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互联网行业收入远高于其他行业现象?

回答
互联网行业收入远高于其他行业,这是一个长期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

一、 核心驱动力:高附加值与高增长潜力

1. 知识密集型与技术驱动: 互联网行业本质上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驱动的行业。它高度依赖于创新、算法、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复杂技术。这些技能往往需要长期的专业学习、实践和持续的知识更新。拥有这些技能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因此他们的价值自然更高。

2. 颠覆性与重塑能力: 互联网技术具有强大的颠覆性和重塑能力,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规模改变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例如,电商改变了零售业,社交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在线教育改变了学习方式。这种对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影响,使得互联网公司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

3. 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 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一旦产品上线并被用户接受,其边际成本极低(例如,复制一份软件代码几乎不产生额外成本),但用户基数可以呈指数级增长。网络效应则意味着用户越多,产品或平台的用户价值就越大(例如,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越多,连接的可能性就越多)。这种“赢家通吃”的特性使得头部互联网公司能够积累庞大的用户和营收,从而支撑高收入水平。

4. 高增长与投资回报: 相比于许多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往往拥有更高的增长率。许多互联网公司在早期就能实现快速用户增长和营收扩张。这种高增长潜力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使得公司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研发、市场推广和人才引进,也为员工提供了高薪的激励。投资人追求高回报,也愿意为能够带来高回报的初创公司和成熟公司支付更高的溢价,这间接推高了行业整体的薪酬水平。

二、 市场需求与人才稀缺性

1. 技能需求高度匹配: 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度集中在那些高技能、高学历、且具有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群体,如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产品经理、算法工程师、UI/UX设计师等。这些技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范围极广,但合格且经验丰富的人才却相对稀缺。

2. 人才竞争激烈: 为了争夺有限的顶尖人才,互联网公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导致了人才的市场价格被推高。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公司不得不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股票期权和福利待遇。

3. 全球化竞争: 互联网行业具有天然的全球化属性。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和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与全球顶尖互联网公司人才的竞争,这同样推高了国内的薪酬水平。

三、 商业模式与盈利能力

1. 广告、会员、交易佣金等高利润模式: 许多互联网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如搜索引擎广告、社交媒体广告、电商平台交易佣金、视频/音乐平台会员订阅等)具有高利润率的特点。一旦达到规模,这些模式能够产生非常可观的收入。

2. 数据变现能力: 互联网公司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是其宝贵的资产,可以通过精准广告投放、个性化推荐、产品优化等方式进行高效变现,为公司带来持续的收入增长。

3. 平台生态构建: 头部互联网公司通过构建生态系统,将不同领域的服务整合起来,形成用户粘性,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这种强大的生态护城河也保证了其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支付高薪的能力。

四、 文化与价值观导向

1. “高薪养才”的理念: 互联网行业普遍推崇“高薪养才”的理念。公司认为,通过高薪激励,可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从而驱动公司的快速发展。这种理念成为行业内的一种普遍共识和竞争策略。

2. 绩效与结果导向: 互联网行业通常是高度绩效导向的。员工的收入往往与个人、团队和公司的业绩紧密挂钩。优秀的绩效能够带来丰厚的奖金和股权收益,进一步拉大了与表现平平者的收入差距。

3. 年轻化与创业精神: 互联网行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才,他们往往富有活力、敢于挑战、追求高回报。这种年轻化和创业精神的文化也促使公司采取更具激励性的薪酬体系。

五、 其他行业对比分析

1. 传统行业的增长瓶颈与成本压力: 许多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且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设备折旧等刚性支出,盈利空间相对有限。这使得它们在薪酬方面难以与互联网行业匹敌。

