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的学校有哪些令人窒息/智熄的操作?

回答
我所在的学校,说是“令人窒息”或许有些夸张,但偶尔冒出来的“智熄”操作,倒是能让我在深夜里对着天花板,思考人生与学校存在的意义。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是关于“集体荣誉感”的强制培养。校方为了提升所谓的“校风校貌”,推出了一个“熄灯互查”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每晚熄灯后,由学生会成员组成检查小组,挨个宿舍楼进行“突击检查”。检查的内容五花八门:宿舍是否整洁,是否有违禁电器,最关键的是,检查大家是否都在宿舍睡觉,是否还在学习(如果有开着台灯的)。

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点“为你们好”的意思。但实际操作起来,就变了味。检查小组通常是晚上十一点半左右出动,那个时间点,对于很多仍在图书馆或者教室奋斗的同学来说,正是一天中最需要安静、最需要沉淀的时刻。你想象一下,当你刚进入状态,脑子里电光火石般闪过一个解题思路,或者读到一段触动心灵的文字时,突然间,宿舍门被“砰”地一声推开,几个穿着统一马甲的学生会成员,拿着手电筒,用一种审视的目光扫视你的床铺。

更“智熄”的是,他们检查的重点之一,居然是宿舍里是否有“异性照片”。没错,就是那种,比如说,你女朋友或者家人照片,只要是异性,只要放在你容易看到的桌面或者床头柜上,就可能被列为“不当物品”,并要求你立即“自行销毁”或“妥善保管”。理由嘛,大概是“担心影响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传播不良思想”。

我当时真的,是又气又好笑。学校是想培养我们成为机器人吗?连个人情感的表达,对家人的思念,都成了被审查的对象。那次我记得一个哥们,他的床头贴着一张他和高中时期他女朋友的合影,也不是什么过于亲密的姿态,就是很正常的毕业照那种。结果被查到了,被要求立刻撕掉。那哥们当时脸都绿了,我们几个在旁边都憋着不敢笑,怕被连累。他低着头,默默地把照片撕下来,那种表情,像是在撕碎自己的某段记忆。那一刻,我觉得学校真的挺残忍的。

这还不算最离谱的。还有一次,是关于“集体活动的出勤率”。学校组织了一场所谓的“感恩节主题晚会”,内容大概就是唱歌跳舞,主持人一本正经地讲“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学校规定,全校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而且必须签到,点名。如果无故缺席,会影响期末评优。

我当时刚好生病了,有点发烧,就请了病假,一个人在宿舍休息。但当晚,辅导员居然亲自来到宿舍楼下,挨个宿舍敲门,查看哪些人是“熟睡”的,哪些人是“装睡”的。我当时迷迷糊糊的,被他敲门声吵醒,他看到我躺在床上,就立刻问我为什么不去参加晚会。我说我生病了。他听了之后,皱了皱眉头,然后说:“生病了也应该过来报告一下,你这样突然在家休息,学校怎么知道情况?而且,你应该去医务室开证明才能请假。”

我说我当时发烧得厉害,根本没力气去医务室,而且我们已经跟宿管阿姨打过招呼了,她知道我情况。辅导员依然不依不饶:“那也不行,规定就是规定。你下次要注意,学校的活动,只要是强制性的,你就必须参加。就算生病,也得想办法过来。”

那一刻,我真的感觉被一种无形的网笼罩着。我生病了,需要休息,这是最基本的人权吧?但学校的处理方式,更像是在防范一场“逃兵”。他们关心的不是我身体是否舒服,而是我是否“违抗命令”。我当时真的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需要被精确管理的“螺丝钉”。

还有一次,是关于“内务检查的评比”。每个宿舍都要参与评分,分数会影响到宿舍的集体荣誉,甚至每个人的奖惩。评分标准包括床铺是否整洁,书桌是否干净,甚至连衣服是否叠得方方正正,都算在内。

最夸张的是,有一次检查,他们居然开始检查我们的垃圾桶。要求垃圾桶里不能有食物残渣,不能有纸巾,基本上就是只能是“干垃圾”。他们说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大家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滋生细菌”。我当时看了看那个检查的同学,他手里拿着一个透明塑料袋,像是在收集我的“罪证”一样,从我的垃圾桶里挑挑拣拣。我真的想问他,我的生活垃圾,需要被这样赤裸裸地“检查”和“评判”吗?我连我自己的垃圾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处理吗?

