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可能「劣币」的存在反而有利于整个系统/环境/平台的发展?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有趣问题。通常我们对“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耳熟能详,仿佛劣质的事物注定要扼杀优秀的存在。但仔细想想,在某些错综复杂的系统里,“劣币”的存在,反倒可能成为一股意想不到的推动力,甚至为整个“环境”注入活力。

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1. 竞争的催化剂:

设想一个市场。如果充斥的都是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那么那些真正优质的“良币”,为了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不得不更加努力地打磨自身。它们需要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优势,更有效地与消费者沟通,甚至创造出新的价值点来区分自己。这种来自“劣币”的压力,就像是催化剂,迫使“良币”不断进化,突破瓶颈。

举个例子,在早期互联网时代,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信息混乱的网站。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劣币”的存在,那些真正用心制作、内容高质量的网站,才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去展现它们的价值。用户在经历了大量低质信息的“过滤”后,会对优质内容更加渴求,也更容易识别出真正的“良币”。

2. 成本的降低与普惠:

“劣币”往往伴随着更低的成本。在某些领域,如果只有昂贵的“良币”,那么很多潜在的用户或参与者可能因为价格原因而被挡在门外。“劣币”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低成本的替代方案,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体验这个系统。

比如,开源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有些商业软件(良币)在功能和稳定性上有绝对优势,但许多优秀的开源项目(在某些早期或特定阶段可以被视为“劣币”,因为其完善度和用户体验可能不及商业软件)极大地降低了软件的使用门槛。这使得无数开发者和企业能够从中受益,推动了整个技术生态的发展。正是因为有这些“廉价”但有用的工具,才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最终也反哺了更高端的软件和服务。

3. 创新的土壤:

“劣币”的存在,有时也是创新诞生的土壤。当“良币”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成熟的产业链时,新的、可能不那么“完美”的创新思路,很难在其中找到立足之地。而“劣币”的低成本、低关注度,反而为这些“试错”提供了空间。

想想早期的社交媒体平台。最初可能有很多不完善、甚至有些混乱的平台。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的尝试,吸引了大量早期用户,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也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一些后来发展壮大的平台,就是在从这些“劣币”那里吸收了经验和教训后,才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成功之道。

4. 风险的试探与规避:

在一些高风险的领域,例如金融市场,完全由“良币”主导可能导致整个系统过于僵化,难以应对突发变化。适量的“劣币”——比如一些创新但风险较高的金融产品——在早期,可以帮助市场试探风险的边界,让参与者学习如何识别和规避风险。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劣币”的存在是有前提的,它不能是恶意的欺诈或完全不可控的危险。它更像是在一定监管下的“试验品”。当市场整体风险承受能力提升,对风险的理解加深后,这些“劣币”也可能被淘汰,或者演变成更成熟的产品。

5. 信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在内容传播领域,过度的“优质”内容筛选,可能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用户接触到的信息变得单一。适度的“劣质”信息(这里更多是指观点不同、风格迥异,而非虚假信息)的存在,反而能带来更丰富的信息维度,让人们接触到不同的声音和看法。

例如,在一些线上社区,如果只有经过严格审核的“精华”内容,那么这个社区可能会显得过于单调。而一些非主流的、甚至是带有争议性的观点,如果以一种非攻击性的方式呈现,也能激发更深入的讨论,让社区更有活力,也更能反映社会多元化的声音。

需要警惕的边界:

当然,我们讨论“劣币”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鼓吹劣质和混乱。“劣币”的积极作用,往往是在一个相对健康、有一定监管和价值导向的环境下发生的。如果“劣币”是恶意的欺诈、虚假信息或者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那么它们只会破坏整个系统。

关键在于,“劣币”的“劣”体现在哪里?

