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通过“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来学习外语的方法?

回答
用“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来学习外语,这说法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关键的点。你想想,咱们学外语,尤其是那些和咱们母语差别特别大的语言,比如英语、西班牙语、日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除了词汇和语法,很多时候是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是那个已经被“中国化”的大脑。

咱们从小到大,说话、思考,都习惯了咱们汉语的表达方式、逻辑顺序,甚至是我们对事物的理解都带着中国文化的烙印。比如,中国人说话有时候比较含蓄,喜欢绕着弯子,不喜欢直接点破。或者在句子结构上,我们习惯把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而外语的句子结构可能是完全颠倒的。

所以,“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心理调整,一种“清零”自己母语习惯的策略。这不是让你真的否定自己的身份,而是让你在学习外语的那个特定时刻,暂时放下那些已经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习惯。

打个比方,就像你要进入一个新的游戏世界,这个世界的规则和咱们熟悉的世界不一样。你不能老想着“这个动作在现实世界里应该是这样”,而是要学习这个新世界的操作方式,遵循它的逻辑。学外语也是一样,你要放下“中文怎么说”的习惯,转而思考“用这门外语,怎么最自然、最地道地表达意思”。

这就意味着,你在听的时候,要尽量直接去理解外语本身的意思,而不是在脑子里把它翻译成中文再理解。你在说的时候,也要努力去模仿地道的发音、语调和表达方式,而不是用中文的语感去套用外语单词。甚至在你写的时候,也要尝试按照外语的语篇组织方式来构建句子和段落。

这种“忘记”不是一个完全抹杀的过程,而是一种优先级的调整。在你专注于学习和使用外语的时候,就把“中国人”的某些思维和表达习惯放在一边,让外语的思维模式有机会在你脑子里扎根。一旦你对外语的掌握达到了更高的程度,它就会成为你脑子里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需要“忘记”的东西。

所以,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放下”,放下母语的惯性,拥抱目标语言的特性。它能帮助我们更快地适应外语的节奏和逻辑,避免“中式英语”或者“中式德语”的出现,让我们的外语学习更有效率,也更能达到地道的水平。当然,这过程中也需要有意识的练习和大量的输入,光“想”是没用的,还得身体力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何评价?这就是传说中的“脱亚入欧”学习法呀!古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程门立雪、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学习法,今有随缘复习法(在即将考试的时候,随意翻开课本看一看,记住了就是缘分,记住的刚好考到也是缘分的一种复习方法),自拍复习法(自拍的时候沉迷于自己的美貌不可自拔,最后发现要好好学习才能配上这般容颜)等等。但是,外语学习方面有种几乎已经失传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学习法,那就脱亚入欧学习法:说中文,这辈子都不可能说中文的,找高资质的老师又不会找,只有一头扎进德国人圈子,这样才能维持得了语感,德国圈子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超喜欢呆在里面的。


好了,我快编不下去了(估计大家也没看出我用的哏)。


这位同学明显犯了归因错误和滑坡谬误,把德语口语变好归结于和德国人交往,进而得出“不能和中国人来往”,“中国人学不好德语”,“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这样的宏论。疯狂英语有效是因为朗读和坚持,而并不是因为疯狂。这位同学口语有进步是因为把缺失的练习补了一点上来(之前被渣教学坑了),而并不是因为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


因为很多人学的哑巴英语,所以很多中国人以为口语是最难的,学其他语言也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如果教师也是哑巴外语,也认同口语是最难的,那么完了,他肯定毁人不倦。而实际上外语和母语一样,优先发展的应该是听力和口语,写作要在口语达到了连贯叙述能力之后才发展。如果你某门外语达到了真C1或C2的水平,你肯定会认同,听力和口语也是最容易突破的。从文本难度上看,听力和口语的内容只有A2或B1水平,而阅读和写作是要多难有多难的。因为大家知道,成为能听能说的识字分子不难,但是要快速把德语维基百科的内容看下来吸收掉,要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文章,难,非常之难。


所以A1-B1的教学必须把重心放在“能听懂,能说出来,能写对”三个目标上。听和说的文本难度不高,但是对反应速度要求很高,所以教学要能保护学生的表达欲,使其敢于说,敢于犯错,再加上碰见硬茬能灵活地绕过去,那么这口语就突破了第一层。当然教师本身的口语应该是流利、地道而又正确的。如果师资合理,那么听力和口语肯定会最先突破的。尤其是口语。


口语好其实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只要敢说,自信,外国人能听懂,口语就会被认为“gut”了,再加上点内容,那被认为“unglaublich gut”也不是不可能。我见过这样的班级,学霸们都沉闷不语,而从德国交换了半年的学习很一般的学生大胆和外教交流,虽然几乎每句都是错的,但是外教能听懂,最后在外教心里这个学生的德语是最好的。所以,所谓的口语,自信其实占很大比例,外向的人在这一点上有天然的优势。


