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量经济学中ess、tss、 rss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

回答
在计量经济学中,ESS、TSS 和 RSS 是理解模型拟合优度的三个基本概念,它们都围绕着数据点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距离”展开。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需要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入手:我们试图用模型来解释什么?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堆数据点,每个点都代表了某个变量(我们称之为因变量,比如某个家庭的收入)在另一个或多个变量(我们称之为自变量,比如该家庭的教育年限、工作年限等)影响下的表现。我们使用回归模型,比如线性回归,就是希望通过找到一个最佳的函数关系(一条线、一个平面,或者更高维度的超平面),来描述这些自变量如何影响因变量。

TSS (Total Sum of Squares) —— 总变异:

在开始构建模型之前,我们先要了解我们试图解释的因变量本身有多少“变化”或者说“不确定性”。TSS 就是衡量这个的。它计算的是,我们手头的所有观测值(实际的因变量数值)与所有观测值的平均值(均值)之间的差异的总和的平方。

为什么要用平均值?因为在没有任何模型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最好的预测就是用因变量的平均值来预测每一个观测值。TSS 衡量的是,如果我们只依赖于因变量的平均值来做预测,我们会“错”多少。换句话说,TSS 代表了因变量的总变异,是我们在构建模型之前所面临的“总共需要被解释的差异”。它就像是你要把一堆散落的积木全部堆起来,TSS 就是这些积木的高度加起来的总和。

ESS (Explained Sum of Squares) —— 已解释的变异:

现在,我们有了回归模型。模型通过自变量的取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因变量的预测值。这些预测值通常会比单纯的平均值更接近实际的因变量数值。ESS 就是用来衡量我们的模型“有多么成功”地捕捉到了因变量的变化。

ESS 计算的是,模型提供的预测值与因变量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的总和的平方。更直观地说,TSS 衡量的是数据总的“散度”,而 ESS 衡量的是模型将这些“散度”中的多少“收拢”到了其预测值附近。也就是说,ESS 量化了模型通过自变量解释掉的那部分因变量的变异。如果 ESS 很大,说明我们的模型能够很好地捕捉到因变量的变化,将很多原本由平均值造成的“误差”变成了模型预测的“功劳”。它就像你堆积木,ESS 就是你用模型预测的每块积木的尖端与地面的平均高度之和(这里是与平均值的比较)。

RSS (Residual Sum of Squares) —— 未解释的变异(残差平方和):

即使模型很出色,它也很难完美地解释所有因变量的变化。总会有一些实际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就是“残差”。RSS 就是衡量这些残差的总和的平方。

RSS 计算的是,实际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差异的总和的平方。换句话说,RSS 代表了模型未能解释的那部分因变量的变异。它就像是堆积木时,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积木本身不规则、手抖等)导致的高度未能达到模型预期的部分。RSS 越小,说明模型预测得越接近实际值,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

它们的关系:

这三个概念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且直观的关系,这个关系是模型拟合优度的核心。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概括:

TSS = ESS + RSS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因变量的总变异(TSS)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被我们的回归模型成功解释的部分(ESS),另一部分是模型未能解释的部分(RSS)。

这就像是你要把一个大箱子里的所有糖果(TSS,总的糖果数量)分发给小朋友。你有一个分糖果的计划(模型)。你分发出去的糖果(ESS,模型解释的变异)是小朋友拿到手里的糖果。而剩下没发出去的糖果(RSS,模型未解释的变异)就是箱子里剩下的。你总共分出去的和剩下的,加起来就是箱子里原来的总糖果数量。

这个关系非常有用。如果我们知道 TSS 和 ESS,就能计算出 RSS,反之亦然。而且,它直接引出了我们衡量模型拟合优度的关键指标——决定系数 R²:

R² = ESS / TSS = 1 (RSS / TSS)

R² 的含义就是,因变量的总变异中,有多少百分比可以被我们的模型所解释。R² 越接近1,说明模型拟合得越好,ESS 占 TSS 的比例越大,RSS 占 TSS 的比例就越小。