2. 行业成熟度与创新速度: 许多传统行业已经非常成熟,创新空间相对有限。而互联网行业则处于快速发展和持续创新的阶段,更容易产生爆炸式的增长和高额利润。

3. 劳动密集型 vs. 资本/技术密集型: 一些传统行业更偏向劳动密集型,人力成本是其主要支出之一,但其产出效率和价值增长速度可能不如技术密集型的互联网行业。

总结来说,互联网行业收入远高于其他行业,是其核心价值创造能力、市场需求与人才稀缺性、独特的商业模式、以及行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些潜在问题:

收入差距拉大: 这种收入差异可能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泡沫与周期性: 互联网行业也存在一定的泡沫和周期性,部分高薪可能是短期繁荣的体现。
行业风险与压力: 高薪也伴随着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以及不确定性,例如裁员风险、项目失败风险等。
对其他行业的挤出效应: 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可能导致其他重要行业人才流失。

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公平的分配现象”

最不公平的分配现象你心里没点数吗?

user avatar

市场上更多合格的程序员,自然价格就会降低。

市场上都是不会写代码,坑的不要不要的程序员,自然能干活的程序员价格就会上升到惊人的程度。

user avatar

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 罗素

user avatar

我支持,现在老是有人阴阳怪气说中国普通劳动人民比程序员收入低的太多,分配不合理,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user avatar

不是已经开始了吗,重点软件企业税收10%,只要恢复普通企业的税率25%,你猜这15%谁出?程序员收入腰斩都不稀奇。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看起来引起了很多人的不适。实际上,这个问题在现在和未来,在部分互联网人身上会变成现实。

结论:

  1. 互联网业的高收入来源于外资对国内高额利润的赚取和转移
  2. 互联网行业缺少核心科技的投入,垄断性、破坏性的高收入即将成为历史
  3. 符合国家鼓励发展方向的互联网行业高收入还会持续

为什么说”互联网业高收入来源于外资对国内的高额利润赚取和转移“

  1. 外资是互联网行业投资占比的主要资金来源,很多互联网公司实际大股东是外资;
  2. 互联网公司上市交易地点在国外,尤其是美国。
  3. 外资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实现对中国互联网业的控制和利润转移。

对于1、2很多人都承认。为什么3也成立?

因为:外资可以通过股价上涨、下跌转移利润。

有人就迷糊了,管理控制权在咱们管理层手里,外资投资外国交易市场交易外资买卖,怎么就转移了国内的利润?

因为:A、外资大股东可以通过分红、股权交易等形式获利;B、外资大股东可以通过股权投资协议等绑定管理层手中的股票收益,间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C、公司赚取的利润,无论是趴在账上还是再投资,大股东仍然有间接控制权;D、公司在海外-美国上市,管理层影响股东利益会遭到集体诉讼等惩罚,管理层仍然受到间接控制。

为什么说”互联网行业缺少核心科技“?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控制中国的发展,制定了技术禁止出口的条约。敢于出口同类技术的公司和个人,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几乎没有人敢违反该条约。

那么请问,外资投资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敢于引进上述技术吗?不敢。敢于研发上述技术吗?更不敢。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人有我们掌握核心科技的错觉?因为他们习惯了受到西方国家的控制。

比如去IOE,现在CPU啥情况?数据库啥情况?存储啥情况?实际上互联网公司还是间接被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

敢于搞核心科技(而不是装装样子的),没有外资控股的互联网公司。

为什么说”垄断性、破坏性高收入将成为历史“?

很多互联网公司实际上是外资控制国内经济的抓手,通过前期资本投资、控股、海外上市、股权交易、再投资等形式,掌握国内经济的命脉获取高额收益,威胁社会安定和发展。

比如前期遭垄断性调查的阿里、美团,比如遭紧急暂停上市的蚂蚁,比如遭团灭的教培,比如遭7部委进驻的滴滴。

这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当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市场发展被限制、高额收益被截止、利润额利润率下降乃至清零,其内部从业人员难道还能拿高薪?


