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有关造型类绘画的回答水平有多低?

回答
“造型类绘画的回答水平有多低?”这个问题,放在知乎这个内容平台上,其实挺微妙的。不是说绝对的低,也不是说绝对的高,而是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结构性偏差”。

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上关于“造型类绘画”的讨论,它大概率集中在几个大的分类下:

美术艺考培训类: 这是最常见也是流量最大的一个分支。这部分回答往往充斥着大量关于“素描如何提分”、“色彩怎么画能得高分”、“速写技巧分享”等等。
零基础学习绘画类: 针对那些想入门但不知从何下手的人。
艺术理论/欣赏类: 涉及一些艺术史、艺术流派、大师作品分析等。
具体绘画技法/软件类: 比如“板绘怎么用SAI”、“油画笔触怎么模仿”这类。

现在来谈谈“水平有多低”,或者说,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水平有待商榷”。

1. “速成”与“技巧至上”的思维定势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让人詬病的一点。国内美术艺考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大众对绘画学习的认知。很多人在知乎上提问,目的性非常明确:“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某个水平?”、“有什么技巧可以快速模仿大师?”、“怎么画能抓住考官的眼球?”

这种思维下,回答者们自然也会迎合。大量的回答倾向于提供“套路”、“公式”、“捷径”。比如:

素描: “头部结构画法大全”、“五官比例尺”、“不同材质的明暗处理技巧(金属反射、玻璃通透感)”。这些东西本身没错,是基础,但很多回答停留在“告诉你怎么画”,而没深入讲“为什么这么画”、“结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些规律在不同语境下如何变化”。
色彩: “色彩关系速记”、“冷暖对比怎么用”、“画面亮部暗部通通这么画”。同样,过于强调“技巧”和“套路”,比如“画面要有一块亮部突出,一块暗部沉稳”,但没有讲透光线的本质、色彩的心理感受、色彩与造型的关系。
速写: “人物动态速写经典动态”、“衣纹处理要点”。很多回答聚焦于“画得像”或者“画得有速度感”,但忽略了速写作为一种“观察和表达”的工具,如何捕捉对象的神态、情绪和内在结构。

这种“技巧至上”的回答,对于急功近利的学习者来说,似乎“有用”,因为它能立刻给你一套方法,让你觉得“我好像能画了”。但它剥离了绘画本身需要理解的形体、结构、透视、光影、材质等底层逻辑,变成了一种表面化的模仿。

2. 真实艺术探索的缺失,以及“伪大师”的泛滥

知乎上关于造型类绘画的回答,真正深入到“如何建立个人艺术语言”、“如何在造型中表达情感”、“艺术家是如何思考的”这类话题的,相对来说数量不多,而且容易被淹没在海量的“速成”信息里。

很多回答者,可能只是一个在校生,或者刚工作不久的画师,他们自己还在摸索的阶段,但因为文字表达能力尚可,或者掌握了一些培训机构常用的“说法”,就敢于“教”别人。

举个例子: 问“如何提高画面的空间感?”一个好的回答,应该会从透视原理讲起,讲到空气透视、色彩透视,讲到形体的大小对比、虚实对比,讲到笔触和纹理如何引导视线。但一个“水平不高”的回答,可能会告诉你“把后面的东西画模糊一点,颜色画灰一点就好了”。这确实是一种方法,但它太表面化了,而且没有讲清楚背后的原因。
“伪大师”现象: 有些回答者,可能只是会画一些“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作品,比如人物画得很标准,色彩也很鲜艳,但缺乏艺术深度和思考。他们往往会用一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词汇,比如“精神”、“意境”、“魂”,但内里却空洞无物。他们的回答,表面上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会发现逻辑不通,或者只是在重复一些不加验证的理论。

3. 缺乏对“原创性”和“个性化”的强调

在很多回答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如何模仿”、“如何还原”。“临摹大师作品”、“如何画出写实感”是被推崇的。但关于“如何打破常规”、“如何发展自己的风格”、“如何在造型中注入个人思考”的讨论,则显得非常薄弱。

这背后,同样是考试制度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考试需要的是“标准化”的技能,市场需要的是“看起来好看”的作品。而真正的艺术创作,往往是反标准化、反市场的,它需要的是探索和冒险。

