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医生让你花50万看病,你就听医生的?保险销售让你花5000元买保险,你为啥不买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们在面对“金钱投入”和“健康风险”时,心理上的巨大差异,也揭示了信息不对称、信任度以及我们对风险认知的不同。我来好好跟你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

你想啊,医生让你掏50万看病,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轻松。可为什么很多人咬咬牙还是掏了呢?这背后可不是“听话”这么简单,而是好多层面的考量在里面:

1. 生命的价值与稀缺性:

命只有一条,而且是无价的。 咱们常说“健康是最大的财富”,这话真不是盖的。当医生告诉你,这50万能救命,能让你重拾健康,能让你继续活下去、继续享受生活,甚至是继续为家人付出,那这笔钱的“价值”就远远超过了它的数字本身。它买的是“生”的机会,是“未来”的可能性。
风险的确定性与紧迫性。 疾病带来的痛苦是实实在在的,是正在发生的,而且有明确的“后果”——死亡或者丧失生活能力。医生告诉你,如果不治,后果很严重,甚至是致命的,这种风险的确定性和紧迫感会极大地推动我们做出决策。

2. 信任与专业性:

医生是专业权威。 我们对医生的信任,是建立在多年的教育、临床经验以及社会普遍认可的专业度上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往往选择相信最懂行的人的判断。医生的话,代表着一种专业诊断和治疗方案,我们即使不懂医学,也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
“为你好”的动机。 虽然我们有时会怀疑医生的“动机”,但在面对疾病时,更多人还是倾向于相信医生是出于救死扶伤的目的。他们的建议,在很多时候,是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希望。

3. 信息的直接性与感知度:

疾病症状直观且痛苦。 身体的不适、疼痛、功能衰退,这些都是我们能直接感知到的。这种“痛苦感”就是最直接的催化剂,让我们愿意付出代价去摆脱它。
治疗效果的可期待性。 医生会告诉你,通过治疗,病情有望好转,甚至痊愈。这种对效果的期待,虽然不一定百分百实现,但它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可能性,让我们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去争取。

4. 其他因素:

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医生给出了治疗方案,而我们又想活下去,那这通常是当时唯一的、或者说最好的选择。我们没有能力自己去“研发”一种更便宜的疗法。
“输不起”的赌注。 很多时候,这笔50万是家庭的积蓄,甚至是借贷,但相对于失去亲人或失去健康,这个赌注我们“输不起”。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保险销售让你花5000元买保险,你为什么就不那么愿意了?这可不是因为5000块钱就没人不在乎,而是里面的逻辑完全变了:

1. 对风险的认知不同:

风险是概率事件,且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保险卖的是对“万一”的保障,而“万一”是什么?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不太擅长处理遥远的、概率性的风险。今天的不适感,比明天可能得病的风险,来得更“真实”。
风险的“不发生性”。 很多时候,我们一年、两年、甚至十年八年都没用到保险,就会觉得这钱“白花了”,甚至怀疑保险的必要性。这种“不发生”的感觉,会削弱购买的动力。
风险的“不可控感”。 和看病不同,我们感觉疾病是自己“身体出了问题”而引发的,比较直接。而买保险,感觉像是在为自己“买一份安心”,但这种安心的价值,不像看病那么立竿见影。

2. 信任的来源与对象:

保险销售的动机明显。 和医生不同,保险销售人员直接的目的是“卖出产品,赚取佣金”。虽然他们也在提供一种服务,但这种“服务”的驱动力,和医生“救死扶伤”的驱动力在公众认知中是有区别的。这容易让我们产生“他是不是在骗我钱”的警惕。
信任基础的差异。 医生是行业权威,而保险销售人员虽然也有专业知识,但他们的专业性往往体现在“话术”和“产品组合”上,容易被认为是技巧,而不是像医生那样基于医学知识的绝对专业。我们更难以建立起那种“绝对信任”的心理。

3. 信息呈现方式的差异:

保险产品复杂且抽象。 保险条款常常冗长晦涩,各种名词术语让人头晕。与直接面对疾病的痛苦相比,保险的保障内容显得“虚无缥缈”。你需要花很多精力去理解,才能知道它到底能干嘛。
“看得见”的成本 vs “看不见”的保障。 5000元是实实在在从你口袋里出去的钱,而保障是“如果发生XX事,才能获得YY”。这种“先付出,后可能获得”的模式,对很多人来说,心理门槛更高。

4. 消费心理的差异:

