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曾在马蜂窝实习过,而且刚好做的就是相关工作,所以想来回答一下。我记得那个时候马蜂窝的主管会给我们很多从其他平台抓取来的评论,让我们重新组织改成自己的语言发在马蜂窝上。
当时我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至少没有觉得这是犯法的,刚刚看了一个高赞的回答说这种行为是犯法的,感觉有点瑟瑟发抖,所以还是匿了吧!
看马蜂窝事件有感:
1,人民群众急需一个大众差评网;
2,就个人体验而言,看点评网站,一般我不看好评,只找差评,好不一定每次都好,但差可以看看差到什么底线。在国内水军泛滥,商家为获得好评无所不用其极的大环境下,好评的纯正性已经不存在了。
3,为了杜绝好评网站靠商家广告盈利的原罪,商业模式定为向用户收费,发表一条差评收费1元。
4,为了减少恶意差评,针对发布者要设定一定门槛,对差评内容要求有理有据,因为差评者往往是受了商家的气,愿意付出一定代价来出气。
5,商家有一次回复差评并征得用户原谅的机会,用户认同商家的处理后可以追评。
6,采用区块链技术,发表的差评永久保存,永不删除。
7,我们的slogan 是:让天下没有被删的差评。
8,准备开发A轮、B轮、腾讯轮、IPO轮、孙宏斌轮已经确定,就差你的加入了
有一个小细节,我觉得很有意思。
马蜂窝的这些假评论,主要是在工作日、工作时间发出来的。而不是和别的正常网站一样,集中在饭点、休息日。
这说明:
1. 马蜂窝在抄袭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正常用户的行为方式。如果程序员稍微动一下脑筋,把抄好的评论在饭点发出去,那就没这么大的问题。
2. 这些评论很可能是员工在工作时间一个一个抄过来的,而不是有什么自动化的软件在抄袭。因为程序应该是不需要休息的。
而且从数据来看,一万五千活跃用户,有三四年的时间,完全是一个人工团队可以进行的工作量。
所以,在马蜂窝就有一个团队,十来上百人,每天的任务就是把别家的评论抄到自己家的网站上。我无法想象这种工作的枯燥程度,简直就是《城市之光》里的工人。
是我很好奇从事这个工作的人的心态。他们知道这个是犯法的吗?主管告诉过他们这是犯法的吗?有没有签保密协定?甚至可能这是外包的,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给马蜂窝写评价。真的很想看媒体对他们的采访。
他们可能拿着最低工资,但他们的产出,却是马蜂窝估值100亿+人民币的核心竞争力。
马蜂窝是好产品没有错,马蜂窝为了融资有做一些操作也是实锤。这些只能反映出现实的无奈,就是在线旅游行业没有资本未来。
我一直很喜欢,赞同纯银在蝉游记创业失败时写的一系列文章,说的很真实,很现实。
在消费升级,人民更越来越注重精神消费的大环境下,旅游行业看起来发展速度无比迅速,体量和前景都非常之大,事实上旅游网站的商业模式是个伪论。这么多年过去了,旅游网站赚不了钱的现实丝毫没有改变,也可能永远不会有改变, 这个行业不会再有大公司,不会有热钱,不会有独角兽。
旅游重在体验,核心在于资产端,也就是机酒与线下实地的旅游资源,这是基本也是在这个行业盈利的大头,在线网站再怎么赚钱,也离不开最不洋气最辛苦的靠流量卖广告,分销产品赚差价这两个模式。这么多年了,仍然仅仅只有这两个模式。
内容付费?不可能的,穷游早就验证失败了。自采产品销售与定制游可能有利润空间,但产品性质决定了是无法规模化盈利的。
还有受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在现在与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绝大部分的中国旅行者以性价比作为最重点诉求的市场现状,也决定了在线旅游网站赚钱难这一结果。
在线旅游很可能仅仅是一个比共享单车稍微好一点的市场,可能将来很多年过去后仍然是一地鸡毛。在这个行业融资的基本要靠作假,投钱的机构基本都是冤大头。
从创业者角度,穷游马蜂窝创始人比豆瓣的杨勃还要惨,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做到了垂直行业的老大又怎么样,十几年前的一个大方向的错误,如今的资产可能就是千万倍级的差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