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有哪些东西容易被认成日本的?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东西中国人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怎么就跟日本联系上了。要说容易被误认为是日本的,我觉得有这么几类:

1. 某些带有“和风”元素的物件或设计:

这里说的“和风”可不是指真日本的东西,而是咱们自己设计中,不自觉地引入了一些在日本文化里比较常见的元素,然后就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

比如一些茶具或者点心盒: 有些陶瓷、漆器或者木制的茶具,尤其是那些上面绘有简洁的梅花、竹子、枫叶,或者带有金箔点缀的,色彩上也偏向素雅、淡雅的风格,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日本的”。再加上一些精致的小碟子、盖碗,跟日本茶道里用的器物有那么点神似。还有那些装和果子的纸盒,上面印着简单的花纹,或者用一些比较传统的纹样,也会让人第一反应就是日本的点心。其实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传统工艺,但可能因为日本在现代文化输出上做得比较好,所以大家更容易把这种风格往日本身上靠。
再比如一些生活杂货: 有些布艺品,比如棉麻质地的,上面印着一些水墨风格的图案,比如小小的鲤鱼、樱花、或者简单的几何线条,还有一些木质的收纳盒、小架子,颜色也偏向原木色或者浅色系,整体感觉干净、质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家居的风格。现在很多国内的设计师也喜欢这种风格,他们可能觉得这种设计更受年轻人欢迎,但结果就是,很容易被不了解的人误会。
还有一些日式风格的餐厅装修: 这个就更直观了。很多国内的日料店,为了营造氛围,会大量使用原木、竹子、纸灯笼,墙面可能是粗糙的白墙或者木板,再加上一些日式庭院的小景,比如枯山水或者小桥流水。这种装修风格非常鲜明,一旦看到,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这是日本风格”。即使店里卖的不是日料,或者一些菜品是中日融合的,但只要装修是这种风格,大家还是会觉得“这店很有日本味儿”。

2. 一些被日本“拿去”并发扬光大的文化符号:

有些东西本来就是中国的,但是后来在日本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甚至在日本的文化体系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所以反而会被一些人误认为是日本的原创。

比如一些汉字的书写风格和概念: 这个有点复杂。汉字本身是中国发明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日本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和制汉字”,有些字的意思和用法也与中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日本的书法艺术发展得非常成熟,比如一些行书、草书的写意风格,以及它们对汉字审美上的极致追求,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书法”风格。当人们看到一些笔力遒劲、结构飘逸的汉字作品时,如果他们接触的日本书法作品比较多,就可能下意识地觉得这是日本的书法。再加上日本动漫、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具有艺术感的汉字书法,这些都会加深这种印象。
再比如一些传统服饰的元素: 虽然我们有汉服,但日本的和服,尤其是在动漫、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那些华丽的浴衣、振袖等,有着非常独特的色彩搭配、图案和穿着方式。有时候,一些我们自己设计中融入的“和风”印花,比如一些水纹、波浪纹,或者一些花朵图案,如果做得比较写意,或者与一些日本传统的服饰设计理念相结合,就可能被误解。尤其是一些改良式的汉服,如果设计上借鉴了一些和服的廓形或者装饰特点,也可能引起混淆。当然,这里不是说这些设计不好,而是从一个容易被误会的角度来说。
还有一些饮食文化中的细节: 比如说,一些我们自己也有的食物,但因为在日本非常普遍,或者在日本经过了某些改良和发展,就容易被误会。比如一些发酵食品的某些制作技法,或者一些烹饪手法,如果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影响力没有日本那么强,或者日本做得更出圈,就容易造成这种误解。

3. 一些现代设计中的“日式简约”风潮:

近年来,随着“极简主义”、“侘寂”等概念的流行,很多国内的设计师和品牌也开始追求“日式简约”的风格。这种风格强调的是:

材质的天然感: 喜欢用原木、棉麻、陶瓷、石材等天然材质,保留其本身的质感和纹理。
色彩的低饱和度: 偏爱米白、灰、原木色、大地色等柔和、素雅的色彩。
设计的留白和负空间: 追求简洁的线条,不做过多的装饰,让空间有呼吸感。
功能的实用性: 注重物品本身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不喜欢过度设计。

当这种风格在国内被广泛运用到家居、服装、文具、包装等各个领域时,由于其标志性的特点,很容易让不熟悉情况的人觉得这是源自日本的设计。毕竟,日本的设计在世界范围内一直以其简约、精致和对细节的关注而著称。

