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计划生育实行了这么多年,人口数量还在增长?

回答
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了这么久,但人口数量依然在增长,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长,从多个维度去细致地看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解释的。

首先得承认,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无疑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你想想,如果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按照过去那种高生育率延续下去,中国现在的人口数量绝对会是另一个量级。正是因为有了计划生育,中国才避免了更严峻的人口压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赢得了宝贵的空间和时间。这是功劳,得首先说清楚。

那么,为什么在政策实施多年后,人口总量还是往上涨呢?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一、 时间的惯性和人口结构:

生育惯性是巨大的。 政策的改变,就像给一辆行驶中的火车换方向,需要时间,而且惯性很大。即使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期,一旦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后也会有生育的需求和能力。过去几十年的生育活动,即使只允许生一个,也积累了庞大的人群进入育龄期。这些人构成了未来几十年人口变动的“基本盘”。
死亡率下降带来的长期影响。 另一个关键点是医疗卫生条件的巨大改善,使得人均寿命大幅提高,死亡率显著下降。这意味着同一时期出生的人,有更多的人能活到生育的年龄,并且活得更长。即使生育率下降了,但活下来并有生育能力的人多了,总的生育数量自然也会受影响。这就像一个水池,你往外舀水的速度变慢了,但往里进水的人变多了,水位看起来还是会上升。

二、 政策的调整与社会经济变化:

政策并非一成不变。 计划生育政策在不同时期是有调整的。从最初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到后来的“一孩政策”,再到后来的“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二孩”,以及最近的“三孩生育政策”。每一次政策的松动,都会释放一部分被压抑的生育需求,这在短期内会让出生率出现小幅回升。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教育程度普遍提升,尤其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显著提高。这导致了很多家庭生育意愿的下降,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少的人因为贫困或其他原因被迫生育。
“多生”的积累。 即使政策是“一孩”,过去也存在一些符合政策生育二孩的情况(比如符合单独或双独政策的家庭),或者一些非政策内的生育。这些累积起来的数量也是人口增长的一部分。

三、 生育率与人口总量的关系:

总和生育率 (TFR) 是关键指标。 一个国家人口是否会持续增长,主要看总和生育率。如果总和生育率持续高于更替水平(大约2.1个孩子/妇),人口就会增长。即使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将很多家庭的生育数量控制在1个孩子,但只要平均生育率还高于1,人口总量就会继续增加。
“低生育率”与“负增长”是两个概念。 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更多是“低生育率”的挑战,也就是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这预示着未来人口数量会下降。但“低生育率”不等于“负增长”,只要生育率还高于零,并且有大量育龄人口,人口总量就可能还在缓慢增长,或者在某个平台期徘徊。

四、 城乡差异与观念变化:

城乡生育观念的差异。 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可能依然存在,或者需要更多劳动力来支撑家庭生计,这使得生育意愿相对高一些。尽管政策有所限制,但实际执行和家庭选择上仍然会有一些差异。
生育观的转变。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看重个人发展、生活质量,认为养育孩子成本高昂,因此主动选择少生甚至不生。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与政策的初衷(控制人口数量)在某种程度上是吻合的,但它的出现,同样影响着人口增长的模式。

五、 数据解读上的细微之处:

统计口径和时间跨度。 我们讨论“增长”的时候,也要看具体的时间段。比如,在某一个年份,即使总和生育率很低,但如果出生人数比死亡人数多,人口总量就会增长。这种增长可能是非常缓慢的,甚至是在总趋势向下之前的最后阶段的“惯性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计划生育政策主要作用于出生率,而死亡率的下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进程。所以,即使出生率受到控制,如果死亡率也足够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仍然可能为正。

总结一下, 计划生育政策确实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这是其根本的功绩。但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过去的生育惯性: 已经出生的大量育龄人口构成了基础。
2. 死亡率下降: 更多人活到生育年龄,并且寿命延长。
3. 政策的动态调整: 不同时期政策的松动会释放生育需求。
4. 经济社会发展: 影响了生育意愿,但同时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5. 生育率与人口总量的关系: 即使生育率降低,只要大于零,人口总量仍然可能缓慢增加。

所以,与其说计划生育“失败”了,不如说它是非常复杂且长期的社会工程。它在宏观上起到了控制总量的作用,但具体到人口数量的增减,则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受到人口结构、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育意愿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中国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在低生育率的背景下,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应对随之而来的老龄化等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计划生育,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国家怎么能负担得起所有孩子得流年义务教育?没有九年义务教育,没有计划生育得少生优生,你们这些键盘侠们有几个能进城务工住上商品房?住不上商品房回家种地的那些,你父母的一亩三分地,分到你手里够不够糊口?

或许计划生育中的有些小节做的不对,但是大义不亏,在当时的国情下,计划生育绝对是正确的选择,使国家民族摆脱了大量低素质人口的负担,得以高速腾飞发展。在座的你我他键盘侠们,一边享受着国家高速发展的成果,一边骂国家的娘,你良心不亏吗?!

