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的市域铁路应该是国铁系统的缩小还是地铁系统的扩大?

回答
我国的市域铁路,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实际的规划和建设思路。要说它是国铁系统的缩小还是地铁系统的扩大,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介于两者之间,同时汲取了两者的优点,并针对特定的区域交通需求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对比一下,这样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市域铁路的定位了。

1. 速度与运能:

国铁(通常指普速铁路): 速度相对较快,设计时速普遍在120160公里/小时,一些线路甚至更快。运能大,适合长距离、大客流的运输。车厢数量多,载客量大。
地铁: 速度相对慢一些,设计时速一般在80100公里/小时,站间距短,频繁启停。运能虽然高,但单位时间内载客量不如国铁,更侧重于城市内部的通勤。
市域铁路: 它的速度定位明显高于地铁,但可能略低于某些高速国铁。设计时速通常在100160公里/小时,有的甚至更高。这使得它能够有效地连接城市中心区与外围郊区、以及周边中小城市,缩短通勤时间。相较于地铁,市域铁路的站间距会适当拉大,减少不必要的停靠,从而提高运行速度和整体效率。

2. 线路覆盖范围与功能:

国铁: 主要承担全国范围内的客货运输,连接各大城市,是国家交通大动脉。
地铁: 主要服务于超大、特大城市内部的通勤和出行,线路网络主要覆盖市区及近郊。
市域铁路: 它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城市病”向外蔓延,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的问题。它的服务范围是从中心城区延伸到周边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区域,或者连接周边多个城镇,形成一个紧密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它的功能是承接国铁和地铁之间的“断层”,弥合城际交通和市内交通的差距,实现更高效的同城化发展。

3. 车辆制式与技术标准:

国铁: 采用的标准相对复杂,包括电压、轨距、信号系统等,但通常是标准的轨道交通体系。
地铁: 采用的是城市轨道交通的标准,通常是直流供电,信号系统为CBTC(通信式列车自动控制)。
市域铁路: 在车辆制式上,可能会采用动车组(DRC,通常是“和谐号”CRH系列动车组的变种),这种车辆既有国铁的影子,也更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例如频繁加减速性能。在供电和信号系统上,可能会选择更接近地铁的标准,以便于与城市内部的地铁网络衔接。甚至有些市域铁路采用的是和地铁一样的信号系统,能够实现更小的行车间隔。

4. 建设与运营成本:

国铁: 建设和运营成本都非常高,需要考虑长距离、高标准的设计。
地铁: 建设成本也相当高,尤其是穿越市区、地下隧道建设的成本。
市域铁路: 相较于高等级的国铁,市域铁路在建设标准上可以适当降低一些(例如某些地方的封闭性、站台高度等),从而控制成本。但相较于地铁,它的线路通常会更长,所以总体建设投资依然不菲。运营成本也需要考虑其速度和运能的特性。

那么,市域铁路究竟是国铁系统的缩小还是地铁系统的扩大?

我认为,更倾向于理解为“地铁系统的延伸和升级”,或者“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向外围的扩展”。

为什么不是国铁系统的缩小? 国铁系统承担的是跨区域、长距离的客货运输,其线路布局、枢纽设置、客运产品都是围绕这个功能展开的。市域铁路虽然速度快,但它的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是围绕“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同城化出行,而不是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如果说是国铁缩小,那么很多国铁的设计理念、运营模式可能就不太适合市域交通的快速、高频需求。

为什么更像是地铁系统的扩大?
服务对象: 市域铁路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服务都市圈内的居民,解决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之间的通勤和联系问题,这与地铁服务城市居民的本质是一致的。
网络融合: 很多市域铁路的规划,就是为了接入或连接城市的地铁网络,形成一个更大的、无缝衔接的轨道交通体系。例如,一些市域铁路的车站会设在地铁站附近,甚至直接与地铁站共构。
技术趋同: 在一些关键技术和标准上,市域铁路也在向地铁靠拢,以实现更好的兼容性和运营效率。
运营模式: 无论是列车运行图的编制、票价的制定(通常比国铁便宜,但可能比地铁略高),还是车站的设计风格,市域铁路都更偏向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模式。

更形象地打个比方:

