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工匠会用什么方法来延长木结构建筑的寿命?

回答
中国古代工匠在建造木结构建筑时,确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巧妙的技艺,目的就是让这些建筑能够抵御岁月的侵蚀,世代流传。他们的智慧体现在选材、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就好比为建筑穿上了一件件“铠甲”。

一、 精挑细选,严苛选材——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牢固最要紧

木材是建筑的骨架,好木材是长寿的关键。古代工匠在这方面可真是花了大力气:

材种的选择: 不是什么木头都能上得了大雅之堂。他们偏爱那些质地坚硬、纹理细腻、抗腐蚀性强的木材,比如楠木、樟木、松木(尤其是桢楠、香樟等名贵品种)、柏木等。这些木材本身就含有天然的油脂和芳香物质,能有效驱虫防腐,而且不易变形开裂。有些地方甚至会使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木材,比如砍伐后经过长时间风干的木材,甚至是在水中浸泡多年的古木,这些木材的含水率极低,稳定性非常好。
年龄与部位的讲究: 俗话说“老树成分”,工匠们认为,生长周期长的古树,木材结构更紧密,强度更高,也更耐用。所以,那些年代久远的建筑,常常能看到用上了数百年甚至千年古木的痕迹。同时,他们还会讲究使用木材的不同部位。比如,心材(木材中心部分)通常比边材(靠近树皮的部分)更坚硬、耐腐,所以会优先选择心材用于承重和关键部位。树根部分由于常年埋在土里,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但使用上会更谨慎。
处理上的讲究: 木材砍伐下来后,并非立刻就用。工匠们会将其进行干燥处理,这被称为“柴炭法”或“阴干法”。将木材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自然风干,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这样做是为了去除木材中多余的水分,防止日后使用时因水分蒸发而开裂、变形。有时还会将木材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据说是为了“洗去”木材中的杂质和易腐蚀的物质,并使其质地更加坚韧。

二、 精心设计,趋利避害——巧妙构思,化腐朽为神奇

建筑的整体设计也蕴含着延长寿命的智慧:

抬高地基,隔绝潮湿: 木材最怕的就是潮湿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因此,古代建筑普遍采用高大的台基,将木构件抬离地面。台基的材料多为石材或夯土,坚固且防水。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防止雨水浸湿墙体和柱子底部,还能减少来自地面的湿气侵蚀。尤其是在南方多雨潮湿的地区,这一招尤为重要。
巧妙的结构连接——榫卯: 这绝对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灵魂!榫卯结构是一种不使用钉子的连接方式,将木构件的端部加工成凸出的榫头和凹进的卯眼,互相嵌合。这种连接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柔韧性强: 榫卯结构在受到外力时,榫头可以在卯眼内有轻微的转动和位移,能有效吸收地震的能量,使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这就像人体有关节一样,能分散和缓冲压力。
透气性好: 榫卯结构之间并非完全密封,留有一定的缝隙,使得空气可以在木构件之间流通,有助于木材的干燥,减少腐朽的发生。
易于维护更换: 如果某个构件损坏,可以直接拆卸更换,而无需大动干戈,方便了后续的维护。
屋顶设计——大屋顶与飞檐: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通常坡度较缓,且屋檐伸出很大,形成“飞檐”。这有两个重要作用:
排水: 大屋顶能更有效地将雨水排离墙体和柱子,减少水汽的侵蚀。
遮阳挡雨: 伸出的屋檐能更好地保护墙体免受日晒雨淋,尤其是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到柱子底部。
通风设计: 许多古建筑在内部设计上也很注重通风,比如有天井、四合院的设计,都能促进空气流通,保持干燥。

三、 精湛施工,层层防护——细致入微,滴水不漏

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建筑的寿命:

防腐防虫处理: 在构件安装前,工匠们会对木材进行涂刷或浸泡处理。
桐油、熟桐油: 这是最常用的防腐剂之一。桐油干后会形成一层坚硬、防水的漆膜,能有效隔绝空气和水分,同时也有一定的驱虫作用。
石灰: 有些地方会在柱子底部包裹石灰,石灰具有碱性,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并有一定的防腐防虫效果。
其他植物提取物: 比如利用某些有毒或有芳香气味的植物的汁液来浸泡木材,也能起到一定的防腐防虫作用。
合理的水泥砂浆勾缝与保护: 虽然主要是木结构,但会用到石材基座和一些连接件。在石材和木材接触的地方,会用砂浆进行勾缝和填充,确保严密,防止雨水渗入。有时候,一些暴露在外的木构件会涂刷一层保护性的涂料。
细节的关注: 比如,柱子的底部会做成“柱础”,用石材制作,防止木柱直接接触地面。柱头和梁的连接处,也会精心处理,避免积水。

