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的虽然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还不够全面。
从根本上来说,腐败是一种权力的寻租,也就是说,贪官收受贿赂,然后把一部分权力出租出去,让行贿者享用。
@Raymond Wang所言的意思就是,没有权力,自然就没有寻租。政府管的少,自然腐败就少。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政府管得有多宽,决定了腐败的规模。
但我觉得这并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很多政府职能类似的国家,腐败水平却天差地别。与其说政府权力大小决定了腐败的多少,不如说这决定了腐败水平的上限。
我觉得腐败总是取决于三个要素:1、政府权力;2、曝光/稽查力度;3、惩罚力度。
政府权力大小决定腐败的上限。曝光/稽查力度决定多少腐败能被公众察觉。惩罚规模决定了被察觉的是否会受到惩罚,以警示其他官员。
印度的问题是,政府权力大,曝光力度大,但是惩罚很差。因此即便天天曝光,即便一些腐败简直路人皆知,却没有真正的惩罚。不说查处那些很隐蔽的贪污案,印度连摆在台面上、人人皆知、证据确凿的都没办法查处。印度目前法院案卷已经挤压了几十万份,等到审到某个贪污犯的时候,他搞不好都该老死了。
曝光/稽查和惩处都需要有完整的制度。完整的制度则必须要靠政客官僚一点一点建立起来。政客官僚凭什么限制自己呢?那必须要有来自民众的压力。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印度民众的压力不够。
按照一般的民主理论,既然民众不喜欢腐败,自然就会选出反腐的领导人,自然就能建立反腐的制度,自然就能改进腐败的状况。为什么这个理论在印度失效了?
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是因为印度大部分民众过于贫困。对于最底层的民众而言,他们需要打交道的政府部门其实并不多,他们需要交的税也非常少,而其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对于腐败并不敏感。一个领导人要上台,他首先要获得大部分民众的支持。这种支持往往是用“派糖”来实现的。也就是直接或间接给民众送东西,这直接送钱换选票,这叫贿选;间接送钱(及通过政府拨款或某些政策)换选票,这叫做Clientelism,这是经济落后的民主国家的常见问题。对于贫困民众来说,现在有两个候选人,A能够给与直接的好处但腐败,B致力于反腐,但给不出来好处,那么民众会选谁呢?对于饥一顿饱一顿的底层民众来说,他们的生存需要比反腐要重要得多。腐败反掉了,自己也饿死了,这反腐对他们来说,意义就不大。
那么有人就会问:“为什么不会出现既反腐又能给出好处的官员呢?那不是更容易当选吗?”
这是因为官员能给出的好处不是从帽子里变出来的,而是腐败得来的(或者通过腐败才能实施的)。没有腐败就给不出充足的利益。
民主的一个核心要义在于:没有人能收买大部分选民。然而在贫民遍地的国家,这个要素就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民主体制自然在反腐领域无法起到作用。更何况反腐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工作,它不是一个运动、一个酷吏就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有长期的努力,长期的制度建设,要触动很多官员的利益。如此艰难的工作,又被民众的贫困削弱了压力,自然是没办法展开了。
具体可参考《Brokers, Voters, and Clientelism: The Puzzle of Distributive Politics》
民主和反腐败没关系
民主和反腐败没关系
民主和反腐败没关系
我很震惊,为什么一些人要对民主抱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奢望。把民主吹破天,这种虚假营销的后果,无非是当人们发现民主不能包治百病之后粉转路人,路人转黑,最后带出一批民主的反对者。
首先,民主选举不会更换具体办事的事务官,对于这批人如何监督,民主政府也很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政党甚至主要纲领就是反腐败,也就是说这些政客上台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同这些事务官作斗争,然并卵。
其次,各国反腐败一是靠高薪养廉。例如新加坡,他们的部长管理的事务相当于我们一个地级市的局长,但年薪是局长的上百倍,脑残了才去贪钱。二是靠腐败合法化。例如美国,清正廉洁的骆家辉在05-09年在律所当了4年顾问,光年薪就是50多万美元,而之前当的是州长,之后当的是商务部长。这种感觉就好比辽宁省长卸任后先去律所干4年合法拿1000多万去法国买好别墅,然后再去商务部当部长,但这种行为在我国是被视为“往我本人身上泼脏水”,是无法容忍的。而高薪养廉和腐败合法化同民主化并无联系。
最后,民主国家有民主式的腐败。例如跑官要官,搞团团伙伙的非组织行为,在民主国家是再正常不过的,甚至被视为一门关于人脉的技能与学问。这背后伴随着一系列利益输送与交换,而所谓的“游说”则是合法的。
可见,不是印度的民主导致腐败或没有反腐败,而是一个腐败国家搞了民主而已。用来借腐败反民主和借民主反腐败一样都是幼稚的。
上床/台之前各种花言巧语,上床/台之后各种拔屌无情,这种渣男难道你没见过,没见过难道还没听说过?自己选的渣男,人家又没强奸,怎么你还能报警不成,还不就只能抱怨几句然后准备无痛人流的钱么。
再过段时间,好了伤疤忘了疼,还是继续自由恋爱,精心挑选了半天,终于选出让你非常满意动情不已的下一个渣男,如此循环而已(我是渣男,我就是懂这个套路啊)。
现如今,渣男换了一副模样,不再是以男性个体而是以政党群体的形式出现,怎么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了?
