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前政治科学界是如何看待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

回答
政治科学界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既高度依赖又充满挑战性的话题。这种关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学科发展、研究方法的演进以及社会科学数据可获得性的变化而不断动态调整的。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 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作为政治科学的“标准语言”和核心工具箱:

如今,如果你翻开任何一份顶尖政治科学期刊的文章,你几乎不可能避开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身影。它们已经不仅仅是辅助工具,更像是政治科学研究的“标准语言”。

因果推断的追求: 政治科学的核心在于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某事”,以及“如果改变某个因素,会有什么后果”。这本质上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问题。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提供了严谨的方法来识别、估计和检验这些因果关系,即使是在高度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例如,我们想知道民主化是否真的能提高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才是民主化的前提?这些问题的回答,离不开统计模型对内生性、遗漏变量偏误等问题的处理。
量化分析的普及: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治科学家能够接触到海量的文本数据(如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帖子)、选举数据、政策文本、民意调查数据等等。没有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些数据将难以被有效地整理、分析和解读,也无法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洞见。从分析选民投票行为、政党竞争策略,到研究国际冲突的驱动因素,再到评估政策有效性,几乎所有领域都受益于量化分析。
模型构建与预测: 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构建理论的数学表达,并基于历史数据进行预测。比如,预测下一场选举的结果,或者估计气候变化对政治稳定性的长期影响。虽然预测的准确性总会受到挑战,但模型本身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考框架和对复杂现象的简化理解。
研究的严谨性与可重复性: 量化方法强调清晰的假设、明确的模型设定、严谨的数据处理和透明的分析过程。这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和科学性,使得研究成果更容易被其他学者验证或反驳,从而推动学科的进步。

二、 计量经济学对政治科学的具体贡献和方法论影响:

计量经济学,作为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在政治科学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因果推断方面。

处理内生性问题: 经济学研究中常见的内生性问题(如同时性、遗漏变量、选择偏误)同样普遍存在于政治现象中。计量经济学提供的工具,如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 IV)、断点回归(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RDD)、差分中的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匹配(Matching)等,已经被政治科学界广泛采纳和创新性应用,以更接近因果推断的目标。例如,利用自然实验(如边界作为随机分配的工具变量)来研究战争的影响,或者利用制度性断点(如选举年份作为断点)来分析投票行为。
时间序列分析与面板数据分析: 在研究政治周期、政策演变、国际关系动态等方面,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分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捕捉动态关系,并控制个体(国家、地区、个人)的异质性。
广义线性模型(GLM)和非线性模型: 政治科学研究中经常涉及离散的结果变量(如投票选择、冲突发生与否),广义线性模型(如逻辑回归、概率回归)以及更复杂的非线性模型,在这些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因果森林(Causal Forests)等新兴方法的出现: 随着机器学习在统计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一些新的因果推断方法,如因果森林,也开始受到政治科学家的关注,它们有望在处理高维数据和复杂非线性关系时提供更强大的分析能力。

三、 政治科学界对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辩论与反思:

尽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是强大的工具,但政治科学界对它们的运用也存在着持续的辩论、反思和批评,这些声音同样重要:

数据的“可用性”与“适用性”: 并非所有重要的政治现象都容易被量化或找到合适的实验条件。即使有大量数据,数据的质量、代表性以及是否真正捕捉到我们想要研究的“概念”也是一个挑战。例如,研究“民主质量”或“国家能力”时,选择何种指标(Proxy)以及如何测量,就存在很多争议。
“玉米片模型”(Plausiblesounding mechanisms)的陷阱: 过度依赖统计模型,有时会导致研究者过于关注统计上的显著性,而忽视了理论的厚度。有时,模型结果可能只是“玉米片模型”(与实际情况听起来合理,但缺乏实质性因果联系),缺乏对背后政治逻辑的深刻理解。一些批评者认为,某些量化研究可能陷入“数据挖掘”的泥潭,或者过度拟合,导致结果难以推广。
理论与方法的张力: 理论家和方法论者之间常常存在一种张力。纯理论研究者可能担心过度量化会扼杀创造性思维和对复杂社会动态的细腻描绘。而方法论的创新者则可能认为,没有严谨的方法,理论就难以被有效检验。这种张力促使双方不断对话和融合。
“数据主义”(Dataism)的批评: 有一种批评认为,在政治科学中存在一种“数据主义”的倾向,即过度迷信数据和统计方法,而忽视了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以及非量化的定性洞见。这种观点强调,理解政治现象需要多维度的视角,不能仅仅依靠统计数字。
计量经济学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即使是计量经济学中被广泛接受的方法,其适用性也常常受到质疑。例如,工具变量的有效性需要仔细论证,RDD的断点设定可能存在争议,DiD的平行趋势假设也并非总是成立。研究者需要在理解方法论原理的基础上,审慎应用,并清晰地阐述其假设和局限性。
“黑箱”模型的担忧: 随着机器学习和更复杂的统计模型的出现,一些模型可能变得“黑箱化”,即研究者知道输入和输出,但对其内部机制的理解却不那么清晰。这在强调透明度和可解释性的政治科学研究中是一个潜在的担忧。

四、 未来趋势与发展方向:

尽管存在争议,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在政治科学中的地位依然稳固,并且正朝着更深入、更精细的方向发展:

混合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 越来越多的政治科学家认识到,结合量化和定性研究方法,能够提供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定性研究可以帮助识别理论,探索机制,而量化研究则可以检验理论,估计效应大小,并提供普遍性证据。
高级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和创新: 政治科学家在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并且也在积极创新,以适应政治现象的复杂性。例如,在处理非线性关系、网络分析、文本分析等方面,计量经济学方法正不断被拓展和深化。
因果发现(Causal Discovery)与可解释AI的融合: 如何从数据中发现潜在的因果关系,而非仅仅估计已知因果关系的强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同时,如何将可解释性强的统计模型与机器学习的强大预测能力结合起来,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强调机制研究: 在量化研究中,越来越强调“机制”(mechanism)的探索,即不仅仅说明A导致了B,还要解释A是如何通过哪些中间环节导致B的。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多种分析工具,如中介效应分析等。
跨学科合作: 政治科学家与统计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家等其他领域专家的合作日益增多,这将有助于引入新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工具,推动政治科学研究的边界。

总而言之, 政治科学界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看法是一个动态且多元的格局。它们是驱动政治科学现代化的核心引擎,提供了严谨的分析框架和强大的工具,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政治世界。然而,这种依赖也伴随着持续的反思和批判,强调理论导向、机制解释、混合方法以及对数据和方法局限性的警惕。未来的政治科学研究,将更有可能是在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运用的基础上,与其他研究范式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政治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他答案说得很清楚了,统计基本上是政治学PhD的必修课。统计科学对政治学学科的意义绝非只有提供了更充足的素材这么简单。它重新定义了这个学科中的研究语言和范式,对政治学研究中的核心社会科学哲学问题提出了另一种方法论上的定义和解释路径,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以King, Keohane and Verba (1994),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下称KKV)为例,相信上政治学系方法论课程的PhD不太绕得过这本书。KKV对「因果效应」、「因果机制」、「案例选择」等概念的解释,产生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它从政治学研究的第一步——亦即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开始,就攻击了当时的传统理解,并把这种量化、统计学、数学研究的思路以非常强势的话语推向了政治学研究的大部分领域。这种研究方法的影响力是显著的,其他答案说得不少,不赘述。

