛。日中后风转 下。晡贼退。亦不知风偶自转。抑为能感动。】

【时祖逖卒,勒始侵寇边戍。勒征虏石他败王师于酂西,执将军卫荣而归。征北将军祖约惧,退如寿春。】

祖约和宋徽宗才是所谓的同道中人,请神守城。司马绍为什么要让这么一个丢失大片土地的废物担任托孤之臣,东晋朝廷又为什么要给他开府?

而后来所谓“石聪尝以众逼之,约屡表请救,而官军不至。聪既退,朝议又欲作涂塘以遏胡寇,约谓为弃己,弥怀愤恚。”,已经和东晋皇室没什么关系,是祖约和庾亮、王导的纠纷。

所以苏沉船用祖约之事,来批评司马睿简直莫名其妙,要知道当年祖纳反对祖约统领祖逖的部曲,还是在司马睿的坚持下,祖约才能统领一方的。

【及逖有功于谯沛,约渐见任遇。逖卒,自侍中代逖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领逖之众。约异母兄光禄大夫纳密言于帝曰:"约内怀陵上之心,抑而使之可也。今显侍左右,假其权势,将为乱阶矣。"帝不纳。】

不过哪怕是祖约和门阀士族之间的纠纷,祖约也不存在什么叛乱的正当性可言。

【石聪尝以众逼之,约屡表请救,而官军不至。聪既退,朝议又欲作涂塘以遏胡寇,约谓为弃己,弥怀愤恚。先是,太后使蔡谟劳之,约见谟,瞋目攘袂,非毁朝政。】

边境小规模冲突,东晋朝廷不回应很正常,这没什么好说的。至于“欲作涂塘”,确实是一种消极防守的姿态,但也不足以构成祖约叛乱的理由。

难道桓冲退居上明,朱序就能心安理得的发动叛乱,继而投降前秦了?总而言之,比起被逼反的苏峻来说,祖约可谓是咎由自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晋元帝司马睿,我们得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混乱年代的大背景下。汉末魏晋,那是何等一番景象?门阀政治根深蒂固,北方胡族南侵不止,中原土地残破不堪,流亡士族与当地豪族盘根错节,社会秩序几近崩溃。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司马睿能站起来,建立起东晋王朝,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过,要说他是个雄才大略、开创盛.............
  • 回答
    《晋书》中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句话虽然出自司马懿之口,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所包含的评价是多层次的,并且带有司马懿这位对手的视角和考量。咱们一点点地来掰扯掰扯。首先,“亮志大而不见机” “志大”: 这个很好理解,诸葛亮胸怀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这.............
  • 回答
    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跨越了博弈论、行为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制度分析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人类行为和集体决策的理解,还为现实世界中的冲突解决、制度设计和战略互动提供了理论框架。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学术贡献: .............
  • 回答
    谭其骧(19091981)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81年5月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何为中国》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民族关系史、历史疆域、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讲话内容、学术意义及历史背景: 一、讲话的核心论点谭.............
  • 回答
    抖音上最近大火的“穷比快乐屋”现象,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搞笑段子或生活方式的展示,更折射出当下社会的一些普遍心态和价值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评价它:1. 定义与核心内容:“穷比快乐屋”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经济条件不算宽裕,甚至可以说是“穷”但依然能找到快乐源泉的人或.............
  • 回答
    黑龙江省提出“全力冲刺房地产产业增长”的政策导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既要看到其可能的积极作用,也要理性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分析首先,理解黑龙江省为何要提出这样的政策至关重要。其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动因: 经济增长压力: 作为东北老工业.............
  • 回答
    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需要审慎地分析其历史、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扮演的角色。 笼统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观点、立场和行为方式。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更全面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一、 定义.............
  • 回答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中国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学界享有盛誉,也对全球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他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史景迁的学术贡献与特点: 开创性的叙事风格: 史景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打破了传统西方汉学中.............
  •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共鸣,主要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并剖析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部分精英群体(以“常青藤”象征的顶尖名校学生为代表)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心态,并赋予了它们一个极具概括性的标签——“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
  • 回答
    郭德纲在BTV台长王晓东去世时发布的微博,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条微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背景: 谁去世了? 王晓东,北京市广播电视台(BTV)党委书记、台长。在广电系统,台长是一个重要的领导职务,其去世在行业内会引起重视。 郭德纲与BTV的关系: 郭德纲的德.............
  • 回答
    于晓华在财新发表的3月13日专栏文章,如果以“如何评价”为切入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核心观点、论证逻辑、潜在影响、文章的风格和立意,以及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由于您并未提供文章的具体标题和内容,我将根据于晓华过往在财新发表的文章的风格和可能关注的领域,以及当前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来.............
  • 回答
    欧美人加入乌克兰组建的“抗俄志愿军”(通常指国际志愿军)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现象。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动机、行动、影响以及伦理和法律层面的考量。一、 动机与背景自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呼吁国际社会派遣志愿人员前往乌克兰保家卫国。这一呼吁得到了许多.............
  • 回答
    玻洛米尔是《魔戒》中最复杂、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他身上集合了高贵、勇气、忠诚与脆弱,是人类在黑暗势力威胁下,最真实也最令人心疼的写照。评价玻洛米尔,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出身、他的个人品质以及他最终的选择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 作为贡多林王国的继承人与战士: 荣耀与责任的象征: 玻洛米.............
  • 回答
    郑强教授是一位在中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化学家和教育家。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他的学术成就、教学风格、社会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学术成就与专业背景郑强教授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高分子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
  • 回答
    评价一个程序员在35岁依然“撸代码”,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里的“撸代码”是一个比较口语化的说法,通常带有年轻、一线开发者、体力投入较多的含义。然而,在35岁这个年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其“持续产出高质量代码”的能力以及其在技术生涯中的定位和发展。首先,我们应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薛之谦。他是一位在当下中国乐坛非常有影响力的歌手,同时也是一位颇具话题性的公众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看,既包括他的音乐成就,也包括他在个人经历、综艺表现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表现。一、音乐成就:实力派唱作人的回归与独特风格 创作与演唱实力: 薛之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下简称《那兔》)是一部以拟人化兔子形象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原创漫画和动画系列。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核心理念与创作初衷:《那兔》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寓教于乐的叙事方式。它以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甚至是略带戏谑的口吻,将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中国近现代史讲述.............
  • 回答
    龙应台在香港的这场演讲,以及台下唱响《我的祖国》的场景,无疑是一次极具复杂性和多重解读意义的事件。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演讲背景与龙应台的意图: 时间与地点的重要性: 这场演讲发生在香港,一个在政治、文化和社会认同上经历剧烈动荡的城市。演讲的具体时间点(虽然题目未明确指出,.............
  • 回答
    宋徽宗赵佶,这位北宋末代皇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评价,往往如同他本人一样,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矛盾的色彩。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书法家、收藏家,却又是一位昏聩无能、导致王朝覆灭的亡国之君。 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方能领略其真实面貌。一、艺术巨匠:书画双绝,开创时代宋.............
  • 回答
    《白日梦想家》:一场触及灵魂的视觉与心灵之旅《白日梦想家》(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是一部由本·斯蒂勒自导自演的电影,改编自詹姆斯·瑟伯的同名短篇小说。这部电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爆米花电影,它以一种缓慢而细腻的方式展开,将观众带入主人公沃尔特·米蒂的内心世界,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