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界如何评价《枪炮、病菌与钢铁》?

回答
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自问世以来,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可以说是既叫好又叫座,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少批评的声音。要详细地讲清楚学界对这本书的看法,需要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展开。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戴蒙德试图解释的是,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会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的文明最终主导了世界,而不是非洲、美洲或澳大利亚的文明?他将这种差异归结于“终极原因”在于不同大陆的环境差异,特别是地理、动植物资源、传播病原体等因素。

普遍的赞誉和影响力:

毋庸置疑,《枪炮、病菌与钢铁》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跨学科的视野与整合能力: 这是这本书最被称道的一点。戴蒙德成功地将地理学、生物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汇一炉,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系统性的解释框架。它打破了学科壁垒,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学者认为,这本书展现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鼓励了更多学者进行类似的整合性研究。
清晰易懂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叙事: 尽管涉及大量科学和历史知识,戴蒙德的写作风格却非常清晰流畅,善于用生动的例子和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在学术界受到欢迎,也获得了广大普通读者的喜爱,极大地普及了历史和地理知识的普及。
对“环境决定论”的有力辩护(但并非绝对): 戴蒙德的论证清晰地指向了环境因素在塑造人类社会发展路径上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早期阶段。他有力地反驳了那些将人类社会差异归因于种族优劣论的观点。这种对环境因素的强调,为理解殖民主义的历史成因提供了一个非种族化的解释,这对反思殖民历史非常有意义。
对农业起源和传播的强调: 书中对早期农业如何起源、传播以及驯化动植物的成功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他指出了欧亚大陆在农业起源和驯化动物上的优势,例如驯化了更多的哺乳动物,这不仅提供了食物,还带来了病菌。
“病菌”作为关键变量的突出: 戴蒙德对病菌在征服美洲等事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的阐释尤为精彩。他解释了为什么美洲原住民在接触欧洲人后大量死亡,而欧洲人却较少受到美洲病菌的影响。这是由于欧亚大陆居民长期与家畜共存,逐渐对许多病菌产生了免疫力。这一点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书中极具洞察力的部分。

学界的批评与争议:

尽管有上述广泛的赞誉,但《枪炮、病菌与钢铁》也引发了许多批评和学术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过度简化”和“决定论”的嫌疑: 这是最普遍的批评之一。批评者认为,戴蒙德的解释过于宏大,将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化为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叠加。他们担心这种解释过于“决定论”,忽视了人类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及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个体选择等其他重要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例如,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戴蒙德在解释中国早期文明的某些发展停滞时,过于依赖地理因素,而低估了政治制度、政策选择、社会结构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对“偶然性”和“非常规事件”的忽视: 历史的发展充满了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戴蒙德的模型虽然试图找出“终极原因”,但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那些非结构性的、突发的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例如,一些关键的科技发明可能并非完全由环境决定,而是源于个别发明家的灵光乍现或特定社会环境的激发。
证据的取舍和选择性: 一些学者认为,戴蒙德在构建其宏大理论时,可能存在选择性地使用证据,以支持其论点,而忽略或淡化了不利于其理论的证据。例如,在解释不同文明的技术传播和接受速度时,批评者认为戴蒙德未能充分考虑文化接受度、社会制度的阻碍等因素。
对“欧亚大陆中心论”的指责: 尽管戴蒙德本人明确反对种族主义,但一些批评者认为,他的理论在客观上仍然强化了“欧亚大陆中心论”的叙事,即强调了欧亚大陆文明的“优越性”和“必然性”。这种叙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殖民主义的暴力和剥削本质,将受害者的不幸归咎于其地理环境的“不足”。
“病菌”论的局限性: 虽然“病菌”论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但也有学者认为,戴蒙德对病菌在历史事件中作用的强调可能过于绝对。例如,在解释美洲的征服时,虽然病菌确实是重要因素,但军事技术、政治策略、殖民者的残暴行为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要素。
对“社会性因素”的轻描淡写: 戴蒙德的理论侧重于“自然因素”,但许多社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社会性因素”在塑造文明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因素在戴蒙德的解释中可能被弱化了。例如,阶级制度、官僚体系、经济组织方式等,对一个社会的长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很难完全用地理环境来解释。
理论的“预测性”和“操作性”: 有些批评者质疑戴蒙德的理论是否具备真正的预测性,以及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指导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它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去历史的解释,而不是一个可操作的社会发展蓝图。