总的来说,这种误会很多时候是由于:

日本文化强大的输出能力: 日本在现代文化产品(动漫、影视、音乐、设计等)的传播上做得非常成功,使得很多具有日本特色的元素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认知度。
“日式风格”的普适性: 很多“日式风格”的特点,比如简约、自然、注重细节,本身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容易被其他文化借鉴和吸收。
信息传播的偏差和刻板印象: 有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可能不够全面,或者受到一些刻板印象的影响,容易将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直接归类到某个文化符号上去。

所以,当我们在看到一些带有“和风”设计,或者一些在日韩文化中比较流行的元素时,确实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日本的。这也不能完全怪大家,毕竟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有时候我们自己设计的作品,也会在不经意间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然后又被大家误认为是从那个文化里来的。这就像一个“文化借用”和“文化认同”的微妙过程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继 这位同志 继 续 反 驳 春梅狐狸的答案。

叠图:春梅狐狸给的图,侧视图居然了…… WHAT??

by叠图,可以看出来,没有任何不合不和的地方,完 全 重 叠

(同一张) 一模一样的三视图 ,绝对都是 同 一 套 三 视 图 。

为什么春梅狐狸的“三视图”,明明都是

一套 “三视图”,怎么就突然偏偏了侧视图呢???


PS:连原画手的微博,都放了完整的三视图,即 包括侧视图哦。





———————————————


他 人 所制,用于反驳春梅狐狸的图:

——————————

31更新:

补充( 为 防 少数人 误 解 )



——————————————————


更新:【春梅狐狸亲口】说他人【就是】不给数据。。。

……


……EMM……我相信专业侧视图比数据直观 吧 。(至少对于我们路人而言)

————————————


! ! ! ▼

!春 梅 狐 狸 !这 看……图 图 的 还 遮 了 一 半…… (≧ω≦) ╮(﹀_﹀╭




借 用 他人的话:把最关键的信息

仅让它在图中图的小图里,然后指责他人 为什么 不仔细看。。。

from:

比较他人反驳春梅狐狸的:

?…… ( ̄ε(# ̄)☆╰╮o( ̄▽ ̄///)

。。。。。。


小声BB,对于画画临摹而不是制作衣物,

更 加 也 对于大家。

专 业 侧 视 图 与 狐狸 它 给的所谓数据 哪个直观与清 楚 ???(大家应该心里有数)



▼▼


“ 我相信 从!春梅狐狸那里!没有几个开天眼的 看 得 清,

哦,不, 几乎可以说是 看 得到 的 … ”


既 然 另外 两 视图,春梅狐狸都给的那么 清 晰 了……

……

why?


高清侧视图 呢 ?……

经 “ 转 手 ” ……╮(╯_╰)╭ヘ(_ _ヘ) 消 失的……


……

春梅狐狸OS:


宝宝 我【的确】给了数据


就是要 把 一个完整的 (高清)三视图里的 侧视图 给 截 掉 !!

————

哪怕原画手都给了,给了现成 的侧视图,

————

我 春梅狐狸 就 是要 截 去 它 !





最后一次更新:


【春梅狐狸截图一半(想要的)的效果】



附三视图

是个人 都 清 楚,

就光在

更好让大伙理解和想象

这个文物的全貌上,1.>>>2.

1.“单人”吊打2.的组合

  1. (“莫名其妙”转手春梅狐狸便消失了的侧视图)

我相信大部分人可以通过 单 单 这张侧视图 来 揣测此文物 大致 完全原貌,穿上大致是个什么效果,but↓↓but↓

2. 春梅狐狸留下来的另外两个

你要是 能通过 这 2 张 图片,揣测大致外貌……

╮(╯_╰)╭╮(╯_╰)╭



——————————分割


哈哈哈哈哈,不愧是“狐狸”

▼▼↓↓


他人的质疑内容:




某人的回复内容:…



……

……【故意的 ……

…被人质疑的 ~( 兼 )这~种 情况~很 多 人…看太多了 …… ,

否则 …大概 某 人 亦 大名鼎鼎“泪亦寒”……毕业了吗】……

user avatar

说一个冷门的,在日本各地流传的“因为居民对神不敬,导致岛屿沉没”的“陆沉传说”:

