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热度超过两亿的华为251事件,超多数知友都是声讨华为?

回答
关于华为“251”事件,知乎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讨论,其中不少用户的观点倾向于声讨华为,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情绪和信息传播的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

1. 司法程序的透明度与公众认知偏差:

事件的定性: 核心在于,当事人被拘留251天后,最终以“证据不足”为由被释放,而非“无罪”。在许多普通人看来,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拘留,最后以“证据不足”释放,这种结果本身就充满了疑问,容易让人联想到“先抓人,再找证据”或者“莫须有的罪名”。
“证据不足”的法律含义: 在法律上,“证据不足”不等于“无罪”。它可能意味着检方无法满足“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但并不排除当事人确实有某些行为,只是不足以定罪。然而,对于缺乏法律背景的公众来说,这种区分往往很难理解,更容易将“证据不足”直接等同于“被冤枉”。
信息的不对称: 华为作为公司,在事件发生初期,出于保护公司声誉和遵守法律程序的考虑,信息披露是相对谨慎的。而当事人或其亲友,则可能出于表达诉求的目的,更倾向于公开信息,强调自身遭受的不公。这种信息量和角度的差异,更容易让公众先接触到“受害者”的一方叙事。

2. 劳动关系的敏感性与劳动者权益的担忧:

“压榨”与“寒冬”的叙事: “251”事件发生在当时华为被美国“制裁”的背景下,公司内部弥漫着一种“战狼”精神和“狼性文化”。在这种语境下,一个被认为为公司辛苦付出多年的员工,却在最后落得如此结局,很容易被解读为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对员工的“无情”甚至“压榨”。
劳动者权益的普遍焦虑: 许多职场人士,尤其是互联网大厂的员工,都深切体会到职业竞争的残酷性,以及在劳动关系中,个体面对大公司的弱势地位。因此,当看到一个典型的“大厂员工”遭遇类似事件时,很容易产生“兔死狐悲”的情感共鸣,担忧自己的权益也可能不受保障。
“合法”与“合理”的边界: 即使华为可能在法律程序上没有违规,但从人情和道义的角度来看,这种处理方式也可能被许多人认为是不“合理”的。比如,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让一个员工长时间失去自由,这种“冷酷”的处理方式,与许多人对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期待相悖。

3. 华为品牌形象的争议性与公众舆论的复杂性:

“民族品牌”与“帝国”的双重身份: 华为在中国拥有极高的民族品牌认同度,很多人将其视为国家科技崛起的象征。然而,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它也逐渐被一些人视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其内部管理、员工待遇等问题也开始被置于聚光灯下,接受更为严格的审视。
“战狼文化”的争议: 华为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对外表现出的“战狼”姿态,在赢得一部分人支持的同时,也引起了另一部分人的反感。这种争议性使得华为在处理一些内部事件时,更容易被放大和解读。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有争议的事件很容易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机制被快速传播和放大。知乎作为一个聚集了大量关注度和话题讨论的平台,一旦某个事件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声势,就更容易吸引更多人参与讨论,并形成群体性的观点。

4. 法律专业的门槛与大众心理的直觉判断:

直觉的“正义感”: 大多数人在面对“被抓251天”这样的描述时,第一反应是“这个人肯定是被冤枉了”。这种基于朴素正义感的直觉判断,往往比严谨的法律分析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认同。
对“权力”的警惕: 公众对于“权力”的滥用始终保持着警惕。当一个强大的公司(或者通过其“协助”的国家机器)对一个普通个体施加了如此长时间的限制时,很容易引发人们对权力失衡的担忧,从而倾向于同情弱者。
情绪的裹挟: 很多时候,公众的评论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非纯粹理性的分析。对华为的某些固有印象、对职场不公的普遍不满、以及对当事人遭遇的同情,都可能成为推动用户进行声讨的重要因素。