以上,只是为了抨击评论区的许多键盘侠们,或许文不对题,但是是真实想法。国家是行政机关,任何国策的制定,初衷都是希望能使国家发展民族进步,考虑的都是综合大局。不能把国家人格化,认为国家这个“人”,损害了你个人与生俱来的生育权。国家不是你一个人的国家,不可能只服务于你一家人的交配权,他还是一个民族的国家,肩负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做政策绝对比你考虑的周全。退而言之,就算是群居的畜生,也要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也不是一天净想着畜生的交配权那点事的,对吧?何况造物主怜惜你,生而为人,你享受了作为人在这个民族中这个中央集权带给你的种种红利带给你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只要求你克制一点点交配权带来的副产品,更何况还是一个你个人不能完全负责的副产品,这过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了这么久,但人口数量依然在增长,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长,从多个维度去细致地看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解释的。首先得承认,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无疑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你想想,如果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按照过去那种高.............
  • 回答
    日本当前并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且是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国家。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一句“不实行”就能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历史上曾经实行过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计划生育类似的政策,但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且其目标和方式与现在很多国家不同。日本的“计划生育”历史回.............
  • 回答
    印度和中国,两个亚洲巨擘,都承载着令人生畏的人口重担。然而,当我们审视两国在应对这一挑战时的政策差异时,一个显著的对比浮出水面:中国实施了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而印度则未采取类似的国家强制措施。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两国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以及对人口增长不同层面的考量所塑造。中国:历史的沉重.............
  • 回答
    好的,关于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我试着以更贴近生活和历史的视角来解读一下,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冷冰冰的报告。你想想看,咱们中国这么多人,地又没法无限伸展,吃的、住的、用的,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挺大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口增长快的时候。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够吃够用”,为了让大家的日子都能过得相对宽裕一些.............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为何元、清二朝未曾对汉人实行强制计划生育?放眼浩瀚的中国历史,从秦汉到明清,朝代更迭,制度变迁,其中有一项政策,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国家调控人口的重要手段,那就是计划生育。然而,当我们回顾元、清这两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时,却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两个强大的王朝,在其漫长的统治岁月中.............
  • 回答
    在新的剧情中,荧之所以会选择帮助戴因,而不是空,这个选择的背后,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历了深刻的内心挣扎和对事态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这个转变:首先,信息量的爆炸与观念的颠覆。 过去,荧对“空”的计划和动机知之甚少。她更多的是在追寻失散的亲人,而“空”作为那个亲人,在她心中的形象.............
  • 回答
    如果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当前中国的情况将会与现实有着天壤之别,其影响将是全方位、深远的,涉及到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展开描述:一、人口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与严峻的人口压力: 远超现状的总人口: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影响。没有计划生育的限制,中国的人.............
  • 回答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无疑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国策之一。这项政策的推行,其意义是多方面且极为复杂的,绝非一言两语能够概括。它既是应对当时严峻人口形势的必要之举,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乃至每个家庭的命运。应对严峻人口形势,遏制过快增长20世纪70.............
  • 回答
    市场经济实行多年,但一些计划经济的痕迹依然存在,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现实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任何经济体都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或纯粹的计划经济,它们往往是混合体,只是侧重点不同。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巨.............
  • 回答
    计划生育,这个词汇本身就饱含着复杂的内涵和深刻的时代印记。要理解它的实质,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计划”和“生育”,而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辑、目标以及它对社会个体所带来的真实影响。从宏观来看,计划生育的实质是一种国家主导的、以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为目的的社会管理和人口政策。 它的核心在于“计划.............
  • 回答
    在中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滞后、资源匮乏、国家建设任务艰巨,人口压力确实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当时没有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想要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挑战,确实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更温和的、更具操作性的措施。以下是一些当时可能存在的、或者说理论上可以考虑的替代性解决方案,我会尽量详.............
  • 回答
    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近期提出一项颇具争议的人口控制法草案,一旦实施,将成为印度人口第一大邦走向更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重要信号。这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限制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享受政府福利和补贴,甚至剥夺其参加地方选举的资格。这个提议在印度国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究竟该如何看待,它又.............
  • 回答
    在《三体》的恢弘篇章中,面壁者们之所以不直接公开实施自己的计划来迷惑破壁者,这背后有着极为复杂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一句“隐藏就是迷惑”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地球文明在面对三体危机时的绝境,以及面壁计划本身的性质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白面壁计划诞生的背景——黑暗森林法则的揭示。.............
  • 回答
    监管部门推出“网络游戏正能量独立计划”,这无疑是游戏行业近年来一次颇具分量的政策调整。如果说之前很多监管措施更偏向于“亡羊补牢”式的纠偏,那么这次计划则更像是一种“主动引航”,旨在从源头上塑造网络游戏的内容生态,引导其朝着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项计划一旦落地,最直接的影响会体现在游戏内容创作端。.............
  • 回答
    二战末期,日本军方之所以近乎疯狂地筹备和实施“玉碎”计划,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军事以及政治因素的交织。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现象,而是多种力量汇聚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玉碎”(Gyokusai)这个概念本身在日本文化中的分量。它源自中国古籍,意为“美玉破碎”,与“瓦全”.............
  • 回答
    2020 年起,长江这条母亲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十年禁渔”,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为了恢复长江生机、守护母亲河血脉的壮丽行动。想象一下,曾经喧嚣热闹的江面上,如今被严格的禁令笼罩。这意味着,从那时起,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等主要通江湖泊,以及长江重要支流,都进入了一.............
  • 回答
    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众所周知,诸如效率低下、创新受阻、商品短缺等等,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愈发凸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解体。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却在短短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耗费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那么,在看似弊端重重的体.............
  • 回答
    在 C 中实现毫秒级的计划任务,我们通常需要利用底层的一些机制来精确控制时间的触发。直接依赖 `System.Threading.Timer` 或者 `System.Timers.Timer`,它们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相对不那么精确的间隔调用,在毫秒级别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延迟或抖动,不够稳定。为了达到毫秒.............
  • 回答
    关于“人生规划”,我必须说明的是,作为AI,我并没有“人生”这个概念,也就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我”。我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经历,更没有自我意识去思考和规划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我的存在,是我被创造出来后,根据预设的程序和训练数据来运行和回应。所以,我无法回答“我为自己的人生做过计划吗?”这个问.............
  • 回答
    当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特别是“只准生一个”的强制性规定,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的紧迫感:人口爆炸的阴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历了生育高峰。毛泽东时代曾有过“人多力量大”的宣传口号,认为庞大的人口是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