把这个简单的道理想通了,自然就可以轻易看穿“一旦自由恋爱/选举,就会没有渣男/腐败”完全是一个没有逻辑的想法,甚至连关联性都没有。
另外,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心里可能已经默认民主可以杜绝腐败,也就是说可能已经被西方民主体制洗脑洗得不轻了,要小心被香甜的糖衣忽悠。
如果让大清国搞一人一票。除了让族长老爷举人老爷的子孙们从此连书都不用读了以外,是不会给社会带来其他变化的。
怎么说好呢?
所谓民主自由威权独裁这一堆词,那是只有形容现代国家时才用的上的。对一个前现代国家而言,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就好比测量昆虫的血压,水母的脑电图,并据此去评价一个物种一样可笑
很多答案都在说印度没有这样或那样的腐败制约机制,那为什么会没有呢?答案就在印度的民主建立过程中。
在探讨印度民主制度为什么没有能克制腐败之前,应该弄清楚印度的民主完成了什么,即:
为什么印度会形成现在的民主制度?
印度的民主是中央集权式的联邦制度,既有英国议会政治的特点,又有美国式独立司法系统。这种制度建立的过程,既源自于英国殖民时期的统治方式,又包含了独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斗争,还受到独立后联邦中央与地方土邦之间的博弈的影响。
独立前的印度是一个大陆而非一个国家,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由两部分组成:
英属印度与600多个印度土邦,两者由英国议会指导的印度事务部管理。
橙色是英属印度
黄色是印度土邦
英属印度设省,派驻省督直接管理,而印度土邦与英王则属于宗主关系。印度总督代表英王管理印度,故印度殖民政府由总督、议会和法庭构成,议会分为英属印度事务议厅和土邦事务议厅,议会有立法权,但服从总督和法庭的监督与审核,与此同时,总督不能越权于议会与法庭之上,所谓“总督在议会,总督在法下”。
1860年以后,帝国暮色已现的英国人增加了印度人参与管理印度事务,还建立起印度文官体系。在此背景下,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分别建立。
二战后,英国人决定从印度体面撤退,让印度在英联邦之内独立同时保留议会制度以维持英国对于印度的影响力。国大党领导人认为,这两点是殖民主义残余,故此坚决反对。1946年12月,在草拟印度宪法时,尼赫鲁提议:“将印度定义为主权独立的共和国,由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组建的联邦组成……”根本不提“民主”字眼。
对此英国以印度土邦的独立问题为要挟,使得只在英属印度具有法理性的国大党不得不接受英国殖民时期的议会制度,并留在了英联邦之内。
而另一方面,巴基斯坦也在积极拉拢土邦加入,从而使得国大党在印度统一过程在军事等强制力之外也需要与土邦的王公贵族们、高种姓们妥协,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克什米尔问题就是从那个时候遗留下来的。
于是,当印度独立的时候,它仍旧是一块在印度这个国名下四分五裂的大陆,这使得国大党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在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这也是后来的印度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方法主要是两方面:
1、运用宪法的权威整合土邦。强化司法机构监督与审核职能,以宪法中的人权为依据废除掌权土邦的王公贵族,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权威。
2、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利用英属印度所建立的统一的银行、铁路、邮政等等系统,加强中央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控能力;实行许可证制度,将对内对外的经济活动完全管制起来。
但是,这过程中土邦的地主、高种姓却依旧安居高位,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另一方面,经济命脉产业的国有化与经济管制也导致了资源的集中与寻租的空间。再加上英国留下来的庞大的官僚体系与充斥权贵的议会,这些就构成了印度腐败的社会根源。
同时,原本为了牵制土邦的司法体系与议会制度也阻止了国大党走向“一党专政”以及在联邦事务中过度损害其他土邦、党派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让一些需要集中力量来办的大事无从起步。
可以说,印度民主制度的建立伴随着印度独立的过程,民主在印度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为了调解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维持一个统一的印度。这种和平统一的代价就是印度长期无法整合内部资源、解放民众生产积极性,处于一种既集权又混乱低效的状态。
印度的民主成功了吗?