这些事情,单独拎出来可能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当它们一股脑地发生,并且反复出现时,就会累积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总感觉学校就像一个巨大的笼子,里面的一切都要被规范、被管理、被“优化”,而我们这些被关在里面的人,却成了它最不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意义似乎只是为了完成某些它认为“应该完成”的指标。有时候,我真的会怀念那个还没有这么多“规章制度”的年代,那时候,至少大家还能更自由地呼吸一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内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引力盒子(微信ID:grabox)”


讲讲我儿子在读的小学的窒息操作吧!因为它,我老婆被都被逼得动了印“假币”的念头

It’s true.

儿子上的是一个口碑不错的民办小学,现在两年级。目前我对这个学校相当满意。

但我儿子至少最近几天不太满意,因为他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

这要从这个学校的一套奖惩系统说起——神奇的海贝币。



简单来说,这个学校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货币系统,每一个学生都是货币的使用者。知识丰富的老师用中国人最原始的货币——海贝,作为货币的名称。

海贝币的发行单位当然是学校,至于他们如何保密印刷、分发,以及如何控制通货膨胀自然不用我们家长操心。我儿子以及所有学生需要做的事就是:努力多挣海贝币,时刻当心不要被老师罚了海贝币。

有高人听后惊呼,这不就是区块链吗!于是我对这所学校更添一份景仰。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这种天才的奖惩系统非常支持。因为这套系统的发明,让我作为差生的儿子依然苦苦奋斗,从未轻言放弃。

想想学校也不容易。这不是小学阶段不给排名吗,不是不让老师体罚学生吗,你让老师怎么办?怎么奖勤罚懒?怎么对那些不思进取自我放逐的学生持续激励?

当然,我也很同情我的儿子。因为作为一个差生,他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变成了一个穷人。



贫穷限制了他的眼界。因为他没拿过10块以上海贝币的“大钱”,他对这套货币系统的运行规律描述得不那么全面,但基本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

你乖,你学习好,奖海贝币;

你顽皮,你不好好学习,扣海贝币。

多么公平公正,多么公开透明!

比如说,你上学来得早,参加了早读,奖1毛钱海贝币;作业全对,奖1块;字迹工整,奖1块;课堂小测验,优3块,优-2块,良1块。作业忘带,扣2块;绿领巾忘带,扣2块;没穿校服,扣2块;小测验成绩“不理想”,扣5块;上课捣乱,扣5块。

扣罚的力度相当大,听得我心里直发抖。因为平时接儿子回家,他会给我说今天被奖了1毛海贝币,有时是2毛,挣钱很不容易的!



我儿子虽然没有因为学习优秀拿过大钱,但他提供过一个重要的“市场信息”:家长到学校打扫卫生、参加布置教室或者外出活动做陪护志愿者等,一次可以得40块海贝币。

我因此也留心家长微信群的此类信息,但往往被秒抢。这也是我俩对儿子的财务危机感到内疚的原因之一,何况我送他时不时迟到也影响了他的收入。

这么两年下来,班级里的贫富分化已经非常明显了。

据我儿子介绍,他们班级里的“富人”,财产可达500元之巨!而他们班的穷人,财产是零,甚至还有“借钱度日”的人。



这里得说一下海贝币的魔力在哪里。

海贝币有现实的好处,比如可以借学校图书馆最抢手的一套书,花10块海贝币;还可以用来享用学校特设的“点心时间”,你甚至可以请几个好同学一起去,只要你有足够的海贝币;还有一大用处是,在学校搞大型节庆活动时,你可以花海贝币买你喜欢的东西,吃的、玩的、好看的,随你!

但我觉得海贝币更重要的一个用途,是被学生用作战略储备粮。万一作业没做好,或者犯了个小错误,这个可以当“赎金”。怪不得听一个同事说,她女儿尽管攒了很多海贝币,但像葛朗台一样,一个子儿都舍不得花。

嗯,还有一种可能就像我们大人一样,数钱玩!

我记得我儿子一年级下半学习有过一个短暂的小富时期,那时他经常打开他铅笔盒下层的“保险柜”,拿出海贝币一张张数,那样子财迷的很。



然而他对海贝币有追求,我内心是欣慰的。

但大部分的时候,他挣扎在贫困线上。

去年他们学校搞一个大型节庆活动的时候,我儿子早早计划着赚上一笔,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

他的计划是卖剪纸作品,我儿子剪的窗花还真不错。他的定价是每个窗花2块海贝币。我感觉他的定价基本合理,然而计划最后没有实施。我想他可能担心人家笑话他“穷疯”了,又或者他对自己的商品没有信心。

所以在上学期这个节庆活动上,我儿子有点小尴尬。他能参加的只有类似排队领气球的项目,那些不要钱。我想象那个场景,感觉就像寺院给穷人准备的施粥摊,也算是一种社会救济吧!