在德岛县小松港外五公里的暗礁“龟矶”,原先曾经有一个几千户人家居住过的大岛——“龟岛”,因此被称为“御龟千轩”。岛上有一对虔诚的老夫妇,做梦梦见岛上某座神社的神灵托梦对他们说:如果神社前用来装饰的神使鹿的铜像眼睛变红了,那么就赶紧带着鹿的铜像乘船快跑!
岛上的年轻人听老夫妇说了这件事后,便故作恶作剧,把鹿的铜像的眼睛涂成了红色。老夫妇见状,马上带着鹿的铜像驾船逃走。果不其然,当天晚上突然发生了一场海啸,龟岛完全沉入了海底,仅有老夫妇幸存了下来。
老夫妇便为鹿的铜像建立了“四所神社”,以祭祀鹿岛之神——建御雷神。

在日本长崎县五岛群岛的百姓传说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在五岛的小值贺岛以西曾经有一个富庶的岛屿,名叫“高丽岛”,高丽岛上的人们靠烧制漂亮的陶器为生。有一天,岛上的居民们做梦梦到岛上的地藏菩萨的石像托梦说:“如果你们看到我的脸变红了,一定会发生重大的灾难,到时候赶快逃命吧!”
但是,岛上有个爱捣鬼的人不信这个邪,便故意把地藏石像的脸涂成了红色。
“啊!不好!地藏菩萨的脸变成了红色,快逃啊!”
有些岛民不顾大多数人的嘲笑,看到红脸的地藏便赶紧驾船出逃。结果当天夜里,高丽岛便突然沉没到了海底,还留在岛上的人都死于非命。
至今五岛还有姓“高来”的人,据说就是从“高丽岛”上得以逃生的岛民的后代,现在被称之为“高丽濑”或者“高丽曾根”的海底浅滩,便是当年高丽岛所在的地方。

无独有偶,在17世纪成书的《徒然草嫌评判》一书中,也记载说在日本向天竺、暹罗方向行船八百里之外,有个极为富庶的小岛叫“万里之岛”,在200年前一朝之际突然沉入海底,只有两个人侥幸乘船逃了出来。

在江户时代初期曾经在长崎的荷兰商馆工作过的德国人英伯格·肯普法(Engelbert Kaempfer, 1651-1716)在自己所著的《日本志》中,也记载了他在日本工作期间听说过的“万里之岛”的传说。他是这么描绘的他听来的故事:

在台湾附近,曾经有一个万里之岛(Manrigaſima),岛上出产优质的陶土,因此岛上的百姓依靠制造陶瓷而生活富足,然而因为生活富足了,岛上的人也“堕落”到不再信仰神灵。
不过,岛上的国王“扒龙”(Peiruun),却仍旧虔诚。有一天“扒龙王”做梦,寺庙门口一左一右的“仁王像”(金刚)托梦说,如果有一天他们的脸变红了,那么一定会大难临头,那时赶快驾船逃离小岛。
国王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周边的人,但是周边的人都觉得国王非常迷信,甚至还有人在半夜故意去把仁王像的脸涂成了红色。国王见状后大惊失色,便带着一家人划船逃亡了中国的福州。而那些不信的百姓们则和小岛一起沉入了海底。
为了纪念这位国王的事迹,于是中国便开始了“扒龙”舟竞赛,这门风俗也传入到了西日本。据说在退潮后,人们仍旧能够在原来“万里之岛“所在的位置的岩石间,找到一些价值不菲的“真壶”。

原本这个故事中的“万里之岛”可能和华人口中的“万里石塘”,“万里长堤”有些联系。

因为1699年在江户出版的《本朝故事因缘集》一书中,便将“万里之岛”设定在了“唐土”。岛屿沉没后,脸庞被涂红的仁王像漂流到了萨摩的野间(鹿儿岛县)一带,被日本船民供奉了起来,称之为“松尾明神”,因此当地人遭遇大风大浪的时候,便会向仁王祈求保佑。

这个故事后来舞台逐步日本化,被在鹿儿岛县甑岛的日本人直接设定在了自己生活的岛屿附近。

类似的传说遍布日本各地,大分县也有“瓜生岛”上的居民不敬神灵,因此将蛭子神社的蛭子雕像脸庞涂红,因此沉没的传说;德岛县也有人口多达千家的户岛,因神灵惩罚,沉入海底的传说。

这个故事的基本框架便是:

“A听说把B涂红,他所在的C地区就会有天灾发生。但是他把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后,有人D做恶作剧故意把B涂红,结果除了A见状及时逃命之外,周围的人都沉入水底死于非命。”