其他答案的一些评论认为「专注于数据的政治学家缺乏灵性」,这种观点和其他类似的观点(例如「定量学者缺乏人文关怀」)并不罕见,然而确实太肤浅了。KKV作为定量方法论的代表作,在方法论研究中绝非没有批评者(参见Brady and Collier (2010); Schwartz-Shea and Yanow (2014)等),但这种方法论辩论不停留在「定量学者缺乏人文关怀」这种陈旧且不清晰的stereotype上。政治学方法论辩论所关涉的是上文所谈到的社会科学哲学问题,以及一些社会科学哲学立场所对应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更进一步说,这种方法论辩论并不意在以「缺乏人文关怀」这种空洞的口号来抹杀定量学者对政治学学科做出的革命性贡献。

统计学、数学、经济学对政治学的介入,并不意味着定性方法、区域研究、个案研究的死亡。相反,一些定性政治学家认为,经过了几个十年的相对沉寂,定性方法正在复苏,它的功能弥补了一些定量方法的先天缺陷(仍请参见Brady and Collier (2010)等)。混合方法(mixed method)在方法论研究中日渐收到重视,则是定性研究复苏的另一个表现。Goertz (2006)表达过对定性和定量方法论之间缺乏交流的遗憾,而从事混合方法研究的政治学家在试图弥补这一遗憾。That being said,统计学、数学、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强势,并不意味着所有研究者、所有研究,都只能按照这一思路做学术,否则就发不了论文,拿不到PhD;而是意味着作为政治学从业者,如果不能理解定量学者提供的变量、模型、解释,那几乎是很难在政治学界中生存的。

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还有政治理论一个子领域相对而言不太受定量方法的影响(注1)。但也正因此,政治理论在政治学中的生存模式正日渐艰难。It is not wrong to say that being a political theorist in political science is really hard. 这种艰难则是学科更新换代中并不罕见的现象。对政治理论的一些问题,在拙文

