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厦门大学限制游客参观?

回答
厦门大学限制游客参观一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为了更详细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

一、 限制游客参观的背景和原因:

1. 校园安全和秩序维护:
高峰期人流拥挤: 厦门大学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尤其在节假日和旅游旺季,校内游客数量常常爆棚。过多的游客涌入,会对校园正常教学、科研活动造成干扰。学生上课、老师科研、实验室运行等都可能受到影响。
安全隐患: 大量人流不仅增加了校园内的拥挤程度,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如踩踏、物品丢失等。尤其是在一些教学区域、实验室或学生宿舍周边,人流过多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和潜在风险。
破坏校园环境: 游客在校园内的活动,如乱扔垃圾、大声喧哗、随意攀爬等行为,会对校园的绿化、建筑和整体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2. 保障师生学习和生活:
教学科研不受干扰: 大学最核心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过多的游客,特别是那些行为不规范的游客,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课堂氛围以及科研活动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在安静的图书馆、实验室或教室附近,游客的喧哗声会严重干扰师生的专注。
学生生活受影响: 学生宿舍是他们的私人生活空间,大量的游客涌入校园,可能会导致学生宿舍区附近人流过于密集,影响学生的休息和隐私。食堂、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也可能因游客增多而导致学生使用不便。
校园文化传承: 大学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和精神培养的基地。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化,可能冲淡校园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

3. 历史原因和校方管理策略的演变:
开放与管理之间的平衡: 厦门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校方一直在开放与管理之间寻找平衡点。
从“基本开放”到“有限开放”的转变: 早期,厦门大学对游客相对开放,但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校方不得不调整管理策略,从“基本开放”转向“有限开放”,甚至采取预约制、限制入校时间、特定区域限制参观等措施。

二、 限制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1. 常见的限制措施:
预约制度: 要求游客提前在学校官方平台进行预约,凭预约码入校。
限流措施: 在特定时段(如周末、节假日)或高峰期,限制进入校园的总人数。
限制开放区域: 某些教学区、实验室、宿舍区等不对外开放,或者只允许在特定时间段参观。
限制入校时间: 对游客入校的时间段进行规定,避免对教学和学生生活造成过大影响。
加强安保和巡逻: 增加安保人员,对违反规定的游客进行劝导和管理。

2. 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改善校园环境: 有效减少了校园内的拥挤和混乱,提升了校园的整体环境和秩序。
保障师生权益: 为师生提供了更安静、更专注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减少了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干扰。
提升旅游体验(对部分人而言): 对于能够成功预约并进入校园的游客来说,相对较少的人流可以让他们更从容地欣赏校园美景,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
引导理性旅游: 促使游客更理性地规划行程,了解校园的性质,减少随意性的大规模涌入。

消极影响/争议点:
部分游客的不便: 预约制和限流措施给一些临时起意或没有提前规划的游客带来了不便,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如愿参观。
“一票难求”的现象: 在热门时段,预约名额可能很快被抢光,导致一些游客失望而归。
管理成本增加: 校方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维护预约系统、现场管理和安保。
公众的质疑: 一些人认为大学作为公共教育机构,应该更多地向公众开放,限制参观是对公众知情权和学习机会的剥夺。

三、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 理解与尊重: 我们应该理解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首要功能,其核心是教学和科研。师生的权益应该得到优先保障。限制游客参观是校方在维护校园秩序和保障师生权益方面的无奈之举。

2. 寻求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平衡点探索: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开放与管理之间找到一个更优的平衡点。这需要校方不断探索和尝试,例如,优化预约系统,增加预约名额;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放特定区域;或者在非教学时段和区域增加开放时间。
公众教育和引导: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让游客了解大学的性质和规则,引导大家文明参观,共同维护校园秩序和环境。
政府和社会的协同: 在一些旅游热点大学,政府和旅游部门也可以考虑提供辅助性的管理措施,或者引导游客分流到其他同样具有文化价值的地点。
科技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精细化地管理游客流量,提高管理效率。

