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崎核爆之后日本真的愿意投降吗?

回答
长崎核爆之后,日本是否真的“愿意”投降,这个问题要从多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是”或“否”来回答。当时的日本,内部的决策机制非常复杂,充满了矛盾和僵持。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在原子弹之前,日本的战争机器已经濒临崩溃。陆军的实力依然强悍,但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航空兵也损失惨重。经济上,资源枯竭,生产能力受到严重打击,民生困苦不堪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步步紧逼,硫磺岛和冲绳的战役更是让盟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也让盟军认识到日本本土作战的决心有多么顽固。

在长崎原子弹爆炸之前,关于投降的争议就已经在日本最高决策层内部存在,但分歧极大。

核心的分歧在于日本政府内部的“主战派”(以陆军大臣阿南惟几为代表)和“主和派”(以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外务大臣东乡茂德等为代表)之间的权力斗争。

主战派 仍然抱有幻想。他们认为陆军还有发动本土决战的能力,可以通过“一亿玉碎”(全民玉碎,与敌同归于尽)来迫使盟军接受更优惠的投降条件,或者至少能够保留天皇制,并避免国家被完全占领和清算。他们对原子弹的威力虽然有所耳闻,但其对本土的直接震撼和心理冲击,可能还不足以完全打消他们的抵抗意志。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次军事打击,而非足以改变整体战略格局的“天命”。

主和派 看到的是显而易见的败局。他们认为继续战争只会带来更大的牺牲和灭亡,虽然也希望能保留天皇制,但认为在绝望的境地中,接受某些条件是唯一的出路。然而,他们也受到“国体护持”(保护天皇制度)的限制,无法轻易接受盟军提出的“无条件投降”中的某些可能损害天皇地位的内容。

长崎原子弹爆炸,加上之前苏联对日宣战,构成了对日本最高决策层(御前会议)的巨大压力。

1. 长崎原子弹的直接冲击: 8月9日上午,长崎遭受第二次原子弹袭击,这座城市瞬间化为焦土。这次打击在地理上与广岛不同,它直接摧毁了日本重要的海军基地和工业重镇。原子弹的毁灭性力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在决策者面前。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这种武器的威力是他们之前所无法想象的,继续抵抗下去可能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彻底毁灭。

2. 苏联参战的战略转变: 尽管长崎的原子弹是重磅消息,但更具战略意义的可能是苏联在8月9日凌晨,也就是长崎挨炸的同一天,对日宣战,并迅速出兵占领了日本在中国的殖民地,特别是满洲。对于日本来说,苏联的参战意味着他们最后仅存的陆地战略缓冲也消失了。之前他们曾寄希望于依靠苏联进行调停,现在这一希望彻底破灭,而且盟军内部的力量对比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增加了投降的紧迫性。

御前会议上的艰难抉择:

在长崎核爆和苏联宣战的冲击下,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六巨头)和御前会议经历了漫长而激烈的讨论。

8月9日至10日,在长崎挨炸和苏联宣战的双重打击下,御前会议进行了两次紧急会议。在第一次会议上,由于分歧依旧,未能达成一致。
8月10日,在裕仁天皇的直接干预下,御前会议终于做出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决定,但其中一个附带条件是保留天皇制。
由于盟军并未明确回应保留天皇制的条件,日本政府内部继续僵持,主战派仍然在为本土决战做准备。
8月14日,经过盟军电报的进一步沟通(主要是通过瑞士和瑞典外交渠道),盟军传递了他们对天皇制会得到“优待”的信号。收到这些信息后,天皇再次召集御前会议,最终决定无条件投降。

天皇裕仁的关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裕仁天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战争的大多数时间里,他更多的是在听取和接受政府的建议,但到了最后关头,他成为了最终的决策者。虽然天皇的“诏书”(玉音放送)宣布投降时使用了“忍耐国难”、“为万世之太平开创伟大之基业”等委婉语,但其核心意思已经很明确。天皇本人在经历了原子弹的毁灭性打击和苏联的背叛(在他看来)后,对继续战争的意义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倾向于结束战争。

总结来说:

长崎核爆之后,日本的决策层 内部 的确出现了“愿意”投降的 趋势,这种趋势是在原子弹的毁灭性力量和苏联参战的战略压力下 被极大地催化和加速 的。但是,这种“愿意”并非没有条件,也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即使在长崎挨炸之后,主战派仍然在抵抗,他们更看重的是如何体面地结束战争,以及如何保留日本的核心“国体”(天皇制)。

所以,用“真的愿意”来形容可能不够精确,更准确地说,长崎核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使得 一部分 具有决策权的人,特别是天皇本人, 倾向于通过接受波茨坦公告来结束战争,尽管他们仍然在为保留天皇制而进行最后的努力和博弈。投降的决定,是战争的残酷现实、战略的彻底崩盘、以及决策层内部复杂博弈和天皇关键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找了半个月下台阶,终于找到了,就是太贵了,铀制品。