为什么说:”符合国家鼓励发展方向的互联网行业高收入还会持续“

因为互联网公司还是有其社会价值部分和市场价值,值得存在和鼓励发展。互联网公司虽然没有掌握核心科技,但还是积累和培养了一批信息科技的精英。

如果敢于或能够在国家鼓励发展的方向,比如卡脖子技术的研发、信息安全、海外市场拓展等,大胆投资,其从业人员和股东还是会获得高收益或更高收益。至少避免政策打击。

千万不要忘记,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市场的最重要的领军者。


//以下为原答案。


一个程序员,在传统IT企业,月薪10K。跳到互联网企业,月薪可以翻倍到20K。

变化的是什么呢?

是企业平台变了。

可以简单地说,现在程序员的薪水高,主要依赖于互联网类企业的需求拉动。

那么,如果后者没有这么强的拉动了呢?


很多人大概觉得我在耸人听闻。

甚至会嘲笑我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太平洋没有盖,对面高薪职位多得是。

我想问一句:在中美对抗的形势下,互联网企业真的会一直给程序员开这么高的工资吗?

下一个断语:所有不在国家鼓励发展高科技攻关领域投入或不努力拓展海外市场的互联网公司,会很快不再享有现在的高额利润空间。

无论它叫阿里,还是腾讯,还是字节,还是小米,还是美团。

觉得自己值得这份高薪的程序员不妨自问一下,自己现在开发的这些看着很高级的东西,难道不是沙之塔吗?

说白了,绝大多无非是一些面向消费市场的上层应用。只要被人从硬件层面、操作系统层面、开发环境层面乃至开发框架层面一个釜底抽薪,立马休克进ICU都抢救不过来。

借《三体》的一个比喻,绝大部分是被技术锁定、看起来很漂亮的玩意,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我们绝大部分互联网企业,说白了,不过是一群新时代、披着高科技外衣的低端组装厂。

为什么这些低端组装厂的生产线工人-程序员,能赚高薪呢?

不是技术水平多高,不是地位多高,而是因为这些组装厂是外资对国内”经济吸血“的抓手,所以工人们获得了额外的激励。

一个互联网公司,80%的股权被外资控制,20%属于极少数人。在美国上市后,每年进行分红(或股票变现、增发、对赌等),实际上就是把国内的资本红利带给了外资。

大概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互联网公司创建了新的业态,创造了新的需求。这份高额利润,也是应得的。

真的吗?

至少拿着资本跑马圈地寸草不生,然后再垄断市场的不是吧?

真的以为蚂蚁没整改之前,是科技创新?不过是高利贷变种,而且风险全部转嫁给国内银行。

真的以为美团是服务千千万万懒人送餐上门?不过是中间商抽佣,从千千万万小商户身上吸血。

真的以为腾讯是基于社交网络的游戏工场?不过是培养一批批沉迷游戏的人,好赚大钱块钱。

真的以为资本云集k12教育赛道是为了培养中国未来接班人?只不过是制造批量内卷,再大赚一笔。


全部一棍子打死也不对。

过去是做增量市场,我们拿市场换技术,拿市场换市场。国家还寄希望于互联网企业能拓展海外市场,也为中国创造新的价值。

现在看,只痴迷于上层应用,拓展海外也是要看人眼色: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真的不行。

当互联网企业纷纷冲进金融赛道,打算再通过高利率再赚个盆满钵满的时候,难道中国现在缺高科技放贷?


总结一下,未来程序员工资会分化。

搞卡脖子技术攻关的,还会高薪乃至更高;搞海外市场拓展的,还会高薪。

但其它的,会因为公司高额利润被限制,逐步降低,降低到IT业平均水平附近。


建议程序员们考虑转向操作系统开发、数据库系统开发、开发平台开发、硬件开发等领域。


利益申报:从事20年技术开发及管理。

user avatar

在社会主义国家,整治工人的高工资,让资本家多赚钱??这个算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user avatar

