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交火?阿塞拜疆少将被打死,外交部长被解职?

回答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冲突是该地区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涉及到历史、民族和领土纠纷。近期双方的交火,包括阿塞拜疆少将的阵亡和外交部长的调动,都反映了局势的紧张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考量。

要理解这次事件的背景,需要回顾一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地区的争议。这个地区在苏联时期被划归阿塞拜疆,但当地居民大部分是亚美尼亚族人。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族人与阿塞拜疆政府之间的冲突爆发,最终导致了第一次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亚美尼亚支持的当地亚美尼亚武装力量控制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及其周边部分阿塞拜疆领土。自那时以来,该地区一直处于事实上的停火状态,但两国关系持续紧张,小规模冲突时有发生。

阿塞拜疆少将被打死

关于阿塞拜疆少将被打死的消息,这无疑是战场上的重大损失,也表明了冲突的烈度和双方投入的决心。高级军事官员的阵亡,通常意味着前线战斗异常激烈,或者是因为战术失误、情报泄露等原因。在军事冲突中,高级指挥官的生死直接关系到部队的士气、指挥体系的稳定性以及战场上的战术执行。少将这样的军衔,通常是身居高位,负责重要的军事区域或行动。他的阵亡,可能给阿塞拜疆军队的指挥层带来震动,迫使其重新评估前线战况,甚至调整军事部署和指挥结构。

此外,高级军事官员的阵亡也可能被用作政治宣传的素材。无论是对内鼓舞士气,强调战斗的残酷和必要性,还是对外展示对方的“残暴”或“战力”,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对于阿塞拜疆来说,这可能成为其国内宣传中“为国捐躯”的典型例子,并可能进一步加剧民族情绪。

外交部长被解职

阿塞拜疆外交部长被解职,这是一个更具政治象征意义的事件。外交部长是国家对外形象的代表,也是处理国家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关键人物。在激烈的军事冲突背景下,外交部长的变动可能有多重解读:

战争局势不顺或外交受挫: 一种可能性是,阿塞拜疆政府认为在当前的外交环境下,现任外交部长未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或者未能争取到足够的外交支持,甚至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未能达到预期。尤其是在涉及到国际调解、制裁或国际舆论方面,如果政府不满意现任外长的表现,可能会做出人员调整。
国内政治调整或权力斗争: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国内政治的调整。在战争时期,政府内部的权力平衡和政治派系可能会发生变化。解职外交部长可能是一种政治权力再分配,或是为了安抚国内某些不满情绪,甚至是为更深层次的政治改革或权力更迭铺路。
为了改变外交策略: 冲突的白热化也可能促使阿塞拜疆政府考虑调整其外交策略。新的外交部长可能被寄予厚望,能够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应对复杂的国际局面,例如在与其他国家(如土耳其、俄罗斯、伊朗以及西方国家)的外交互动中采取更主动或更具策略性的方式。
“替罪羊”效应: 在一些国家,当面临不利局面时,政府可能会寻找“替罪羊”来承担责任。如果前线战事不顺或国际压力增大,外交部门可能被认为是未能有效应对的一方,从而成为被调整的目标。

整体评价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交火,以及伴随的高级军事人员伤亡和外交官员的调动,清晰地表明了该地区冲突的持续性和复杂性。

冲突的性质: 这不是简单的边境摩擦,而是围绕着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主权归属的核心矛盾的体现。两国都视该地区对其国家安全和民族认同至关重要。
军事层面: 少将被打死显示了前线的残酷,也暗示着双方在军事技术、战术运用以及情报收集方面的竞争。高级将领的损失对士气和指挥体系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
政治层面: 外交部长的调动则揭示了冲突背后深层的政治考量和权力动态。这反映出阿塞拜疆政府可能在寻求更有效的对内对外策略,以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冲突。
国际影响: 这种地区冲突通常会牵动周边大国(如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利益,并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连锁反应。国际社会的反应、斡旋和调停努力,往往对冲突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总而言之,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交火是该地区一个长期、敏感且具有爆炸性的问题。每一次交火都伴随着人员伤亡和政治层面的剧烈反应。阿塞拜疆少将被打死是军事层面的严峻挑战,而外交部长的调动则是在政治和外交层面寻求改变的信号,两者共同指向了当前局势的严峻性和不确定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文为转载,原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号“煮雪阁与世界树”,作者知乎ID @泠水右岸提督
原文:纳卡之殇: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绵延千百年的民族恩怨