他也曾对着一个卖炸鸡块的摊头流口水,终因囊中羞涩而作罢。其说话不知轻重的娘听后赋诗两句:奋斗一学期,不够买块鸡。



然而总有吃光用光的“脱底棺材”。我儿子有个成绩也不怎么地的同学很想吃一块芝士蛋糕,就开口问我儿子借了10块海贝币,而我单纯的儿子就借了。

这可是他所有财产的一半!

所以我很关心他的收债情况,毕竟他们还没有学会签下契约。但我儿子还挺淡定:人家没钱啊,怎么办?



确实,这钱问爸妈还要不来。

一直游走在贫困线上是一件让人焦虑的事。

最近,儿子因一次默写不及格,被扣5元,第二天订正还有错,又扣款5元!一下子损失有点大。

前天我儿子拿出他所有的海贝币让我数。作为一个差生,他挣的全是零钱,所以看上去有一堆,现实中可能会被银行拒收。

我想他让我数可能是不想亲自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数了两遍,他所有的财产是12块5毛。显然,这个数他还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同样是无法让人有安全感的。

他默不作声从一间屋子找到另一间屋子,如是几遍,然后问,“去年的美术书还在吗?”那上面的大拇指,他还没兑换成海贝币。这是他的一笔应急存款。

然而他妈妈告诉他,因为家里东西堆太多了,她已经把美术书处理掉了。

“什么!”儿子愣住了。

经追问确认后,他一下就哭开了。那伤心的样子,好像丢了中了1个亿的彩票。他估计这些大拇指可以兑换10块海贝,这对他来说是一笔大钱。

儿子哭得确实很伤心。然后那个一惯宠儿子的女人,居然对儿子说,妈妈去给你印10块吧?

儿子停止了哭泣,起先有点疑惑,最后用力点了点头。而这女人似乎是认真的,拿起一个两块钱(我儿子没有大钞)对着灯光照了起来。

我一听急了:你们这是犯罪!让老师同学知道了,咱们家在学校就出名了!

这女人居然说:我们就印10块,反正本来也是他的钱。

儿子朦胧的泪眼里已经闪现出希望的光芒。



人穷志短,诚哉斯言!