做程序员没有任何行政门槛,既不像医生需要你高考的时候就选临床医学,也不像律师有司法考试的要求。你眼馋,不如转行,欢迎来卷。

程序员现在的高薪,恰恰是和资本家博弈的结果。资本家能用5000块招到合格的程序员,他难道愿意花1万块吗?恰恰是中国优质程序员的供给太少,使得程序员的薪资不断攀升。

中国优质程序员供给少,一方面是因为写代码这事儿,的确有点智商门槛。另外一方面是中国的计算机教育属实拉垮,科班四年不会写代码的也比比皆是。

最近小米MIUI被爆出各种问题,实际上就是招不到合格的程序员所导致的。招不到合格程序的原因是因为待遇给的太低了。

所以你说资本家为什么愿意给程序员高薪啊?难道是资本家见到程序员就爱做慈善吗?

资本家很霸道,凡是可以压低成本的地方就一定会压低成本,要是愿意给一点高薪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user avatar

早说互联网公司门前的保安,一定会妒忌程序员。“不公平的分配”,太典型了,给你鼓掌。无产阶级理论,伟大就伟大在,认为财富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分配来的。然后动手“分配”过来,然后坐吃山空,然后搞不下去,然后改革开放。

user avatar

如果有人放弃转行做程序员而留在原行业,谁能卷过谁还不一定。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

1、近10年程序员,“互联网大厂”从业者。

2、2021年2月前,坚定看好并持有几个“高成长型“中概股。

3、2021年2月后,被中概行情一步步锤,部分调仓到疫情复苏/新能源等概念,但一直相信高成长型中概股的长期潜力。

4、2021年7月,开始从最“惨”的角度思考中概互联网估值,以及未来可能的方向(包括职业和投资)。

前段时间和朋友撸串,我瞎扯了个问题——“假如要打垮中概互联网的估值根基,还不怎么影响广大用户的日常生活,应该怎么搞?“

反过来要思考的就是——2021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及其从业者,到底有多大精力在为用户解决问题、在为社会提升效率?

实际上,当前互联网公司很大一坨组织、员工、以及经费,就做一件事——谋求“内卷“式增长。

用极低成本的融资,养N个庞大的增长/运营团队,通过占满手机内存、耗尽用户耐心、打扰用户使用、诱导用户分享、欺骗用户注意力的方式,来进行内卷式拉新促活,以维持公司估值,继而获得更多融资,如此循环。

如果说5年前、10年前的中国互联网还有很多模式创新、诞生了很多有益社会的新产品,毕业生加入互联网公司还有些新潮、荣誉、前沿的感觉。

那现在呢?——校招门槛越来越高,做的事情越来越屎。

毕业于985、top2各种专业学子,为了谋生,在人生各阶段转CS,厚厚一沓荣誉证书,信心满满远大理想。

毕业后纷纷走上了大转盘、1分抢、角标气泡、裂变分享、诱导点击...的康庄大道,沉淀出一套套方法论、组合拳。

一边发表了全世界1/3的AI顶会论文,另一边创造了全世界不止2/3的创新玩法。

安卓手机内存从4G到6G到8G到12G,用户被磨练成10块红包直接忽略、500块红包才陪你玩两把。下一届985毕业生在此基础上继续卷出新的增长套路。

大家都很委屈——我也不想这么搞,但竞品一个比一个卷,都是被逼的。

好了,假如现在出现一种神力,制定一系列公约,让大家停止无意义内卷,回归到“解决用户真实问题、提升社会运行效率、促进真实有效的智能化信息化“这条路上来:

1、打破增长闭环——禁止使用境外融资进行用户补贴和拉新广告(禁止广告参考打击教培)。

2、打破内卷抓手——HOVM手机公司 + 三大运营商 + 社交软件,制定“超苹果“级隐私规范和app公约,用户数据隐私比肩欧盟,严控app包大小/自启动/滥发push/恶意诱导/分享裂变/虚假红包等等拉低用户体验的内卷手段——99%的用户拍手欢迎。

