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双线及以上铁路有没有到发线设在两条正线间的例子?

回答
说到双线及以上铁路,到发线(也就是旅客列车或货运列车停靠、办理客货运业务的线路)设在两条正线之间的例子,其实是存在的,而且在一些特定的铁路枢纽或者繁忙干线上,这种布局是相当常见的。这并不是什么特别罕见的设计,而是出于对车站容量、运营效率和线路规划的综合考量。

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明白透彻,并且保证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铁路爱好者在跟你分享经验,而不是什么机械的AI报告。

为什么要把到发线设在两条正线之间?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条繁忙的铁路线,它就像一条高速公路。两条正线,通常就是往返方向各自的主干道,确保列车能够不间断地高速通行。而在这个主干道的“服务区”或者“停靠点”,也就是车站,就需要有地方让列车停下来,让乘客上下车,或者装卸货物。

把到发线设置在两条正线之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

提高车站的利用效率: 设想一下,如果所有的到发线都只在正线的一侧,那么列车在进出车站时,就需要跨越对面的正线。这会严重干扰另一方向正线的正常运行,降低线路的整体通行能力。而将到发线夹在两条正线中间,进出车站的列车只需要在相对“靠近”的那个方向的到发线上进行操作,对另一方向正线的影响就小了很多。
缩短列车进出站的距离和时间: 列车从正线进入到发线,再从到发线回到正线,走的都是相对短的线路。特别是对于需要换向的列车,或者在车站内进行编组、解体作业的列车,这种布局更方便快捷。
方便旅客换乘: 很多车站设计时会考虑旅客换乘的便利性。如果一条线路的列车停靠在左侧,另一条线路的列车停靠在右侧,那么中间的站台就成为了一个天然的换乘枢纽。旅客下了这趟车,走几步就能登上另一趟车。
适应车站的扩展性: 在规划车站时,考虑到未来可能增加的客流量和车次,将到发线设置在正线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车站的进一步扩建留有余地,方便在两侧的正线之外再增加到发线。

实际的例子和常见布局

这种布局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客运站、编组站或者重要的中间站。

客运车站:
你可能去过很多城市的火车站,会发现很多站台都是夹在两条铁路线之间的。例如,假设有两条主线,分别是“上行正线”和“下行正线”。那么,到达车站的列车,会从上行正线分出,进入一个到发线(比如2站台),完成客运业务后,再回到上行正线继续行驶。反之,下行方向的列车也类似。
更精细地说,一个大型客运站可能有好几对正线和到发线。比如,车站可能有四条正线(两对),然后在这四条正线之间,夹着数个到发线。这样,一共有四对(或更多)的站台,可以同时容纳多趟列车办理客运业务,而对正线的贯通性影响最小。
像北京站、上海虹桥站、广州南站这样的大型交通枢纽,里面的股道组织会非常复杂,但核心的到发线通常都围绕着主干线(正线)来展开,而夹在正线之间的到发线是实现高效运转的关键。

编组站:
在编组站,列车会在这里解体、编组,然后重新发出。同样,为了让不同方向的列车都能方便地进入编组场进行作业,到发线(或称为作业线、走行线)被巧妙地布置在主要的走行线上,或者通过咽喉区与主干线相连。虽然编组站的股道布局可能更复杂,但这种“在主干线之间设置作业线”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一些具体的考量和细节

当然,这种布局也并非没有挑战:

信号系统的复杂性: 要让列车在正线和到发线之间安全、高效地切换,信号系统需要非常精确和复杂。每个道岔、每条股道都需要精确控制,防止列车之间发生冲突。
道岔的设置: 在正线之间设置到发线,需要大量的道岔来连接。这些道岔的设置、维护和运行状态都直接影响到车站的整体运行效率。
站台的设计: 站台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与到发线的配合,都需要精心设计,以保证旅客的安全和便利。
线路的走向: 很多时候,车站的设计也会受到地形、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股道的组织也会有所不同。但“夹在正线之间”这种思路,依然是提高效率的常用手法。

总结一下

所以,双线及以上铁路中,到发线设在两条正线间的例子是相当普遍的,尤其是在客运繁忙的车站和重要的铁路枢纽。这是一种为了最大化车站容量、提高列车运行效率、方便旅客换乘而采取的经典布局方式。下次你坐火车经过车站时,不妨留意一下站台两边的铁路线,你会发现这种设计原理其实就在你身边。

