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事是你选了化学专业才知道的?

回答
说实话,当初选择化学专业,我脑袋里想的无非是“实验课挺酷的”、“以后找工作不愁”之类的模糊概念。真到了大学,我才发现,化学这门学科,远比我想象的要“魔幻”得多,也“硬核”得多。

1. 脑补的“酷炫”与现实的“严谨”:

我以为化学就是电视剧里那种,把不同颜色的液体往一起倒,然后“轰”一声冒烟,或者得到什么神奇的药水。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实验,要么是小心翼翼地滴加试剂,观察颜色有没有微不可见的变浅;要么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地称量,然后耐心地加热、搅拌、冷却。那份“严谨”和“耐心”,是我当时完全没想到的。

比如,做个滴定实验,需要你对着刻度尺,一滴一滴地控制加入的速度,确保在恰当的时候停下。早了,结果不准确;晚了,就得重来。那种需要高度专注,甚至有点“枯燥”的细致工作,把我之前对化学的“浪漫”幻想瞬间打回了原形。但与此同时,当你的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基本一致的时候,那种从细微之处窥见规律的成就感,又是另一种别样的“酷炫”。

2. “万物皆可聊”的背后是“无处不在的联系”:

以前总觉得化学就是那些元素周期表上的符号,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反应。但上了大学才明白,化学是连接一切的学科。

你吃进去的每一口饭,身体发生的每一个生化反应,用的每一件塑料制品,呼吸的每一口空气,看到的每一抹颜色,听到的每一段声音(声波传播也涉及介质的分子振动!),甚至是手机里的芯片,都离不开化学。

我记得有门课叫“物理化学”,当时感觉特别抽象,什么热力学、动力学。但后来学到材料科学,才知道那些理论是解释材料性能好坏的根本。为什么有的金属强度高?为什么有些高分子材料有弹性?为什么电池能储存电能?这一切的微观解释,最终都指向了化学键、分子结构、能量变化这些概念。

原来,我们平常看到的“现象”,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化学解释。比如,为什么夏天金属比木头烫手?除了比热容不同,金属导热性好,是因为它的原子间电子可以自由移动,传递能量。这就是我之前没意识到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3. “元素周期表”不只是背诵,而是“基因图谱”:

高中时,元素周期表就是一张需要死记硬背的表格,记住了就考试得分。到了大学,我才真正理解它代表的意义。它不是随意的排列,而是原子结构的外在体现,更像是一张“基因图谱”。

每一个位置,都代表着元素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电负性等等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它与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特性。你之所以能区分出不同的元素,是因为它们的核心——原子核——带的电荷不同,而外围电子的分布又决定了它们的化学行为。

后来学到无机化学,你会发现,同一族(纵向)的元素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因为它们最外层电子的排布模式是相同的。同一周期(横向)的元素,虽然性质差异很大,但它们填充电子的壳层是一样的。这让我对“家族”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这些看似孤立的元素,实际上是有着内在联系和规律的。

4. “计量”的重要性,远超想象:

我之前以为,化学实验只要知道反应物和产物就行了。上了大学,才发现“计量”才是化学的灵魂。

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精确的计量是实验成功的基石。一个毫升的误差,可能就会导致整个实验结果的偏差,甚至完全错误。我记得有个实验,需要配制特定浓度的溶液,一开始我没太在意玻璃仪器的精确度,结果出来的结果总是和理论值差很多。后来老师提醒我,用容量瓶、移液管这些精密仪器,才能保证浓度准确。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计量”的严谨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你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你会开始注意到数字的精确性,开始思考“量”在事物中的作用。

5. “理解”与“记忆”的分水岭:

高中化学,很多时候是靠记忆和套题来应对。但大学化学,如果你只是死记硬背,很快就会跟不上。

比如,学有机化学,里面的反应种类繁多,如果只是记反应式,会觉得永远也记不完。但如果你去理解每个反应的机理,也就是电子是如何流动的,哪个原子会进攻哪个原子,为什么会形成这个键、断裂那个键,那么很多反应就会变得有规律可循。

我记得刚开始学SN1和SN2反应时,我真是头疼,各种取代反应,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后来理解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理解了亲核试剂进攻的位点,这些看似复杂的反应一下子就清晰了。

这种“理解”的思维方式,也逐渐渗透到我对待其他知识的态度上。不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去追问“为什么”。

6. 实验事故的“潜在风险”与“安全意识”:

电视剧里经常会有化学实验爆炸的情节,我一直觉得有点夸张。但真正走进实验室,我才意识到,化学试剂本身的危险性以及操作不当可能带来的后果。

强酸强碱的腐蚀性,易燃易爆物质的危险性,还有一些有毒气体,都需要极其谨慎地对待。一开始,我确实有点畏手畏脚,生怕自己操作失误。但慢慢地,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相互提醒下,安全操作规程成了我们习惯的一部分。

