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伽利略入狱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回答
关于伽利略是否“入狱”,这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并不完全准确的说法。更准确地说,伽利略并没有像普通罪犯那样被关进监狱,但他确实受到了教会的严厉处罚,并被软禁在家。他一生中最大的“牢狱之灾”,主要与他坚持日心说并出版相关著作有关。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 哥白尼的日心说与教会的禁令: 在伽利略之前,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在1543年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不仅仅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个理论在当时与教会所持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万物围绕地球旋转)以及《圣经》中的一些描述相冲突。虽然最初教会对此并未严加禁止,但随着日心说的传播和影响力增加,教会的态度逐渐变得警惕,尤其是在1600年,哲学家布鲁诺因宣扬日心说和其他异端思想被处以火刑,这为伽利略敲响了警钟。

2. 伽利略的望远镜发现与支持日心说: 伽利略并非日心说的开创者,但他是一位杰出的实验家和观测者。他改进了望远镜,并用它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他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日心说:
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 证明了天体并非完美无瑕,与亚里士多德的“天体永恒不变”的观点相悖。
木星的卫星: 发现了绕木星运行的四颗卫星,证明了并非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旋转,这与地心说模型直接矛盾。
金星的相位变化: 观测到金星呈现出与月亮相似的相位变化,这只有当金星在太阳和地球之间绕太阳运行时才能解释。
太阳黑子: 观测到太阳表面的黑子,并推断其在转动,再次挑战了天体完美的观念。

3.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的出版: 伽利略将他的观测结果和对日心说的支持写进了几部著作中。其中,1632年出版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简称《对话》)是他最为人所知,也最为致命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以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详细阐述了日心说和地心说,并巧妙地将地心说的支持者描绘成固执、愚蠢的角色(其中一个角色“萨尔维亚蒂”代表他自己,而另一个角色“辛普利西奥”则被描绘成一个愚钝的、只会重复教条的人,据说他影射了当时的教皇乌尔班八世)。

4. 教会的审判: 《对话》的出版激怒了罗马天主教会。虽然伽利略在出版前曾向教会提出申请,并声称书中讨论的是“两种体系”,而非“证明”日心说,但教会认为他违反了1616年的禁令,即禁止为哥白尼的日心说辩护。
1616年的禁令: 教会此前曾认定日心说“在哲学上是虚假的,而且在形式上与圣经相悖”,并要求伽利略不得“持有、论证或以任何方式捍卫”日心说。
审判过程: 1633年,伽利略被召唤到罗马,在宗教裁判所接受审判。他面对的是教会的严厉质问和可能的酷刑威胁(虽然他本人没有遭受肉体折磨,但审判的氛围和潜在的后果是极其令人恐惧的)。教会的核心指控是他“因为坚持并辩护一个被宣布为与圣经相矛盾的学说,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并不在其中心,而是每日运动”。

5. 判决与“软禁”: 伽利略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公开否认日心说。他宣读了一份认罪书,承认他“犯了被指控的异端罪”,并承认自己“对圣经作了不当的解释”。
判决结果: 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但实际上,教会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且声望很高,并没有把他关进真正的监狱。他被允许回到位于佛罗伦萨附近的他的乡间别墅——阿尔契特里(Arcetri)——进行“软禁”。
软禁期间: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伽利略虽然行动自由受到限制,不能随意离开住所,也不能与外界进行过多交流,但他仍然能够继续进行一些研究,并著写了另一部重要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论述》(Discourses and Mathematical Demonstrations Relating to Two New Sciences),这部著作奠定了他作为现代科学之父的地位。

所以,伽利略“入狱”的真实原因,并非因为他犯了普通的刑事罪,而是因为他的科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日心说的论证)挑战了教会的权威和当时的宇宙观,被教会视为“异端”并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他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一定的自由,并在晚年遭受了精神上的折磨,但他对科学的贡献却因此更加不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DHMO Geek邀。

