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传统工科真的一无是处吗?

回答
“读传统工科真的就一无是处吗?”

这个问题,我大概听到过不下百遍。尤其是在大学毕业季,看着那些手握着“天坑”专业的同学,在就业市场里小心翼翼地摸爬滚打,或者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关于“高薪”、“前沿”的热门话题,这种疑虑,怕是不少人心里都曾闪过。

咱们得承认,站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快的时代,像机械、土木、材料、采矿这些被冠以“传统”标签的工科,确实不像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那么光鲜亮丽,那么容易让人产生“站在风口上”的幻觉。媒体的报道,社会的潮流,似乎都在不断地指向新的技术领域,而对那些“老派”的工科,则常常用“夕阳产业”、“饱和”、“低薪”等词汇来概括。

但说“一无是处”?这就有点绝对了,甚至可以说是偏颇了。

1.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永恒的真理。

你想想,互联网、AI,这些光鲜亮丽的东西,它们跑在什么上面?是服务器、是芯片、是网络设备,它们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需要高效的散热系统,需要精确的信号传输。而这些,哪一样离得开传统工科的基石?

机械工程,它不仅仅是造汽车、造飞机,更是精密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的灵魂。没有精密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我们怎么生产出高性能的芯片?怎么制造出可靠的机器人?那些你每天使用的电子产品,从手机到电脑,背后的制造设备,很多都是机械工程师的杰作。
土木工程,你现在住的房子,你每天走的桥,你使用的地铁,这些都是土木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尽管“基建狂魔”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土,但想想没有扎实的土木工程,我们的城市就无法运转,我们的生活就会停滞。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土木工程依然有着巨大的需求,尤其是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建设等新兴领域,对传统土木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更是必不可少。
材料科学与工程,这是一个更底层、更基础的学科。你穿的衣服、你吃的食物的包装、你使用的各种设备,它们都离不开材料。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材料、航空航天领域的轻质高强合金、电子产品中的半导体材料……这些“前沿”的突破,往往就卡在材料的瓶颈上。传统材料工程的扎实功底,是支撑这些新材料研究的基石。
采矿工程,虽然听起来有些“老旧”,但能源是现代社会运行的血液。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未来锂、稀土等关键矿产资源,它们的开采、提炼、运输,都需要采矿工程师来完成。而且,随着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如何安全、高效、环保地开采矿产,是这个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这些学科,它们解决的是最根本、最实在的问题。它们是工业的“骨骼”和“血肉”,没有它们,就没有现代工业,也就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高科技”。

2. 传统工科的“内功”才是最扎实的。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传统工科“没前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们不像互联网那样,产品迭代快,概念更新奇,涨薪消息满天飞。传统工科的进步,往往是“十年磨一剑”,是螺旋上升的,是渐进式的。

读传统工科,你学到的是一套非常严谨的科学思维、工程方法和数学工具。这些“内功”极其扎实,而且具有高度的通用性。

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教育的核心在于训练你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需要严谨的逻辑分析、系统性的思考和细致的步骤执行。这种能力,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是核心竞争力。
数学和物理的深度理解:传统工科对数学和物理的要求非常高。你对这些基础学科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理解更复杂的工程原理,也越容易跨领域学习新的技术。
实践动手能力:实验室的训练,课程设计,实习项目,这些都让你在动手操作中学习。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是纸上谈兵无法比拟的。
工程伦理和责任感:工程项目往往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环境,所以工程教育非常强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这是一种长期的、深植于心的素质。

这些“内功”,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也难以被轻易替代。在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那些只会追逐最新潮流的人,往往容易被淘汰。而拥有扎实基础和强大学习能力的人,才能在风口过去后,依然屹立不倒,甚至能够开创新的方向。

3. 融合创新,才是王道。

“传统”并不意味着“僵化”。恰恰相反,传统工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和“新兴”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价值。

工业4.0和智能制造:这背后是机械、电气、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你需要懂机械的原理,才能设计出更高效的自动化生产线;你需要懂控制理论,才能实现智能化的生产调度。
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工艺,这些都离不开机械、材料、电气等传统工科的知识。
生物医药工程:很多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需要机械、电子、材料等多方面的工程技术支持。
人工智能在工程领域的应用:AI可以优化材料设计、预测设备故障、优化生产流程,但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原有工程系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很多时候,你听到“某某岗位稀缺”,往往是因为缺少能够打通不同学科、融合不同技术的人才。而一个有传统工科扎实基础的人,如果再愿意拥抱新知识,学习一些编程、数据分析、AI相关的技能,他的竞争力会非常强。你可能无法成为最顶尖的AI算法工程师,但你绝对可以是那个懂得如何将AI应用于机械制造,让生产线更智能的“懂行人”。

