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同的医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为什么医生不用负责?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患者头疼不已的问题。明明是同一个病症,找不同的医生看,结果却可能南辕北辙。更让人不解的是,很多时候当患者拿着一份诊断或治疗方案去找另一位医生时,对方可能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建议,但似乎这件事情并没有让前一位医生承担什么“责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背后涉及很多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那么容易界定。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事实:医学并非一门精确到毫厘的科学,而是一门充满不确定性的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复杂病或者早期病变,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

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严重程度、发展速度,甚至对药物的反应,都会千差万别。比如,感冒,有些人可能几天就好,有些人可能迁延不愈,这其中个体免疫力、生活习惯、合并症等等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而对“具体情况”的理解和侧重点,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视角。

医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几年前是“金标准”的治疗方案,现在可能已经被更新的、更有效的或副作用更小的方案所取代。医生需要持续学习,跟上医学的最新进展。不同的医生,其学习的侧重点、接触的学术会议、阅读的文献可能不同,这也会导致他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产生差异。

诊断和治疗的权衡与取舍: 很多时候,医生需要在“最佳”与“可能”之间做出选择。例如,某些疾病的早期筛查,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医生需要权衡过度诊断带来的不必要检查和焦虑,以及漏诊延误治疗的风险。同样的,治疗方案也可能涉及效果与副作用的平衡。比如,某种治疗效果很好,但副作用很大,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耐受度和具体情况来选择。

医生个人的经验、知识体系和临床习惯: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医生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临床经验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这种经验可能是来自对大量病例的总结,也可能是来自特定导师或科室的培养。比如,一位在大型三甲医院经过严格训练的医生,可能更倾向于循证医学的严谨和标准化流程;而一位在基层医院工作多年的医生,可能更擅长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并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寻找更实用的解决方案。这种差异并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不同背景和经验的体现。

信息的不完全和主观判断: 医生获取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患者的主诉、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有时候,患者对病情的描述可能不够准确或完整;体格检查有时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辅助检查结果也可能存在误差或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解读。医生需要在这些不完全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判断,而这个判断过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不同医疗机构的设备和技术水平: 并非所有医院都拥有最先进的诊断设备和技术。即使是同一项检查,在不同设备上的准确度也可能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医生对诊断的依赖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沟通和理解的差异: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也很关键。患者可能没有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症状,或者对医生的解释存在误解。医生也可能因为时间限制或其他原因,没有充分地解释清楚诊断的依据和治疗的理由。这种沟通的鸿沟,也会导致患者觉得“答案不一致”。

那么,为什么在这些情况下,“医生不用负责”呢?

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我们对“责任”的定义可能过于狭窄。

1. 法律责任与医学不确定性的界限: 法律上的“医疗责任”通常指向的是医生是否存在明显的误诊、误治、违反诊疗常规等过失行为,导致了患者的损害。如果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是在现有医学知识、技术和医疗条件下,经过审慎判断后做出的合理决策,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或者后来发现有其他更好的方案,也并不一定构成法律上的过失。医学的不确定性本身就决定了“100%准确”是不可能的。

2. 责任的承担方式: 医生确实需要承担责任,但这种责任更多体现在:
对自身专业的持续学习和提升: 及时更新知识,提高诊疗水平,这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
对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充分论证和解释: 医生有义务向患者解释其诊断的依据、治疗的风险与获益,以及可能的替代方案。
对患者情况的持续关注和调整: 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出现明显失误时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任何职业都会有失误,重要的是从失误中学习。

3. “二诊”的意义: 当出现不同意见时,“二诊”甚至“三诊”恰恰是医学“制衡”和“求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多方听取意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看,患者主动寻求更多意见,并不是在“追究责任”,而是在积极地为自己寻找更优的选择。

所以,当遇到不同医生的不同答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与其纠结于“谁是谁非”和“谁该负责”,不如采取更积极的态度:

详细沟通,了解差异: 认真听取每一位医生的解释,了解他们得出不同结论的依据和理由。
提供完整信息: 尽量向医生提供所有相关的病史、用药情况和既往检查结果。
选择信任的医生: 综合考虑医生的专业背景、经验、沟通方式以及您的个人感受,选择您觉得最值得信任的医生。
关注整体情况,而非单一诊断: 将不同的意见作为一个参考,结合自己的身体感受,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
必要时寻求专家或多学科会诊: 对于疑难杂症,寻求更资深的专家或进行多学科会诊,是更有效的途径。

总而言之,医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造成医生意见差异的根本原因。医生虽然不一定为“不同意见”直接买单,但他们需要为自己的诊疗行为负责,这体现在专业素养、持续学习以及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上。而我们作为患者,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理解医学的局限,并做出明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道吗?你花钱买了个软件,软件公司并不保证没有BUG,甚至不保证给你修复BUG。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外科医生笑出了声。

外科病的性质比较独特,比如疝气,肚子上有个洞,使劲了肠子出来,躺平了回去,瓜子看了也知道这是疝气。

肿瘤就更好了,管他是啥,先拿一块下来让人切成小片看,看准了就开治,看不准再取再看。因为看病和做拼图没有本质差异,所以我提议将外科医生年轻放宽至12岁(大悟)。


而内科就不一样了,很多病,主要是症状,辅助以CT化验来协助做诊断。

同一个病,有的人发热,有的人咳嗽,有的人毫无症状,有的人味觉丧失,有的人落选总统……

你不能指望一个医生100%看好,经济学经常爱说一句话,如果一个东西看着像鸭子,别人也说它是鸭子,那它一定就是鸭子。

医学也是,看着像这个病,大家也说是这个病,那他很可能就是这个病。然后你按这个病治,结果没效果,轻的话就是上个知乎贴吧微博,重的话就法庭见……

所以,医学上还有一个办法,叫「诊断性治疗」,比如临床上高度怀疑为肺结核,但痰菌检查阴性,不能完全确诊,可以采用诊断性治疗,也就是指试验性用药。

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抗炎两周左右,所使用的抗感染药物必须对结核菌没有杀灭或者抑制作用,药物治疗2-3周后对治疗结果对于全面评价。

抗炎治疗后,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液化验结果,X线胸片检查以及与治疗前后进行比较。




至于题主说的湿疹之类的皮肤病,就更难诊断了,每个皮肤科医生,都有误诊的可能,

但我并不是在给医生开脱,我建议你翻看一下病例,有没有「建议一周后复查、必要时上级医院就诊」之类的话,如果没有,说不定真的能上个法院要点赔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