3. 大学的公共属性: 虽然大学有其特殊性,但其作为公共教育机构,也肩负着科普、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因此,完全封闭或者过度限制也不可取。如何在保障自身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与社会的互动和共享,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4. “人性化”的管理: 在实施限制措施的同时,也应考虑“人性化”的管理。例如,为年长者、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便利通道或优先入校的机会。

总结:

厦门大学限制游客参观是一个典型的“发展的烦恼”,是高校在承担社会责任与维护自身核心功能之间所面临的挑战。校方的限制措施并非意在“排斥”游客,而是为了在快速发展的旅游浪潮中,回归教育的本质,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和学习生活不受严重干扰。公众对此应抱有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同时也期待校方能够不断优化管理策略,在开放与秩序之间找到一个更具智慧和可行性的平衡点,让美丽而充满人文气息的厦门大学,既能成为令人向往的学习殿堂,也能在可控的范围内,与社会分享其独特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厦门的p大人,我来回答一下:

第一,大学的第一目的是教书育人,不是满足所有纳税人的要求。自从有人提出“纳税人”的概念以后,“我是纳税人,我有权xxx"这句话已经被滥用的不成样子了;很多时候用这话的人在我看来跟耍赖的小孩没什么两样。你是纳税人,那学生和学生的家长、老师、学校职工还是纳税人呢,凭什么游客就有侵犯学生安静上课的权利?而且,即使按这个耍赖逻辑,纳税越多话语权是不是越大?学校里还很多学mba的老板呢,哪个游客比得上他们?

所以,至少在上课时间禁止游客进入是合理的。

第二,任何事情请结合现实来看。厦大的游客岂止是多,而且素质普遍极低,在食堂吃饭拥挤插队骂学生,用完餐不端盘子,各种装小清新影响校容我就不吐槽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允许游客进入校园并在校园里用餐,我只能说厦大已经是很大方了。

第三,与社会协商不可行。第一,谁有资格代表“社会”与厦大协商?游客还能选出个代表?第二,学生和游客的利益本身冲突严重,校方肯定首先保护学生,不可能商量出个结果。不象我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的是世界的终归是游客的。

-------------------------------

"学生上课是在教学楼和图书馆,这些地方一般的游客根本就没兴趣进去,谈何吵到你上课?"


同学你真的见过大学里的游客吗?我们自习上课他们都要照相这样你都可以装看不见?

“其实学校并不是你学生的,就好比你买到了上公交车的票,并不代表公交车就是你的,你自己上了公交车,就不希望别人再往里面挤”


在您的这个比喻里,买票=考进该大学。别人往里挤,他买票了么?既然没买,那买票的人是不是有资格共同决定无票入场的人的规矩?更何况没人反对“别人往里挤”,但进来就捣乱影响买票的人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在饭堂设立临时购票窗口,临时购票的人,加收一定数额的搭伙费,至少把国家补贴给学生的数额收回来。”

食堂能有这个目的?给国家创收收回国家补贴?我想您可能有点主次不清了吧。况且,p大就这么做过,最后食堂管理的boss被学生撵下台了,您是否想过这种行为对利益相关者有多大寻租空间?指定每日大批的游客只能去某一个食堂,该食堂拿了国家补贴的同时还给食堂加价?学生给出的理由我在这里不一一列出,请您搜索一下看看为什么学生抵制食堂“创收”的行为。

“而是说,大部分游客和大部分学生一样,都是会根据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见到别人都收餐盘,他一个人腆着脸不收餐盘压力很大的,所以也应该反思是不是环境的问题。

……
即使环境好,制度也完善,也难保所有人都会有严格执行餐盘回收制度,所以食堂设立一定数量的保洁员是必须的,而不是一味地对食客进行道德指责。“


同逻辑推理:一个人做了不好的事情一定是政府、制度、环境有问题。搞笑呢吧?brt烧死人的那货在地狱听到这种话简直乐出了声。

“它是公共资源,不管是大学生还是游客,都只是里面的过客,相煎何太急?”


不好意思,我们不是大学的过客。情感上说,大部分大学生没把自己当大学的过客;理性上说,以后我们要靠大学的名字留学找工作找校友,这个标签会跟我们一辈子。游客呢?呵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