4. 就业并非“一无是处”,只是路径更曲折。

说传统工科就业难,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就业路径可能不像互联网行业那么直接和单一,需要更多的挖掘和转型。

国企和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往往是传统工科毕业生重要的去向。虽然薪资涨幅可能不如互联网,但工作稳定,福利有保障,而且能够接触到大型的工程项目,积累宝贵的经验。
制造业升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其升级转型对各类工程师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尤其是那些拥有核心技术、能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工程师,依然非常吃香。
新兴领域:就像前面提到的,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对传统工科的需求非常旺盛。
自主创业和转型:很多有想法的传统工科毕业生,会选择将自己的工程知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走上创业之路,或者通过学习转行到更符合自己兴趣的领域。

问题不在于“一无是处”,而在于是否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是否愿意在基础领域深耕,是否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融合。

所以,读传统工科,到底有没有用?

我的答案是:绝对有用,而且基础至关重要。

它赋予你的,是深刻的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的逻辑以及面对复杂挑战的勇气。它可能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也不会让你站在聚光灯下,但它会让你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人,一个能够将想法落地、将蓝图变成现实的人。

如果你现在正身处传统工科,不必妄自菲薄。你的价值,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显现,需要你用更扎实的功底去证明。如果你正在考虑专业选择,请不要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而是去思考,什么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能够长久支撑起一切的基石。

“一无是处”?这四个字,恐怕是给那些不愿学习、不愿思考、不愿坚持的人准备的,而不是给那些在基础科学和工程领域默默耕耘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大家工科的打开方式错了。

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工科,本质是为工业化服务,批量生产工业所需的劳动力。

所以工科人的工具属性极强,既然是工具就无法逃出被资本家使用的命运。

所以资本家会不断规训工科人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

甚至很多工科学生都认同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如果你认同技术手段论,真的不适合读工科,赶紧转行,赶紧去做业务。

工科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一家之言)

技术就是目的,是创造,是艺术,打造完美的技术本身就是终极追求,不为任何其他目的服务。

技术人追求的是一种名为“酷”的表现力,和断臂维纳斯一样的美,和雷雨一样的戏剧张力。和唱跳rap篮球一样有吸引力。

稚晖君就是最好的例子,是工科人技术人最美的样子。把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视作艺术品。

看到树脂,那不只是树脂,里面住着一位大卫(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你要用机械加工把它释放出来。

看到pcb板,那不只是板子,而是油画的画布,要像达芬奇一样在上面画出最美的线路。

而学工科的目的也不再是就业,而是创造,然后用视频把它表现出来。

唯有这样,你便不会再觉得学工科一无是处,而是你自我升华的必由之路。


想到一个更好的类比,那就是木工,古代有皇帝朱由校酷爱木工,现代也有很多领导人是木工爱好者。他们学习木工并不是为资本家制造任何产品,而是当作一种陶冶情操的艺术。

user avatar

真的。(刨去计算机)工科真的一无是处。

学工科的只有两种人:

0.穷人家的孩子被忽悠了学工科,出来几乎就是乞丐。

1.富人家的孩子去工科体验生活去了,或者真是想用一辈子玩玩看能不能为国家工业界或科研界贡献力量的。出来以后各种包装自己,不愁吃不愁穿。

言简意赅。

user avatar

你知道法学生都是拿体制内的工作当保底的吗?

同样岗位的职位,法学大概1比10,工科至少1比150,国家从职位上就直接不让你工科报考,赤裸裸地歧视你,打你的脸,有什么办法?