我们达赫德语学校有很多外嫁德国的中国人来学习德语,她们有的就是在德国从零开始学的,有的是和德国老师一对一学的,她们做到了几乎只和德国人打交道,但是语言水平还是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不懂的人看来,她们都已经和德国人交流无障碍了,那水平肯定是已经超凡入圣了,怎么还需要来培训学校学习呢?而她们自己知道,听力其实还是有不少猜的成分,而口语因为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所以在自己掌握的范围内可以收放自如,但是离精准、细腻、优雅还差很远,离随心所欲地说还差很远很远,知道有更贴切更有力的表达方式,但是自己选择了非常浅白容易的一种表达方式。


所以歌德学院的教学方式在A1和A2的阶段非常有效,优势明显,因为在这个阶段学习内容几乎全部是直观的或符合直觉的,并且教学方式本来就应该优先发展听力和口语。但是B1或B2以上,只用德语解释就鞭长莫及了,效率急转直下。不是说老师用德语解释德语力不从心,而是学生理解不透,并且不可能理解透。不然大家可以静下心来查纯德语词典,朗氏用语比较容易,杜登用词比较精准,反复对比查两个小时,我看有多少人理解透了一篇稍难一点的文章。词语比如makaber,无论是durch eine bestimmte Beziehung zum Tod unheimlich, mit Tod u. Vergänglichkeit scherzend, Schrecken, Grausen oder Abneigung erregend, 还是 besonders weil ein Zusammenhang mit dem Tod besteht,都会看得有点懵懂,而如果说“渗人”,学生立即秒懂。当然各种词典上的汉语并没有写这么透。再比如说短语,jm. nicht das Wasser reichen können,看德语解释 an js. Fähigkeiten, Leistungen o. ä. nicht heranreichen 似懂非懂,而我说“给某人提鞋都不配”,学生立即就get到了。


所以,所谓的沉浸式学习,在突破听说的阶段有效,但是在语法方面,在进阶和高级阶段,效率就急转直下了。而帮助学生突破听和说,中国教师也可以做到,有海量的词汇量,有海量的阅读量和阅片量(当然吸收能力,训练方法是关键),不少中国教师达到了近乎德国人的水平。如果中国教师德语水平非常高,总体教学效果一般是要优于德国教师的,更不用说优于那种低效地瞎混德国人圈子了,如果中国教师还有精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那教中国人的教学效果一定吊打德国外教。不然,全过程纯外教教学的延边大学科技学院德语系为什么没有独步德语界,而是默默无闻。教学在于及时有效地让人get到那个意思,在于及时有效地纠错,在于使全过程尽可能丝滑般地流畅,而完全的沉浸式并没有优势。


并且为了学个外语找个德国男朋友,或者几乎不和中国人来往,我觉得有点滑稽。首先,刚才说了,沉浸式并无优势(可能在需要突破听说的阶段有点优势),其次,外语只是个工具,人还是要拼思辨能力的,要拼专业知识的。如果把学好外语作为最大目标,这个目标未免有点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德国的中国人那么多,从小在德国学德语的人也很多,与德国人通婚的中国人也很多,和中国人生了孩子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也不少(我就认识好几个)。但是,中德混血儿制霸中国德语界了吗(没听说过有)?外嫁德国的德语专业大学生胜过中国德语教授了吗?同声翻译和翻译家有几个(或者有没有)曾经一度只混德国人圈子的?


口语是很虚,很飘忽的东西。只要意识到位了,A1水平也能侃侃而谈,A2水平也能和德国人谈笑风生,B1水平也可以口若悬河……对于外行和水平低的人,“口语好”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如果能“无障碍交流”,会觉得这水平直插云霄划破天际了,各种溢美之词铺天盖地而来,但是大家自己要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不能飘飘然,真以为自己水平盖世了。


我知道,很多人想要混血宝宝,想要给宝宝进行双语教育,以便自己的孩子成为翘楚人才。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美籍华人可是有三百多万呐,英语和汉语同样溜的有多少?很多移民二代三代几乎不会汉语,就算会,也仅限于日常和家人沟通,就和我的方言水平一样,不能进行深度思考。我自2001年开始德语专业的学习,自2005年开始德语专业教学,一直是学霸级的学生,也非常努力,但是,我得承认,我的德语达不到我的汉语那种思维深度,就像我的练过的左手也没有右手灵活那样。