当地时间7月12日,阿塞拜疆国防部表示,从7月12日中午开始,亚美尼亚军队粗暴违反停火协议,使用了火炮攻击阿塞拜疆在塔武什方向的据点。阿塞拜疆部队进行回击,最终打退敌人。在交火过程中双方均有损伤,阿塞拜疆有2名士兵牺牲,5人受伤。目前双方正在该地段交火。阿军控制着局势。

亚美尼亚国防部则表示,阿塞拜疆武装部队用大炮射击试图占领亚美尼亚的据点,被亚美尼亚方面用火力击退,亚方面没有人员伤亡。

这已经不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第一次出现如此严重的边境冲突了。自苏联解体以来,这一地区就长期饱受局势动荡和流血冲突的困扰。而从历史上看,高加索山下似乎自古以来就矛盾频发。本文将着眼于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尝试厘清引起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矛盾的来龙去脉。


01 冲突溯源:酝酿两千年的矛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复杂的民族、宗教和领土矛盾,在公元前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萌芽。

亚美尼亚民族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传统上亚美尼亚的疆域不仅包括今天亚美尼亚共和国主权所及的范围,甚至还延伸到整个高加索地区和土耳其东北部。公元前190年,阿尔塔什斯一世开创了阿尔塔什斯王朝,亚美尼亚的黄金时代也由此揭开帷幕。至公元前95年至前56年间的提格兰二世统治时期,亚美尼亚王国达到全盛,领土从里海沿岸一直横跨到黑海之滨乃至埃及,叙利亚和西里西亚也为其所征服,高加索山下的王公贵族莫不对提格兰二世俯首称臣。提格兰二世也因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丰功伟绩获得了“大帝”的称谓,是亚美尼亚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

不过,提格兰二世打下的江山并没有撑持多久。亚美尼亚的强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罗马在东地中海的霸权,很快便成为了罗马军团的矛头所向。与此同时,帕提亚帝国在伊朗高原上崛起,从东面蚕食起了亚美尼亚王国的势力范围。很快,在东西方两大强国的夹击之下,阿尔塔什斯王朝走向了末路,于公元1年左右寿终正寝。随后亚美尼亚被一分为二,西部接受了罗马的保护,而东部则则在64年时建立了阿尔沙库尼王朝,成为了帕提亚的保护国。正是这一次东西分裂,为后来高加索地区的一系列纷纷扰扰埋下了伏笔。

此后千余年间,昔日阿尔塔什斯王朝的故土上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追随罗马的西部理所当然地逐步接受起了基督教的熏陶,发展成了现代的亚美尼亚。而东部则在先后经历了帕提亚、萨珊波斯、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之后,逐渐被伊斯兰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的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


02 纳卡:触动地区神经的敏感地带


如果说罗马和帕提亚瓜分亚美尼亚是给高加索未来的和平发展埋下了地雷,那么有关纳卡地区的博弈和争夺无疑是给这颗地雷安装上了导火索。

纳卡,全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位于南高加索的内陆地带,是小高加索山脉的东端,毗连里海沿岸的希尔玩-穆甘平原。起初此地属于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居住着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但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这里的基督徒逐渐为穆斯林所取代,纳卡自然也就成为了阿塞拜疆的地盘。