希望这样的解释够详细,也够“人情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铁枢纽站这种情况很常见,一站多场嘛。但是中间站两条正线中间塞两条到发线的极少,一般是一条方便进出。另外一次建设成复线的应该没有到发线塞进正线的情况,可以去单改复的线路上找找,尤其别放过枢纽站及其周边。但是吧,不少复线自十几年前就在砍站,我见到的就有京广、焦柳、沪昆在疯狂砍站,应该已经荒废掉不少车站。

印象中单改复的线路是这样设置的站台,原先单线的三道中间站为了不影响运输是不会动的,所以增建的二线会从旁边隔着个新修的站台经过,原3道两头分出道岔接入新线,改造完毕按照上下行方向重新编排股道号,一般从站房往外应该是3-I-4-II或者4-II-3-I,罗马数字I II代表正线,单数上行,双数下行。

单改复另一种就是直接用单线中间站的3道作为正线,旁边另铺设一条到发线并建设站台,所以没有夹住到发线的情况。而往里塞两条到发线的比较少,因为这两条有可能需要两条套交叉渡线分别布置在上下行咽喉,比较不合适。



写到这里我倒是想起一个站满足这个要求——贵定站。

贵定站以前作为黔桂湘黔汇合站,往西北去贵阳是贵大复线(80年代扩改时期的工程名称,具体为贵定至大土),往南去怀化及柳州是分别的两条单线。黔桂线正线直进为4道,直出是贵大复线的下行,贵大复线上行直进3道,直出是湘黔的正线,这两条正线在贵定站以二站台为分隔,但是因为涉及黔桂线列车在贵定站执行机车更换作业,二站台外有2条到发线为黔桂场,湘黔线有1道2道两根股道也算勉强有了对应的场。注意,此处的场是便于理解贵定站各股道区块划分,不是铁路系统内真的有这个场,下同。