总结:

总的来说,学界对《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评价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两极分化的态势。

大多数学者都承认这本书的伟大贡献, 尤其是在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清晰的逻辑和对环境因素的深刻洞察方面。它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人类历史的视野,并有力地驳斥了种族主义的谬论。
然而,批评者也指出了其潜在的局限性, 主要在于对历史复杂性的过度简化、决定论的嫌疑、对偶然性和社会性因素的忽视,以及证据选择可能存在的偏颇。

因此,我们可以说,《枪炮、病菌与钢铁》更像是一本“激发思考”的书,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起点,促使学者们更深入地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但也为后续更精细、更全面的研究留下了空间。许多学者在引用这本书时,都会加上一些限定,例如“虽然戴蒙德的解释有其局限性,但他关于环境因素的关键作用仍然是理解……的基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宏观的历史叙事,并用一种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去探究人类社会发展差异的根源。它挑战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历史解释,促使学术界进行自我反思和拓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本书在国内应该是05年左右比较火,豆瓣上比较优质的书评主要是那个时间段出来。

读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比较迷这种宏大问题,写了点书评,搬过来:

提出了什么问题:

本书的主题是讨论历史和史前史,由耶利的问题引出: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内几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货物。
(PS:估计很多国内的同学,都会想过,为何中国在历史上那么长时间领先世界,而资本主义、科技发展,会在欧洲发展起来?该书关于中国的章节,观点很有意思。)更明确的一点的问题如下解释:

因此, 关于现代世界的差异问题可以再次系统地阐述如下。 为什么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某种别的方式呢?例如,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杀害、征服或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呢?

如果回顾下历史,近现代是欧美发展最快,稍微远一点,亚洲又比欧美快,而结合考古,再更早期的时候,人类的发源地非洲又更早的出现了农业、畜牧业等,那么:为什么在不同大陆的人类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呢?

已有的一些观点

比较普遍的是种族主义:含蓄一点讲,即假设民族之间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导致了世界发展速度的不同。虽然今天很多人公开地批判种族主义,但实际上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依旧认同这个观点,甚至是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人类的智力存在差异,但目前还未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证明种族主义观点的正确性,反而大量的证据表明其错误性,比如,现代社会例子已经证明,只要给澳大利亚土著机会,他们也能学会现代社会的种种技能。

另外,智力的测验本身不可靠,难以定义天生的智力到底什么。由于童年环境和所学的知识对智商测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毋庸置疑。人类的生理普遍存在用进废退的法则,对于一个狩猎社会的成员来讲,进入到城市中,很容易显得呆头呆脑,这个和习惯工业文明的人进入到原始森林中一样,可能连简单的工作都完成不了,比如找个能吃食物。因此,目前的智力测试更偏向现代社会,也就无从谈起评估先天智力。

另一种受欢迎的解释是气候的作用,结合达尔文进化论,任务寒冷的气候要求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有更多的创造才能。这个观点同样经不起推敲,首先是很长时间内,北欧民族对文明的贡献微乎其微。而在其他大陆,寒冷地区更多是落后地区。

还有一种是所谓干燥气候下低地河谷的重要性,有点类似大河文明,即农业文明对大规模灌溉系统的需求,进一步对中央集权政权的需求。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就表达过这个观点。这个观点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比如很多地方是先出现中央集权政府,然后才出现灌溉系统。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的粮食生产并不是发源于低地河谷地带,而是发源于山丘。

本书的答案----历史的广泛模式

本书在追求一种广泛的历史模式,来解释耶利的问题,而该问题本书不存在普遍可以接受的答案。对于本书来说,给出的答案: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这个观点不算新鲜,很多人并不喜欢环境决定论。有趣的是,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涉及农作物及其原始野种的生物地理学、家畜及其原始野种的行为生态学、人类病菌、流行病、语言学及考古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个可以采取新的眼光来回顾这个问题。但由于涉及到如此多的学科,使得该问题的难度陡增。考虑到学科之间的互相看不上,人们太容易手里拿个锤子,眼里全是钉子,交叉学科,取长补短往往是句空话。所幸,本书的作者Jared Diamond本身兼具上述学科中的大多数,可以在一个作者的情况下完成本书。

全书主要内容

全书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溯了人类的起源,然后通过岛屿环境来验证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科学的实验逻辑是普遍的,自然科学追求控制变量,即abtest来验证观点。但在社会学上,abtest比较困难,但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切片,来近似达到控制变量的诉求,其中被海洋包围的岛屿环境就非常合适去观察。

