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这几天看到一篇上外阿语系的同学写的论文,里边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是关于黎巴嫩人对标准语的认同。
调查结果表明,黎巴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口语表达中,更倾向于讲土语。人们不仅在家里讲土语,在公司、学校以及一些政府机构也有58.37%的人讲土语。当遇到来自其他地方的阿拉伯人时,有43.85%的人选择使用土语,接近选择使用阿拉伯语标准语的比例(56.15%)。
《阿拉伯语语言学》一书认为:“造成土语产生和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政治、社会心理、地理以及各民族发音器官的不同等诸多因素。”从历史上看,黎巴嫩先后被腓尼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统治,他们与土著黎巴嫩人进行着语言文化的交融,对这里的方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上黎巴嫩地形复杂,多山地,导致人口分布较广,不利于相互交往,这就造成了各地语言的差异。就黎巴嫩方言而言,它又被分化成贝鲁特土语、北部地区土语、南部地区土语、贝卡土语和黎巴嫩山区土语。来自北部的黎波里的人有时会听不懂来自南部萨达的人说的话。
标准阿拉伯语与土语有着不同的交际功能,这是阿拉伯社会长期存在下来的“双语现象(Diglossia)”。阿拉伯国家中书面的古典阿拉伯语合口头的阿拉伯语方言基本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正式和非正式、书面和口头两种场合下都必须使用的两种语言变体。如果某人用标准阿拉伯语演说,之后听众和该演讲人却用方言讨论。标准语的单数名词词尾在句中的主、宾、属三种格位需用三种元音分别加以区分,而土语中名词词尾一律读成“静音”。显然,标准语表达虽然更加准确,但比较复杂,而土语更为简单,这便是土语流行的主要原因。
一定程度上,标准语在阿拉伯各国都存在危机。这种危机的影响程度因开放程度而异,这是因为受到外部的影响不同。黎巴嫩、叙利亚此前一度被法国委任统治,北非多国曾经更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文化在这些地方影响非常大,甚至像黎巴嫩,很多人母语都是法语、宗教也是天主教。所以法语作为通用语在这些地方的使用相当广泛:各种广告标识一般都是法语和阿拉伯语同时出现,甚至只有法语;书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法文小说和杂志;电视广播有专门的法语频道。法语也借此挤占了本就不大的阿拉伯标准语空间。
刘开古老师在《阿拉伯语发展史》一书中曾经提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爆发过一场关于阿拉伯语和土语使用的争论,以穆罕默德·奥斯曼·吉拉勒和萨莱迈·摩萨维为代表亲西方的激进阿拉伯学者附和一些欧洲东方学家的观点,主张放弃阿拉伯语标准语,推广使用土语。他们认为标准语已不适合现代的生活需求,无法表现现代文明,应用方言作为口头和书面的统一语言以便处理一切事物,同时减少学习阿拉伯语标准语的时间和精力。这种观点遭到了以迈哈穆德·萨米·巴鲁迪·拉斐仪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诗人、作家和宗教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阿拉伯语是把阿拉伯人相互联系起来,把阿拉伯人和阿拉伯文化相互联系起来最为关键的因素;抛弃阿拉伯语,就意味着阿拉伯民族的分裂,不应当把优美丰富的文学语言降低到方言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