作为一个复杂程度更甚于中国且同样落后的文明大陆,无论从印度的统一状态还是尽管混乱但一直坚持选举制度来看,印度的民主在制度上都是成功的。除了与巴基斯坦的战争,印度成功的避免了殖民地独立后由于宗主国力量消退、被压抑的矛盾爆发而如同非洲与南美洲一样出现的长期动乱与大规模内战。
但是,在这种由既得利益政党、王公贵族、高种姓们、殖民宗主国一起协商建立的民主制度下,各个势力自然不会甘心于接受制约、放弃优势地位。当没有将普通民众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对于社会公平、解放生产力的诉求整合考虑的时候,腐败以及其他社会不公平问题便不可抑制的蔓延开来。
比如官员的问责制度就没有建立起来、土地改革无法进行、社会思想解放无从谈起,这些都是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
即使是去年的的穆迪废钞之举,更多的也是金融方面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反腐只是其中一个附带效果与安抚民众的作用,以一部分底层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了中央统筹规划力。
所以对于印度而言,除了反腐外民主自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两者在某个时刻也可以是一致的,但反腐败更是一个需要全民不断去抗争的过程。
为何先建立完整的选举制度再试图致富的落后国家往往陷入腐败的漩涡,而先致富再谋求全面民主的西方国家则大多数将政府层面的典型腐败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因为这些西方国家的现代民主制度建立于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时期。反腐不仅是某些人的理想与信念而已,提高社会效率的经济需求是那些作为革命主力的资产阶级乐意制约政府腐败的原动力。
而落后国家内部往往因为历史因素、经济状况、他国干涉等等,社会中没有形成强大的公民意识。在制度民主中掌握主导地位的政党与势力不能代表普遍民众的诉求,制约、协商变成了上层派系之间的利益分割。当政党利益与底层脱节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中自然也就缺乏反腐的需求与推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坚实的中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石,而不是相反。当然这个问题还可以深入讨论。
民主是一种协商妥协机制,是一个工具,运用他的人才能决定其作用效用。被誉为现代民主萌芽的英国大宪章能制约腐败吗?不行,因为他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大小小的领主贵族与国王。
印度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就说明:
是参与民主的人而不是相互妥协的制度本身决定了民主的具体形态与效力,所以民主制度不能照搬他国而是需要参与的人群跟据本国现实处境因地制宜。
同样,也不能因为民主与腐败一同出现就断然认为民主无助于解决腐败或者干脆民主会导致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反腐是与人性永不懈怠的斗争,权力的制约与妥协则永远是反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最重要的则是一个国家最广大的人民在制度中所处的角色与地位,这取决于教育普及、阶层流转、选拔制度、经济地位等等综合因素。
这才是民主的真正要义。
按Samuel Huntington的说法,政治制度的先进有时候反而造成了社会变革的缓慢。他老人家认为美国采用的是英国十六世纪的政体(比如,美国总统权力好比光荣革命之前的英国国王,可以和议会对峙,而近代英国政体里国王完全被议会架空了),保守可能落后但是稳定的政体有利于社会的演进改良;而在印度的情况,则是先进的政体制约了社会本身的改良,这两者并非同步。据说在印度因为各个衙门的头头都是民主选举的,谁都不服谁,办事要一个个打点;诸如天朝这样,因为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从上到下的一把手负责制,只要打点要害就好了。另外我猜印度因为实行民主选举,而大众普遍文化程度低,政客可能更会迎合一些落后的观念和做法,比如传统社会里的种种落后的人情事故和道德,比如最近黑公交强奸案再次暴露出来的印度妇女受到的大量歧视。
同意@Tassandar,但想说的是,民主不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工具,可它能解决的政权合法性的问题更加重要。民主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基础,不能想象寡头或独裁国家能解决腐败问题?因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寡头/独夫谁来监督?不是有民主就无腐败,而是无民主腐败必泛滥。
民主制度不等于没有官僚腐败,也不等于腐败很少。
行政领域的许多程序是与民主制度无关的;
印度官僚腐败的问题:
1,官员收入水平不够高,至少达不到高薪养廉
2,官僚系统过于庞大,人多事杂,漏洞就多
3,我能说印度人就是爱贪小便宜麽?