柳田国男在内的许多日本民俗学者,对这个故事为何能够传遍日本很感兴趣,结果一委托研究文学的朋友查询出处,顿时大失所望:原来这个故事来源自我国的“历阳湖传说”,最早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俶真训》中:

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勇力圣知与罢怯不肖者同命​。

后来在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命义篇》中,也引用了别人将“历阳化湖”与“坑于长平”对等,因此“人是有命”的说法,对此展开了讨论:

言有命者曰:夫天下之大,人民之众,一历阳之都,一长平之坑,同命俱死,未可怪也。命当溺死,故相聚於历阳;命当压死,故相积於长平……而历阳之都,男女俱没,长平之坑,老少并陷,万数之中,必有长命未当死之人。遭时衰微,兵革并起,不得终其寿。人命有长短,时有盛衰,衰则疾病,被灾蒙祸之验也。”

后来汉末与刘备同出于卢植门下的经学家高诱,为《淮南子》作注,第一次完整记载了整个故事:

历阳,淮南国之县名,今属九江郡。历阳中有老妪,常行仁义,有两诸生告过之,谓曰:“此国当没为湖,妪视东城门阃有血,便走上山,勿顾也。“
自此,妪数往视门,门吏问之,妪对如其言。东门吏杀鸡,以血涂门。明日,妪早往,视门有血,便走上山,国没为湖。与门吏言其事,适一宿耳。

在南朝时,传为祖冲之所著的《述异记》中,故事已经演变的和现在日本德岛县的传说十分类似了,被涂的“石龟”,多少有了一些信仰的性质:

和州历阳沦为湖。先是有书生遇一老姥,姥待之厚,生谓姥曰:“​此县门石龟眼血出,此地当陷为湖。”姥后数往候之。门使问姥,姥具以告。吏遂以朱点龟眼。姥见,遂走上北山,城遂陷。

这个故事在后来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被继续引用,基本上成为了定说。

传说中的历阳湖,又名历湖,位于现在的安徽省和县。在唐朝时富有盛名,不少文人在此留下诗篇,比如李白在《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中有:

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

李贺在《公出无门》中有: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杜牧的《和州绝句》有:

历阳前事知何实,高位纷纷见陷人。

这些都是对于历阳湖传说的传颂。

由于历史上被写成“厤湖“,这个字虽然还念“li”,却因此在后来传抄的时候,有人眼神不好,写成了“麻”,在宋代之后又往往被称之为“麻湖”。在元末时,尚且有朱元璋躲避孙德崖之乱骑牛渡过麻湖的传说,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因为当地人兴修水利,围湖造田,历史上被文人墨客所传送的历阳湖便逐渐消失了。

虽然历阳湖消失了,但是这个“陆沉传说”却早已经在晋朝便向四周扩散,成为南方各地的传说,比如《搜神记》中,就已经有了与“历阳湖传说”大致类似,但是内容却并非发生在和县的故事:

由拳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童谣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妪闻之,朝朝往窥。门将欲䌸之。妪言其故。后门将以犬血涂门,妪见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没县。主簿令干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鱼?”干曰:“明府亦作鱼。”遂沦为湖。

此后这个故事的地点开始转化到了安徽的巢湖、江苏的太湖、云南的澄江等地,由于习俗的变化,眼睛被涂红的对象也变成了“石狮子”而不是“石龟”。

由于这个故事是一种“应验类”的故事,非常符合佛教的“因果报应”的理论,因此可能在唐朝末期被吸收到了一系列的“变文”中,以谈讲的形式流传开来。这个故事漂洋过海,来到了日本。至少在镰仓时代,就被日本人作为“唐土”故事的代表,记录在了《今昔物语集》和《宇治拾遗物语》中:

《今昔物语集》中标题为《嫗每日見卒堵婆血付語第三十六》,在《宇治拾遗物语》中为《唐卒塔婆に血付く事》,内容大致如下:

在很久以前,在唐土有一座大山,大山上有一座卒堵婆(佛塔),山脚下的聚落里面,住着一位八十岁的老婆婆。老婆婆不顾年事已高,也不顾寒冬盛夏,每天都会风雨无阻地爬到山顶上去参拜佛塔。
有一天,看到老婆婆爬到山顶如此艰难,在塔下乘凉的一群男人们便问她为何要如此自讨苦吃,老婆婆说:“我的父亲活了120岁,我的祖父活了130岁,据说如此推算,我活了200多岁时的祖先,曾经教导自己的子孙,说是山顶上的塔上沾血迹的话,大山便会崩塌化为深海,我们会因此丧命。为了保命,因此我才每天会爬山来看看塔上有没有沾上血迹。“
男人们都觉得老婆婆简直太傻,在老婆婆走后,便为了捉弄老婆婆,在塔上滴上鲜血。并且在下山后把老婆婆的话告诉给了周围的人,周围的人都觉得老婆婆蠢极了,哈哈大笑起来。
第二天,老婆婆爬山后看到山顶上的塔上沾染了血迹,大惊失色,掉头下山,接着告诉儿孙,赶紧收拾东西快跑。周围的人看到老婆婆和家人们逃走的狼狈景象,纷纷笑了起来。
然而,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山突然剧烈地摇晃了起来,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老婆婆说的话是真的,大惊失色。可是,由于没有准备,逃命的人中,孩子失去父母,父母失去孩子的不计其数,而那些搞恶作剧的男人们,则全部因为山崩被活埋。原来大山所在的位置,真如老婆婆所说,变成了大海。

当然,这个故事大概率并非是在京都被文学化再被传颂至日本各地,因为无论是九州的五岛、长崎还是鹿儿岛的野间,以及高知、德岛等地,在古代都在中国与日本的贸易路线上。而反而可能是从事日宋贸易、日明贸易的华人们,直接把故事告诉了西日本的百姓。

由于古代日本人笃信佛教,但是又不像我国那样在山顶上修佛塔,并且日本又多海岛的情况,因此便将我国流传的“历阳湖传说”逐步本地化,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故事的背景挪到了日本各地。

由于江户时代后,日本开始“锁国”,日本百姓和中国打交道越来越少,因此无法理解价值不菲、数量极大的陶瓷器是如何在古代流传到日本来的,而为什么现在却又很少能够得到了。因此才在传说中,将海上来的陶瓷器设定为一个在日本近海的岛屿,岛屿因为以上的“陆沉传说”而消失。

这类传说传入日本的时间反而比较短暂,因此本地化后形式还大致统一,比较方便总结。由于历阳湖早在几百年前便已经消失,这个故事在国内各地本地化后说法纷纷,反而一时难以找出根源。所以可能会被误认为这类故事是日本独创,而非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吧!