第二部分是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这部分是本书主题的核心,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关于农业带来粮食的剩余,剩余带来了分工和阶级,又进一步带来了技术进步。作者提出了驯化动植物的必要条件,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适合驯化的候补动物,在欧亚大陆要多余其他大陆,也给前期欧亚大陆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

另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传播的难易度。除了我们容易理解的地理原因,比如相隔海洋、沙漠、高原等隔绝了文明交流,作者提出了大陆轴线的方向。欧亚大陆横向轴线要远大非洲、美洲大陆,后者的纵轴轴线远大于前者。横向轴线和纬度相关,而纬度又和气候、降水、温度直接相关,即沿着横向轴线,大部分的环境是比较类似;而沿着纵向轴线,环境变化很大,即让生活在寒冷地区的群体去试验热带地区的难度会大一些,文明更容易横向传播。

这部分相对比较枯燥,更技术一点,但同时也是比较科学的证据。

第三部分是从粮食生产到文字。农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文明,同时也带来了病菌,就像一体两面。人口增长、城市出现,给病菌的大规模传播带来了可能。关于文字里面,比较有意思的是传播理论:一种是蓝图复制形式,对现有的一幅详尽的蓝图进行复制;另一种是思想传播,即仅仅把基本思想接受过来,重新创作细节。因此,在一门语言中,总是能找到另一门祖先语言的影子,两种同源语言的演化,可以从词汇和语法中发现其分裂的时间点。

需求常常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书中给出了很多发明创造的例子,和需求关系不大。有两个主要结论: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而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为;技术在发明出来后大部分得到了使用,而不是发明出来去满足某种可预见的需求。比如机动车,现在看起来很有价值,但当时发明出来时,并不比马好多少。这个观点比较有争议性,挺有意思的。

第三部分将前两部分的理论用于每个大陆和一些重要的岛屿,其中关于中国的论点很有意思。成也统一,败也统一。由于大统一,就存在一种强大的个人偏好力量,可以抹除有利的技术进步。比如明朝后期,皇帝可以一句话结束航海行动,而西方由于混乱的割据,导致航海的发展。

阅读建议

在读本书之前,建议去读下作者的另一半:第三种黑猩猩。该书更像是作者的核心科研观点汇总,后续的作品更像是对其各个细节的展开。另外,读社科类的书籍之前,非常有必要仔细的读下书的序,特别是作者自己的序。找到作者抛出的问题,核心的观点,以及写作思路。社科类书不像文学作品,不需要从头读到尾,可以按序、按目录选择性的去读。如果作者有后记,同样是不可放过的。