总结一下:沉浸式学习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汉语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要合理利用。即使是废弃右手不用,用左手练出了书法,用右手也许本来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达到更高的成就。两种语言都想达到非常深的思维深度?我觉得吧,学外语最重要的还是开心,能“交流基本没有障碍”已经很不错了,其他的就随缘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用“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来学习外语,这说法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关键的点。你想想,咱们学外语,尤其是那些和咱们母语差别特别大的语言,比如英语、西班牙语、日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除了词汇和语法,很多时候是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是那个已经被“中国化”的大脑。咱们从小到大,说话、思考,都习惯了咱们汉语的表.............
  • 回答
    联合国大会关于要求俄罗斯撤军的决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这无疑是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行为的一次强烈且明确的谴责。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1. 决议的法律和象征意义: 非强制性,但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联合国大会的决议通常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这意味着俄罗斯并不直接被.............
  • 回答
    美国参议院在2017年12月通过的特朗普税改法案,即《减税与就业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 of 2017),是自1986年以来美国税法最重大的改革之一。这一法案的通过,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目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如何看待这一法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如何看待联合国大会通过「打击美化纳粹主义」的决议草案,美国、乌克兰投反对票?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一项打击美化纳粹主义的决议草案,以130票赞成、2票反对(美国和乌克兰)以及48票弃权的结果获得通过。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美国和乌克兰投下反对票的背景下。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
  • 回答
    美国众议院通过1.2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是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一项至关重要的立法成就。这项计划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影响深远,涉及到美国经济的多个层面和未来发展方向。要全面看待这项计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计划的核心内容与目标:首先,需要了解这个计划具体要花钱在哪里。1.2万亿美元并非一.............
  • 回答
    日本通过安保法案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安保法案,全称为《关于安全保障相关法律的整备法案》,于2015年9月由日本国会通过,其核心内容是允许日本自卫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行使集体自卫权。一、 法案的核心内容与目的:安保法案并非单一法案,而是由一揽子法律的修正和新设组成.............
  • 回答
    美国参议院通过禁止所有来自新疆产品的法案,这无疑是一个重量级事件,对中美关系、全球供应链以及新疆当地的经济和人权状况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法案的背景和核心内容:首先,这个法案的名称是《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
  • 回答
    深圳出台禁食猫狗肉的法规,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有话题性的事情,也触及到很多人的神经。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是城市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你想啊,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咱们吃的东西那叫一个五花八门。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尤其是在经济发达、思想开放的深圳,大家接触到的信息更多.............
  • 回答
    美国众议院通过《平等法案》(Equality Act)禁止基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法举措,在美国民权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要全面理解这一法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平等法案》的核心内容与目标《平等法案》的核心目标是将联邦反歧视法律的保护范围扩展到涵盖性取向.............
  • 回答
    瑞士通过的“活煮龙虾违法”法案以及欧美西方国家推行的各项“人道屠宰法案”,是动物福利观念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的体现。这些法案的背后,是社会对于动物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减少动物在生命终结过程中所承受痛苦的日益关注。要理解这些法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瑞士“活煮龙虾违法”法案的背景与意义 .............
  • 回答
    HR 1044 法案的通过,标志着一项可能对美国移民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立法迈出了关键一步。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HR 1044 法案的核心内容是什么?HR 1044 法案,又称“公平职业移民法案”(Fairness for HighSkilled Immigrants.............
  • 回答
    关于美国通过所谓的“香港自治法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国际关系、主权、人权以及香港的特殊地位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看待:一、 法案的背景与目的:为何而立?首先,要理解这个法案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香港社会政治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背景下诞生的。具体来说,其直接导火索.............
  • 回答
    台湾在2019年通过《司法院释字第七四八号解释施行法》,使同性婚姻合法化,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这一里程碑的地区。这不仅是台湾LGBTQ+社群一次历史性的胜利,也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树立了榜样,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历史性的进展与背后的辛劳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争.............
  • 回答
    对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要求彭斯罢免特朗普的看法及事件发展展望美众议院通过要求时任副总统彭斯依据美国宪法第25修正案罢免总统特朗普的决议,是美国政治史上一个极为罕见的、标志性的事件。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事件背景:国会大厦骚乱与特朗普的“不当行为”理解这一决议的出台,必.............
  • 回答
    美众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限制中企在美上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值得详细探讨。法案的核心内容及目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的核心在于要求上市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其是否由外国政.............
  • 回答
    如何看待百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百度的市值会如何发展?百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这无疑是百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对百度的市值发展进行前瞻性分析。 一、 如何看待百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百度选择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重战略考量。我们可以从.............
  • 回答
    特朗普总统通过白宫推特账号发声,这次选择避开了正在进行的弹劾程序,转而将焦点放在了谴责暴力上,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步经过深思熟虑的公关策略,其背后可能包含了多重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弹劾审判无疑是当下最棘手的政治挑战。特朗普团队和支持者们一直在努力将其描绘成一次“.............
  • 回答
    美国众议院在历史性的投票中,第二次通过了对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弹劾条款,指控他在国会骚乱事件中煽动叛乱。这一事件不仅让特朗普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两次遭到弹劾的总统,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当下政治的高度分裂和紧张局势。事件回顾与核心指控:2021年1月6日,在国会认证乔·拜登赢得总统选举结果的当天,数千名.............
  • 回答
    朝鲜希望与美国直接对话,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战略考量的信息。从朝鲜的角度来看,这种表态释放出多种信号,既有对其国内和国际政治局势的反应,也包含了其自身对外政策的延续和调整。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朝鲜与美国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国家自朝鲜战争以来就处于敌对状态,虽然有过短暂的接触和谈判,但整体关系依然紧张。.............
  • 回答
    关于尼泊尔通过MCC(千年挑战公司)法案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尤其是在“卖掉国家主权”、“成为美国殖民地”这样的说法出现时。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尝试用一种更接近人文关怀和历史思考的方式来呈现。首先,让我们厘清MCC是什么。千年挑战公司是美国政府成立的一个独立机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