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后的东欧是什么样子的?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东欧这片曾经承载着古老帝国荣耀与深刻民族矛盾的土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剧变。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结束,更是一个旧秩序的瓦解与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其复杂性与动荡程度,足以让任何前来探索的人感到目眩神迷。

帝国的崩塌与新国家的诞生:

在战争爆发前,东欧的主体被几个庞大的帝国所统治: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战争的巨大消耗,尤其是俄罗斯革命的爆发,彻底摧毁了这些古老的政权。

俄罗斯帝国: 布尔什维克的崛起,将沙皇政权连根拔起,俄罗斯陷入了残酷的内战。而在这片土地上,一些少数民族民族主义的力量也趁势而起,寻求独立。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纷纷宣告独立,这些新生的国家在夹缝中求生存,充满了理想与挑战。

奥匈帝国: 这个由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斯拉夫人等多个民族组成的联合王国,因其内部民族矛盾的尖锐,在战争中率先瓦解。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了两个独立的国家。而捷克斯洛伐克(由捷克和斯洛伐克人组成)和南斯拉夫王国(由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等组成)则是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诞生的新国家,它们的组建充满了民族主义的激情,但也埋下了日后复杂的族际关系的种子。罗马尼亚则获得了战前承诺的领土扩张,吞并了特兰西瓦尼亚等地区。波兰也收复了在瓜分时期失去的领土,重建了国家。

奥斯曼帝国: 这个横跨欧亚的“西亚病夫”,虽然在中东的势力已被英法瓜分,但在巴尔干地区的残余影响也逐渐消退。土耳其共和国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崛起,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总而言之,一战后的东欧,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拼图游戏。旧的帝国的版图被彻底打碎,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新的、民族性质的国家。然而,这些新国家的边界划分并非总是顺应民族的天然分布,这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民族主义的狂潮与边界的争议:

一战的另一大遗产是民族主义的空前高涨。在战前,许多东欧的民族生活在帝国的统治下,他们的语言、文化和政治权利都受到压制。战争的结束,给了他们实现民族自决的契机。

然而,民族自决并非总是能简单有效地实现。许多地区存在着复杂的民族混居情况,民族边界与政治边界难以清晰划分。例如,波兰的边界如何确定,涉及了大量德意志和乌克兰人口;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苏台德地区,德意志人的比例相当高,这为日后纳粹德国的干涉提供了借口。

新成立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少数民族问题。如何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如何处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成为了各国政府棘手的难题。而一些曾被压迫的民族,也可能在新建立的国家中,成为新的压迫者,民族间的仇恨与隔阂,往往比战争本身更持久。

经济的凋敝与社会的分裂:

战争不仅摧毁了政治秩序,也给东欧带来了沉重的经济打击。基础设施被毁,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通货膨胀肆虐,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大部分东欧国家仍然以农业为主,土地分配不均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战后,一些国家试图进行土地改革,但过程曲折且充满了阻力。

工业基础薄弱: 与西欧相比,东欧的工业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较强。战争进一步削弱了其工业生产能力。

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战后的经济困境,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新生的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可能继续掌握经济命脉,而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则面临着生存的压力。

这种经济上的困境,也为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极端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在渴望变革和稳定的民众中,这些新的政治理念找到了潜在的支持者。

政治动荡与意识形态的博弈:

新成立的国家大多面临着政治体制的不稳定。民主制度的引入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国家经历了频繁的政府更迭、政变和宪政危机。

民主的挑战: 一些国家,如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尝试建立议会民主制,但很快就受到了内外因素的挑战。政治腐败、党派林立、少数民族问题等,都削弱了民主制度的根基。

共产主义的渗透: 在俄国内战的背景下,共产主义思想在东欧的某些地区也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那些工业化程度较高且工人阶级力量较强的地区。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随着经济危机的加剧和政治动荡的持续,右翼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思潮开始抬头。在一些国家,保守的军人集团或民族主义政党掌握了权力,开始了威权统治。