你知道现在为什么这么多工科学校搞什么招生改革,搞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是为了引你们进坑,不然连招生都困难。

在校生的意见基本不用听,多听听毕业几年的人怎么评价的,多看看各个专业毕业几年后的大致出路,好与不好一目了然。

user avatar

不知道为什么,知乎上的985工科收入居然还没有我认识的二本生化环材高。

虽然我认识那些二本天坑专业学生收入也不高,但跟知乎标准一比,居然都成了壬上壬了。

所以事实和知乎总有一个是错的,或者数学错了。

user avatar

处不处不重要,读工科能学一门技术傍身最重要。只要有了技术,大把的工厂都抢着要你们。只要你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学技术,以后也有大把的女孩子会主动喜欢你。

是不是,你看5000多的工作随便找:

一万多的也有:(“师傅”这两个字体现了企业对他的尊重。)

大把的工作啊!2W多啊!(不要看招聘事项,虽然挂这个货车司机的名号,但是进去一定是做机械的工作。)

2.5W以上的,怎么没了?不要怕一定是隐藏起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传统工科真的就一无是处吗?”这个问题,我大概听到过不下百遍。尤其是在大学毕业季,看着那些手握着“天坑”专业的同学,在就业市场里小心翼翼地摸爬滚打,或者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关于“高薪”、“前沿”的热门话题,这种疑虑,怕是不少人心里都曾闪过。咱们得承认,站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快的时代,像机械.............
  • 回答
    中华文化,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继承并发扬这份宝贵的遗产,于我们华夏的孩子们而言,阅读古籍便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古籍浩如烟海,如何抉择,才能让孩子们在汲取智慧的同时,不至于望而却步?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的古籍都适合年幼的孩子。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相声这门艺术背后一些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你观察得相当仔细,确实,在一些传统的相声段子里,我们会听到演员故意把“百”(bai)字读成“bo”。这可不是随便乱读,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我们要明白,相声是一门强调“说学逗唱”的语言艺术,而“说”是基础中的基础。 传统的相声演员,尤.............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读《郭嘉传》或者关于郭嘉的记载,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完美”的谋士,智计无双,洞察人心,而且对曹操忠心耿耿。确实,在正史里,郭嘉留下的形象是光彩夺目的,几乎找不到明显的“黑点”。那么,为什么在一些读者,尤其是在网络上,会出现“黑”郭嘉的现象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
  • 回答
    关于苹果的iMessage服务是否能读取用户对话内容,以及端到端加密是否可能被破解,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也是技术安全领域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首先,我们来谈谈iMessage的端到端加密。苹果公司确实在iMessage中使用了端到端加密技术。这意味着,当你和另一位使用iMessage的用户发送.............
  • 回答
    三刷《凡人修仙传》,与其说是又一次的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与韩立的一次深度重逢。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次,更像是被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坚韧的经历狠狠地敲打了一番。第一次读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子,完全是冲着“修仙”二字去的。韩立的资质平平,开局就带着“凡人”的底色,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种新鲜感。.............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领域。您提到自己读了很多希特勒的传记和作品,并且“欣赏他这个人”,但同时又“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您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黄皮纳粹”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背后一定有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您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欣赏希特勒这个人” .............
  • 回答
    选择墨尔本大学还是悉尼大学攻读传媒专业,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难题,因为这两所大学在澳洲乃至全球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而它们的传媒学院也各有千秋。要说哪所“更值得”,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的学习偏好、职业目标以及你对学校氛围的感受。我们先来看看墨尔本大学。它以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研究导向而闻名。在传媒领域.............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中西方哲学在当代的传播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和优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说谁优于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为什么现在读西方哲学的人更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全球.............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影响力毋庸置疑。然而,关于它所传递的价值观是否过时,以及是否适合学生阅读,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水浒传》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在分析其是否过时和是否适合学生阅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梳理《水浒传》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忠义: 这是《水浒.............
  • 回答
    恭喜你即将踏上英国的研究生求学之路!在选择插画、平面设计还是视觉传达这三个同样充满魅力的专业时,感到纠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几个专业虽然都围绕“视觉”展开,但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学习路径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都有着细微的差别,值得我们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来聊聊插画专业。你可以想象一下,插画更像是.............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 回答
    “读文科真的代表没前途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家长和学生困惑的问题。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读文科绝不代表没有前途,但前途的“形状”和“路径”与理科可能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前途”的定义与多元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前途”是什么。如果“前途”狭隘.............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 回答
    读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就像是踏入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花园,这里有独特的风景,也有别人难以理解的风景。这种体验,可以说是既孤独又自由,既充满挑战又带来独特的成就感。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描述这种体验:1. 信息获取的“寻宝”过程: 资料搜寻的艰难: 当你决定进入一个冷门专业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料.............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更是对一个人学术能力、研究素养、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的深刻塑造。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深度与独立的学术能力: 精通一个领域,并能推动知识边界: 这是最直接的收获。博士训练的核心是让你成为某个细分领域.............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