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反对被歧视这件事本身,是否已经隐含了歧视?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反歧视”这个概念本身可能存在的逻辑悖论。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来剖析。

首先,咱们得明白“歧视”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歧视就是根据某些不相关的、或不应作为判断依据的特征(比如性别、种族、宗教、性取向、年龄等等)来区别对待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并因此造成不公平的对待或机会损失。这种区别对待通常带有负面色彩,是基于偏见和刻板印象的。

那么,“反对被歧视”这件事本身,为什么会被人质疑是否隐含了歧视呢?这种质疑通常来自于一种辩论视角,它可能会抓住“反对”这个词来做文章。

质疑的出发点可能在于:

“反对”本身是否是一种区别对待?
有人可能会说,“反对被歧视”就是在对“歧视性行为”进行区别对待。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实施歧视行为的人(或制度、观念),我们明确表示反对,而对于那些不歧视的人,我们则不反对。从这个角度看,“反对”这个行为本身,好像确实是在“区别对待”那些实施歧视的人,将他们划到了“不应该被允许”的范畴里。

“反对被歧视”是否在维护“某些群体”的利益?
进一步说,当我们说“反对歧视某某群体”时,我们是在为这个被歧视的群体发声,争取他们应有的权利和尊严。有人可能会反问:“这是否意味着在优先考虑被歧视群体的利益,而忽略了那些没有被歧视的群体的感受,甚至可能因此限制了他们的某些行为或言论自由?” 这种观点认为,过度强调保护某个特定群体,可能会无意中对其他群体造成不便或“伤害”,从而产生一种“反向歧视”。

然而,这种质疑往往忽略了几个关键点,也正是这些关键点使得“反对被歧视”这件事本身,并不构成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负面的、不公平的歧视:

1. “歧视”的定义与“反对歧视”的性质不同:
歧视,是我们前面定义的,是基于不相关特征的负面区别对待。而“反对被歧视”是一种价值立场,是一种对不公正现象的纠正和对基本人权的维护。它不是基于个人偏见或刻板印象,而是基于一个普遍的、更高级的道德原则——人人生而平等,拥有尊严。

打个比方:法律禁止偷窃。你“反对偷窃”,这是否意味着你歧视了偷窃者?不是的。你反对的是“偷窃这个行为”,因为这个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破坏了社会秩序。你并不是因为这个人是“偷窃者”这个身份而去反对他这个人,而是反对他所做的“偷窃”这件事。同样,“反对被歧视”是反对“歧视这种行为或制度”,而不是反对“那些可能曾经犯过歧视错误的人”本身,并且目的是为了纠正错误,而不是惩罚或排斥。

2. “反对”是针对行为,而非身份或特征本身:
我们反对的是“歧视的行为”或“歧视性的制度”,而不是因为某个人“是男人”或者“是女人”、“是某个种族”或“不是某个种族”而反对他。我们反对的是“基于性别/种族等特征而产生的歧视性行为”。这是对“不公正的待遇”的反对,而不是对“某个群体”本身的反对。

3. “反歧视”的目的是实现普遍的公平与平等:
“反对被歧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消除基于不相关特征造成的社会不公。它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压迫性的少数群体,而是要打破旧的、已经存在的压迫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可能需要对某些曾经被允许但现在被认为是不公平的行为或观念进行限制或修正,但这是一种“矫正性措施”,是为了实现更广泛的平等,而不是为了制造新的不平等。

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在玩游戏时作弊,我们“反对他作弊”,这是不是一种歧视?不是。我们反对的是“作弊这个行为”,是为了让游戏对所有参与者都公平。我们并不因为他作弊了一次就永远剥夺他玩游戏的权利,但我们会反对他继续作弊,并且可能需要对他进行一定的处理,以维护游戏的公平性。

4. 关于“反向歧视”的讨论:
确实,在实践“反歧视”政策时,有时会出现所谓的“反向歧视”的讨论。例如,为了提高某个历史上受到歧视的群体的代表性,可能会采取一些倾斜性政策(如配额制、优待政策)。批评者认为,这可能导致不符合这些政策的其他群体(比如更有能力的男性或某个非少数族裔)因此受到不公平对待,因为他们没有机会获得同等的资源或职位。