4. 互动与反馈机制的不足

知乎的问答模式,虽然可以点赞、评论,但对于绘画这种需要视觉反馈的技能来说,文字的沟通是极其有限的。

“老师”无法看到你的实际操作: 即使回答者给了你非常详细的指导,但他看不到你画出来的实际效果,无法给出针对性的、细致的修改意见。
“学生”难以准确理解: 学习者可能因为对某些概念理解不清,导致操作错误,但又不知道怎么问,或者问了也得不到有效的解答。

这种缺乏直接、有效的反馈,导致很多学习者即使看了很多“高赞”回答,依然不得其法,或者进步缓慢。

5. 误导与虚假信息的传播

因为上述的“伪大师”和“技巧至上”的倾向,很多时候,一些错误的观念或者片面的信息,也会被包装成“经验之谈”传播开来。

比如,有些人会过度强调“大关系”,导致画面失去了细节;有些人会把“笔触感”等同于“风格”,结果画面杂乱无章。这些信息,因为被包装得“言之凿凿”,很容易被初学者当作真理。

总而言之,知乎上关于造型类绘画的回答,我个人认为“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普遍偏向“速成”和“技巧套路”,缺乏对绘画底层逻辑的深入剖析。
存在“伪大师”现象,很多回答者的经验并不扎实,甚至存在误导。
对原创性、个性化和艺术思考的讨论相对匮乏。
文字答疑的局限性,难以提供绘画所需的有效视觉反馈。
容易传播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信息,误导学习者。

