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生听到「没钱就不给我看病你有没有医德?」这句话心里是怎么想的?

回答
听到这句话,医生的脑子里可能瞬间闪过一连串的想法和情绪,这些情绪的出现顺序和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个人经历、当时的工作状态,以及病人的语气和神态。

最直接、最本能的反应,往往是情绪上的触动:

委屈和不被理解: 医生首先会感到一股委屈涌上心头。他们可能想:“我在这儿忙活了一天,连口水都没顾得上喝,就是为了救死扶伤。现在你上来就质问我有没有医德?我辛辛苦苦学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治病救人,难道我还会因为你没钱就见死不救吗?” 这种委屈感来自于自己的付出和初衷被严重质疑。
愤怒和不公平: 有些医生可能会感到愤怒。他们会想:“这是什么态度?我当然有医德!但我是医生,不是慈善家!医疗也是需要成本的,从设备维护、药品采购,到我个人的辛苦劳动,都需要钱来支撑。难道你就没想过这些吗?” 这种愤怒源于自己坚守的职业操守被误解,而且觉得对方将责任完全推到了自己身上,显得很不公平。
无奈和疲惫: 很多时候,这句话会勾起医生内心深处的无奈和疲惫。他们可能在心里叹口气:“唉,又来了。这样的情况我都遇见过多少次了?我理解病人的困难,但我也要吃饭,医院也要运转。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事情。” 这种情绪可能更多地来自于日复一日面对类似的困境,久而久之带来的疲惫感。

接着,理性的思考和职业本能会开始工作:

评估经济状况的可能性: 虽然当下情绪激动,但医生的职业训练让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思考对方的真实经济状况。他们会想:“他真的完全没钱,还是只是暂时拿不出来?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比如有没有医保报销、有没有贫困救助政策可以申请?” 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思考,目的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找到解决方案。
考虑医院的规章制度: 医生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医院这个体系中的一员。他们会想到:“按照医院的规定,对于没有支付能力的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是先看病再协商,还是需要先预缴一部分费用?” 这种思考是基于规则,确保自己行为的合规性。
病人的病情的紧急程度: 医生会迅速评估病情的危急程度。他们会想:“他的病有多严重?如果现在不看,会不会有生命危险?如果病情不紧急,可以先做一些基础的检查和评估,再和家属沟通费用问题。” 这是职业的本能,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沟通策略的调整: 听到这种质问,医生可能会意识到直接谈钱可能会适得其反。他们会想:“直接僵持下去只会让矛盾更激化。我需要换个方式和他沟通,先安抚他的情绪,再解释清楚情况,看看有没有别的途径可以帮助他。” 这是一种在冲突中寻求突破的策略性思考。

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对医患关系的认知:

对医患关系的担忧: 这句话也可能触及医生内心对医患关系的深层担忧。他们会想:“现在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信任好像越来越少了。为什么病人会觉得我们不讲医德?是不是我们在沟通上做得还不够好?是不是社会对医疗体系的认知存在偏差?” 这种思考带有对整个行业生态的审视。
对自身价值的辩解(内在的): 即使外部有人质疑,医生内心深处仍然会坚持自己的价值。他们会想:“我每天面对生老病死,见识了太多生命的脆弱和坚韧。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感。我不是机器,我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这种内在的辩解是对自己职业信仰的坚守。
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很多时候,这句话也反映了医生对整个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和现实经济压力的无奈。他们会想:“我们都知道看病贵,但很多时候我们医生也无能为力。这不是我们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这种无奈感是作为个体面对宏大社会问题的缩影。

总而言之,当医生听到“没钱就不给我看病你有没有医德?”这句话时,他们的内心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和理性交织的熔炉。既有被误解的委屈和愤怒,也有基于职业素养的冷静分析和责任担当,更有对社会现实和医患关系的深刻反思。他们不会简单地以一句“我很有医德”来回应,而是会在各种因素的考量下,试图以最合适的方式来处理这个棘手的情况,既要尽力救治病人,也要兼顾现实的运作规则和自身的付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然而许多人都忘记了。

他们交税的对象是国家,所以负责他们公费医疗的也应该是国家。所以他们没钱看病冲着医生发什么脾气?

所以,医生凭什么要损害自己的利益来保证他们的利益?

没有人可以靠着道德吃喝拉撒,就算道德是货币,医生救了他们是源于道德,那他们,难道不是有点缺德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