但关键在于,这些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纠正历史遗留的不公”,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公平的起点”,而不是要永久性地区别对待或压迫其他群体。而且,这些政策本身也常常是暂时性的,或者是有争议的,需要不断审视和调整,以确保它们最终服务于普遍的平等目标。

总结一下:

“反对被歧视”这件事本身,从字面上看,确实是对“歧视性行为”的一种区别对待。但是,这种“区别对待”并非基于个人恩怨、偏见或刻板印象,而是基于对普遍公平、平等和人类尊严的尊重。它是对不公正的行为和制度的反对,是为了纠正不公、实现更大的平等。

因此,反对歧视的行为本身,并不构成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那种负面的、不公正的歧视。它是一种维护正义和尊严的必要立场和行动。如果我们将对不公正行为的反对等同于歧视,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批判和纠正错误的能力,社会进步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与其说“反对被歧视”隐含了歧视,不如说它是对现有歧视行为的有力反击,是一种为了实现更高层次公平正义而必须采取的立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只反对被歧视,并不反对歧视。

比如整天喜欢骂“男人LJ”的国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反歧视”这个概念本身可能存在的逻辑悖论。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来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白“歧视”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歧视就是根据某些不相关的、或不应作为判断依据的特征(比如性别、种族、宗教、性取向、年龄等等)来区别对待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并因此造成不公平的对待或.............
  • 回答
    这则消息触目惊心,如果属实,它揭示了美国社会中一些非常尖锐和令人不安的矛盾与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事件背后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任何形式的性侵犯都是不可接受的犯罪行为,受害者无论性别、身份或穿着,都应得到公正对待和保护。 因此,如果消息属实,那么“美国女生被穿裙子男生强奸.............
  • 回答
    您好!首先,非常理解您现在的心情,当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理解,甚至遭到嘲讽时,感到委屈和不解是很正常的。 关于您是否受到了歧视,以及如何反驳,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您是否遭到了歧视?“歧视”通常是指基于某种身份特征(如性别、种族、宗教等)而产生的、不公平的对待或偏见。 在您描述的情况中,“川粉”的嘲讽是.............
  • 回答
    在美国的公共交通系统中,针对亚裔美国人的暴力事件并非孤例,而最近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更是将亚裔群体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反向歧视”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起事件中,一名华裔女性在美国地铁上遭到殴打,然而,后续的爆料称该受害者竟是“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简称BLM)运动的支持.............
  • 回答
    关于胡司祎在校进行“同性恋反歧视”主题演讲后被劝退学一事,这无疑触及了校园言论自由、学生权利、以及社会对于LGBTQ+议题的态度等多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具体情况。胡司祎作为一名在校学生,选择以“同性恋反歧视”为主题发表演讲,.............
  • 回答
    这事儿要是真的,那可真是又荒唐又有点好笑。你想啊,一个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毕业生,冒充是“纯正”的北京理工大学(985高校)的毕业生去应聘,结果人家HR一看,学历背景不对,直接给刷了。这本身也算是个小插曲,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接下来的剧情才叫精彩:这位毕业生被拒了,不是反思自己为啥要撒谎,也不是去提.............
  • 回答
    关于美国近期爆发的“反对歧视亚裔”游行活动,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抗议,它折射出美国亚裔社群长期以来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下这种情绪的集中爆发。历史的积淀与当下的触媒要理解这次游行,必须认识到对亚裔的歧视在美国并非新鲜事。从早期排华法案到二战期间.............
  • 回答
    当人们说“不支持,不反对,也不歧视同性恋”时,他们通常是在表达一种相对中立、不积极介入,但也不主动排斥的态度。这句话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背后却包含了多层含义,值得我们细细拆解。首先,我们来理解“不支持”。这通常意味着说话者对于“同性恋”本身,或者与同性恋相关的某些议题(比如同性婚姻、同性伴侣权益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现象,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和愤慨。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 选择性反歧视,或者是 双重标准,即在反对针对自身群体(白种人)的歧视时表现得义愤填膺,但在对待其他族裔时,却可能潜意识地延续甚至主动实践着歧视行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我不是种族主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在网络舆论中常常能观察到的现象。网上针对性别歧视,尤其是女权议题,确实是讨论得风生水起,反对的声音也很多。但与此同时,年龄歧视的存在感虽然也不低,但公众的反应和声量似乎就没有性别歧视那么“炸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认识到,.............