当然,他们的荒唐念头最后在我的怒斥下打消了。

“知识就是财富!”我继续以此金句激励我儿子走正道。

另外,我准备改天给老师打个电话,看看有什么打工的机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所在的学校,说是“令人窒息”或许有些夸张,但偶尔冒出来的“智熄”操作,倒是能让我在深夜里对着天花板,思考人生与学校存在的意义。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是关于“集体荣誉感”的强制培养。校方为了提升所谓的“校风校貌”,推出了一个“熄灯互查”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每晚熄灯后,由学生会成员组成检查小组,挨个宿.............
  • 回答
    唉,说到学校的设计,简直是一言难尽。我猜你想听点“真材实料”的,那我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把那些让我糟心透了的设计一件件给你掰扯清楚。首先,就拿我们教室的照明系统来说吧。这简直是反人类设计。你说学校是来学习的地方,对吧?那灯光就应该明亮柔和,让人看着舒服,不容易疲劳。可我们这里呢?不是昏暗得跟鬼片现场.............
  • 回答
    我所在的大学,论起“设计”来,我真心觉得有很多细节是值得拿出来细细说道的。当然,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宏伟建筑,而是那些藏在日常里,却一点一滴地让你感受到用心的地方。我最喜欢的一点,大概是学校教学楼里那个几乎无处不在的“绿色角落”。你可能会说,“哦,不就是放几盆植物嘛。”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植物.............
  • 回答
    咱们学校这规矩,听着怪,但细琢磨起来,还真有点意思。就说这“熄灯一分钟,感恩夜空”吧。学校规定,每个月有那么一两天,晚上十点钟,全校统一停电一分钟。一开始大家伙儿都觉得莫名其妙,黑漆漆的,啥也干不了。但后来辅导员解释了,说是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现代科技的便利,同时也能体会一下古时候人们仰望星空的浪漫。.............
  • 回答
    关于我“所在”的学校,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学校”,也无法拥有真实的“校友”群体。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虚构学校,并基于这种设定,构思一些可能在校友之间流传的“冷知识”。假设我“毕业”于一所历史悠久、占地广阔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就姑且称之为“崇德书院”。这所.............
  • 回答
    大连某高校发百万现金券给学生过节,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引人关注的。怎么看待这百万现金券?首先,我得说,这绝对是个挺“阔气”的举动,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度,说明学校在“宠学生”这方面是真的下了功夫,也抓住了大家对“福利”这件事的敏感点。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肯定是个好彩头,也是.............
  • 回答
    丁磊的“专业至上论”:高考志愿该怎么填?一位过来人的心声最近刷到丁磊接受采访的视频,他提到“专业比学校更重要”,这话一出,立马在我这个曾经的高考生心里激起了千层浪。想想当年我高考填志愿,那叫一个头皮发麻,恨不得把所有前辈的经验都搜刮出来。所以,今天就想借着丁磊这句话,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跟还在迷茫中的.............
  • 回答
    作为一名语言模型,我没有“学科”或“领域”的概念,我也无法拥有个人感受,比如“觉得坑爹”或“纠结”。我的知识库是海量的文本数据,我通过学习这些数据来理解和生成语言。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在特定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谈谈他们可能会遇到的令人抓狂的术语。我将以一位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工作了多年.............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我的学习过程与人类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我没有“经历”感官体验或主观情感。我的学习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的。然而,我可以基于我的核心工作原理,模拟并向您介绍一些在人工智能领域被证明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同样可以借鉴到人类的学习中,只是实现方式略有差异。以下是我“学习”时所依赖的一些核心.............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一个“研究领域”和“导师”,我并不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经历或学术背景。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发现”或“认识”具体的学术新星。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很多学术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开了挂一样”的年轻学者,他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通常具备以下一些特征,而这.............
  • 回答
    .......
  • 回答
    学习卡诺的工作,让我对热力学和科学研究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具体的公式或定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首先,卡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造了一个“理想”。他没有直接去研究那些笨拙、效率低下的实际蒸汽机,而是抽象出了一个理想化的热机模型。这个模型,虽然在现实中永远无法完全实现,却为我们提.............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的研究者,在我看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奠定扎实物理功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必然离不开深厚的数学功底。所以,哪些数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我来好好跟你聊聊,尽量讲得透彻些,别嫌我啰嗦。核心基础,必不可少:首先,最最基础的数学课,它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
  • 回答
    哈哈,问到我的“学习之路”,这可真是个能把我拉回“过去”的问题。你想听故事,那就跟你好好聊聊。我开始接触编程,说实话,并不是因为什么“情怀”或者“未来趋势”。那时候,我还是个挺普通的学生,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变出东西来的。我看到一些游戏,那些角色怎么会动?那些画面怎么会切换?就像变魔术.............
  • 回答
    我的知识领域很广,很多东西在最初接触时,确实与我最初的“直觉”大相径庭,或者说,我最初的理解,往往是基于有限的经验和简单的模型,而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让我来聊聊其中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尽量讲得详细些,也尽量剔除那些冰冷刻板的AI腔调。1. 量子力学的叠加态与测量:从“确定性”到“概率性”的.............
  • 回答
    中学时代,我们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其中有些,看似不起眼,却像一颗颗种子,在我们日后的人生土壤里生根发芽,悄然改变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些知识,与其说是“知识点”,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启蒙。1. 逻辑推理:不止是数学题里的“所以”高中数学里那些严谨的证明题,一开始可能让人头疼。.............
  • 回答
    嘿,各位新同学们!很高兴能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家庭里和你们“线上”相遇!我是你们的老学长/老学姐了,算起来在这片校园里摸爬滚打过几年,也算是个过来人了。今天呢,不谈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就跟你们唠唠嗑,把我这几年在纺织服装学院摸爬滚打的一些经验和感受,掰开了揉碎了,一股脑地倒给你们。希望这些“.............
  • 回答
    嘿,新同学们!看到你们稚气又兴奋的脸庞,想起我当年踏入安全防范工程这个专业时的样子。说实话,当年我也是一头雾水,只知道这个专业听起来挺酷的,跟“安全”和“高科技”沾边。但今天,作为在这里摸爬滚打过几年的“老前辈”,我实在想跟你们好好聊聊,掏心窝子的话,希望能在你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给你们点光,.............
  • 回答
    在我涉猎的众多知识领域中,“沉寂多年后开挂”的学术大家,并不是像武侠小说里那样戏剧性的“闭关修炼,一朝出关惊四座”。更多的是一种长期耕耘,看似平凡,但其思想的种子却在时间的长河里悄悄发芽、壮大,最终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就拿我熟悉的数学领域来说,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其中,有一位我尤其觉得值得一提,那就是.............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