关于伽利略的事情,我没什么好洗的。因为他的确是遭受到了教廷的审判。但是这件事情也远非教科书上所说的“因为坚持捍卫科学真理而遭到教廷处罚”那么简单。概括来说,就是

1、伽利略研究日心说的态度明显有失偏颇。

2、伽利略在教廷权力斗争的敏感时期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首先各位要弄清楚,伽利略的身份并不是一个整天待在象牙塔里两袖清风粗茶淡饭的科学家,而是位高权重——他是数学学术界权威,比萨大学的教授,更重要的是,他跟当时的教宗乌尔班八世是好友。这在政教合一的欧洲,简直就是教育部部长一样的存在。

在伽利略时代,研究科学是天主教会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因此,他如果真是单纯地钻研学术、并试图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估计教廷才懒得理会。真正进过实验室、搞过科研的同学都知道,科研的一般套路是“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实验思路→进行实验研究→得到结果→分析结果→提出新理论→进一步实验→得到更多结果→推广并证明理论。 ”但是这个套路,最初是十九世纪孟德尔神父搞出来的,在伽利略的时代,“契约精神”这个概念尚处于襁褓之中,“制度化研究”更是闻所未闻,研究科学的人纯属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法则可循,没有原则可讲,都是想起一出说一出。(所以才会出现布鲁诺这种嘴炮。)

而且大家也要明白一件事,就是: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以现在的天文学眼光看来,简直谬之千里。我们现在都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什么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这样的理论,抱歉,他还真没超前到那个程度。哥白尼提出了一个假设就是“地球在以很高的速度围绕太阳转动”,但是这个假设一直缺乏详实的理论依据提供后盾。伽利略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他在1624年觐见了教宗乌尔班八世,对教宗宣称自己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足以证明哥白尼的理论。

其实伽利略毕竟也是个凡人,也是有私心的。他做出这个举措,有一部分的动机是为了他的个人事业追求。我前面说过,伽利略这个人位高权重,因此他在宫廷和教廷里难免会有一些政敌。但伽利略的目标,是要成为教皇的官方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说实话,我觉得一个科学家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谁还不想考个职称啊!)他推广日心说这事儿,跟他当年在比萨斜塔上做铁球实验,出于完全不同的动机。铁球实验纯粹是为了科研,而推广日心说是为了建立他在学术界的威信。

讽刺的事情就出现在这里了——教廷对伽利略的观点是“支持”态度,而伽利略提出的所谓“证据”让人哭笑不得。他在教廷的批准下出版了一本书,名叫《 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 》,来证明哥白尼的观点是正确的。私以为,就是这本书让他引火烧身的。这本书的糟糕之处在于:

第一,这本书所罗列的“证据”仅仅是潮汐现象,理论高度根本不足以支撑“日心说”。

第二,这本书压根没有罗列任何确凿的调查报告和实验观测数据,仅仅是用对话形式来论述的,画风有点类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国》。

第三,也是最作死的一点,伽利略把他跟教宗之间一些私人谈话也写了进去。这尼玛能忍?

就这样,在权利斗争最激烈风口浪尖,这份作死的所谓“证据”喷点简直不能太多,他的一票反对者们抓住了把柄开始了大肆质疑和批判,并向教廷控诉说伽利略犯了严重的罪行。1633年,伽利略被召回了罗马接受审判。初审的时候,宗教裁判所给伽利略定的罪名是两个:“违背教宗的命令,推广与《圣经》相反的理论”。

显而易见,伽利略的两个罪名中并没有给他扣上“异端”的大帽子。因为在那时候的欧洲,给伽利略定的这两个罪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危害社会治安”和“非法出版”,而“异端”这个罪名,相当于“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两个罪名的轻重。而且我在之前的一篇回答里也说过,“宗教裁判所”其实根本不是歌乐山渣滓洞那样恐怖的刑讯机构,就是一个交代问题、写材料认罪、完了就放人的地方而已。