总而言之,一战后的东欧,就像一个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手术的病人,伤痕累累,身体虚弱,却又充满了新生的希望。这片土地上,民族的激情、历史的恩怨、经济的困顿和意识形态的较量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但也极其脆弱的时代。这片土地的未来走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新国家能否有效应对内部的挑战,以及外部力量的介入将如何影响它们的发展轨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东欧的动荡,才刚刚开始显露其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方面有两本书可以看,一本是俯瞰性的《战败者两战之间的革命与暴力》,另一本是以当事人的角度写的《彗星年代》。看过这两本书就不用看我后边说的了。

一战后的中欧和东欧看起来各自不同,但事实上它们有很大的共性。它们的共性在于社会自身的崩溃和解体。而导致社会崩溃和解体的原因也是一样的,那就是战争。这里之所以说是战争导致了社会的解体和崩溃而没有说是战败导致了社会的解体和崩溃,是因为在中欧和东欧战败本身也是旧君主国的社会崩溃和瓦解的结果,是社会本身的崩溃导致了战败而不是战败导致社会崩溃。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自身的社会秩序,生活方式甚至伦理观都崩溃了,才导致战败。战败本身也无法扭转这一过程,所以虽然战争解释了但这些陷入崩溃和混乱的社会里的人却依然没有迎来和平。他们还要以各种个样的方式重新凝结成新的国家,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被践踏,文明被摧毁,红果果的疯狂和暴力越来越支配整个社会。最终的结果就是新的一场世界大战。

在社会崩溃这个问题中欧和东欧也有非常大的一致性。这种社会崩溃就像地震一样,首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所有的参战国前所未有的动员自身的力量。其次是当这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动员耗尽了整个社会的资源、财富和信心的时候。所有的国家都迫切的需要以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结束战争。

一战是一场建立在1870年普法战争经验的基础上的战争。在关键的战场上尽可能快得,集中投入决定性的兵力被看作是赢得战争的关键。但是好几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赢得这样的胜利。俄国是最先孤注一掷的,这就是布鲁西洛夫攻势。1916年俄国集中了全部力量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攻势,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结束战争。而且它取得的巨大成功也确实一度让俄国人相信战争即将结束。可惜当这种希望被鼓动到极点的时候。1916年的冬天来了,战争依然没有结束,于是1917年年初革命爆发了。

俄国的崩溃让中欧盟国喘了一口气,让中欧盟国尤其是德国得以腾出手来在西线发动一场决定性的进攻,这就是皇帝攻势。这次进攻让德国人民也觉得胜利即将到来。但他们等来的是战争里的第四个冬天,于是1918年冬天到来的时候革命爆发了。

如果我们把东欧和中欧看作是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所有这些国家有着高度的相似性。首先是农业产量的下跌。农民上前线,缺乏化肥,政府财政破产让农民开始隐藏粮食。这些情况导致了遍及这些国家的城市的饥饿。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1914年就开始配给粮食,匈牙利作为粮食出口国稍晚一些,1915年也开始了配给。德意志帝国在开始粮食配给之后就越来越精确,到1917年对人民的配给已经精确到了卡路里级别。

1917年有人看到当一匹拉车的马精疲力尽的倒在十字路口的时候,围观的德国市民一拥而上用一切能找到的工具宰杀这匹马,然后争抢马肉,一位打扮体面的女士甚至抢的浑身是血。市民社会所赖以维持的伦理观、社会秩序的基础到这个时候就都已经消融了。

旧帝国自己搞砸了,但旧帝国的体制却决定了在它之外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替代它的势力。在这方面1870年的巴黎是1917年和1918年的欧洲的一个预言。第二帝国自己随着色当的战败崩溃了,但第二帝国已经消灭了任何可以替代它的势力。大部分反对派都是帝国的“官方反对派”,当巴黎餐馆开始供应马肉和老鼠肉的时候,没有任何人知道有什么办法重新恢复社会秩序。

社会已经崩溃,但政治家包括反对派政治家却表现的惊人的无能。人民需要的是事务、休息和和平。但反对派唯一拿手的是民主。在这一对儿矛盾之外是在持续几年的总体战里已经形成了高度的独立性和对社会的管制能力的军队。