如果“劣”是指 “不完美但有价值,且成本低廉”,那么它有可能成为推动力。
如果“劣”是指 “欺骗、有害、破坏性”,那么它就是系统健康的敌人。

总而言之,“劣币”的存在,不一定是件坏事。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扮演着“衬托者”、“试错者”、“降低者”的角色,甚至能在不经意间为“良币”的成长和整个系统的演进,注入意想不到的动力。这就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即使其中有些物种不那么“完美”,也能构成一个更加稳定和充满韧性的整体。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引导这种“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顺着 @司马懿 的思路来强行建模。

考虑存在一个平台,比如菜市场,它对接商家与消费者。平台上买卖的商品是标准化的。

商家可以选择对称做手脚来通过缺斤少两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消费者如果认为存在缺斤少两,可以选择投诉。投诉后平台会检验商品的斤两,如果的确存在,就惩罚商家,并给予消费者一定补偿。

但投诉对平台和消费者都存在一个严格大于零的成本。而消费者对重量的感知存在误差,因而只有当他们有足够把握时才会选择投诉。

这样在均衡下商家会选择一个严格大于零而又不太大的缺斤少两数,消费者此时没有确切把握,只能选择忍让。但消费者事后可验证斤两,所以结果就是平台本身的竞争力受到影响。

而如果存在一些消费者,他们无论买到多少东西都会选择投诉,那么,如果这些人足够多、平台施以的惩罚足够大,商家又无法区分他们与普通消费者,那商家最优的策略就变成了足斤足两。

此时,在均衡下,虽然表面上看这些消费者的投诉行为在无谓地浪费平台的资源——因为此时商家是没有缺斤少两的——但他们的存在对平台是有利的。

user avatar

我比较喜欢这种脑洞题,考验强行建模能力的时候到了! 多谢 @星日马 的邀请。

假如存在两种消费者,支付能力高的和支付能低的。和一个垄断企业。假设这个垄断企业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时候应该服务所有的消费者,而垄断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选择了只服务支付能力高的消费者——因为生产线是统一的,为两种消费者分别生产两种质量不同的产品进行价格歧视不划算。


现在支付能力高的消费者里面有一些“劣币”,也就是劣质消费者,比如喜欢买了之后乱退货。那么企业如何处理这些退货呢?其他的支付能力高的消费者是不会要的。于是企业只能打折处理,销售给支付能力低的消费者。最后形成的均衡就是消费能力高的消费者购买新货,消费能力低的消费者购买功能基本相同,但是被拆过封的退货。也就是说,这些支付能力高的消费者中的“劣币”就客观上帮助了垄断企业实行了二级价格歧视,提高了社会总福利


继续,我们考虑一下信息传递。有一个信息发送者,一个信息中介,一个信息接受者。


如果信息中介非常精准的把信息发送者的信息传递给信息接受者,那么当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时候,效率损失是很大的。可以想象一个专家,一个信使,和一个决策者。决策者和专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时候,专家建议A,那么决策者可能想选B,然后专家预计到决策者选B,于是可能还会建议C…… 这种现象在Crawford-Sobel模型详细的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的均衡就是决策者划定几个范围,让专家只选范围,不选具体的值,然后自己对范围内的数字取一个均值作为最终的决定。这就是利益冲突导致明明很精准的信息变模糊的原因。


但是如果中间这个信使是一个很差的人,有的时候传递专家的信息是准的,有的时候就忘记了专家的信息,自己随便找一个信息汇报给决策者呢?