3、打破“不公平竞争”——线上线下基础成本看齐,在同一水平线上公平竞争,pk真实效率:取消税费减免、按线下标准收税补税、和线下标准看齐准入门槛(比如:线上卖家/外卖商家在资质/税费/库存标准上和线下同行看齐,社区团购团长在资质和物理空间上看齐线下小卖铺)——对互联网平台低成本模式的规范和降维打击。

4、拒绝赛博朋克/虚拟人生——游戏/直播等虚拟商品限消费额度、限制使用时长,虚拟娱乐业/虚拟成瘾消费参照线下娱乐、烟酒行业税费。

5、规范内容生态——强版权、减少个人信息滥用和信息茧房、反虚假信息/反洗稿/反诱导、反假流量反饭圈(这块敏感,且容易朝奇怪方向发展,就不再展开)。

6、严控流量的商业化使用——参考几年前对某度广告条数的规定,更狠点要求代码对监管部门开源,严控竞价排名、使用流量要挟商家等行为;禁止“封闭生态”,各平台的商品/内容可被开放式检索和分享(在满足2的条件下),交易平台/支付平台/金融平台等互相公平开放,禁止屏蔽其他合法平台。

再多就不列举了,总体思路就是——从最底层瓦解“中概互联网”现有的运转逻辑和增长模式,倒逼IT资本寻找“真正的竞争力”(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技术路线)。

如果事情真朝这个方向发展,各位互联网从业者都可以估算下所在公司的业务规模、增长速度、盈利能力、市值估值还剩多少,年包package还剩多少,明年的就业形势如何。

正面思考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的模式、能力、以及文化,才能生存并发展,未来的转型方向是什么。

希望,2025年的CV博士,工作内容不再只是广告头图优化和直播美颜。

user avatar

同学,不是学 CS 专业的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转行,面试没过可以多看看其他公司,犯不着这样。

user avatar

我想把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先整治一番

user avatar

人这东西真是太有趣了。

能从程序媛工资高这件事上看出“分配不平衡”,却无视了骑在自己头上的马化云腾签子爽子……

也许“管管”程序媛能让你脖子轻一点吧。

有一流人之阶级划分就是如此:

年收入六万的是老爷

交不起房租出卖色相的奶茶店女老板是带资本家,大老爷。

在出租屋里穷病致死的面前是个后浪。

明星是无产阶级

还有呢?

他们不敢说了。

嗐,不刮穷鬼的钱,刮谁的钱呢?

user avatar

另一方面你在网上提出这个问题,不就是又为互联网增加了一些流量,又捧了个人场,又为程序员增加了一些收入了吗?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用户群体已经普及到这种智力水平的人们,这就让人更加坚信互联网在整个社会的重要作用和更加光明的未来。

你要是不服你也可以老互联网行业当程序员,如果你能弄懂if,else,for,while这些东西。

希望题主没事少上网,有空多接单。

“叮,外卖来新单了,请尽快送达!”

user avatar

互联网的应用领域,是“高度工业化”的,是边际成本递减的。给1亿用户提供服务的成本是A,给10亿用户提供服务的成本低于10A。用户规模越大,均摊成本越低,毛利率越高。

但是在“写代码”这个生产端,还是手工业化的,边际难度递增。小张写个功能1万行代码,小李写个功能1万行代码,但是他们的代码无法直接合并,需要一个资深程序员老罗来审核代码做合并。也就是说,100万行代码的人力开销>10倍的10万行代码的人力开销。

归根到底,代码这种复杂逻辑无法简单叠加,严重依赖个人思维习惯,不同程序员的逻辑冲突使得代码难以简单叠加。这也是为什么小项目代码很简洁优雅,而大公司的代码项目普遍屎山。

这也就造成了,上述场景中,合并代码减少bug的过程,严重依赖老罗的个人水平和思维风格,严重依赖老罗在这个项目中多年的经验积累,不会因为在校生中转行写代码的人数增加,导致明年劳动市场上老罗的数量增加,具有手工业生产的特征,有技术的老师傅很吃香,有议价权。