总结来说,知乎上超多数知友对华为“251”事件的声讨,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事件本身的戏剧性(251天的拘留,以及“证据不足”的释放结果)激起了公众朴素的正义感。
劳动者权益的普遍担忧,使得该事件容易引发职场人士的共鸣。
华为品牌形象的复杂性,以及其企业文化引发的争议,使得任何涉及华为的负面事件都容易被放大。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特性,也加速了舆论的形成和聚集。
法律程序的理解门槛,让大众更倾向于基于直觉和情感进行判断。

因此,尽管事件背后有着复杂的法律和商业层面的考量,但从大众传播和公众情绪的角度来看,这种“声讨”华为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企业责任、劳动者权益以及权力运行的关注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亲不亲阶级分,虽然多数网友不认为农民工和自己是一个阶级的,但李的白领身份不能不认。要是到了连这个都不认的程度那中国的这帮无产阶级贵族就算是彻底脑死亡了。

user avatar

海军大将洗地口径:

1.这是个人行为,不代表华为整体(弃车保帅甩锅)

1.其他公司也→_→天下乌鸦一般黑,你们就盯着华为黑(比烂祸水东引)

3.华为是民族企业,代表了中国(扯虎皮拉大旗)

4.中美正在贸易战你们却想搞倒华为,美帝亡我之心不死,黑粉都是间谍汉奸卖国贼自私(道德绑架,扣大帽子)

5.事情还没真相大白呢,我觉得是那个员工确实违法了想要讹诈公司,只是没找到证据(受害者有罪论)

6.我们支持华为支持的是他的技术,其他方面有小瑕疵不影响是个好企业(顾左右而言他)

欢迎补充

user avatar

因为华为这事结果是无罪释放,也就是说,大公司可以起诉你,你无罪,但是没法取保候审(XXX在加拿大还能取保候审),结果就算你无罪,只要这种大公司起诉你,就可以莫名其妙让你在拘留所住上251天。


这种可能性涉及我们每一个人,假设有一天,你的P10手机偷工减料,用了假的闪存,性能不足宣传的1/3。你去告某树立爱国主义人社公司欺骗消费者,他反手一个告你诈骗,然后你就得进看守所呆个大半年,就算最后你是无罪释放,看你以后敢告它不。