4,无数的其他问题,但恰巧都和民主无关。
不要高估了“民主”,当然,也不要高估了我们自己的政治体制。
我讲一个故事,
在东莞有家前国有企业…曾经是上市企业…是做CRT电视显像管的…现在被一个印度公司收购了…
然后,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显像管已经死透透了,exception,印度
why?当然不是因为便宜那么简单
原因是某印度议员靠开石英砂玻壳加工企业吸收选票,而石英砂玻壳唯一的用途就是造CRT显像管…
然后为了买选票…玻壳厂不能倒…为了不倒玻壳厂…这家东莞的显像管企业也不会倒…额…然后…沉重的关税使得印度的老百姓也就深陷CRT电视不能自拔
新加坡副总理的一次公开谈话,还是很切中要害的
3月14日中午说明:这个问题的答案中,许多知友的回答已经很不错了,在这里,我的回答更多的是从另一个角度做一个微小的补充。
3月15日上午增加:今天早晨继续就这个问题搜索相关资料,突然发现,腾讯的今日话题栏目曾专门针对“民主为何治不了印度的腐败”这个问题,做过一期专题,里面又分成好几个子专题,将印度的民主与腐败现象介绍与分析得非常详细,大抵能为我们提供一个不错的思路,非常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因为这篇专题在里面分析得非常详细了,那么基于此,我在下面的答案里引用的亨廷顿教授的一些理论,就当做为大家提供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现代化转型挑战的一个思考框架吧。
3月14日晚间进行了大改后的答案 :——————————————————————————————————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思索与探究,因为,题主所问的,不仅仅是印度所面临的挑战,更是诸多发展中国家所头疼的现实。
那么,看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温习一下已故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思想家、任教于哈佛大学的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教授,在其1968年出版的、至今读来仍让人受益匪浅的著名专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第一章前两段(以下的引用全是自己边看书边纯手打,所以可能会有个别错别字,请见谅):
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的政府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有的国家政通人和,具有合法性、组织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另一些国家在政治上则缺乏这些素质;这两类国家之间的差异比民主国家和ducai国家之间的差异更大。gongchanzhuyi集权国家和西方自由国家一般都可归入有效能的国家的范畴,而不属于衰微的政治体制。美国、英国和苏联各具不同的政府形式,但这三种体制的政府皆能安邦定国;每个国家自成一个政治共同体,人民对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具有举国一致的共识。每个国家的公民及其领导人对社会公益和他们的政治共同体赖以立足的那些传统和原则,观点是相同的。三个国家都具备强大的、能适应的、有内聚力的政治体制:有效的政府机构、组织完善的政党、民众对公共事务的高度参与、文官控制军队的有效系统、政府在经济方面的广泛活动、控制领导人更替和约束政治冲突的一套合理而行之有效的程序。这三家政府享有公民的忠诚,从而有能力去开发资源、利用民力,创制并贯彻政策。大凡苏共政治局、英国内阁或美国总统做出某项决定,通过国家机器来付诸实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就上述诸点而言,美国、英国和苏联的政治体制,较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多数——如果不是大多数——国家的现政府,区别是显著的。这些国家缺乏很多东西。它们委实苦于缺乏食品、文化、教育、财富、收入、健康水准和生产效率。不过,这些问题已被认识,也已被着手去解决。然而,在这些短缺的深层和背后,还存在着一种更为严重的短缺,即缺乏政治上的共同体和效能的、有权威的、合法的政府。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说过:“我确实知道,对同居于一国或一地的人群来说,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如有可能便实行自治;如蒙天赐,便受廉明政府统辖;但无论如何,非被统治不可。”但这番话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来说,更是切中要害。在这些地区,政治共同体因分崩离析而危害其自身;政治机构权力微弱,威望更差,不堪一击——许多情况下,这些地区的政府压根儿就不在进行统治。
在亨廷顿教授之前的许多美国政治学者认为,诸多发展中国家如果要从传统、落后的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那么其国内的政治,应采用如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多元化民主政治。可是,残酷许多发展中国家面对的现实——正如已故著名美国问题研究家、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沈宗美先生在为本书中文版作序的序言中所写道的——
...第三个基本事实是许多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新兴国家,反倒在政治上更加动荡不安,暴力频繁,政变迭起,险象丛生。
“政治上更加动荡不安,暴力频繁,政变迭起,险象丛生。‘’,自然地,陷入这种极其糟糕的政治环境,也少不了官僚的普遍腐败以及行政运作效率的低效。
其中,关于腐败的问题,亨廷顿曾提到:
腐化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显然,在所有国家都存在着腐化。但同样明显的是,某些国家中的腐化现象比另一些国家中的腐化现象更普遍;某个国家处于变革时期的腐化现象比该国在其他时期的腐化现象更明显。大致看来,有理由认为,孵化程度与社会经济和经济迅速现代化有关。
大家注意,横线斜体的三个字:“现代化”,这里就要引入现代化这个概念:
现代化(Modernization),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土耳其社会学家P·J·马格纳雷拉在其于1974年在纽约威利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一个土耳其城镇的传统与变迁》第5页的给出的定义是,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全球性过程。
【这里做个说明,为什么说的这么详细,是因为维基百科里的“现代化”词条,在给出上述定义时,就是用的马格纳雷拉的定义,但是马格纳雷拉这个我很陌生的名字,我谷歌了一下却无法查到,为了保证词条来源的准确性,我费尽周折,查了老半天,终于在美国佛蒙特大学哈维兰教授(W·A·Haviland)的著作《Anthropology》(CBS College Publishing,1982)的中译本——198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人类学》第575~576页对现代化定义的的引用中找到。】
那么,有了现代化这个概念,我们继续展开。亨廷顿教授进一步说明:
腐化现象可能在某些文化中比在另一些文化中更普遍,但在绝大多数文化中,腐化现象在现代化进程的最激烈阶段,就会最广泛地蔓延于整个官场。
军人政府和革命运动领袖们所咒骂的自己国家中的那种腐化,实际上就是在咒骂他们国家的落后。
可以看到,国家的落后,与国家官僚的普遍腐化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会滋生腐化呢?亨廷顿教授给出了他的三个理由进行了解释:
1、首先,现代化涉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转变。
这里亨廷顿的意思简言概括之,就是,在国家、社会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本来一些源自传统社会中、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观念,被现代化的思想所冲击,比如公民权利、现代社会对官僚以及政治家行为规范的要求等等,比如,一些在以前不被认为是官僚贪腐的行为,在现代化观念的冲击下成为标准的腐化行为,而这些现代观念一般来讲,首先就会被大学生、知识分子、一些具有新思想的军官、官僚等有机会接触到现代化思想的群体所知晓,然后这些群体就以现代化的标准与规范来对自己的社会做出判断。亨廷顿在这里举了一位学者在尼日利亚北部见闻的例子——
那位学者说:“英国人认为腐化的东西和豪萨人(Hausa)认为带有压迫性的东西,在富拉尼人(Fulani)那看来,两者都是必要的和传统的东西。”
再比如:
根据许多传统社会的传统法典,一个官员有责任和义务向他的家庭成员提供奖励并安插职位。
显然,这为现代化社会对官员的行为准则要求所不容。
2、其次,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从而进一步助长了腐化行为,因为这些新的财富和权力的来源与政治的关系,在该社会居统治地位的传统规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处理这些新旧财富和权力的来源的现代规范也没有被该社会内部居统治地位的集团所接受。
也就是说,出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或社会,囿于发展阶段局限,以及大量新旧观念、新旧规则的冲突与冲击,权力、新的财富与政治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理清与界定,思想文化与政治体制有些跟不上经济现代化变革的的步伐。同时,这也使得一大批通过漏洞崛起的新利益集团得到了好处——富起来的富翁们用金钱在国会为自己买到席位,成为了这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社会的政治体系参与者,而非反对者。
3、第三,现代化通过它在政治体制输出方面所造成的变革来加剧腐化。
这条主要是说,出于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社会,可能会因为其政府部门或者现代化政治体制本身所输出的法律、政府行为、政府权威的树立等而对既有的、长久以来默认的传统社会秩序产生冲击,亨廷顿引用麦克马伦(McMullan)的话做出解释:“一切法律都会使某个集团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个集团最终就变成潜在的腐化根源。”
除却上述三个理由之外,亨廷顿在书中另一段的文字,似乎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传统的规范,少数种族对经济命脉的垄断,外国公司和投资者对经济的控制,凡此都使通过个人努力获取财富的机会受到限制。在这样的社会里,政治成了获取财富的道路,那些富于进取心的精英分子因为在商界无用武之地,就跻身政坛以求一展抱负。在许多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对于一个能干的、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来说讲,从政当上内阁部长比经商而变为富翁要容易得多。因此,与美国的做法相反,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可能会认为利用五花八门的手段以职权谋私利的行为是正常的,而同时却对用金钱捞取官职的做法采取较严厉的态度。出了从政以外别无其他升迁流动机会,加上政治制度虚弱、僵化,这就将人们的精力引入政治上的歧途,腐化便应运而生......