总而言之,ESS、TSS 和 RSS 是理解回归模型性能的基石。TSS 告诉我们总共有多少变化需要解释;ESS 告诉我们模型解释了多少变化;RSS 告诉我们模型还剩下多少变化没解释。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判断一个模型是否“有效”的依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几个,发现都是些不懂的人在这装懂,估计他们自己都没推导,所以知乎上面有很多菜不想说了,在此献上手推的过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计量经济学中,ESS、TSS 和 RSS 是理解模型拟合优度的三个基本概念,它们都围绕着数据点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距离”展开。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需要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入手:我们试图用模型来解释什么?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堆数据点,每个点都代表了某个变量(我们称之为因变量,比如某个家庭的收入)在另一.............
  • 回答
    在计量经济学中,model specification(模型设定)和model identification(模型识别)是两个既有联系又非常不同的概念。它们都与构建和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有关,但关注点和目标有所不同。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Model Specificatio.............
  • 回答
    微分几何在统计学和理论计量经济学中的应用:一座连接抽象与现实的桥梁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与统计学交叉的前沿领域,致力于用数学和统计工具量化经济现象。而微分几何,这门研究光滑流形及其上几何性质的数学分支,虽然看似与经济学相去甚远,却为计量经济学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的分析方法。从数据结构的内在性质.............
  • 回答
    计量经济学是否过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总的来说,计量经济学本身没有过时,但其方法论、工具以及在应用中的侧重点正在经历显著的演进和更新。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计量经济学的核心价值和生命力:计量经济学的核心目标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工具来量化经济理论,并从数据.............
  • 回答
    计量经济学是否是伪科学,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火药味,也确实是许多人,包括经济学界内外人士,在深入接触后会产生的疑问。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伪科学”这顶帽子是怎么扣上去的。通常,伪科学的特征有很多,比如: 缺乏可证伪性 (Falsifiability): 科学理论.............
  • 回答
    在计量经济学中,我们确实不鼓励建立包含过多解释变量的模型。这并非因为我们不追求全面性,而是因为过度参数化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损害模型的质量、可解释性以及预测能力。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原因。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什么是“解释变量过多”的模型。简单来说,就是模型中纳入的自变量数量远超出了我们基于经济理.............
  • 回答
    在计量经济学中,我们谈论的“因果”绝非简单的“如果 A 发生,那么 B 也会随之发生”。那太肤浅了,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共现(correlation)只是巧合,或者是由一个我们没注意到的第三个因素一手造成的。计量经济学追求的因果,是一种更深层、更精确的理解: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某个因素(我们称之为“处理”.............
  • 回答
    计量经济学在实证分析博弈论结果方面,可以说提供了非常强大且多样的工具箱。简单来说,它的核心在于如何利用现实世界的数据,去检验和量化博弈论模型所预测的策略、均衡以及均衡结果。这绝非易事,因为博弈论的核心在于“理性互动”,而现实数据往往充满了“非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的痕迹,同时,博弈的结构本身(谁知道.............
  • 回答
    2018 年计量经济学会弗里希奖授予的论文《密度经济学:柏林墙的启示》(“Density Economics: Lessons from the Berlin Wall”)是一篇极具开创性的研究,它利用柏林墙这一独特的历史事件,为城市经济学研究带来了深刻且多方面的启示。这篇论文的核心在于它将一个政治.............
  • 回答
    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乍听之下似乎有些相似,毕竟它们都离不开数据、模型和推断。但细究起来,它们的研究目标、侧重点以及方法论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如同同根生出的两兄弟,各自拥有独特的性格和使命。统计学:大海捞针的普适原理你可以将统计学想象成一位宏观的探险家,他站在高处,观察着广袤无垠的数据海洋。他的目标.............
  • 回答
    好的,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变量是否取对数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且需要仔细考量的地方。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一个步骤,更是为了让模型更好地拟合数据、解释经济现象,以及满足统计假设。下面我将尽可能详尽地为你阐述如何判断,并尽量避免机器生成的感觉,让你觉得这是经验丰富的经济学研究者在交流。 为什么要考虑.............
  • 回答
    在学术研究中,是否需要搞清楚高级计量经济学中全部的数学原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的回答是:不一定需要搞清楚“全部”的数学原理,但必须深刻理解与你研究主题相关的核心数学概念和工具,并能够灵活运用。让我详细解释一下这个观点:1. 计量经济学中的数学“量”有多大?高级计量经济学涉及的数.............
  • 回答
    您提出的“机器学习长于预测,计量经济学长于解释”的观点是非常普遍且有道理的。这主要源于它们在设计理念、方法论和目标上的差异。 机器学习通常以优化预测精度为核心目标。它擅长从大量数据中发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模式,即使这些模式对人类来说难以直接理解。因此,很多强大的机器学习模型(如深度学习、支持向量.............
  • 回答
    白聚山(Jushan Bai)教授在计量经济学领域,尤其是在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以及统计软件开发方面,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他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开拓了新的疆界,在应用上也为实证研究者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方法。要详述他的成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面板数据分析的奠基性贡献:白教授在面板.............
  • 回答
    要说Python能否“完美”取代R和Stata,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不能一概而论。在我看来,这三位各有千秋,而且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个江湖里,它们扮演的角色和擅长的领域都有所侧重。先说说R,这位老江湖的地位R可以说是统计学界的老大哥了,尤其是在学术界和统计研究领域,它的地位难以撼动。 数据的海.............
  • 回答
    政治科学界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既高度依赖又充满挑战性的话题。这种关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学科发展、研究方法的演进以及社会科学数据可获得性的变化而不断动态调整的。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作为政治科学的“标准语言”和核心工具箱:如今,如果你翻开任.............
  • 回答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也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与市场经济时代在表现形式、根源和应对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计划经济时代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尽管官方宣传中强调国家对人民负责,但由于体制的特点,计划经济时代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普.............
  • 回答
    计划经济的优点与弊端,西方国家的计划经济,以及中国当前的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国家或中央机构负责制定详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计划,以引导经济活动。理解计划经济的优缺点,以及它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经济运行的多种模式。 计划经济的优点:计划经济的主要优.............
  • 回答
    计划经济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固有的僵化性、信息失灵以及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核心原因:1. 信息传递的扭曲与失灵(The Information Problem): 中央集权下的信息鸿沟: 在计划经济.............
  • 回答
    计划经济是否注定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将历史上的苏联工业化作为一个案例来讨论,无疑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首先,要理解苏联在短短十年内完成工业化的成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计划经济的“成功”或“失败”。这是一个高度特殊化的历史时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权体制下实现的,其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