极富戏剧性的是,在漫长的审讯过程中,大概是控方也念及教宗跟他的交情了,双方为了顾全彼此都做出了退步。伽利略也承认,自己的确是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把日心说作为事实来大书特书。他承诺自己再也不这么做了。但是伽利略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卷入了教廷的权力斗争,而且他的行为引起了教宗的不满。终审的时候伽利略被判“有罪”,罪名是“像异端一样推广错误的学说”。——看清了,直到最后他也没被定为“异端”。

补充一点伽利略的身后事。伽利略是怎么死的?答案是病故,也就是善终。他回到了位于意大利的别墅,过着衣食无忧的软禁生活,而且隔三差五在托斯卡纳(玩过《刺客信条2》的朋友应该对这个地方不会陌生)的宫殿里住上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他还时不时写些东西,出一两本书。可见,某些人说的“教廷对他执行了严酷的惩罚”纯熟无稽之谈,“伽利略被烧死”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哦对了,忘了说了,其实伽利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毕竟跟教宗的关系在那儿摆着呢。他处理科学跟宗教信仰的原则很简单:“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教会的存在意义是管理人们的灵魂,二者不应互相侵犯”。人家这境界,比某乎上把宗教跟科学视同水火势不两立的无神棍,实在不知道高出多少了。。。