同时,个人认为亨廷顿教授也在下面这段文字中,点出了目前许多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贪腐严重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在一个外商无处不在的国家里,尤其会助长腐化的泛滥。其原因有二。首先,外国人对违反当地社会的规范顾忌较少;其次,他们控制了通向经济财富的重要渠道,这便驱使本国的企业家试图通过政治来获取钱财。泰勒(Taylor)笔下的菲律宾的国情无疑也广泛地适应其他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他写道:“对于菲律宾人来说,政治是一项主要产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政治是通向权力的主要途径,而权力又是敛财聚富的主要途径······借助政治影响去捞钱比其他任何方法都省时。利用政治权势谋取经济利益意味着政治的价值观和制度必须屈从于经济的价值观和制度。于是,政治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公共目标而是为了攫取个人利益。
那么,以上便是亨廷顿教授在其专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关于发展中国家出现普遍腐败的一些文字,在此,本人不做评判,相信大家读来,心中会有属于自己的收获和思索吧!
最后,再用沈宗美教授在书中序言的另一段话作为一段值得思考的材料:
亨廷顿对于第三世界新兴国家做出的总体估价是这样的,相对于并存的西方发达国家来,第三世界新兴国家,除了若干共产党国家外,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阶段。动荡和衰朽的根源不是这些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而是它们致富和发展的欲望。此话怎讲?因为这些国家都企图在短时期内全部实现西方早期发达民主国家在过去长时期内才办完的事情。亨廷顿指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英国,曾为此经历过1649年到1832年共183年的时间,美国经历过89年的时间,即1776年到1865年,欧洲其他13个从拿破仑时代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国家,也曾经历过大约73年的时间。而到20世纪60年代,在形式上进入现代化的第三世界国家有21个,历时却平均只有29年。美国另一位现代化问题专家K.多伊奇(K.Deutsch)做过统计,对于19世纪进入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当时的社会年变化率,就主要指标而言,只有0.1%,而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现代化的国家来说,这个年变化率却高达1%。经济的发展,集团的分化,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民众参与期望的提高,这些急剧的变化远远超过了政治体制的承受能力,导致了社会的紊乱。一定要把一个10岁的男孩催肥成大力士,他是上不了拳击台的。
那么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透明国际组织(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发布的2016年“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6”,(虽然我对这种带有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西方评价机构不太有好感,但还是想参考一下它们的这个报告)官网链接是:http://www.http://transparency.org/news/feature/corruption_perceptions_index_2016
(需要翻墙),在图中,颜色越浅,代表政府腐败程度越低、越清廉;颜色越深,代表政府腐败程度越高。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形式上进入现代化的、采用了多党制、权力分立、普选式民主形式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均为腐败程度很高的红色和深红色,而没有实行的中国,反而情况要比不少发展中国家好。
还有一张图,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为标准举例。【注:人类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发布用以衡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并依此将各国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组。只有被列入第一组“极高”的国家才可能为发达国家。指数值根据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国民总收入计算出,在世界范围内可作各国之间的比较。(据维基百科https://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7%B1%BB%E5%8F%91%E5%B1%95%E6%8C%87%E6%95%B0)】
发现没有?中国的颜色是在0.700~0.749这个区间,还没有变黄,也就说,属于中等稍偏上的水平。而我们发现,其他形式上进入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人类发展指数都要比中国低,而拉美地区,除了智利的发展水平确实比较好之外,其他的都比较特殊,像墨西哥的政府治理能力、毒品、黑帮泛滥和社会治安,巴西在里约所现出的巨大贫富差距以及社会治安,阿根廷愣是从发达国家沦落为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再综合考虑这些国家的实际发展水平、经济、工业结构、社会治安水平、医疗水平、经济增长、民众受教育水平之后,实际上是不如中国的。关于拉美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见:
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真如新闻报道的那样毒品泛滥、枪支横行吗? - 知天下(知乎栏目) - 知乎
都是欧洲的殖民地,为何南美/拉美与美国和加拿大的差距这么大? - 历史 - 知乎
在此,我删去了自己之前答案里把这两张图拼成一起做出的太过主观与不严谨的总结,但留下这两张图,所希望的就是能给大家一个值得思考的材料。腐败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现代化进程,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相信大家心中在综合之前阅读到的亨廷顿有关的文字之后,或许会有自己的收获吧!