在销售端,互联网大公司边际成本递减,毛利率高;在生产端,老罗这种程序员供给有限,依赖个人水平,议价能力强,这才是国内程序员大幅度领先其他工科的原因。

(个人认为,十年内AI解决不了复杂代码项目的合并问题)

user avatar

至少电商是搭了基建便车。

然后让我们直白一点,程序员赚的就是带货钱

你觉得你的代码高大上,让飞机上天,让汽车自走,不假

是的,很多代码跟带货无关

但诚实一点吧,这行高工资,就是带货

我记得,十年前有个词,包邮区

现在没了。因为除了少数特殊省份地区,全国包邮

基建慢一点,哪来的包邮?哪来的pdd?

所以高工资,吃的基建福利

基建,吃的是……

user avatar

不是说早就普及九年业务教育了么?

哦,识字不代表懂道理呀?!

那你继续。

难度题主是教培类的嘛?

不过,这波,还是请题主说出自己的故事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互联网行业收入远高于其他行业,这是一个长期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一、 核心驱动力:高附加值与高增长潜力1. 知识密集型与技术驱动: 互联网行业本质上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驱动的行业。它高度依赖于创新、算法、软.............
  • 回答
    程序员看待互联网行业HR,这事儿啊,就像看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准得不行,有时候就完全是添乱。总的来说,这其中的关系挺微妙的,夹杂着依赖、误解、吐槽,偶尔也会有那么点小小的感激。首先,咱们得承认,HR是咱找工作、跳槽绕不开的人。 没HR,我上哪儿投简历?没HR,谁来帮我安排面试?谁来给我发Offer?.............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点。今年应届生薪资在互联网和制造业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确实是很多制造业从业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 如何看待今年互联网行业应届生薪资是制造业薪资的四倍.............
  • 回答
    最近互联网行业里,跳槽的同事嘴里总会时不时冒出“竞业限制”、“竞业协议”,好像一夜之间,这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风险”。以前大家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薪资、职位、发展空间,现在,一个“竞业协议”就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或者在谈offer时如临大敌。为什么互联网行业竞业纠纷频发?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
  • 回答
    2021 年的“年轻人熬夜报告”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关于互联网行业人员熬夜的讨论,核心在于它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现象。这份报告(我假设你指的是一些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或数据分析公司发布的关于年轻人熬夜习惯的统计)通常会从数据层面揭示年轻人熬夜的时间分布、原因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从而引.............
  • 回答
    字节跳动“取消大小周”传闻:互联网加班风气的终结?近日,关于字节跳动疑似取消“大小周”的消息在互联网行业内激起千层浪。这个曾经被视为互联网企业“标配”的加班制度,其松动的迹象,不禁让人对整个行业的加班文化能否迎来一次真正的转折抱有期待,但也伴随着许多顾虑和疑问。“取消大小周”的背景与影响“大小周”制.............
  • 回答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 2016 大幅降薪事件?这会成为互联网行情拐点吗?阿里巴巴在 2016 年确实发生了一次幅度较大的组织架构调整和员工薪酬调整,但严格来说,将其定性为“大幅降薪事件”可能略显片面和笼统。更准确的描述是,为了配合组织架构的调整、优化人员结构以及提升整体效率,阿里进行了一系列与薪酬挂钩的.............
  • 回答
    如何看待腾讯市值超过5000亿美金,进入全球顶级互联网公司行列?未来腾讯与阿里巴巴,哪个更有前景?腾讯市值突破5000亿美金,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标志着腾讯在全球互联网版图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商业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持续增长潜力。将腾讯与阿里巴巴进行对比,并展望未来前景,需要深入分析两家公司的核心业.............
  • 回答
    物流行业首个绿色物流互动社区上线,并且消费者还能看到自己的“个人减碳账单”,这事儿,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而且意义不小。首先,从概念层面来看,这就像是给咱们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参与绿色行动的“入口”。以往大家觉得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离自己挺远的,更多是企业或者政府的责任。但这个社区的出现,把物流这个日常生活中.............
  • 回答
    我国短视频行业人均日使用时长达到1.5小时,这个数据确实相当惊人,也让很多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短视频,是不是已经稳稳地坐上了互联网内容之王的宝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解一下这个“1.5小时”背后的含义。1.5小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着巨大的用户粘性和沉浸感。想想看,一天24小时,刨去工作、.............