user avatar

学界(至少大社科范畴)如何评价不看对错,引用率和大牛参与率才是王道。

6000+引用表明了学界超高的认可度。诸多大牛如Jeffery Sachs,Acemoglu都参与论战(直到今天),更是对此书学术价值的认可。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自问世以来,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可以说是既叫好又叫座,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少批评的声音。要详细地讲清楚学界对这本书的看法,需要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展开。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戴蒙德试图解释的是,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会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呈现出如此.............
  • 回答
    关于苏秦与张仪两人纵横活动时代先后的讨论,在学界一直是学界乃至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两人,一个以合纵,一个以连横,都曾在中国战国后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政治生涯似乎是紧密相连,又充满着戏剧性的交织。然而,具体到谁先谁后,学界的研究和观点却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辨析和演变。要评价.............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 回答
    男生混入女浴室偷拍视频,学校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女性权益的严重侵害,更是对个人品德和法律底线的公然践踏。行为的恶劣性:首先,这种偷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
  • 回答
    “江歌案”当事人刘鑫曾公开表示“一直避免自己成为‘刘学州’”,这句话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评价,需要结合她当时所处的语境、公众对她的认知以及“刘学州”事件的背景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鑫为何会说出这句话,以及她“避免”的目标是什么。刘鑫说出这句话,最直接的解读是她希望避免自己成为一个“被舆论完全否定.............
  • 回答
    西安交大一位应届硕士毕业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表现出了惊人的学术能力,被建议直接授予博士学位,并且在短短三年内发表了16篇SCI论文。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来评价一下这个“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建议本身。这个建议的提出,本身就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这.............
  • 回答
    评价学校成人礼要求所有人穿汉服、去国子监,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积极意义、潜在挑战以及可能引发的讨论。这是一个复合性的事件,其好坏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具体的执行细节、学生的接受程度、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积极意义和优点:1. 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承: 汉服的象征意义: 汉.............
  • 回答
    “学数理化有什么用?” 这类言论,在学生群体中乃至社会上都相当普遍,它们背后往往隐藏着多种原因和考量。要评价这类言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全面和客观的结论。一、 产生这类言论的常见原因:1. 短期功利主义的视角: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很多学生和家长将教育视为一种投资,目标是获得高.............
  • 回答
    学生因校园贷而选择自杀,这是一个令人心痛且极其复杂的社会悲剧。要评价这件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环节,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其背后交织的个体困境、家庭压力、社会环境以及监管失责等多重因素。1. 个体层面:绝望中的无助与逃避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年轻的生命选择以如此极端的.............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能引起共鸣的。就拿咱们身边那些天天围着学生转的老师们来说吧,他们白天在学校里,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忙活。课要上,作业要批,家长会要开,学生情绪要安抚,学校活动要组织,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报告和表格等着填。一天下来,脑子都快成浆糊了。好不容易熬到下班,身体像散了架一样,只想瘫在沙发上,.............
  • 回答
    “学历史的当了蒋粉,就好比做神父却得了梅毒”这句话,是一个带有强烈情绪和讽刺意味的比喻,意在表达一种强烈的反差、悖论或不合常理的现象。为了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比喻的构成与隐含意义: “学历史的”: 指的是那些以研究、学习、理解历史为职业或爱好的人。通常认为,学习历史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 Timothy Snyder。Timothy Snyder,这位名字如今在历史学界,尤其是在东欧史和政治学领域,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如果你对他有所关注,你大概会发现他的著作和评论,总能触及到一些最核心、最令人不安的当代议题。他不是那种只埋头故纸堆的老派学者,他的研究锋芒,似乎总是直指.............
  • 回答
    “学士后”现象,这个词听起来总有点儿绕,仿佛是大学教育的“续集”或者“番外篇”。但实际上,它背后反映的是当下社会和就业市场复杂的变化,以及许多年轻人对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的新期待。与其说它是“后学士时代”,不如看作是“学士之后”的多元选择。从我的观察和理解来看,“学士后”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
  • 回答
    刘拓,一个名字,一个时代的印记。他的一生,并非如许多宏大的历史叙事般波澜壮阔,却在知识的海洋里,在对中国社会肌理的深切探寻中,留下了一道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评价刘拓,我们不能仅仅将他简单地归类为某个领域的学者,因为他的视野早已超越了学科的藩篱,他的思考也始终根植于对中国现实的关怀。求学之路:思想的萌.............
  • 回答
    学习英语,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绝不仅仅是多掌握一门语言那么简单。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认知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拓展视野,连接世界。想想看,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说英语,而英语是国际科学、技术、商业、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如果我们.............
  • 回答
    哈耶克:一位挑战时代思潮的经济学与政治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是20世纪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横跨经济学、政治哲学、法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对理解自由市场、个人自由以及社会秩序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 回答
    在咱们这个时代,有人说学英语是“刚需”,也有人觉得“鸡肋”。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刚需”或者“鸡肋”,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张通用通行证,一张能让你在很多领域更自由、更便利地探索世界的通行证。首先,咱们得承认,英语在信息获取这个层面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你想想,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的原创内容,无论是最新的科技.............
  • 回答
    对学生时代毛泽东《心之力》的评价:一篇具有远见卓识的少年宣言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创作的《心之力》一文,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绝非一篇普通的少年习作。它所展现出的思想深度、逻辑力量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察,完全超越了“超满分”的评价范畴,更像是一份稚嫩却又异常锐利的少年宣言,预示着他日后宏大的政治抱负与人格.............
  • 回答
    香港小学将南京大屠杀史实引入课堂,却引发了部分学生被吓哭并遭到投诉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平衡点:如何在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能让他们了解历史真相,又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创伤。如何评价学校将南京大屠杀史实引入课堂的做法?这件事的评价不能一概而.............
  • 回答
    清华大学的《摸鱼学导论》是一门非常特别的课程,它以一种幽默、戏谑的方式探讨了在学术压力巨大、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如何在高强度学习之余,寻求一种“喘息”和“平衡”的生活方式。这门课程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课程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概念的颠覆与重塑: “摸鱼”原本是一个带有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