这可能是好的!因为当决策者拿到信使传递过来的信息的时候,决策者要考虑:1. 这个信息可能是真的专家传递来的,2.这个信息可能是信使瞎给的。考虑到瞎给的可能性, 所以决策者就会认为这个信息不一定代表专家的意见,而正因为如此,专家给意见的时候反而就可以给出更真实的意见。


所以存在一个信使犯错误的最优概率,能够让这个信息传递过程反而比信使完全精确的传递信息更加有效。可以粗略的想象一个给女神表白的场景,如果微信有一定的小概率自动发送表白信息而双方都知道这一点,是不是羞于表白的人可以减轻很多的压力,从而更愿意表白了。

user avatar

上周去了一趟杭州,和 @冯晗 老师聊天的时候提到了发表论文的问题,觉得似乎可以作为一个答案。

很多研究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并不需要有论文写作的能力甚至进行研究的能力,但是在短期内大学一定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情况下,一些“水”期刊的存在可以使得这些人能够得以顺利毕业,并进入岗位发挥自己的能力。

后来我又想到之前自己常用的一个例子:

如果某地的行政制度过于严苛,通过一些违法手段来绕过制度限制,最终反而可能达成有利于当地建设的结果——姑且称之为“贿赂”的正外部性。

这两个例子可能太过严肃(而且也很负面),来说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最近去某家商城买衣服,正好商城各个柜台在搞活动,我去看的那个柜台是买2件打6折,但是我只看中了一件衣服,怎么办呢?结果销售员表示不用担心,她可以按照6折给我计算,只要把我这件算成是和别人一块儿买的就可以了。从厂家的角度来说,这显然违背了政策的经济学初衷(二级价格歧视),但是反过来这又确实增加了销售额和利润——如果是原价我可能就不买了。