user avatar

说个身边比较常见的东西吧:元气森林饮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东西中国人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怎么就跟日本联系上了。要说容易被误认为是日本的,我觉得有这么几类:1. 某些带有“和风”元素的物件或设计:这里说的“和风”可不是指真日本的东西,而是咱们自己设计中,不自觉地引入了一些在日本文化里比较常见的元素,然后就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 比如一.............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有时候一些东西确实挺容易让人“脸盲”,尤其是在流行文化或者一些生活习惯上。细想一下,中国跟韩国地理位置近,文化上也有很多交融,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奇怪。1. 餐饮方面: 泡菜(Kimchi): 说到这个,估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韩国。韩国泡菜种类繁多,尤其以辣白菜最为出名,已经成.............
  • 回答
    中国有一些商品在国外比在国内更受欢迎,这背后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 成本效益和性价比: 中国制造以其高性价比闻名,在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这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设计和品牌形象: 一些中国品牌通过在海外市场精心的设计和营销,成功塑造了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品牌形象.............
  • 回答
    要找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首创”,而不是在已有基础上改良或借鉴,确实需要仔细甄别。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发明给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很多都堪称真正的原创。当然,现代社会“山寨”一词的流行,有时会让人们对原创的概念有些模糊,但以下这些,我认为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独有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首创:1.............
  • 回答
    在中国,让我感到深深痛恨的东西,并非具体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件,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和与之相伴而生的现象。这些东西如同淤泥,层层叠叠地裹挟着许多原本充满活力的事物,令人感到窒息和无力。首当其冲的,是我痛恨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和随之而来的“老好人”文化。这种现象渗透在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个人层.............
  • 回答
    您好!关于中国在人均生产、占有或消费量方面位居世界前列的领域,确实有不少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要详细阐述并避免AI痕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呈现这些数据和事实,让信息更加生动和有血有肉。一、 基础制造业的“巨无霸”: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链条中的核心地位1. 钢材产量与消费: 产量上的绝对优势: 说到钢.............
  • 回答
    中国大学(生)的欠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说“欠缺”,其实也并非全然否定,而是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值得关注的方面,这些方面往往与我们快速发展中的教育体系、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一、 普遍存在的欠缺之处1. 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足: 表现: 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
  • 回答
    在中国司空见惯,但在国外却鲜为人见的东西,那可真不少,而且这些东西往往能折射出我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我来给你细数几个我觉得特别典型的:1. 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以及围绕它的“停车秩序”你看看国内的大街小巷,红的、黄的、蓝的、绿的,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简直是我们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无论是上班赶时间.............
  • 回答
    不少人谈起中国古代,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常常是模糊的、风格化的,仿佛千百年的历史都笼罩在一种恒定的色彩之下。但仔细一想,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很多认知,其实是某个特定时期留下的深刻烙印,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朝代的“名片”,一旦离开那个时代,它们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彻底消失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容易让人混.............
  • 回答
    有很多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但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都很普遍的现象。这往往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视角局限,或者某些现象在中国被特别放大和强调。以下是一些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孝道与家庭责任感 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 在中国,“孝道”被视为核心价值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尊重和照顾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很.............
  • 回答
    在西方历史学界或考古学界早已被证伪,但在中国民间或某些宣传中却依旧流传甚广的“假说”,确实存在不少。这些说法往往披着科学、历史的外衣,但仔细审视,其论据薄弱,甚至与主流认知相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既有信息传播不对称、民众辨别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某些群体出于特定目的进行宣传的因素。这里选取一个较.............
  • 回答
    在《信息简史》里,作者乔治·格里德勒(James Gleick)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为我们梳理了信息从诞生到传播的整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信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无处不在,并且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格里德勒在书中描绘了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媒介中的.............
  • 回答
    生活中有些东西,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像是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也常常被我们忽略,直到它们消失,我们才恍然大悟。而有些知识和技能,更是我们 navigate 这个世界的基石,掌握它们,能让我们走得更稳、看得更远。生活中那些“绕不开”的家伙们:想象一下,我们从睁眼的那一刻起,就被一群“家伙”包围着。 .............
  • 回答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有些东西,就像我们看的那些热血动漫里常常出现的,只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里,比如那些变幻莫测的招式,或者主角们那仿佛能拯救世界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但随着接触的越多,我发现现实生活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得多,很多在我看来“动漫专属”的东西,其实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1. 令人拍案叫绝的“必.............
  • 回答
    金庸武侠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和深邃的思想而备受推崇,但在流传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被大众普遍误读的细节和人物。这些误读,有些源于对情节的片面理解,有些源于对人物动机的简单化解读,还有些则是受到改编作品或流行文化的影响。下面就来详细列举一些金庸武侠中常见的误读现象: 1. 郭靖并非“笨”的代.............
  • 回答
    要说《模拟人生》里哪些地方跟现实生活差得远,那可真不少,而且有些还挺让人忍俊不禁的。我玩了这么多年,也观察下来,很多设计明显是为了好玩,而不是为了还原真实。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模拟市民的 情绪系统 啦。他们高兴、伤心、生气、尴尬什么的,表现得那叫一个夸张和直接。现实里,一个人心情不好,可能只是脸上有.............
  • 回答
    对于我们这些每天在格子间里打拼的上班族来说,生活中的很多东西,虽然不起眼,但一旦缺失,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会让人瞬间从“生活得体”跌落到“手忙脚乱”。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琐碎里,却堪称“定海神针”的小物件。一、 身体的“小卫士”:那些默默守护你的细节1. 一支笔、一个笔记本(实.............
  • 回答
    女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嘛?这问题可真有意思,得好好说道说道。不过,与其说是“东西”,我更愿意说是能让她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舒适、更自信、更闪耀的一些“伙伴”或者说是“秘诀”。毕竟,女生嘛,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找到那些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首先,我觉得最基本、最不可或缺的,一定是好的护肤品。这.............
  • 回答
    最近生活里总有些零零碎碎的小事,让人觉得挺烦的。你知道吧,就是那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麻烦,但积累起来就特别消耗精力。比如,每天早上都要为穿什么纠结半天。衣柜里衣服多得像座山,但每次到了要出门的时候,脑子就像被清空了一样,什么搭配都想不出来。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有件挺搭的衣服,却怎么也找不着,最后只能.............
  • 回答
    沙俄在东欧和中亚修筑的堡垒线,以及中国的长城,都是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防御工事,但它们在目的、规模、建造方式、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存在着不少异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力求语言自然,避免AI痕迹。相同之处:首先,我们来谈谈它们的一些共同点。 防御性目的: 这是最核心的共同点。无论是沙俄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