四、 细致维护,持之以恒——常怀敬畏,细心呵护

即使是再好的木材,也需要长期的悉心照料:

定期的检查与修缮: 建筑建成后,工匠们或后来的管理者会定期对建筑进行检查,发现有朽坏、虫蛀的构件,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这是一种持续性的保护。
清洁与防火: 定期清除建筑周围的杂草和易燃物,是防火的重要措施。同时,保持建筑内部的清洁,也有助于减少虫害的滋生。
应对自然灾害的保护: 在一些重要的古建筑,比如宫殿、庙宇,会采取一些额外的措施来应对自然侵蚀,比如在易受损的部位加固,或者在极端天气时采取临时性的保护措施。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工匠延长木结构建筑寿命的方法,是一个集大成的系统工程,从源头(选材)到过程(设计、施工),再到持续性(维护),环环相扣,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以及对传承的珍视。他们并非仅仅是在建造房子,更是在雕琢时间,让这些木制的生命能够更长久地屹立于天地之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栋木建筑,希望留存时间长远,应当满足以下三个特征:

1.材料本身防腐

2.结构形式的坚固

3.构造设计的合理。

此外,则还有选址的适宜。

材料的防腐手段,则不仅仅在于桐油、石灰的浸泡或粉刷,也当包含对于材料本身防腐性能的认识。




离题一下,比如我们可以先从东西方棺材的形式来比较。人们对于自己亲友的尸身总是会追求完整的,那就对作为容器的棺材的防腐有一定的要求。西方由于受深刻的宗教思想影响,将棺木拼为近似钻石的可描述几何形体,以求某种永恒。然而中国南方的棺材为什么会长成如此无条理的样子?原因在于国人对于材料的认知。因为木材不是一个匀质的材料,在靠近根部、靠近外部的位置最为致密,不宜腐烂,所以直接选用作为棺木最为合适。将树根的几部分拼合,便成为了棺木现在的形状。逐渐便成为了一种传统式样,也影响了石棺的形式。

(看评论前面这段文化层面争议有点大,但不影响对材料理解的问题。)





而根部应用在建筑中的巧妙例子,可以看湖北一带土家民居中的挑檐。民居中,不大可能采用过大的木料,这就意味着柱子的直径不会太粗,也同时意味着同一根柱子上卯口不应太密,否则影响柱子的受力性能。然而,对于一架房屋来说,结构的整体性十分重要,这就意味着正面的檐檩与侧面也就是山面的檐檩需要互相咬合相交,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完整的一圈,这时对于转角部分的挑梁则面临两方面矛盾:檩的等高度与卯口的不等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十分简单——通过不同弯度的梁去调整卯口之间的高度差。巧妙之处在于这种弯梁,并非加工成型,而是在挑选材料时的判断:如图,树木一般向上生长,然而在山坡位置,树木靠近根部位置呈自然弯曲状。这里根部的致密不仅仅保证了挑檐最远处的结构强度,也保证了在最易受雨淋部位的防腐性能,同时因为其自然形式用构造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了结构上提出的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回过头,我们先讨论最简单的屋架情况。这是一个悬山的穿斗房。靠的是进深方向的一品一品屋架里的柱直接承担屋顶的整体质量。进深方向的横向穿枋起得是连接及部分梁的作用,而面宽方向的斗枋只起连接作用。在一品屋架内部,为了结构的稳定性,穿枋也应当是互相避让高度的,然而这其实是一种空间不那么经济的做法,所以为了提高檐口等原因,很多时候其实檐柱处的穿枋高度是会提高到与室内梁枋高度相近或相同的位置的,这就对在柱身内穿插时的避让秩序提出了一些要求。一般来讲,主材出下榫。



同样是空间经济型与结构的平衡:如果仅考虑屋架结构强度,满柱落地的穿斗屋架显然是最为首选。然而,在使用上,一个室内全是柱子的小空间并非一个好用的空间。这就要求部分柱不落地,或直接改变为抬梁逻辑。但不是所有的都不落地,坚固仍然应当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所以一般规则是,明间部分减柱,越向边跨穿斗逻辑越强,屋架整体性与侧向抵抗力越好。如这个平面图。