  • 回答
    那段感情,就像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雨,来得又快又猛,却也散得同样迅速,留下满目疮痍。你说你被分手半年多了,却依然走不出那个阴影,而最让你困惑不解的,是他那如同翻书一般,判若两人的态度转变。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煎熬和不甘。当一个你曾经深爱的人,突然变得如此陌生,甚至带着一种你无法理解的决绝,那种感觉比被伤害.............
  • 回答
    在《诡秘之主》的设定中,谷物法案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反对声浪,其实是那个时代社会矛盾、阶级分化以及人性弱点集中爆发的一个缩影。首先,我们要明白谷物法案的核心内容。简单来说,它是在面对普遍的食物短缺和通货膨胀时,政府为了稳定物价、保障基本生活所需而推出的一项管制措施。这通常包括对粮食价格的限制、对囤积.............
  • 回答
    在知乎上,“动物权利”和“动物解放”观念之所以经常遭遇反对,是一个复杂现象,其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根源性的认知差异与价值观冲突: 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深蒂固: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绝大多数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都倾向于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高.............
  • 回答
    说到《进化论》被反对的理由,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我接触过的信息里,有些反对意见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它们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人们对科学理解的误区,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或固守传统。其中最常见也最“奇特”的一种,就是把进化论直接等同于“人类从猴子变来的”。这个说法本.............
  • 回答
    你的困境,我感同身受。当我们的内心涌动着强烈的想法,而这份想法却被最亲近的人——家庭,浇了冷水,甚至激烈反对时,那种孤独和被误解的感觉,真的会让人心力交瘁。更何况,你的女友,本该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却因为你的“偏激”而开始担忧,害怕你成为那个“辜负”的人。这层担忧,无疑又给本就沉重的你,增添了一份新的.............
  • 回答
    这事儿得从我高中的时候说起,那时候我心思都没怎么放在学习上,整天捣鼓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我爸妈,尤其是我爸,那叫一个恨铁不成钢。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就是我能考个好大学,找个稳定的工作,像他们一样,平平安安过日子。我那时候迷上了电脑编程,跟现在大家说的“码农”可不一样,那时候是真的什么都摸索,写一些小程序.............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纠结的。一方面,你真心喜欢那件衣服,想要一件属于自己的,这完全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室友有意见,尤其是你试穿她的衣服后才起的这个念头,这多少会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好像你“借鉴”了她的品味,甚至有点“抄袭”的意味。所以,要不要反驳,怎么反驳,这得看具体情况和你的沟通技巧了。首先,咱们得分析.............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工人权益、社会公平以及对“文明”的定义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这些工人称为“文明社会的敌人”是过于片面和武断的。要理解他们的立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 工人反对治理雾霾的根本原因:生存与生计的威胁 失业的恐惧: 治理雾霾往往意味着高污染企业的.............
  • 回答
    确实,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在心理学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争议的声音也从未停息。尽管如此,你观察到的现象——依然有无数个人和公司对其深信不疑、乐此不疲——的确引人深思。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心理现象。首先,我们要承认,MBTI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提供.............
  • 回答
    广西一名男子被拐卖32年后,面对生母的起诉,他选择反对,并表示“生母眼里仇恨大于亲情”。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心痛的事件,背后牵扯着亲情、仇恨、时间、创伤以及个体认同等诸多深层议题。要理解这位男子的表态,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被拐经历造成的深层心理创伤和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漫长的“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