不过亚美尼亚人并没有忘记纳卡曾经属于自己的历史,收复纳卡成为了整个亚美尼亚民族的共同夙愿。17世纪开始,俄罗斯帝国开始翻越高加索山脉向南扩张,同奥斯曼帝国争夺对黑海周边的控制权,并最终将外高加索地区收入囊中。俄国人的到来为亚美尼亚人收回故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为了削弱伊斯兰教的反抗力量,维护自身在外高加索的统治,俄罗斯人便在当地积极扶持亲俄阵营,支持同样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重返纳卡。至苏联成立前夕,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已经超越阿塞拜疆人,再度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

于是乎,纳卡问题成为了苏联中央政府不得不去面对的一大棘手难题。为了妥善处理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这两个加盟共和国的矛盾,苏联中央政府最终采取了相对平和的“和稀泥”方案:纳卡在行政区划上仍然归属于阿塞拜疆,但是可以享受一定的自治权。

显然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不会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但是慑于中央政府的威压,双方也只好暂时接受这一安排——但这终究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联政局的动荡乃至最后的解体,纳卡问题终于再次浮出水面,围绕纳卡的一系列争端甚至流血冲突也接踵而至。

自1987年开始,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民族主义运动强化起来,严重激化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族之间的关系。1987年8月,卡拉巴赫亚美尼亚人向莫斯科提交了一份要求与亚美尼亚统一的请愿书,有数万人在上面签名,成为这一时期纳卡民族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事件。

1988年2月,纳卡当局在亚美尼亚的支持下宣布脱阿入亚,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矛盾终于引发了战争的恶果。1988年2月至1994年5月之间,共有3万人在冲突中丧生,多达23万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人和80万亚美尼亚和卡拉巴赫的阿塞拜疆人由于冲突流离失所。1992年,在俄罗斯倡议下,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欧安组织的前身)成立了由12国组成的明斯克小组,俄美法三国为该小组联合主席国。自此,有关纳卡问题的不同级别谈判在明斯克小组框架内陆续举行,但谈判至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994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就全面停火达成协议,但至今仍因纳卡问题处于敌对状态,小规模冲突不断。最近发生的这一场看似激烈的边境冲突,其实也不过是外高加索地区多重矛盾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一个缩影。


03 深层挖掘:为何民族矛盾难以消解?

7月12日,炮击现场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纳卡地区是阿塞拜疆的一部分,但大部分地区由亚美尼亚人控制下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实际统治。尽管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许多大国和周边国家都曾经从中调停、斡旋,但纳卡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的迹象。对于个中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1. 苏联错误的民族政策。如果要问哪一段历史时期是解决纳卡问题的最佳窗口期,那么苏联存系的这近七十年时间无疑是最合适的答案。在这一时期,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难得地被统一在了同一面红旗下,两族矛盾在“强中央”的压制下保持了相对缓和的态势。事实上,苏联曾经也的确有此打算。
    上世纪70年代,苏联国内民族问题突出,而纳卡地区的民族争端显然是其中的一大典型。当时苏共中央曾有人建议把纳卡州升格为纳卡共和国,在脱离阿塞拜疆的同时也不让其并入亚美尼亚,而是归属于苏联中央直接领导,从而解决纳卡问题。但是当时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层出于担心破坏地区稳定的考虑并未予以采纳,此后的历届中央政府也对相关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错过了化解国内各民族历史恩怨的重要机遇,最终不仅导致纳卡问题悬而未决,也将苏联自身引向了解体的命运。
  2. 亚美尼亚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如前文所述,今天的亚美尼亚虽然只是高加索山下的蕞尔小国,但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辽阔的疆域。这种大国强权的历史记忆使得亚美尼亚人始终有着光复大亚美尼亚的梦想,这种危险的想法显然会让相邻的阿塞拜疆感到威胁,冲突自然也就在所难免。
  3. 小国专属的悲剧命运。纳卡地区面积大约为4400平方千米,大致相当于北京市的四分之一、上海市的三分之二,可谓弹丸之地。但是,作为争端的当事国,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同样也都是面积狭小的小国,几乎没有什么战略纵深可言。一旦阿塞拜疆让出纳卡,亚美尼亚军队将有机会直接面对平坦的里海沿岸平原,阿军将面临无险可守的窘境;而这对于亚美尼亚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让阿塞拜疆完全控制纳卡,那就意味着阿塞拜疆的军政力量可以直接进驻到小高加索山脉内部,亚美尼亚在军事上所占据的地形优势就会荡然无存。两国对纳卡的渴望不仅是基于民族感情,更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关切。
  4. 大国影响力的淡化与退出。毋庸讳言,自阿尔塔什斯王朝灭亡后,外高加索地区就一直是各路帝国争相追逐的对象。无论是早先的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萨珊波斯帝国,还是后来的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都是当时世界上的“顶流强权”。这些大国势力的侵入,一方面将外高加索变成了群雄逐鹿的舞台,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为外高加索地区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治理和安全保障,保证了当地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但是在苏联解体之后,失落的俄罗斯在继续保持这一地区和平稳定的问题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也颇为有限,而南边的伊朗更是不具备昔日波斯帝国蒸蒸日上的政治威望。大国势力的相对削弱,让这一地区许多潜藏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很难再得到压制,爆发冲突几乎是一种必然。