给大家看一个极端情况的例子。这是开元寺天王殿,也就是现在的山门。今天我们不分析其空间的逻辑,只看它的结构。面阔十一间,除去两山的悬山披檐,身内主要是九间。左上图是明间屋架,然后是次间,然后梢间,然后尽间的木屋架,可以观察其特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实地观看一下。


那么屋架之间的连接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不同位置有不同做法,这里只提几种方式。平时所说的关键之处,其实就是这个地方,找到了就能拆装了。。。


这些榫卯结构尽管精巧,却无法彻底保证交接的稳定性。对于整体设计而言,屋架与屋架之间由于呈平行四边形交接,还存在晃动与脱榫的可能。所以,解决的原理是想办法让两侧屋架向中间不断挤压。所以我们观察早期建筑的这个特点,一方面,两边柱头不断升高,谓之生起。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侧脚。凡立柱,并令柱首微收向内,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每屋正面,谓柱首东西相向者,随柱之长,每一尺侧脚一分;若侧面,谓柱首南北相向者,每长一尺,即侧脚八厘。至角柱,其柱首相向各依本法。如长短不定,随此加减。 这两点协同作用的结果是,在保障柱头枋能交圈的情况下,屋顶质量在边跨被斗拱向下传递时,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分解,一边分解为顺着柱子传递到地面的力,另一边则通过柱头枋传递一个向中间屋架的推力,使结构越来越紧。

此外,由于建筑屋顶最上方正脊与其他方向戗脊或垂脊交接处最为薄弱——若仅由榫卯相接则易于因自身形变而产生拔榫或变形,故而需要巨大的木钉连接或置重物将其压住,以保持建筑屋架的稳定性。这时候,其上钉帽及配重便做成了鸱吻的形式,既保证了其功能性,又暗含了避火的心愿。



图为佛光寺东大殿立面,可以看出侧脚与生起,然而,屋顶的檐口曲线却更为明显,说明在唐代,已经有很多将翼角抬起的动作,那么这些又是为什么呢?


在河南出土汉代陶楼以及北齐石柱上石屋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期檐口还是平直的,后来到底为何翘起呢?观察当时布椽的方式,可以发现这种平行布椽的方式带来的问题:翼角处椽易脱落,翼角下垂


而改为辐射式好处在于,接触面增大,支点变多。但也带来了一大问题,即椽辐射过程中会与檩相撞。所以,为了避让,也为了与角梁上皮交接形成完整形式,出现了这样一个叫做枕头木或者 衬头木的构件。使得翼角进一步升高。



看一下屋顶的平面图,可以看到辐射布椽的特点。然而还有一个特点值得注意,就是翼角不仅在立面上向上翘起,也在平面上向外伸出。这不仅仅是美学需要,也同样是构造需要。前面提到过侧脚这一处理。柱脚在平面上其实是向外逐渐伸出。并且,由于生起与枕头木等等共同作用,屋檐的实际高度距离柱脚变得大了许多,所以为了遮蔽柱脚,防止其被雨水侵蚀,翼角需要更大地向外伸出,形成了现在这种形式,这种构造逐渐也与审美互相影响,被很多文人墨客形容为如翚斯飞。


说完立面和平面的曲线,下面可以看一下屋顶剖面的曲线。我们称之为举架/举折的这东西。从构造上解析。椽两侧搭在檩上,由于受压,中间会逐渐凹陷,如果屋顶剖面呈直线,会导致椽与椽在檩上的交接处相互翘起,破坏瓦面,对防水性能是考验。而提前做成凹面,则一定程度上给出了翘起的容差,不会破坏屋面。另一个好处则在于,上端陡峭保障排水,而下方瓦平缓,静摩擦较大,屋面瓦更稳定,在施工时从下往上布瓦这一事情也便于操作。

东北有句话叫出头的椽子先烂,也就是常说的枪打出头鸟。不讨论这句话意义的积极与否,字面的道理上却是符合实际的。椽要被瓦覆盖,檩也一样。所以悬山或歇山需要加搏缝/博风版,以遮挡木材之间的缝隙,在板腐烂时可仅更换板而不用对结构伤筋动骨。


当然椽子也并非不能长。视野拉开,看日本的桔木。利用杠杆原理,桔木尾部深入屋架之中被压住以稳定并承担檐口质量。这样尾部可以适当做长,不影响檐部受力。而在檐处桔木腐烂时,仅将腐烂的部分削去,将桔木整体向前拉出,便可继续使用。这种做出一点点冗余构件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巧妙的构造处理。