于是掌握着名义上的权利的政府、忿忿不平的人民,还有同样忿忿不平的军队。三方就主导了这篇土地的命运。

而且除了这三个主导性的势力之外,还有大君主国本身的崩溃和瓦解。这一点在奥匈帝国体现的最明显。当帝国已经无力向人民提供食物的时候,奥匈帝国把救济人民的权利下放了。其结果就是人们以省份、城市甚至村庄为单位互通有无。钞票已经变成废纸,所以大家以物易物。帝都维也纳甚至把郊区土地分配给市民,把街心花园也开垦成土地,鼓励普通市民去种粮食。因为没有煤,所以维也纳森林成了木柴产地,在两次战争里被砍伐一空。

维也纳人以街为单位甚至以公寓楼为单位互通有无,组织集体食堂,大家竭尽所能寻找食物,然后一起吃饭。这是社会崩溃到以人为单位的状态,然后再重新凝结成家庭、公寓楼、街道的体现。事实上在其他地方只有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俄国和德国都能够大体恢复到战前前的主体部分,而奥匈帝国则彻底崩溃了而已。

但尽管如此在很多地方,比如根据《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合约》应该允许民族自决的俄国西部领土,波兰、波罗的海国家、乌克兰、西乌克兰都出现了新政府和他们的军队。这些军队当中很多是德国扶持下的。但随着德国的崩溃这些国家自己纷纷采取独立行动。而德国原本在这些领土上保持着的一百万军队有得可以撤回本土,还有很多则变成了散兵游勇在这些地方服务于各种势力,进行疯狂的杀戮和劫掠。

所有这些势力博弈的战场就是1917年以后的东欧。在这些国家里俄国的政府首先面对来自军队的挑战,于是克伦斯基选择和彼得格勒的苏维埃合作,向赤卫队分发武器。当军队的挑战被摧毁的时候,赤卫队又消灭了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让大批俄国人逃亡,他们逃亡的主要目的地就是柏林。在柏林这些人通过自己嘴和报纸,把彼得格勒的情况讲给周围的德国人听。他们带来的消息吓坏了一部分人,鼓舞了另一部分人。于是当人民委员会里左翼开始攻击艾伯特的时候,他倒向了军队。借助军队的手打击了斯巴达克团。从这个意义上说1917年俄国的革命和1918年柏林的革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中欧的革命也是东欧的疯狂的军事内战的对照物。

德国和奥地利的革命更多的是维持着表面秩序的革命。1918年柏林两次宣布建立共和国的时候柏林电车还在继续运行。老太太抱着她的猫一起坐电车逃难。在维也纳弗朗茨·魏菲尔投身革命,在环城大道上鼓励人民进攻银行。但他除了过了一把革命的瘾,喝多了酒之外和其他时候没什么区别,他还能去敲阿尔马-辛德勒的门,然后被阿尔马赶走。说明阿尔马这个阶层的维也纳人的正常生活还在继续。

1918年以后东欧的俄国、波兰、乌克兰、波罗的海国家的动荡体现为内战。而德国革命和动荡体现为社会本身的陷于疯狂。在德国社会的基本服务还在运行,除了有轨电车和地铁在继续运行。连柏林新式公寓的投币式煤气暖炉都在继续服务。只要你有钱你还能国的跟过去一样。但另一方面是左翼运动蓬勃发展,工会的强大和他们的武装力量让任何大规模裁员和削减工资都变得艰难。再加上赔款的压力,最终就导致了魏玛共和国破罐破摔的财政,结果就是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

当市民阶级最喜欢的钱变成废纸的时候,当他们看着作为财富的象征、市民伦理的基础的被人扔的满街都是,被像垃圾一样扫走,甚至被人用来烧炉子取暖的时候。十九世纪以来的市民伦理观就崩溃了。这是一个先锋艺术家如鱼得水的时代,也是一个激进意识形态崛起的时代。

先锋艺术和法西斯运动同样可以看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你有才能比如你会画画会写诗会讨论理论,或者你有钱,比如有一座宽敞的公寓,有汽车可以在柏林招摇过市,还有大量的酒。那你可能每天都跟成群结队的艺术家和姑娘一起度过。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家里从厨房到浴室到厕所到处都是人是很正常的。但假如你一无所有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那法西斯运动就是你的选择。在昏暗的小酒馆里,这种酒馆很多事啤酒厂的仓库改的。灰暗的电灯下边,你看到一个在大声叫嚣,你身边的人也跟着呼喊,你也跟着喊,你觉得融入了一个民族大家庭。1923年正是希特勒发动政变的一年。