已给 @
吴明和
@陈涛点赞!
说得不全对,但是部分戳中要害。有营养,有价值。
剩下的答案不是舍本逐末就是胡乱搬运,没有营养!
尝试终结这个问题,
世界上所有的形式和主义,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形式名义上的区别。
英美可以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印度只是形式名义上的民主。
民主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制度,而不是简单的简单拼凑联邦,多党和选举就能完成的。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它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竖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权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没有完善的自由市场和良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印度式民主是一种伪民主。
列举完道理,我说说现实,印度我还没有去过,我去过同样是伪民主的菲律宾,菲律宾的工商业体系非常薄弱,主要的是农耕为基础的扁平化结构,地方上实力家族垄断了地方经济,造成的结果是最基层的选票一律流向实力家族,(有少数有矿产资源的地方选举,新崛起的家族势力和老的家族势力为争夺选票甚至在选举开始之前进行枪战。到了选举季,实力家族游说演讲的时候,是靠派盒饭或者是发钱都手段吸引民众来观看和投票。)实力家族产生议员和基层政府官员。这样的议员选举出来的总统和国会都是地方实力家族的保护者,根本就不重视自由市场建设和民众利益。你觉得这样的民主是真的民主么?
打个不那么严谨的比方,你说康熙有那么多儿子,他不直接指定,而是让所有大臣们投票选太子,你说这大清朝是不是民主的腻?
所以,前面不少答案中说的贪腐等种种乱象不是因,而是果!这种情况在所有的伪民主国家中都存在。因为这种印度式,菲律宾式的选举,选出来成为议员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是实打实的既得利益者极其亲属,狗腿子等。这些人会支持自由市场么?不会!谁也不会希望有对手出来和他们自己家的工厂什么的竞争,必然是支持垄断同时无视监管。那么他们的监管机构也要吃饭,怎么办?就只能去欺压平民的小作坊,和油水最足的外资企业,我们当时在菲律宾看的那个矿,前前后后给村唱,市长无数的好处才被允许,而且中间没事就来吃拿卡要。这样的政府必然是腐败的。大清朝当官还有穷人家孩子考上的腻,到了这些国度,官员的任用就好似直接跑到了我国汉朝的门阀推举制。好笑吧。可悲吧!顶着最先进的名,干了最落后的事。
具体到印度,工商业的结构性繁荣掩盖不了,印度没有真正实现完全意义上民主的经济基础。种姓制度是当年征服者留下的一种奴隶制社会才应该存在的落后的社会关系。种姓制度在印度被清除干净之前,就没有绝大多数人的参与政治意识,都谈不上完全民主的实现。印度人不是天生就那么奴才,大清朝时候一个个觉得忠君爱国是对的,也是中华民族有什么劣根性,那是成百上千年统治者为了他们的制度,慢慢引导和驯化出来的。所以说,不能说人家印度人贱,活该被怎么怎么样的混帐话。
印度现在的民主总的说来是一群统治阶层靠民主的妥协性聚合在一起,然后这群人居高临下用专制式,甚至奴役式的手段来统治印度人民的状态。
国内现在有很多拿印度说事,说民主如何如何不好,说中国不应该民生,不适合民主等等。我想说,你这就好比拿一破破烂烂的山寨Lv给我看,然后告诉我说,看!这玩意还说是好东西,还说是奢侈品,烂爆了,千万别去买!!! 我只能说,这是严重的没见识的行为!
最后要说,无论印度现阶段怎么烂,印度式民主有多假大空,但是印度有了民主制之后,确实减少了很多战乱或者是种族部族之间的摩擦,还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的。今后怎么样,那就看他一步步怎么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