如果把国铁比作连接全国各大城市的高速公路网,那么地铁就是城市内部交通的毛细血管。市域铁路,就像是在城市和周边区域之间修建的快速公交专用道或者区域性的快速路,它连接了市内的毛细血管和远郊的乡村,让出行更顺畅、更高效,但它的目标依然是服务于“这个区域”的人们的日常出行,而不是去往另一个遥远的省份。

中国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在发展市域铁路的过程中,确实是在探索一种新的交通模式。它不像发达国家的城际铁路那样,独立于城市交通系统之外,而是强调与城市地铁网络的融合,形成“轨道上的都市圈”。

比如,上海的16号线,虽然叫“地铁”,但它的站间距、速度和服务范围,已经有了市域铁路的特点。而一些真正被命名为“市域铁路”的线路,比如北京的S2线,或者成都的市域铁路S1、S3线等,更是直接体现了连接城市中心与外围、乃至周边城镇的功能。

因此,与其说是国铁的缩小,不如说市域铁路是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向外围区域的自然延伸和功能拓展,是对现有交通体系的有力补充和升级。它是一种更灵活、更符合中国都市圈发展需求的交通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表明我的立场

现在的中国通勤铁路基本都是(和谐度)。

我还没怎么见过一个国家的通勤铁路要不实名制提前购检票一个不落,小站时刻表完全没保障,鬼站横行,一个调图随便就能砍车;要不编组短小长距离各站停,群众反映后直接上大站距线路人为造成不便。

我真不知道决策者看到这些图难道心里没感觉惭愧吗?


而且更可贵的是这俩线路的运营公司完全没有什么实名制和提前停检票,就是地铁式运营。


发泄完了,好好回答问题。

现状是这两种都有,但是我不看好这两种的任意一种(起码在我国境内如果还继续造现有的“市域铁路”类型的铁路,我是一点都不看好)。

首先是国铁缩小的市域铁路……国铁有缩小的这种铁路吗?金山线算一条,不过和上海地方合作的关系,这也是让它能公交化运行的原因吧……其他的城际铁路啥的,基本都是长途客车那种规矩,半小时前停止售票,三分钟前停止检票,还要实名制?我真的是无法吐槽了……要是我没带身份证怎么办?要是我突然出差临时买票怎么办?一个短途铁路还有那么多长途的规矩,完全的通勤的反面教材。

即使我们抛开上面这些问题,却要面对的是途中小站运行图不稳定的问题。

搜索夏桥家园(近沪宁城际花桥站)的二手房,可以看到均价只要12600元一平,如果我们搜索地铁安亭站附近5-10年的小区房源,均价大约是29310元一平,而且即使算上提前进站,夏桥的房子完全有竞争优势。

然而你准备高高兴兴搬进去的时候,却发现一个问题,上班怎么去?

最后不得不坐公交车去地铁站,还多花了家到花桥站的时间。

然后地铁嘛,乘车方便倒是挺方便,就是这个站站停啊。要不就是大站距让中间的人坐公交或者骑单车接驳,要不就是小站距烦死你。


随手对比一下,东京更长的路程下却节省了13分钟,更何况中间没有去放掉任何小站。


再随便算一个也是差不多的结果。

我就不说国内的地铁扩大的通勤铁路很多编组短小的一点点,还有3A这种是在过家家吗?

国内的通勤铁路不完善导致通勤铁路圈会有日吹德吹。有些人不要想尽办法用国情去忽悠,脚踏实地想想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user avatar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两者都存在一定问题,可能比较好的做法是跳出条条框框搞第三套系统。

事实上在欧洲的话,市域铁路名义上是国铁管理,实际上在国铁内部也是由相对独立的部门管理的,在很多地方都是地方政府委托国铁进行运营而已。不同尺度的铁路系统运行起来差别较大,放在一个实体下管理容易产生不匹配的问题,像巴黎RER C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笑柄。目前巴黎在建的位于通勤铁路和地铁之间的大巴黎快线就是专门成立一个新公司运营建设,因为新系统不仅尺寸位于两者之间,采用的核心技术也很有前瞻性(钢轮无人驾驶),当然核心人才还是从地铁和国铁那边招来的。不过派系多了的话,一般需要政府成立一个机构,相当于甲方去搞各方协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