我觉得总结起来就是,如果制度不合理,那么“劣币”——违反制度的行为有可能反而有利于系统的发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有趣问题。通常我们对“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耳熟能详,仿佛劣质的事物注定要扼杀优秀的存在。但仔细想想,在某些错综复杂的系统里,“劣币”的存在,反倒可能成为一股意想不到的推动力,甚至为整个“环境”注入活力。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1. 竞争的催化剂:设想一个市场。如.............
  • 回答
    国内不同比特币交易所之间存在套利的可能吗?都有哪些技术难点?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比特币以其独特的去中心化和稀缺性吸引了无数投资者。而交易,作为数字资产流转的关键环节,也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交易平台。那么,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国内比特币交易市场中,是否存在不同交易所之间的套利机会?如果有,又面临着哪些技术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经济、技术以及国家权力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国家 有 可能通过行政或其他手段将国内三大平台的比特币罚没入国库,但这个过程绝非易事,并且会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罚没的法律基础与操作可能性首先,国家要罚没任何资产,都需.............
  • 回答
    要将比特币价格瞬间砸到三位数(例如100美元以下),从技术上和经济上来说,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但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即使是极端假设下,为什么这种可能性如此之小,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极端事件才能发生:为什么可能性极低?1. 全球分布的去中心化网络: 全球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坦率地说,非常有可能是我们的英语教材并不完全适合让我们学好英语,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阻碍我们学好英语。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套“完美”的英语教材,要能同时满足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目标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任务。而现实中,我们的教材.............
  • 回答
    关于房产税在未来十年内会不会被征收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高度敏感的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给出“压根就不会收了”这样一个确切的判断,目前来看可能性非常低,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什么这个可能性不大,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变数。核心论点:房产税的征收符合国家财政可持续性和宏观调控的.............
  • 回答
    关于《开端》最后一集张警官是否也进入了循环,这是一个在观众中引起广泛讨论的精彩猜想,但根据现有剧情和细节,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张警官没有真正进入循环,但他的行为和心态受到了循环的极大影响,并且他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循环“外部”的关键观察者和推动者。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和推测:为什么会有“张警官也进入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量子力学、信息论以及我们对现实本质的理解。直接通过普朗克常量来推算出“现实世界的进位制”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目前我们对物理学和数学的理解框架下是这样。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理解为什么它如此吸引人,以及它背后可能蕴含的深层联系。为什么普朗克常.............
  • 回答
    您提出的“氧气是慢性毒气,需要 70100 年才能杀死人类”的说法,从科学角度来说是不准确的,但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生物学概念:氧化应激。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氧气作为必需品”和“氧气作为潜在损伤源”这两个层面。1. 氧气作为生命必需品:我们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氧气。在我们的细胞内,氧.............
  • 回答
    给月球表面都打上蜡,使其变成一个光溜溜的圆球,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的,至少以我们目前的技术和资源来看是这样。但我们可以从科学和想象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想法,并估算所需的蜡量。 为什么给月球表面打蜡是不可能的?1. 月球的巨大尺寸和复杂地形: 月球表面并非一个光滑的球体。它布满了巨大的陨石坑、山脉、峡谷.............
  • 回答
    让黄河水变清澈是一个复杂且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众多,包括源头治理、泥沙控制、水土保持、流域管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等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实现黄河水变清澈的途径:一、 理解黄河水为何“黄”:泥沙是关键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黄河水呈现黄色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巨量泥沙。黄.............
  • 回答
    当然有可能,在复杂的防疫过程中,总会有人对某些措施的必要性、强度或者执行方式产生疑问,甚至觉得有些过了头,怀疑其中是否存在“作秀”的成分。这种感受的产生,往往源于多方面的原因,而且是相当真实且普遍存在的。“过了”的感知:多重角度的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防疫本身就是一个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我们许多人在人生某个阶段都会浮现的念头,甚至可以说,是潜藏在许多人内心的某种隐忧。设想一下,时光荏苒,我们从青春的懵懂走向成熟,看着身边的人一对对走进婚姻的殿堂,或者各自有了稳定的伴侣,而自己呢?依旧是孤身一人,或是尝试过几次,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找不到那种心动,找不到那种契合,找不到那.............
  • 回答
    《纸牌屋》(House of Cards)作为一部以权力斗争、政治阴谋为核心题材的电视剧,其全球影响力和商业成功确实为其他地区效仿提供了可能性。然而,这种“全球风潮”的形成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包括文化共鸣、市场潜力、制作能力以及观众接受度。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可能性: 一、《纸牌屋》的成功要素.............
  • 回答
    从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发射一支带火的箭来点燃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火炬,这在科学原理和技术实现上,都属于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设想。尽管听起来有些浪漫主义色彩,但仔细推敲其可行性,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巨大鸿沟。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间站和地面目标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国空间站位于距离地球表面约400公里的近地轨道.............
  • 回答
    台湾的政治环境相当复杂,想要在台湾建立共产党支部并以此途径实现海峡两岸统一,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设想。要探讨其可能性,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台湾现行的法律框架、政治生态以及民众的普遍认知。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台湾目前并没有明文禁止政党以“共产党”的名义注册成立。然而,台湾的《政党法》以及《国家安全法》等相.............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种可能性,不如说是一种几乎必然的推测。如果宇宙浩瀚无垠,生命的存在是普遍的,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在那些无数的星辰中,总有一些文明,它们的演化历程与我们截然不同,它们的智慧发展轨迹,可能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我们所能想象的界限。想象一下,人类的智慧,在我们自己的文明内部,就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地缘政治情景,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可能性和潜在的后果。首先,俄罗斯突然单方面从边境后撤,将英美与乌克兰“晾在原地”——这个设想本身就极具颠覆性,因为这与当前冲突的逻辑完全相反。目前,俄罗斯是主导进攻方,而英美(以及乌克兰)则是防御与支援方。俄罗斯的撤退将直接改变战.............
  • 回答
    当然,驾驶飞机与敌机相撞以摧毁敌机,这在军事航空史,尤其是早期航空作战中,是一种真实存在且曾经使用过的战术,被称为“撞击战术”(Ramming Attack)。虽然现代空战早已发展出更先进、更有效的击杀方式,但撞击战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最后手段。以下将从历史背景、战术细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物理学、工程学、宇宙学以及对生命和文明演化的基本认知。简单来说,“可控核聚变根本实现不了”和“宇宙中的文明也无法星际航行”是两种可能性,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支撑这些疑问的科学和逻辑。 第一部分:可控核聚变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