在维也纳情况更糟糕,这个新国家总人口800万,其中有三百万都在首都。这些人靠什么活着的政府搞不清楚,协约国的观察员也搞不清楚。没有食品没有药,甚至连肥皂都没有。战前的维也纳下层阶级的女性为了晚上有个地方睡觉而从事某些行业就已经不是新鲜事。战争结束之后体面阶层的女性也参与到这个活动里来。随着和平的恢复,奥地利将越来越像一座孤岛,托熊彼特成为财政部长的福,维也纳十五家大银行将只剩下三家。整个市民社会的基本信心都将荡然无存。

在这样的二十年代,整个东欧陷入内战,中欧则陷入低烈度内战。人们响应极端思潮把战败归咎于犹太人。奉命签署停战协定的代表,遇刺的时候,和他一起出行的朋友也受了伤,他跑到村子里求救结果是没有任何人愿意帮他。人已经变成了动物。

每个民族都有同胞被分割在国境线的另一段,德国人有奥地利有苏台德德意志人,匈牙利人被分割给捷克-斯洛伐克。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被亏待了,都觉得自己被《凡尔赛合约》所压迫。这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用武力杂碎了《凡尔赛和约》。通过内战,种族屠杀和人口迁徙,他把崩溃的奥斯曼帝国变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土耳其。这个人就是凯末尔,1923年是他赢得《洛桑合约》的年份。他的胜利教育了所有人,从希特勒到墨索里尼,每个人都明白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是什么了。他们把凯末尔的方案在自己的国家付诸实施的结果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崩溃这种事如果非要发生最那发生的越早就越好,因为时间越早社会的组织度越低。公共服务的社会就越差。1870年被围困的巴黎是第一场近代意义上的社会瓦解。但造成的疯狂和杀戮并不多,因为供暖是奥斯曼男爵时代的新玩意。地铁、电灯还没发明。到1917年的彼得格勒和1918年的柏林和维也纳就不一样了。煤气取暖已经成为生活的标配,电车,地铁、自来水也已经被大部分人习以为常了。这样的社会崩溃了就是灾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东欧这片曾经承载着古老帝国荣耀与深刻民族矛盾的土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剧变。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结束,更是一个旧秩序的瓦解与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其复杂性与动荡程度,足以让任何前来探索的人感到目眩神迷。帝国的崩塌与新国家的诞生:在战争爆发前,东欧的主体被几个庞大的帝国所统治:.............
  • 回答
    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确实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它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工业产值一度超过俄国,是当时欧洲的五大列强之一。然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在东线战场面对俄军的攻势时,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重历史、政治、军事和战略层面的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的强大与内在的.............
  • 回答
    今天的东亚关系,与一战前和二战前相比,可以说是各有相似之处,但更倾向于与二战前呈现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共性。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浮华,触及那些驱动国家行为和地区格局的深层逻辑。一战前东亚:新兴力量的躁动与旧秩序的崩塌一战前的东亚,最鲜明的特征是西方列强的扩张主义与东亚传统帝国(清朝)的.............
  • 回答
    你说的这种画面,在很多经典的日本科幻动画里都挺常见的,比如《宇宙战舰大和号》、《超时空要塞》系列,《机动战士高达》系列里的舰船等等。那种“舰长一声令下,操作员们手指飞舞”的场景,的确充满了科技感和紧张感,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那么,他们在键盘上敲击的,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动画里展示的键盘和控.............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假设”问题,具有相当的探讨价值。如果一战初期德国将重心放在东线俄国,而在西线采取守势,其结果将是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来评估这种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成功或失败因素。德国“施里芬计划”及其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德国在一战初期的既定战.............
  • 回答
    一战后的巡洋舰(及以下舰种)之所以普遍采用了与无畏舰类似的统一主炮和背负式炮塔布局,这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海军设计思想演进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战前和一战期间舰艇设计和海战实践的变革。战前的格局:舰炮林立的时代在一战爆发前,海军舰艇的设计理念与现在大相径庭。.............
  • 回答
    一战后的德国,虽然被凡尔赛条约的镣铐紧锁,却在短暂的动荡后,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重新崛起,最终冲破了束缚它的凡尔赛体系。这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凡尔赛条约的沉重枷锁与德国的屈辱感首先,我们得理解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造成的创伤有多深。战败国德国被剥夺了几乎所有海外殖民地,莱茵兰地.............
  • 回答
    法国在一战后虽然是战胜国,但其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战争的巨大消耗、国内政治经济的困境、国际关系的演变以及自身战略失误等。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一战对法国的毁灭性打击与国内困境: 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法国是战争中最主要的受害者之一。其领土大.............
  • 回答
    一战后法国的颓势和二战后苏联的崛起,这确实是历史上一组引人深思的对比。同样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但两国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一战后的法国:胜利的阴影与失落的荣光法国在一战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堪称“胜利者中的最受伤者”。他们不仅承受了巨额的人员伤亡,.............