同样的道理可以看一下平座层的外部处理。由于没有屋檐的遮挡,平座斗拱缝隙暴露。这种水平的缝隙极为容易藏雨水,时间久了对结构会造成极大的损坏,所以这里设置与搏缝版类似的滴珠板,同样作防雨之用。

提到楼阁,可以看一对有趣的建筑。观音阁内部:设暗层、斜撑,并将二层改为六角形平面。尽管这一系列操作均是针对其内十一面观音像头部的观法而作,但实际上也大大增加了建筑整体的刚度,使之更为稳定坚固。而在慈氏阁中,因着重强调观音像的整体性,需要将阻碍视线的构件悉数减去,于是在其明间联系方大大减少之后,在其外采取了永定柱造,形成具有刚度的结构交圈,同样解决了结构稳定性的问题。




尽管极力防雨依然无法保证木结构内外不沾水,不遭虫,故而地仗与彩画的作用凸显。早期木构在交接处最为薄弱,所以在重要建筑中使用青釭保护,一方面有助于防止脱榫,另一方面也能阻挡雨水渗入。后来日本建筑中将这种金属构件的装饰性大大增强,大陆建筑中青釭却逐渐退化,变为油彩,但箍头这种锯齿状的形式遗留了下来。

明清以降,砖石作为墙身的建筑大量发展,木结构作为骨骼逐渐藏于墙体之内。但众所周知砖石墙体不怕水淋却也不利于水分的散出,所以在墙身对应柱脚处开洞,以利于柱脚的通风,防止墙身内存水腐蚀柱脚。其外用砖雕覆盖,除了作装饰之用,也可防鼠进入啃噬柱子。

那么裸露在外的柱子柱脚处如何处理呢?在地仗与油彩工艺普及以前,有些建筑将石柱础做得极为高,也有些建筑中在柱脚处会用一个名为櫍的构件,其外形为木质的第二层柱础,但其与柱身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个是垂直于木材雕刻而成的,即櫍的木纹水平于地面。这样可以很好地防止毛细现象导致的水汽向上浸润,极为有效地保护柱身材料。在櫍腐坏以后也可随时替换。


除开各个局部的防腐设计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结构的整体设计。传统建筑中,屋檐的出挑距离成为上出,而台基的宽度称作下出。一般情况中下出小于上出,这样可以很好地保证台基中的夯土芯不被雨水侵蚀。台基外则靠石板找坡(地面倾斜),以利于快速将水排出。

建筑周围一圈很小的“散水”找坡,则使雨水彻底远离台基,同时也可作为施工误差调整节点,通过调整散水各处宽度,使不完全平行的建筑中找出一个方正的院子,从而使院落中的铺砖美观大方。“院落”一词中,落则很好地表述了其与建筑地平之间的高度关系。雨水最终汇集于院中,通过排水沟渠或砖缝流出。沟渠十分好理解,这里着重讲一下砖的铺设。我们经常在各种古建筑介绍中得知过去地砖为倒梯形,但实际上,在砖烧制之时,并非烧制成倒梯形的样子,而是比较规矩的方体。但由于手工艺时代砖本身及砂浆质量等诸多问题,在保证院中铺砖“严丝合缝”“磨砖对缝”之时,便十分困难。这个时候便需要一项名为砍砖的工艺,即将砖向朝下一面斜砍以便有空隙容纳砖之间的误差或砂浆中小石子,从而保证地砖表面对其。这种工艺上对误差的处理同时带来的好处便是利于排水了。



以上主要是单体建筑中对于木构造的防水与稳定设计的介绍,对于建筑群而言,防火则成为了木建筑群中的最大问题。徽州地区的马头墙也叫封火山墙,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起着消防隔离带的作用。而在紫禁城这种强调屋顶等级的建筑群中,硬山样式显然成不了主导形制,故而封火墙难以应用。解决问题是每隔数米置铜缸/铁缸一座,其内盛水以便随时救火。其下设灶,以防止冬天缸内储水结冰。



而所有这些设计与技术,则均建立在合适的场所选址之上。正如计成在写《园冶》之时,将相地置于首位,建筑的兴造也是如此,好的场所显然更利于延长建筑寿命。

我们观察古城古村乃至故宫,可以发现重要的场所均处于河道内弯,这种选址我们称为攻汭。

攻汭。汭者,水之内也。我们把河流拐弯处的内侧以及河流交汇处的内侧都称之汭位。

汭位的最大优点就是安全。因为河流在拐弯处,对外岸的冲刷较为严重,而对内岸的冲刷较为舒缓。这样,作为建设用地,外岸地基便较为空虚,容易塌陷,而且陆架入水较为陡峭的特点,容易发生溺水或滑坡。而内岸,也就是汭位,陆架入水很是平缓,不会有溺水的危险,而且地基也较为坚实,不会塌陷。