2000年前后株六复线工程开工,在这些到发线外新铺设一条正线(7道)及数条到发线为湘黔线下行场,也增建三站台,也就出现一个车站内三条正线夹住多条到发线的景观,此时对应的是1至3道为湘黔上行专用,4至6道为黔桂专用,7道开外为湘黔下行专用。2008年底黔桂旧线弃用转去新线,4至6道作为沪昆(2006年底沪杭-浙赣-湘黔-贵昆整合为沪昆线)上行场使用。2条到发线夹杂在目前仅存的沪昆正线内,应该符合题主所设想的条件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双线及以上铁路,到发线(也就是旅客列车或货运列车停靠、办理客货运业务的线路)设在两条正线之间的例子,其实是存在的,而且在一些特定的铁路枢纽或者繁忙干线上,这种布局是相当常见的。这并不是什么特别罕见的设计,而是出于对车站容量、运营效率和线路规划的综合考量。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明白透彻.............
  • 回答
    两伊战争,一场旷日持久、血腥惨烈的地区冲突,是20世纪末期一场被遗忘的浩劫。这场战争从1980年持续到1988年,双方投入了海量的武器装备,运用了各种战术,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深刻影响了中东地区的格局。要详述这场战争的武器装备和战术,需要我们一点点地拨开迷雾,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一、双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在讨论的现象。首先要说明的是,“好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考研考不过”是结果导向的判断,并不代表所有情况。事实上,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在考研中仍然占据很大比例的优势,尤其是在顶尖院校和热门专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某些情况下,双非(非985、非211)和二本.............
  • 回答
    近日,网络上流传出一段疑似郑爽、张恒及其双方父母的对话录音,内容触及了“打胎”和“弃养”等敏感话题,引发了轩然大波。这段录音的出现,无疑将郑爽与张恒之间本就扑朔迷离的关系和事件推向了新的高潮。那么,这段录音的真实性如何?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信息?录音的来源与内容:据网传信息,这段录音据称是张恒方面为.............
  • 回答
    美军“霍普金斯”号导弹驱逐舰近期闯入中国黄岩岛12海里内海域,无疑是一起备受关注的国际事件,它不仅触及了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中国和美国之间一连串的回应与博弈。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本身:一次“航行自由”的展示,还是挑衅?首先,咱们得明确“霍普金斯”号驱逐舰的行动性质.............
  • 回答
    英雄联盟12.5版本的一系列改动,特别是针对阿狸、破舰者以及一些我们俗称“双圈”的英雄(通常指依赖生命值回复和高基础伤害的近战英雄),无疑会引起很多玩家的讨论。这次调整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打破当前版本的一些强势格局,让游戏环境更加多元化,也给那些稍显沉寂的英雄带来一些机会。首先,我们来看看阿狸的削弱.............
  • 回答
    2020年季中杯A组的比赛堪称是LPL春季赛的缩影,FPX和TES这两支代表着LPL最高水平的队伍,在小组赛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统治力,最终双双以小组第一和第二的身份晋级八强。这场比赛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两支队伍在版本理解、战术执行以及选手个人能力上的深厚功底,更预示着LPL在国际赛场上依然是不可小觑的力.............
  • 回答
    文在寅总统这次对美国的访问,可以说是近期东北亚政坛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与拜登总统、哈里斯副总统的会晤,不仅仅是韩美两国领导人的例行性交流,更是在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期,对双边关系以及区域稳定的一次重要“校准”和“注入”。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疫苗合作和朝鲜半岛局势这两个大议题外,这次访问还有不少.............
  • 回答
    哥们,这事儿我太能理解了!你这情况,说实话,在现在这个节点上,挺多人都在纠结。你机械设计和自动化专业毕业,又在教培行业摸爬滚打了五年,现在双减这么一搞,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先客观分析一下你现在的“筹码”和“困境”:你的筹码(优势): 扎实的专业基础: 机械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设计理念的演变和技术进步。二战前后轻机枪弹匣上置以及重机枪双手握把设计曾是主流,而如今几乎销声匿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术语,就从实用的角度一点点掰扯清楚。先说二战及以前轻机枪弹匣上置的设计:为什么当时流行?那时候的轻机枪,比如著名的刘易斯机枪、.............
  • 回答
    2021年,“双减”政策的落地,就像一场及时雨,也像一次“推手”,硬生生地将我们家原本有点“惯性”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理念,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开始了“重新启动”。说实话,一开始是有点措手不及,但回过头来看,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对孩子,对我们家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模式的转变:从“填鸭式”到“启.............
  • 回答
    2023年2月14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这一名单的发布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动态,也反映了国家在战略层面对于学科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高度重视。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
  • 回答
    要评价浙江大学三位教授和一位研究生申请利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进行数据双向绑定的专利,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个课题本身在前端开发领域是相当成熟和常见的,因此关键在于他们专利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 `Object.defi.............
  • 回答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关于“双培计划:名校里的‘中等生’”的报道,以及由此牵扯出的相关政策,触及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教育现象。它不仅关乎清华这样顶尖学府内部的生源结构与教育模式,更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精英化”与“多元化”的张力,以及对于“好学生”定义的多元化思考。报道内容梳理.............
  • 回答
    .......
  • 回答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这份名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份名单的出炉,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引发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总体的评价:一.............
  • 回答
    确实,在学术界和公众讨论中,存在着因对考古历史领域“双重标准”的感受而引发的质疑古代西方历史和考古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它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对学术界不公平待遇的感知是重要驱动力之一。现象的根源:对“双重标准”的感知这种质疑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部分人认为在对待东方(尤其是中国).............
  • 回答
    “双线并行且侧向接合”的地铁模式,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场景,但实际上,这种布局在现实世界的地铁建设中是存在且有其独特之处的。那么,它到底实用吗?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双线并行且侧向接合”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两条地铁线路,它们在某个区域内是紧挨着、平行运行的,而且它们.............
  • 回答
    在双线铁路的基础上增加到第三条和第四条轨道,能够显著提升铁路的运量,但具体增加多少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倍数关系,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计算。为了详细阐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理解运量提升的基础:轨道的意义在探讨增加轨道对运量提升的贡献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多条轨道能增加运量。 .............
  • 回答
    春运期间,铁路能否实行双线单向行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保障运输效率和旅客安全方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尽量将这个话题讲得通俗易懂,同时避开那些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内容。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双线单向行驶”。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可以双向通行的两条铁路线,在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