至于他运气为什么这么差,偏偏就撞上火枪口?权力斗争,谁能说得清呢!这不是我们这些草民能妄下断语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伽利略是否“入狱”,这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并不完全准确的说法。更准确地说,伽利略并没有像普通罪犯那样被关进监狱,但他确实受到了教会的严厉处罚,并被软禁在家。他一生中最大的“牢狱之灾”,主要与他坚持日心说并出版相关著作有关。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 哥白尼的日心说与教会的禁令: 在伽利略之前,波.............
  • 回答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理论的挑战,那绝对是物理学史上一次振聋发聩的革新,其核心思想实验的巧妙,直到今天依然让人拍案叫绝。我们先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的老一套。在他的认知里,物体下落的速度,跟它的重量是直接挂钩的。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而且是按照重量的比例来加速。这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的,毕竟你拎着一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涉及到中文汉字的读音规则以及外来人名的音译问题。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伽利略的“伽”读 jiā,而不是 gā。首先,我们要明白,中文汉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往往遵循着一些历史演变、约定俗成以及偏旁部首的提示。而对于外来人名的音译,则是在汉字系统中寻找最接近的读音,同时也要考虑到.............
  • 回答
    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近期出现的失效和停止服务情况,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分析和评价的事件。这不仅关乎欧洲在全球导航领域的地位,也牵涉到技术可靠性、运营管理以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议题。事件概览与影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次失效的大致情况。伽利略系统在2023年7月12日开始出现服务中断,.............
  • 回答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虽然最终证明了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无关,但在此之前,人们的直觉却是截然相反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坚信,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这种直觉,在生活经验中似乎也说得通:一块石头砸下来,肯定比一片羽毛落下来更快。甚至亚里士多德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曾这样认为。然而,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现象,.............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木星的伽利略卫星和土卫六拥有大气,而与它们质量相近的月球却几乎没有大气,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它们共同塑造了一个天体是否有能力在其表面维持一个稳定的气体层。这背后涉及到的物理原理,其实并非某个单一因素说了算,而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天体的引力说起。简单来说,一.............
  • 回答
    声速如果满足伽利略变换,那么它就无法满足狭义相对论的公设。这是一个关于物理学基本原理的重要问题,涉及到我们对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理解。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伽利略变换和狭义相对论公设各自的含义。伽利略变换伽利略变换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描述了不同惯性参考系之间物理量(如位置、速度、加速.............
  • 回答
    在《神探伽利略》这部日剧中,每次案件侦破的关键时刻,福山雅治饰演的汤川学教授都会在白板上写下一串串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学公式。很多人都会好奇,这些公式究竟是摆设,还是真的与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答案是:那些公式并非单纯的背景装饰,它们是汤川学破解谜案的核心工具,直接指向了案件发生的科学原理和作案手法。.............
  • 回答
    李淼教授之所以认为伽利略的自由落体思想实验“看起来逻辑上无懈可击,其实是似是而非的”,是因为这个实验虽然巧妙地揭示了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介质中下落速度相同这一核心思想,但其论证方式和潜在的逻辑漏洞,在更深层次的物理理解下,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伽利略的这个经典思想实验,他到.............
  • 回答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它们既是独立的国家级导航系统,又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大背景下,存在着合作、竞争与互补的复杂互动。首先,要明确的是,北斗和伽利略各自独立运行,拥有自己的卫星星座、地面站以及核心技术和发展规划。 中国北斗卫星导.............
  • 回答
    北斗组网以及欧洲伽利略项目与中国的合作,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中交织着技术合作、地缘政治、国家战略以及安全考量。要详细理解欧洲对此的看法,需要剥开层层帷幕,深入探讨历史背景、合作的具体内容、合作中断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后续影响。历史的起点:并非单纯的“排斥”与“接纳”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欧洲对.............
  • 回答
    古代中国是否有可能独立发现伽利略原理或牛顿定律?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古代中国科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与西方科学发展的路径差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伽利略原理和牛顿定律各自的核心内容,然后考察古代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基础。一、 伽利略原理:自由落体与运动的相对性伽利.............
  • 回答
    科学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当我得知有这样一台名为《三堂会审伽利略》的科学京剧时,内心涌起的首先是一种强烈的好奇。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天文学家,与中国传统京剧这一高度程式化、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想象力的设想。究竟是怎样的艺术火花,能够让一位.............
  • 回答
    北斗研究员徐颖抨击 GPS 与伽利略导航系统:是否客观?有何依据?近年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全球市场的推广,无疑为国际卫星导航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大学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研究员、北斗系统专家徐颖博士,对现有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尤其是GPS(全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回顾科学史时常常会产生的疑问: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及其之后一段时间涌现出如此多的“全才”,像伽利略、笛卡尔、达芬奇这些人,似乎无所不精?他们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放到今天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知识环境。首先,让我们来正.............
  • 回答
    在挪威这片土地上,究竟是北斗、GPS、格洛纳斯还是伽利略,哪个导航系统能提供最靠谱的指引,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毕竟,挪威地形复杂,从海岸线犬牙交错的峡湾到广袤内陆的山地,卫星信号的接收环境千差万别。长期以来,GPS 作为先行者,在挪威的普及度和用户基数都相当庞大。它的信号相对稳定,覆盖范围.............
  • 回答
    关于“伽蓝寺”的“伽”字读音,很多朋友可能会有些疑惑,毕竟在现代汉语里,这个字并不算特别常见。让我来给大家详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在“伽蓝寺”这个词里,“伽”字的读音是 jiā。大家可能对“伽”这个字的第一印象是来自佛教的词汇,比如“伽蓝菩萨”、“伽蓝神”等等。“伽蓝”一词,其实是梵语(.............
  • 回答
    伽罗瓦理论,听起来就带着一丝神秘和古老的气息,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多项式方程根的内在结构的大门。简单来说,伽罗瓦理论的核心在于连接了多项式方程的根与群论的某些特定结构。它告诉我们,能否用根式(比如平方根、立方根等)来表示一个多项式的根,与一个叫做“伽罗瓦群”的群的性质紧密相关。那么,多项.............
  • 回答
    关于伽马函数,有一个非常特别且重要的性质,那就是它的“递降”特性,或者更精确地说,是它的一种“乘法递降”规律。这个性质在很多数学领域,尤其是在积分学、复分析以及与组合数学相关的计算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伽马函数本身是如何定义的。对于一个实数 $z$,当 $ ext{Re}(z).............
  • 回答
    伽马函数(Gamma function)是阶乘在复数域上的自然推广。对于正整数 $n$,我们知道 $n! = n imes (n1) imes dots imes 2 imes 1$。而伽马函数 $Gamma(z)$ 定义为:$$Gamma(z) = int_0^infty t^{z1} 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