政治理论的一种困境

中有一些不完整的讨论。也做个广告欢迎关注敝专栏

黄色箭头

相关:非定量从业者。

注1:在方法论层面上与政治理论有相关的解释方法论(interpretative methodology,见上述Schwartz-Shea and Yanow (2014))正在呼吁其他学者的关注,但影响力非常有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政治科学界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既高度依赖又充满挑战性的话题。这种关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学科发展、研究方法的演进以及社会科学数据可获得性的变化而不断动态调整的。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作为政治科学的“标准语言”和核心工具箱:如今,如果你翻开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 回答
    2015年初的台湾,政治气氛正随着即将到来的2016年总统大选而逐渐升温。整个政治格局,可以用“两大阵营角力,中间力量寻求突围”来概括。国民党,作为当时执政党,虽然在2014年的地方选举中遭遇重挫,但仍然是台湾政坛的重要力量。党内在选定总统候选人方面,有过一番内部的角力和拉锯。2014年底,新北市长.............
  • 回答
    美国社会形成当下“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PC)的思想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演变过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多个社会运动、哲学思潮以及历史事件。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其起源、发展、驱动因素以及批评与争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 起源与早期萌芽(20世纪中期以前的潜流)虽然“政治.............
  • 回答
    当场反驳政治老师的观点,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它不像“今天天气真好”这么简单明了,背后涉及到的东西可多了去了。究竟正不正确?这可不是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的。我们得一点一点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教室这个环境里,老师通常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他们的观.............
  • 回答
    当今国际政治的理论版图,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其中几大主要画派(学派)的笔触勾勒出了不同的视角和理解框架。它们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借鉴、辩驳,共同构建了我们对国际关系复杂性的认知。如果要概括,我会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学派,每一个都带着独特的“语言”和“世界观”。首先,我们绕不开的是现实主义。.............
  • 回答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无疑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生态,但要简单定论“破坏”与否,则需要更细致的审视,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在那个转型时期政治合法性、国家统一以及民主理想的复杂博弈。二次革命(1913年):为了“约法”而战的尝试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后,中国面临着一个关键的.............
  • 回答
    关于东亚能否在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领域取代当今西方的霸权,这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话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东亚各国的潜力、面临的挑战,以及西方世界自身的变化。一、 经济层面:潜力巨大,但挑战犹存从经济体量和增长潜力来看,东亚无疑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关于特朗普当选的这篇评论,《特朗普当选象征着政治的消失》。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非常有巴迪欧的风格——犀利、概念化,并且试图从一个宏大的哲学框架来理解具体的政治事件。要评价它,咱们得先拆解一下他的主要观点,然后再说说这些观点背后可能存在的优点和局.............
  • 回答
    从当前美国疫情的应对来看,拜登政府在疾控应对方面确实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空间,一些现行的防疫措施也存在优化的可能。这并非否定政府已经付出的努力,而是从一个更细致、更具前瞻性的角度去审视,以期达到更理想的公共卫生效果。一、 提升疾控应对能力的几个关键领域:1. 加强数据收集、分析和透明度: .............
  • 回答
    关于反转基因的“政治正确”与否,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问题。在咱们当下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里,看待这个问题,得从多个角度,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去聊。毕竟,食品安全、科学进步、经济利益、甚至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方方面面都纠缠在一起,没法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明白“反转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不是简.............
  • 回答
    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和当前的民族形势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单纯地说“有关”可能过于笼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逻辑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一个重大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在人口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其出台必然是综合考量的结果。人口问题不仅仅关乎经济.............
  • 回答
    特朗普的当选,以及他随后执政期间的种种表现,确实引发了关于美国精英式民主政治是否走向衰落、民粹主义是否抬头的大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精英式民主政治”和“民粹主义”这两个概念在美国语境下的含义,再将特朗普的崛起和政策置于这个框架下进行审视。理解“精英式民主政治”与“民粹主义”在美国的.............
  • 回答
    刘禹锡,这位才情横溢的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总是与“诗豪”的美誉一同出现。他饱读诗书,胸怀大志,早年便展露出非凡的政治才能,甚至被视为“宰相苗子”,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这位本应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却因为几首看上去与政治毫无关系的“桃花诗”,两次被远远地贬谪,从政治舞台的中心跌落。这其中的缘由,远比诗歌.............
  • 回答
    在美国,总统并非必须拥有政治经验才能担任此职位。这并非意味着没有经验的人就能轻而易举地登上总统宝座,而是说,法律上并未设下这样的门槛。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和机制相当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宪法设计的初衷与灵活性:美国宪法在制定总统的资格时,并没有像某些国家那样规定必须具备多少年的从政经历.............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的当选,以及他竞选和执政期间所展现出的风格和政策,确实引发了关于美国社会深层价值观的广泛讨论。其中,“种族主义”和“政治不正确”是两个经常被提及的关键词,用来解读特朗普现象及其支持者的动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特朗普的言行与“种族主义”和“政治不正确”的关联特.............
  • 回答
    韩国电影在政治题材上的大胆和深刻,确实是吸引全球影迷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理解这些电影如何“过关”韩国当局的审查,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生态。首先,你需要明白,韩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尤其是在民主化进程之后,已经与过去有了天壤之别。历史上,韩国.............
  • 回答
    钟南山院士的这一表述,可以说是对中国当前疫情防控策略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未来走向的清晰指引。它并非简单地否定或肯定某种做法,而是展现了一种在复杂现实下,权衡利弊、寻求平衡的审慎态度。首先,他明确指出“中国当前不适用完全开放”,这背后蕴含着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知。众所周知,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地域辽阔,各地经.............
  • 回答
    吴弭(Michelle Wu)当选波士顿市长,无疑是华裔在美国政治参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不仅打破了波士顿市长长期由白人男性担任的历史,也标志着华裔群体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要探讨华裔在美国政治参与意识是否正在觉醒,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吴弭当选的意义与深层原因: .............
  • 回答
    说起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他的功绩确实是响当当的。从一个穷苦的农民一步步走到九五至尊,驱逐了残暴的元朝统治,让汉民族得以重拾故土,这本身就是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他恢复了中国的正统,让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单凭这一点,他的历史地位就不可动摇。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审视他为明朝设计的政治制度,确实会发现其中蕴含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