总结

这已经不是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第一次因纳卡问题发生流血冲突了,照目前的事态看来,相信也很难是最后一次。颇具历史讽刺意味的是,分明是土耳其人和俄罗斯人种下的恶果,最后却成为了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反目成仇的根源。今天生活在外高加索地区的人民,或许还会怀念那两千年前就已经逝去的提格兰帝国,或许还会怀念那近三十年前就已撒手人寰的苏维埃祖国。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摆在他们面前的,应该都会是鲜血淋漓的残酷现实。

user avatar

阿亚冲突跟千年“民族仇恨”、奥斯曼和宗教不同没有关系,更不是什么宗教冲突。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就没有那么多冲突,反而伊朗跟亚美尼亚关系更好。

这次冲突背后肯定有土耳其和美国的影子,让阿亚打起来给俄罗斯找麻烦,毕竟高加索地区的稳定性是俄罗斯国家安全的关键。仅凭阿亚的实力,根本做不到消灭对方,也不敢打起全民战争。他们只是小打小闹为主子交差换取利益,顺便激发民族主义谋取政治利益罢了,害苦的是那些士兵和冲突区百姓。

阿亚冲突根源是苏联时期混乱的民族国家边疆划分,苏联边界划分并没有严格按照民族分部情况,有意的让他们相互牵制。独立后阿亚领土争端被民族主义捆绑,谁敢在这上面让步等于叛国,弄得现在双方都不敢让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冲突是该地区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涉及到历史、民族和领土纠纷。近期双方的交火,包括阿塞拜疆少将的阵亡和外交部长的调动,都反映了局势的紧张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考量。要理解这次事件的背景,需要回顾一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地区的争议。这个地区在苏.............
  • 回答
    要评价乞里奇亚亚美尼亚王国在十三世纪中的外交表现,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余波未平,蒙古帝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欧亚大陆,而东罗马帝国也处于衰落之中。在这种复杂的国际格局下,乞里奇亚亚美尼亚王国,这个夹在主要大国之间的基督教小国,其外交策略的成功与否.............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波兰总统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机的表态,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核心争议1.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 乌克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急需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防御能力。战机(尤.............
  • 回答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确实对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项目进行了暂停和审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原因、影响及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乌冲突的国际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
  • 回答
    俄乌冲突中的俄军指挥体系和行动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战略、指挥结构、后勤保障、情报系统等多个方面。以下从多个角度对俄军指挥进行详细分析: 一、指挥体系结构1. 中央指挥链 俄军的指挥体系以中央军区(俄联邦安全局)和西部军区(负责乌克兰东部战区)为核心,由总参谋部协调。 总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