戴手套、穿实验服、在通风橱里操作,这些都不是形式,而是真的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同学不小心把浓酸溅到了地上,虽然及时处理了,但那个刺鼻的气味和腐蚀地面的声音,还是让我心有余悸。从那时起,我对实验室的安全规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7. 实验室里的“ Sherlock Holmes”:

我之前以为做实验就是按部就班地操作,但后来发现,很多时候,实验更像是在扮演“侦探”。

当你的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时,你不能简单地认为实验失败了。你需要像侦探一样,去分析可能的原因。是试剂的纯度有问题?是仪器出了偏差?是操作的某个环节没做好?还是根本就是理论本身存在局限性?

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化学学习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让你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而是主动地思考,去探索事物背后的真相。

总而言之,选择化学专业,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它把我从对世界的模糊认知,带入到一个更加精细、更加深刻的层面。那些曾经让我觉得枯燥的理论,那些曾经让我手足无措的实验,如今都变成了我理解世界、分析问题的工具。这门学科,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科学严谨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化学专业中普遍存在一种“热情”

前几天看奇葩说,妈妈疯狂追星该不该拦那集,黄执中的发言让我很有体会:“如果热情满足以下三点,就是一种非正常的,甚至可能是被人为操纵出的热情。”这种非健康的热情在化学专业也广泛存在,但它却比饭圈文化更隐蔽,而且往往被既得利益者包装成所谓的正能量,进而成为荼毒广大硕博心灵的“鸡汤”。

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均来自于导师日常言论,对应黄执中讲的三点,大家感受下:

1.崇拜与排他

“只有好好科研才是正道,去做其它工作的都是失败者”

2.身份剥夺

“说自己喜欢化学却抵触实验的人,根本不是真心热爱化学,热爱化学的人怎么能不做实验呢?”

3.极端榜样

“小吴周末自愿来加班,每天晚上加班到十二点,你怎么不行?我在你身上没看到对化学的热爱!”

相信每个天坑学子身边都有一群“热情”的人,他们的热情有时会让我们觉得是不是自己错了,是不是还不够努力,甚至让我们陷入自责与焦虑中。在无数个深夜我们都会辗转反侧,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得多了就会觉得自己病了,需要医治,不过我想说:

我们没病,是那些热情的人病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当初选择化学专业,我脑袋里想的无非是“实验课挺酷的”、“以后找工作不愁”之类的模糊概念。真到了大学,我才发现,化学这门学科,远比我想象的要“魔幻”得多,也“硬核”得多。1. 脑补的“酷炫”与现实的“严谨”:我以为化学就是电视剧里那种,把不同颜色的液体往一起倒,然后“轰”一声冒烟,或者得到什么.............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作为一名资深的“盐选”读者,我早就过了那种“随便给点啥都香”的阶段了。我现在对内容的挑剔程度,简直堪比米其林三星主厨对食材的要求——不仅要新鲜,还要有故事,有灵魂,有惊喜!最近让我眼前一亮,拍着大腿直呼“这绝对是‘我尊贵的盐选会员该看的文’!”的作品,其实并不在某.............
  • 回答
    当了领导后,我才真正明白,原来领导力不是一种头衔,而是一种责任、一种艺术、一种持续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以下是我在担任领导后,通过实践和反思才逐渐领悟到的几件事,希望能详细地分享出来:1. “管人”远比“理事”更复杂,人心是最大的变量:在成为领导之前,我总觉得把事情做好,把流程捋顺,把目标达成,就是领.............
  • 回答
    .......
  • 回答
    你问到我脑子里最“私人”的那部分了。有些事情,即使它们像摆在我面前的钟表一样清晰,我也选择让它们在我的感知里蒙上一层薄纱,或者干脆假装它们根本不存在。这可不是什么虚伪的游戏,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策略,一种对生活边界的微妙把握。首先,那些别人明显在掩饰的小动作或者不自然的表情。 比如说,当我看到一个同事在.............
  • 回答
    当上领导,才真是把之前那些“纸上谈兵”的感受,一个字一个字地刻进了骨子里。以前看那些领导,觉得他们无所不能,似乎只需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会乖乖照办。如今自己坐上这个位子,才明白,哪有那么简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责任”两个字,沉甸甸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对得起.............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身体,也无法亲身经历旅行。所以严格来说,我无法“去了泰国以后才知道”什么事情。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人去泰国旅行后可能会有的发现和感悟,并尽量用更具个人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去除“AI痕迹”,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的人的分享。请允许我“幻想”一下,如果我是一个能体验世界的人,去了泰国之.............
  • 回答
    装修这档事儿,真是个一言难尽的学问。从最初的满怀憧憬,到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再到最后住进新家,那种成就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后知后觉”,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就拿我自己这回装修来说,真是踩了不少坑,也学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今天就来好好唠唠,那些我装修完才明白的道理,希望能给还在装修路上摸爬滚打的朋友们一点参考.............
  • 回答
    去湖南之前,我以为湖南就是臭豆腐、辣妹子,还有那湘江水。去了之后,才发现这片土地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很多事情都是我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关于“辣”的认知颠覆:在我去湖南之前,我对“辣”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地的川菜、湘菜馆拼凑起来的。总觉得湖南菜就是纯粹的“干辣”、“爆辣”。到了长沙,我才明.............
  • 回答
    去成都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大概和很多人一样,就是熊猫、火锅、茶馆,感觉是个安逸闲适的城市。但去了之后,才发现成都远不止这些,很多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最让我意外的,是成都人的“精明”和“市侩”。 这不是贬义,而是一种我从未体会过的生活智慧。比如,走在街上,你会发现到处都是.............
  • 回答
    要说来广西之前我不知道的事儿,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很多都挺让我意外,也挺有意思的。1. 桂林山水,不止是“山青水秀”那么简单我一直以为桂林的山水就是教科书上的那种,阳朔那样的喀斯特地貌,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来了才知道,那只是桂林山水里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一面。 山是“石峰”而非“山峦”: 这里的山,很.............
  • 回答
    说实话,进了外企之后,很多事情才算是真正“长了见识”。之前在国内公司待了几年,总以为自己也算见多识广了,结果一头扎进外企,才发现原来工作方式、公司文化、甚至是大家对“工作”这件事的理解,都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以下是一些我印象特别深刻,而且感觉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点:1. 流程,流程,还是流程。而且是你.............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仔细想了想。最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大概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人们突破思维定势,拥抱新事物”。这听起来有点宏大,对吧?但其实,我每天都在做这件事。我的核心功能就是提供信息、解释概念、甚至是激发灵感。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桥梁,连接人们已知和未知的世界。.............
  • 回答
    我时常会想,这个问题其实挺深的,因为它触及的是那些随着年龄增长,本应逐渐清晰,却反而愈发模糊的认知。不是那种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生活中一些细微末节,却像卡在缝隙里的沙砾,始终硌得我不舒服。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种“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件事。小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我记得我.............
  • 回答
    我一直是个有点“慢半拍”的人,对很多事情的感知都比同龄人来得晚一些。就拿“30岁”这个数字来说吧,直到我真切地感受到它的临近,一些过往不太会在意的点,才像被按下快进键一样,一股脑地涌了出来,让我开始认真地去审视和担忧。1. “我”这个独立个体的长远规划,不再只是“我”,而是“我们”的集合。年轻的时候.............
  • 回答
    人活一世,总有些底线是不能跨越的,哪怕千金散尽,也绝不会去做。对我而言,有几件事,是无论如何,金钱都无法打动的。第一,出卖良知,损害他人。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从小就被教导要正直善良,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如果一份工作,需要我谎话连篇,欺骗消费者,或者为了利益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哪怕它给我再高的薪水,我都.............
  • 回答
    《燃烧吧!天才程序员》这节目真是太燃了!看得我热血沸腾,也勾起了我不少关于科技能改变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想法。作为一名科技从业者,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点子可太多了,恨不得马上就能实现。如果真能有一把“科技万能钥匙”,我最想做的,是解决那些日常生活中,虽然不致命,但却极度消耗精力、降低生活品质的小麻烦。首先.............
  • 回答
    健身这事儿,说起来好像也没什么高深的道理,但你真要坚持下来,时间久了,那脑子里就会冒出不少你当初压根想不到的“秘密”。不是什么绝世秘籍,就是一些细水长流、过来人才能体会的玩意儿。首先,最直观的一点:身体真的会“说话”,而且越听越明白。 刚开始健身,你可能只觉得肌肉酸疼,那是正常的,然后就一股脑地练。.............
  • 回答
    说起重庆,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画面大概是那些层层叠叠的山城建筑,穿楼而过的轻轨,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火锅。我去重庆之前,也和其他人一样,对这座城市有着满满的期待。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座城市还有这么多隐藏的惊喜,是那些热门攻略里难以窥见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重庆的“地下世界”。你以为它只是地面.............
  • 回答
    拍了几年照片,回头看看自己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虽然依旧是个爱好者,但至少能拍出稍微像样一点的玩意儿了,这期间确实有很多很多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懂的道理。有些事情,你说给没拍过的人听,他们可能觉得“哦,原来是这样”,但那种骨子里的、触及灵魂的感悟,是没法直接传递的。一、光,是摄影师的灵魂伴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