  • 回答
    日本自卫队在人员构成和军官培养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与战后德国军队(指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时期)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保留和培养大量军官以便战时迅速扩编”这一点上。然而,要完全将两者划等号则有些简单化,因为两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国家战略以及军队的定位都有显著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并尽量.............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经横跨欧亚大陆、辉煌了六个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像其他战败国那样,悄无声息地走向灭亡,而是迸发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独立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决定了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中东地区的格局。帝国崩塌,黎明前的黑暗1918年10月30日,奥斯曼帝国与协约国签订了《穆德洛.............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军圈德黑”在其视频中声称凡尔赛条约“只”允许一战后的德国海军拥有6艘5万吨级的战舰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直接说结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而且是错得离谱。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海军的限制,其重点在于排水量上限和舰艇数量,而不是像某些人可能误解的那样,设定一个固定的排水量等级并.............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而战后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更是将这个国家推入了深渊。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一场吞噬了人们财富和信心的可怕灾难。首先,战争本身就耗尽了德国的国力。为了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德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借贷和印钞政策。尽管战争初期,政.............
  • 回答
    评价一战后俄国的白卫军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白卫军作为一战后俄国内战中的一支主要军事力量,其行动、意识形态、组成以及最终的失败,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详细评价他们,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白卫军的起源与构成 一战的遗产: 白卫军的出现直接源于一战。随着沙皇俄国在一战中遭受重创,社.............
  • 回答
    一战结束后,德国经济确实一团糟,赔款、巨额债务、战争破坏,再加上国内政治的不稳定,让这个国家喘不过气来。希特勒上台后,他最看重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德国经济重新站起来,并且为他未来的军事扩张打下基础。重振就业:让德国人重新找到工作希特勒上台后,最显著的一个经济政策就是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这可不是修修补补.............
  • 回答
    一战后如何惩罚战败的德国,既能避免其再次挑起战争,又能防止法国一家独大,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的发展证明,凡尔赛条约的设计虽然试图达成这些目标,但最终却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要设想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权衡。核心矛盾与历史教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核心的矛盾: .............
  • 回答
    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英国之所以大力支持,原因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一系列现实的利益考量和战略调整。简单来说,英国当时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的地位和力量,而美国提出的华盛顿会议,正好契合了英国的这些需求。首先,经济上的疲惫与现实的压力是英国支持会议的最直接动因。一场世界大战打下来,.............
  • 回答
    一战的硝烟散去,曾经横跨中欧、影响深远的奥匈帝国也随之瓦解。这个庞大的双元帝国在战败后,根据《圣日耳曼条约》和《特里亚农条约》等一系列和平条约的规定,被肢解成多个主权国家。其中,奥地利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内莱塔尼亚”(Cisleithania),失去了相当一部分的领土,这些土地被划分给了新成立的国家.............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国家经历了深刻的政治变革,原有的君主制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体或新政权。然而,在战后的动荡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仍出现了试图恢复君主制的复辟活动,这些尝试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民族主义情绪。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分析及相关资料推荐: 一、主要复辟活动的背景与表现 1.............
  • 回答
    要详细分析一战后英法根据特定地图对德国进行处置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我需要看到您提到的“地图所示方法”。由于我无法直接看到您脑海中的地图或者您所指的图片,我将根据一战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以及基于不同假设的“处置方法”,来探讨可能的影响。请您描述一下地图上展示的对德国的具体处置方式,例如: 领土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