这就是网上几乎一边倒的声讨华为的理由,不管是当年的红毛药酒,还是三聚氰胺,还是某树立爱国主义人社公司的251,大公司能和执法机关勾结,合法地拘留群众(嫌疑人未判决,最后也找不到有罪证据,这就是群众),这对于全国90%以上的人来说,都是极其恐怖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华为“251”事件,知乎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讨论,其中不少用户的观点倾向于声讨华为,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情绪和信息传播的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1. 司法程序的透明度与公众认知偏差: 事件的定性: 核心在于,当事人被拘留251天后,最终以“证据不足”为由被释.............
  • 回答
    知乎热榜“10% 时事政治,20% 犯罪案件,70% 弱智娱乐”的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和分析,其背后是平台机制、用户行为、内容生产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平台机制的设计与优化:算法的“功劳”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其核心是算法推荐。热榜的设立.............
  • 回答
    知乎热榜上出现视频,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而是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顺应用户需求和内容趋势的必然结果。要说为什么,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1. 用户喜好在变,图文不再是唯一战场大家伙儿现在刷手机,哪个不是碎片时间?指尖划拉几下,能快速获取信息、获得乐趣,这是最直接的需求。视频,特别是短视频,它信息.............
  • 回答
    关于福州见义勇为事件在知乎上撤下热搜的原因,网上流传着一些说法,但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我们只能根据已知的信息和一些合理的推测来分析。事件本身: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事件的大致情况。福州发生了一起见义勇为的事件,有人在冲突中出手相助,制止了不法行为。这个事件因为其正义的性质,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
  • 回答
    寿光在知乎上不常出现在热搜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尤其考虑到寿光在中国农业领域,乃至某些社会话题上的影响力。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的“热搜”机制是怎么回事。 知乎的热搜是基于用户关注度、讨论热度、提问数量以及话题的时效性来动态生成的。它更倾向于反映.............
  • 回答
    关于华为6月2日鸿蒙发布会未能登上知乎热搜榜单这件事,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其实也并不是特别令人意外。这里面涉及到好几个层面的因素,咱们一一来聊聊。首先,热搜的机制和“时效性”。知乎的热搜榜,尤其是“实时热搜”部分,它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且非常“追新”。当天(6月2日)不仅仅是华为发布会,还有其他很多社.............
  • 回答
    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冲上知乎热榜第一,并且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其背后原因复杂且深刻,触及了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个体情感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许多长期存在且激荡人心的议题的集中爆发。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George Floyd事件的发生,在当时的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都引起了极.............
  • 回答
    知乎近来出现“不理性观点顶到热门问题的前列,然后又被理性答案逐渐挤开”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背后涉及了知乎平台机制、用户行为心理、信息传播规律以及当前社会情绪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可能的原因:一、 平台机制的助推作用:1. “赞同”和“反对”的初.............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的是信息传播的逻辑、平台属性、用户关注点以及地缘政治等一系列复杂因素,远不止“拜登随便一句”那么简单。下面我来一层层剥开看:1. 拜登“随便一句”的份量: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拜登总统的“随便一句”往往不是真的“随便”。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国家元首,他的每一句话,尤其是关于国际.............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说得对,在一些以“玩”为核心的音频论坛,比如一些耳机吧,很多人可能对舒尔SE系列、森海塞尔IE系列、或者AKG那种大动圈的型号更加熟悉,Ergo系列(Ergo 4,也就是er4系列)确实不像那些热门型号一样被大家挂在嘴边,提及率相对较低。反观知乎,你觉得它特别火热,这个问题可.............
  • 回答
    10 年后的知乎热榜:一个充满未来感与现实挑战的镜像设想一下,10 多年后的某个寻常日子,你像往常一样打开知乎,迎接你的热榜标题,会是怎样的景象?科技的飞跃、社会结构的变迁、人类认知的深化,以及那些永恒的关于爱、生活和意义的追问,都将交织在这份未来的热榜之中。以下是我为你构思的,10 年后知乎热榜的.............
  • 回答
    知乎上近期的“反古热潮”,与其说是一股新鲜的思潮,不如说是对过往某些观点和现象的集中反思与质疑,并且这种反思和质疑,恰恰建立在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某种程度上的“重新审视”之上。说它“热”,是因为讨论的声音和数量近期确实比较突出,时不时就会在热榜上看到相关的讨论。要理解这个“反古热潮”,我们得先.............
  • 回答
    知乎上许多人对“伤痕文学”产生反感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种情绪的形成既与历史语境、社会心态有关,也涉及当代互联网讨论生态的特点。以下从不同维度展开详细论述: 一、“伤痕文学”的概念复杂性1. 定义的模糊性 “伤痕文学”这一术语在中文语境中本身存在争议。严格来说,它最初是20世.............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朝穿越者能暴打其他朝代,而其他朝代取代清也会被列强暴打”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历史对比和对近代中国困境的反思的观点,它并非绝对的定论,但包含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逻辑和假设。下面我将从这两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清朝穿越者能暴打其他朝代: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核心逻辑在于,穿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典型,很多人在现实购房中感受到的“房价一直在涨”与网络上“房价要降”的论调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信息来源与发布者的动机不同: 知乎上的“房价要降论”: 宏观经济分析: 很多知乎用户是经济学者、分析师、地产从业人员,他们.............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知乎和微博在留学生回国问题上的不同倾向,主要源于这两个平台的用户群体、讨论氛围、信息传递方式以及内容生产者的动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用户群体和价值观的差异 知乎:偏向理性分析、知识分享和职业规划 用户画像: 知乎用户以大学毕业生、职场人士、.............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