“花钱买麻烦”vs“花钱买解脱”。 看病是花钱解决一个让你痛苦的问题,是一种“解脱”。买保险是花钱为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准备,感觉像是“主动找麻烦”,或者“自己吓自己”。
当下消费 vs 未来规划。 人们往往更愿意为眼前的需求和痛苦买单,而对未来的规划和风险规避,相对来说优先级会低一些。5000块钱,如果能立刻买到想要的东西,或者解决眼前的问题,会比放在那里等“万一”更容易做出决定。

5. 负面信息的传播:

保险“坑”的传闻多。 相比于“医生收红包”的说法,关于“保险骗钱”、“买了保险却赔不了”的负面消息似乎更容易在民间传播,这也加剧了人们对保险的警惕和不信任。

所以,你看,同样是花钱,一个是为“已知且迫切的痛苦”买单,一个是为“未知且遥远的风险”做准备。前者是解决问题,后者是规避风险。前者有医生的专业背书和生命的紧迫性驱动,后者则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信任不足以及风险认知的挑战。这中间的心理落差和逻辑差异,可不是一星半点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医生来报到。

我走进这个提问,一看“医生让你花50万”,吓了一跳!

我不懂了,医生都是治一步看一步的,这世上有一上来就给你报价的医生吗?

我干了这么多年医生,规培轮转也轮了很多科室,完全不知道有哪个毛病,医生上来就让你掏50万啊。


ICU?这是花钱最厉害的科室,也没这么多啊,进重症的往往待一两周就出来了,一天一两万,再不出来往往也吃不消治了,除非你要长住,或者是开了ECMO,不然也花不了50万啊。

器官移植?要说一次性花费这么多,也非此莫属了,但需要做器官移植的病例,多半早早就挂了,本身病人当中能等到器官的就是凤毛麟角,大部分都是等死,放在普通人当中更是基本等于0,你拿这个给普通老百姓贩卖焦虑?

肿瘤外科?没这么多啊,腔镜开个癌症也就几万块,而且社保还给你报销,住一次院没多少钱啊。

肿瘤内科?血液内科?也没这么多啊,现在化疗药全都进社保了,一部分新型的靶向药社保也保了,就算自费,一年花个10多万顶天了啊。听说最新的PD1,自费一针20000,21天打一次,勉强摸到50万一年的门槛。但这家伙也谈进社保了,咔咔打3折。普通老百姓就别去凑这个热闹了,你让老爷们为人民做个人体实验不香吗?以后绝对降价。

风湿内科?无非就是生物制剂贵一点,不过一部分也进医保了啊,比如益赛普。也有没进医保的,比如可善挺,一年花个10多万顶天了啊。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看看题主怎么说。↓


题主连什么情况下医生会报价50万都不说,看来题主比我更不懂。

我看他说5000块对应50万,那他铁定说的是重疾险。

明知重疾险多坑,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保险佬在卖?

我告诉你们,重疾险的条款+价格,实在是坑爹得令人发指,都逼得我这个医生用咆哮的语气来批判了!

就算我花5000买了保险,保险佬你倒是赔我啊?

噢,我没按照条款生病所以你不出险?

因为我买的是外配药所以你不出险?

因为我做的检查是外包生物公司出报告所以你不出险?

因为我接受的治疗“高于当地水平”所以你不出险?

你玩我呢?嗯?

user avatar

请问提问者 @首席核保人

  • 你们的保险产品是否切实地满足了部分人群的需求?
  • 你们是否精准地找到了目标消费人群?
  • 你们的保险产品描述是否清晰到让目标消费人群完整了解你们的产品和它试图满足的需求?
  • 你们是否帮助目标消费人群意识到自己的潜在需求?
  • 你们的服务是否免除了目标消费人群的后顾之忧?
  • ……

我第一次见到企业卖不出产品,责怪“这届消费者不行”。

这样的提问,出自一家保险代理公司总经理(按提问者认证信息)之口,除了让广大网友亲眼见证贵司缺乏服务态度、缺乏进取精神、抵触商业规则外,还能起什么作用呢?

把东西放上货架就一抢而空,这样的行业,你以为会单独为你留着吗?

user avatar

先就事论事,一次性50万的诊疗项目我能想到的只有器官移植类的手术

要是我花5000大洋买了题主的保险,能赔移植源是吗?

把行业不规范的问题转嫁到医生和医疗机构头上也是有意思

买保险是在风险不确定的前提下规避风险,看病手术是风险确定的前提下移除风险,两者的成本有啥可比性

ps:一些保险理赔人员来医院做患者背调,掘地三尺恨不得翻患者族谱的尽职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