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珠穆朗玛峰大拥堵致 11 人死亡重大事件?

回答
珠穆朗玛峰,这个地球之巅,本应是人类挑战自我、征服极限的圣地,却在最近却蒙上了一层令人痛心的阴影——“死亡拥堵”。这场发生在世界最高峰上的重大事件,导致了11人的不幸罹难,将“登顶”这个看似光鲜的梦想,狠狠地摔在了现实的残酷面前。

拥堵的形成: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要理解这场悲剧,我们必须先回到那条狭窄、布满冰雪的“死亡地带”。在珠峰南坡,也就是尼泊尔一侧,从8000米以上的区域开始,到顶峰这段约1000米的距离,通常被称为“死亡地带”。这里氧气含量极低,气温骤降,气候变化莫测,每一个脚步都异常艰难。

近些年,随着户外探险运动的兴盛,越来越多的登山者涌向珠峰,尤其是在每年5月这个短暂的窗口期。然而,登山资源的有限性,尤其是高海拔协作、氧气瓶的供应,以及登山许可的数量,都成为了限制因素。当大量的登山队伍选择在同一天、同一时段冲顶时,拥堵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想象一下,在海拔8000米以上,每前进一米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体力和精神。当成百上千的登山者被挤压在一条只能容纳一人或两人通过的狭窄冰壁上时,情况会变得多么危急。登山者们需要等待前方的人缓慢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每一分钟都在消耗宝贵的氧气和体力。

悲剧的链条:多重因素交织

11人的死亡,绝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致命因素环环相扣的结果:

过度商业化与低门槛: 如今的珠峰探险,越来越趋向于商业化运作。许多登山公司为了追求利润,会招募大量技术和经验相对不足的登山者。虽然他们会配备高山协作(夏尔巴人),但当人数过多,协作人员的精力也会分散,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客户。一些登山者甚至是在没有经过足够高海拔适应性训练的情况下,便匆匆踏上征途。
天气窗口的压力: 珠峰的攀登窗口期非常短,通常只有几周时间。一旦错过,就需要再等一年。这种时间上的紧迫感,使得登山公司和登山者都倾向于在天气条件稍好的日子里“扎堆”冲顶,从而加剧了拥堵。
经验不足的登山者: 并非所有出现在珠峰的登山者都具备足够的经验来应对极端环境。有些是富裕的冒险者,有些是追求名利的网红,他们可能低估了珠峰的危险性,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装备没有充分的认知。在拥堵的情况下,经验不足的登山者更容易出现高山反应、体力不支等问题,进而拖慢整个队伍的进程,加剧拥堵。
氧气管理问题: 在珠峰攀登中,氧气至关重要。拥堵意味着登山者需要在缺氧的环境中停留更长时间,消耗更多的氧气。如果氧气供应不足,或者登山者在下撤途中耗尽氧气,后果不堪设想。
信息不对称与决策失误: 尽管登山公司会监测天气,但高海拔天气变化莫测。在拥堵发生时,一些经验不足的队伍可能会因为不愿放弃机会,或者对拥堵的程度估计不足,而继续前进,最终陷入绝境。
基础设施的不足: 尽管尼泊尔政府为登顶者提供了许可,但其在高海拔区域的基础设施,如绳索、固定点等,在高强度使用下也可能出现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隐患。

深入反思:谁之过?

这场悲剧,拷问着整个珠峰探险产业链:

登山公司的责任: 那些过度追求利润,招募过多低水平客户,或者在天气不理想时仍强行组织冲顶的登山公司,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应该更严格地评估客户的体能和经验,合理规划队伍规模,并对恶劣天气保持警惕。
登山者的自我认知: 每一个登山者都应该对珠峰保持敬畏之心,清晰认识到自身的极限。将生命托付于商业公司,而不做足功课,不重视体能训练和高海拔适应,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
管理部门的监管: 尼泊尔政府作为珠峰的管理方,在发放登山许可、规范登山行为方面,需要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是否应该限制一年内允许的总登山人数?是否应该提高登山者的最低门槛和安全保障要求?这些都需要深思。
登山文化的审视: 登山,作为一种挑战极限的运动,不应被异化为一场“打卡”式的行为艺术。对“登顶”二字的过度迷恋,是否让人们忽视了安全和过程的重要性?“安全下撤”才是真正的成功,这一点似乎在一些登山者的心中变得模糊。

未来之路:如何在追求梦想与保障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珠穆朗玛峰的拥堵和死亡事件,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给整个登山界敲响了警钟。未来,我们需要:

1. 更严格的准入机制: 提高登山者的最低体能、技术和经验要求,强制要求进行充分的高海拔适应性训练。
2. 限制登山人数: 科学合理地控制在特定时间窗口内的登山队伍数量,避免“人山人海”的场面。
3. 加强高山协作的培训和管理: 确保夏尔巴人等高山协作人员有足够的休息和能力来支持登山者。
4. 优化氧气管理系统: 确保所有登山者都有充足且安全的氧气供应,并有应急预案。
5. 普及风险教育: 让每一个潜在的珠峰攀登者充分了解登顶的风险,并学会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6. 技术革新: 探索更高效、更安全的攀登技术和装备,减少对人力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7. 呼吁负责任的登山文化: 强调“安全第一,量力而行”,将“安全下撤”置于“登顶”之上。