  • 回答
    上海女大学生发起「卫生巾互助盒」行动,这事儿,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也忍不住想多说两句。简单来说,这件事的核心就是小小的卫生巾,撬动了校园里关于女性生理健康、互助精神以及公共服务盲点的深刻讨论。事情的起源: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不方便”这事儿一开始,就是从一个挺小的切入点开始的。设想一下,一个女孩子,在学.............
  • 回答
    猫侠catman这个事儿,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一边是挂着救助流浪猫的旗号,一边是明里暗里地收钱,但具体钱花哪儿了,谁也说不清。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心里不是滋味。首先,咱们得理清楚这个行为的几个核心点: 以救猫为名求打赏: 这是最直接的诉求,也是争议的起点。大家看到猫猫狗狗受苦,心里自然会生出怜.............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挺让人琢磨的。一边是正牌女友,一边是“别人家”的女生,天天聊天,互道晚安,这背后的小心思,可就有点复杂了。从“正牌女友”的角度来看,那肯定是不舒服的。 你想啊,自己男朋友每天花时间和精力去跟别的女生互动,尤其是在一天即将结束、本该是情侣间温存的时刻,对方却把“晚安”这两个字给了别人.............
  • 回答
    年轻人开始抽离“物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潮流,而是深埋在时代变迁和个体成长中的复杂现象。当“消费主义逆行者”、“拔草互劝协会”这些词汇在年轻人圈子里刷屏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几个时髦的标签,更是一股正在悄然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暗流。为什么年轻人开始“抽离物欲”?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值得我们深入.............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的“租房补贴乱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确实如您所说,看似为员工提供了福利,实则可能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包括推高周边房租、养肥中介和房东,甚至可能对整个租房市场生态造成扭曲。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乱象的根源:高额租房补贴与供需失衡1.............
  • 回答
    看待互联网上曾经被唱衰“快倒闭”的小米,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世界500强,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戏剧性和启示性的案例。它不仅展现了小米自身的韧性和战略眼光,也反映了中国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舆论的复杂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回顾“快倒闭”的论调:为什么小米曾面临如此质疑?在小米早期发展阶.............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因厌恶编程而辞职转行当司机的现象,从表面看似乎矛盾,但背后折射出当代职场人对职业价值、生活平衡与个人兴趣的深层思考。这一现象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现象背后的动因分析1. 职业倦怠与技术异化 重复性劳动的压抑:编程工作本质上是逻辑性、重复性的劳动,长期从事可能引发心理.............
  • 回答
    关于刘强东在互联网大会上“怼富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被媒体和公众放大解读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发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它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事件回溯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怼富人”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情绪色彩。刘强东并没有公开宣称自己要“怼”某个具体的富人群体,或.............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感觉像是冬天里裹紧被子,外面寒风呼呼地吹,但你总觉得还有冷空气能钻进来。说它“愈演愈烈”,其实挺形象的,一开始可能只是零星的几家,偶尔有些小规模的调整,但现在呢?感觉是越来越普遍,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曾经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变成了多.............
  • 回答
    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刷单现象,可以说是这个行业发展过程中一道怎么也绕不开的“伤疤”,而且是越长越深,越是难以根治。要说怎么看待它,我觉得就像看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你既觉得它可恨,又无可奈何,同时心里又清楚,它能发展到今天这步,背后一定有复杂的“病因”。刷单,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回事?最直观的理解,就是电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