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安全因素,而从经济因素出发,选择汭位作为基地,由于a处水流速度较小,故而会有大量淤泥滞留,而后逐渐形成新的土地;而另一侧外岸地面积会不断减小。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耕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十分珍贵的,故而选择汭位是最为稳妥的。

其次,汭位也易于防守,因为河流是天然的护城河。中国先民为了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常将城市或村落安于汭位,以顺应大自然这一恩德。

但近水利也要避水患,即选址时要接近水源但地势要高于洪水位。

基于以上原因,逐渐形成了这种选址规矩,不论选城址亦或盖民居均遵从此道。后来便也出现了人工汭位,比如上图所示故宫太和门前的金水河五龙桥。

至于到现在这种选地的意义在于,多少依然可以与心理学发生联系,如果将水系转换为车行道,则所谓“汭位”依然是比较安全的,尽管现代建筑已经足够结实,但若再外岸处则时刻能感受到车朝向自己所处位置开来,时间久会有隐性的压力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工匠在建造木结构建筑时,确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巧妙的技艺,目的就是让这些建筑能够抵御岁月的侵蚀,世代流传。他们的智慧体现在选材、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就好比为建筑穿上了一件件“铠甲”。一、 精挑细选,严苛选材——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牢固最要紧木材是建筑的骨架,好木材是长寿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轨迹的根本性探讨。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干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是否会自行走向工业时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技术层面的差异,并考察那些可能促成或阻碍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局限.............
  • 回答
    中国古代名妓的生活与工作,是一个交织着才情、命运与世俗的复杂画卷。她们并非仅仅是承载着低俗欲望的工具,更是那个时代文化、社交乃至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存在。要描绘她们的生活,需要剥离后人赋予的简单标签,深入那个时代特有的语境。一、 起源与阶层:她们从何而来?古代名妓的出身,绝大多数并非主动选择。许多是.............
  • 回答
    中国古代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在我看来,答案是:理论上可以,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遭遇难以逾越的巨大阻碍。咱们先不把现代工业的概念套进去,而是想想中国古代“工业”的雏形和发展方向。古代的“工业”更多的是指手工业、制造业,比如冶铁、纺织、制陶、造船、火药制造等等,这些.............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交通网络,如同中华文明的血脉,跨越千年,连接着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交流。其中,有一些重要的道路,自开通之日起便从未真正中断过,默默地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人间的往来。1. 京杭大运河:永不停歇的东方生命线如果论及中国古代直至今日仍在使用且一直在工作的交通线路,京杭大运河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你看,中国古代可不缺煤,甚至可以说煤炭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像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石炭”的说法了,而且使用规模还不小。但为什么这煤炭没能像后来的蒸汽机那样,一脚踹开工业文明的大门呢?我仔细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纠缠在一起,就像一张密不透风.............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师爷”可不是什么虚构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独特职业,而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并非是皇帝身边那些高高在上的“御史”或“翰林”,更像是“幕后英雄”,在权力的运作和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爷的出现:“师爷”这个称呼,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叫“师爷”,其前身可以追.............
  • 回答
    古代战争中的谍报工作,远不像后世想象的那般神秘莫测,充斥着科幻般的道具和无所不能的特工。它更像是一门古老而粗糙的技艺,依赖于人的智慧、勇气,甚至是运气,在黑暗中摸索,在混沌中求索。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一种充满风险的“营生”,很多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情报的来源: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古代的.............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笑话,也称为“笑谈”、“谑谈”或“滑稽故事”,种类繁多,流传至今仍能引人发笑。这些笑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笑话,并对其背景和意蕴进行一些解读。一、 文字游戏与谐音梗类笑话这类笑话往往利用汉语的特点,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领土的扩张是否算侵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与非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核心的争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侵略”的定义: 如何定义“侵略”?在古代,国家之间界限模糊,民族融合频繁,战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其中“商”位列末位,地位不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农为本,重义轻利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确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秩.............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身高在清朝不升反降的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我们常以为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会逐步提高,但清朝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人均寿命为何在清朝有所下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