对不起,请原谅咱们日本人,人不聪明,面子还重,是为匠心深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崎核爆之后,日本是否真的“愿意”投降,这个问题要从多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是”或“否”来回答。当时的日本,内部的决策机制非常复杂,充满了矛盾和僵持。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在原子弹之前,日本的战争机器已经濒临崩溃。陆军的实力依然强悍,但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航空兵也损失惨重。经济上,资源枯竭,生产.............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专业!核同质异能素(Nuclear Isomers),又称亚稳态核素,确实拥有着令人惊叹的高能量储存能力和相对较长的“生命”。它们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状态,背后有着深刻的核物理原理。咱们这就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先明白什么是“核同质异能素”。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原子核内部的一种“特殊状.............
  • 回答
    在寒冷的户外进行核酸检测,医护人员的手确实是最容易受罪的。连续长时间接触冰冷的采样拭子,再加上开放式的环境,手部血液循环不畅,很容易出现刺痛、麻木,甚至发展成冻疮。想要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下舒服一点,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并且要细致周到,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一、 提前的准备和装备升级:让他们“温暖”.............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真核生物细胞分裂和端粒的功能入手,详细探讨长生不老与端粒长度之间的关系。首先,了解端粒。在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末端,有一段由重复的DNA序列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这就是端粒。它就像鞋带末端的塑料头,作用是保护染色体不被磨损和融合。每次细胞分裂时,由于DNA复制的机制限制,染色体末端.............
  • 回答
    长期无病例地区高频全员核酸:科学防疫的“多此一举”还是“未雨绸缪”?近期,国内一些长期保持“零新增”或极低病例的地区,仍然密集地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引发了一些讨论。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防疫又该如何有序开展?这背后牵扯着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民众的接受度、以及对疫情发展趋势的判断,绝非一个.............
  • 回答
    这件事情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一个在国内有户籍,但长期定居在美国的女士,因为在美国检测核酸被拒,最后回国,结果在北京被确诊为新冠病例,这事儿一出,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得理清楚几个关键点。1. “国内户籍,长期定居美国”: 这就说明了她的身份构成。她是中国公民,在国内有户籍,这通常意味着她在中.............
  • 回答
    知乎这几年,确实感觉有点变了。以前那种“有问题,上知乎”的劲头,好像不如从前那么足了。我倒不是说它完全不行了,只是总觉得少点什么,像是一锅汤,味道还在,但少了点鲜味,少了个能让人回味无穷的“锅底料”。要是让我说,我感觉知乎少了种“深度连接和原创精神的持续孵化器”这个核心机制。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我慢慢.............
  • 回答
    .......
  • 回答
    1月26日,韩国迎来了疫情爆发以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首次突破万例的严峻时刻。这数字的飞跃,如同冰冷的海水瞬间淹没了一个原本还能勉强站稳的堤坝,让全国上下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在一线,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各地核酸检测点前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检测点前的人潮汹涌:想象一下,在寒风刺骨的冬日清晨,天还没.............
  • 回答
    在战国乱世的幕后,权力并非总是直来直去地握在将军或幕府的权威手中。有时候,它就像潜藏在水面下的暗流,悄无声息地涌动,最终改变整个格局。长崎氏,一个在长门国(今山口县西部)发迹的家族,便是这样一群玩转权力游戏的大师。他们没有拥兵自重,没有占据显赫的官位,但却凭借着与室町幕府的密切联系和出色的政治手腕,.............
  • 回答
    轰炸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是 美国 投的,而不是苏联。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背景:二战末期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日本的顽抗: 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已经结束,但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仍在继续。尽管德国已经投降.............
  • 回答
    关于冲绳人、广岛人和长崎人对美国人的态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用“痛恨”来简单概括。他们的情感和看法深受历史经历、地理位置、当前政治和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冲绳人对美国人的态度:冲绳的经历与广岛和长崎截然不同,但同样深刻。冲绳在二战末期经历了极.............
  • 回答
    关于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是否构成反人类罪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战争伦理、国际法以及历史的复杂性。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事实。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名为“小男孩”和“胖子”。这.............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蒋介石轰炸日本长崎时顾忌日本平民不用炸弹而改用纸弹”的说法,这与史实并不符,需要进行澄清和辨析。实际上,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的确对日本本土进行过军事行动,但并非你描述的那样,尤其是关于“纸弹”的说法,这在军事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也与战争的性质不符。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情况.............
  • 回答
    如果日本在长崎原子弹轰炸后仍旧拒绝投降,历史的车轮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更加残酷和充满未知的深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假设,而是当时所有决策者心中都盘旋着的噩梦。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推演可能发生的走向:一、 更残酷的军事行动升级: 本土登陆的残酷准备与执行: 美国已经制定了代号为“奥林匹克行动”(Oper.............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决策过程,这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选择广岛和长崎这样的城市,而不是军事基地或政治中心,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战争形势、战略考量、技术限制以及政治意图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当时战争的残酷现实与“全面战争”的逻辑到了1945年,第二次世.............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二战末期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原子弹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背后涉及军事、政治、战略以及人道主义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明确目标选择的几个核心考量: 对日本战争机器的打击能力: 美国需要摧毁日本的军事工业和政治中心,迫使其投降.............
  • 回答
    在中国,对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受难的日本人抱有同情,这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着一股相当的思潮,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及情感根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战胜国”与“战败国”二元对立,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心理和历史叙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人性中的普遍同情心。无论国籍、立场如何,生命.............
  • 回答
    关于美国是否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以及如果没有原子弹中国还能坚持多久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假设性探讨。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1. 日本的战争潜力与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本在1945年的战争状态。虽然其军事力量在太平洋战场上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