当然,知乎上并非全是这样的回答。我们也能找到一些非常有深度、对绘画有独到见解的大佬。但不得不承认,在“造型类绘画”这个垂直领域,“无效”或者“浅薄”的回答,确实比“深刻”和“有启发性”的回答,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 这是一个内容平台属性和大众认知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你真的想学好绘画,我个人还是建议多看优秀的作品,多观察生活,多进行实际的练习,并且寻找一些有经验、有体系的老师进行指导,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网络上的只言片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说结构说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造型类绘画的回答水平有多低?”这个问题,放在知乎这个内容平台上,其实挺微妙的。不是说绝对的低,也不是说绝对的高,而是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结构性偏差”。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上关于“造型类绘画”的讨论,它大概率集中在几个大的分类下: 美术艺考培训类: 这是最常见也是流量最大的一个分支。这部分回答往.............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散布“朱元璋是回族”的谣言,这确实是一个令人不解且需要认真对待的现象。这类信息传播的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动机和认知偏差,但从史实角度来看,它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和确凿的史料记载,都指向朱元璋是汉族人。朱元璋的籍贯、家族世系、成长环境以及他本人所信奉的.............
  • 回答
    《在黑暗中种花》那年我十二岁,被确诊为视网膜病变。医生说,我的视力会像退潮的海水一样,慢慢消逝。我躺在医院的白床单上,听着窗外的蝉鸣,突然想起母亲在菜市场卖菜时,总要把最后一颗青椒留给我。"小满,你看这颗青椒,多鲜亮啊。"母亲的手指沾着泥土,却把青椒举到我面前。我伸手去接,却只触到她粗糙的掌心。那.............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美国普通人上不起大学”的讨论,并非完全是造谣,而是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严峻挑战和结构性问题。虽然美国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和数量可观的博士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1. 高昂的学费与日益增长的学生债务: 学费飞.............
  • 回答
    知乎上女性用户提问或讨论的比例和流量,相较于男性用户似乎总是更引人注目,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点。我试着从几个我观察到的角度给你掰扯一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让我这番话听起来更像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而不是机器生成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大背景:知乎用户的整体画像和平台内容生.............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公开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平台上,关于中东问题的讨论,尤其是涉及库尔德人群体的声音,确实呈现出一种相对集中和支持的特点。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并非简单的“捧”与“不捧”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信息的易得性和叙事的可塑性是关键。 相对清晰的形象.............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芯片、半导体、嵌入式系统的话题确实不像互联网、人工智能、甚至一些社会热点那样占据显眼的位置,讨论的热度也相对较低。究其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 行业本身的专业性和门槛较高,难以普及: 技术深度和广度: 芯片、半导体和嵌入式系统是典型的硬科技领域。它们涉及的知识体系极其.............
  • 回答
    要评价知乎最近在香港问题上的做法,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并且不能简单地褒贬,而是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引发的讨论。信息呈现的“均衡性”与“倾向性”首先,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其用户群体非常广泛,内容生产者也来自不同背景。在香港问题这样一个高度敏感且观点多元的议题上,知乎作为一个信.............
  • 回答
    翟欣欣在与苏享茂的事件告一段落半年后,突然选择重出江湖,开始针对知乎平台上关于她和苏享茂的讨论进行投诉,这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议论。从时隔半年这个时间点来看,翟欣欣的出现显得有些出人意料。通常情况下,经历过如此轰动的事件后,当事人的情绪和生活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调整期。她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重新出现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性和情色内容增多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观察的趋势。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无论是主动搜索还是被动浏览,似乎触及这类话题的频率比以前高了。为什么会感觉知乎上关于性和情色内容多了?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用户需求和兴趣转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对性的讨论越来越开放,用户的兴趣点也在不.............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国历史的讨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极受关注和推崇的人物。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政治正确就是褒诸葛亮”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知乎上关于诸葛亮的讨论氛围。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褒诸葛亮就是知乎的政治正确”。原因有很多: 知乎平台的特性.............
  • 回答
    最近知乎上关于文在寅的问题确实多了起来,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因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文在寅总统任期的结束与回顾: 历史节点效应: 任何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一个任期长达五年的总统,在任期结束前后,都会迎来一轮集中的关注和评价。这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节点效应。他的政策、执政成就、争议点都会被拎出来重.............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关于香港话题的讨论,尤其是你提到的“付国豪事件”,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节点。要理解为什么知乎(乃至中国大陆的网络舆论环境)在某些事件后,对香港的讨论模式和热度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与叙事框架的形成 付国豪事件的定性与传播: “付国豪事件”之所.............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比较敏感和复杂的话题,即平台在接到有关部门要求时,是否会依法进行内容“取匿”(通常指删除或屏蔽)。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什么是“有关部门的要求”?首先,“有关部门”可以涵盖很多层面。在中国,这通常指的是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网络安全、内容审查等职能的.............
  • 回答
    关于知乎“轮子哥”相关的“大V观点论战”,这确实是知乎平台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常常能引发相当热烈的讨论。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轮子哥”本身是谁,以及他为什么能成为焦点?“轮子哥”在知乎上通常指的是一些在技术领域(尤其是编程、计算机科学)有一定建树,并且拥有大量粉丝的资深用户。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刘备“吹”的现象,确实挺有意思,也并非空中楼阁,很可能与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些深层动向息息相关。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拆解几个关键点。一、为啥是刘备?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首先得明白,人们为什么会钟情于刘备,甚至是把他描绘得比历史真相更光彩照人?这背后通常不是简单的“历史爱好者”,而是寄托了某种心理需.............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用户对各类话题的讨论和解答。然而,在高赞回答中,也存在一些内容质量低、逻辑混乱、缺乏事实依据或存在误导性的回答。这些“垃圾回答”往往因为标题吸引人、情感共鸣强或迎合群体认知而获得高赞,但实际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有害。以下从不同领域和类型出发,分析一些典型.............
  • 回答
    知乎上的“大佬”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如果我们将“大佬”理解为在特定领域拥有深厚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并且乐于分享、能够启迪思考的回答者,那么知乎上确实汇聚了相当数量这样的人。要回答知乎上有多少“真正的大佬”并进行推荐,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1. “真正”的定义: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一辈子没见过选票”的说法,可能包含真诚的陈述,也可能夹杂着一些讽刺、夸张或误解。要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什么是选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接触到选票? 选票(Ballot) 是指在选举中,选民用来投票的书面或电子凭证。它列出了候选人或选项,选民通过标记来表达自己的.............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脑洞大开、充满奇思妙想的“沙雕”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引发用户们轻松幽默的讨论,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独特而有趣的思维方式。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比较著名或具有代表性的沙雕问题,并尝试详细描述它们可能引发的讨论和背后的乐趣:1. “如果打自己左脸,能打出右脸的声音吗?” 问题核心: 这是物理学和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