珠穆朗玛峰的每一次攀登,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探索。在这场由过度拥堵引发的悲剧中,我们看到了梦想的执着,也看到了现实的残酷。愿逝者安息,愿这场悲剧能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并在未来的探险中,找到人与自然、与梦想之间更和谐、更安全的相处之道。让珠峰,依然是挑战自我的圣地,而不是堆砌生命的坟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你要是说登珠峰导致死亡,这倒没什么好说。本来就是高风险运动,买定离手愿赌服输,死活都是好样的。过去那些登顶的先辈,无论成功与否,也都是好样的。

2.只是我猜,这回在珠峰顶死去的人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拥有超出常人的财力、身体素质、意志力和勇气,死的却如此没有尊严,如同养鸡场暖箱里一坨坨被活活闷死的鸡雏。如果连死亡都要和一群人挤在一起,那我真的不知道人的这一生还有什么事是可以期待的。

3.地球很美,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值得游玩。如果你是登山爱好者,你也应该知道,珠穆拉玛峰远远不是最美的山,也远远不是挑战难度最大的山。它只是海拔最高,仅此而已。硬说的话,还有知名度最大。

有意思吗?死在登山这项伟大的运动上,死得其所,壮哉;死在一个名字烂了大街、每天都有无数人爬上爬下与之合影的山上,值得吗?

4.我也算是个旅行爱好者,虽然我没有那么硬核。但我旅行有一个原则:除了冬宫、故宫、大英博物馆这种确实无法替代的人文景观,永远,永远,永远不会去热门景区。原因很简单:

这个地球如此美妙。从捷里别尔卡到凯富埃河,从格罗兹尼到萨拉热窝,从建三江平原到伊犁谷地。你多看几块好料子,就知道那些被圈起来卖钱的破布头是从哪块好料上剪下来的糟烂边角了。

5.天宽地阔。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自己铸造的枷锁之中。大地素来宽广,却拦不住人们自愿选择的拥挤。愿你们的灵魂获得空旷,也祝你们的来生仍能足够幸运地死在旅途当中。

不过,死时最好还是孤身一人,只与山川星辰为伴。

user avatar

1953年5月29日,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首次登顶珠峰。这两个勇敢的吃螃蟹者,在“无敌的寂寞”中,一定想象不到,半个世纪之后,珠峰能够像大都市一样拥堵起来。

城市的堵车,磨一磨、挪一挪,至多下车打几场羽毛球,也就过了。

但是8000米高寒低氧地带,左右悬崖,前后皆人,坐不得、靠不得、退不得(大部分人不想退,想退的人无法退)、活动不得……我们自己在舒适的环境里站三个小时都会受不了,何况是珠峰的极端环境……

而珠峰世纪大塞车的造成,是多方面助推的:

(1)当局的急功近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珠峰对于尼泊尔也算是个大宝藏,合理开发、有节制的利用?难!

金山银山面前,谁不心动。何况尼泊尔穷成那个样子。

据尼泊尔旅游部门公布的数据,仅2017年,尼泊尔政府共发放373份登山许可证。

而今年的春季登山高峰是怎样的呢?

在春季的登山高峰期,尼泊尔已经发放了381张许可证,每张证11000美元(约合人民币75900元)。

(注:以上两段引文来自中国日报网:登珠峰遭遇“交通拥堵”致多名登山者丧生

420万美金妥妥入袋。然后呢?没有什么然后。珠峰就在那里,爬就是了。

政府的短视注定了悲剧的无可避免,不是这个时候,总有别的时候,达摩克利斯之剑拴不紧,掉下是迟早的事情。

讽刺的是,尼泊尔旅游部门其实还是为避免拥挤制定了攀登时间计划的。你看还是很有远见的吧。

但高能的是

——计划并没有实施!!

不得不说我们自己的政府是比较清醒的(文本来源:共青团中央:珠峰8000米死亡地带现“拥堵”,春季登山季已致14人丧生):

2018年12月5日,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的《公告》:普通游客最高只能到达距离珠峰大本营下方2公里外的海拔5150米的绒布寺。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还规定,从2018年开始,专业登山队员和满足条件的探险爱好者,每年进入珠峰核心区的人数应被严格控制在300人左右,而且仅限春季登山,别的季节是不能进入珠峰核心区的。

珠峰两侧的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要不牺牲利益,保障安全;要不保障利益,牺牲……哎。

(2)登山公司的唯利是图

当局的利益大旗挥舞之下,登山公司好不到那里去,何况人家本来从商,就是逐利的。

先是“半价促销”(姑且这么说)(注:引文来自中国日报网:登珠峰遭遇“交通拥堵”致多名登山者丧生

近年来,过度拥挤和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尤其是在尼泊尔出现降价登山公司之后,这些公司提供的登峰套餐价格只有外国公司攀登活动的一半。

再是来单照收(引文来自:共青团中央:珠峰8000米死亡地带现“拥堵”,春季登山季已致14人丧生

一些职业登山家发现,攀登珠峰的活动中掺杂越来越多的娱乐味,一些甚至从来没爬过山的人都跃跃欲试。而一些不负责任的登山公司则不论客户是否有资质,都一律接待不误。
一些不负责任的探险公司把未经培训的登山者送上山。

降价自然吸引了太多人,而对于参与人审核的不严格(甚至是不审核)根本上降低了门槛,“可以来登山”的基数变大,“有钱来登山”的范围变大,人数能不蹭蹭往上涨?

旅游公司和当局合力,做大了珠峰旅游这块蛋糕。

要是没出事,大家自然乐呵呵。

可是悲剧已经说明,世上没有那么便宜的百利无一害的东西。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3)登山者“良莠不齐”

由(2)可知,登山的人很多未必符合登山条件,未必具备登山的身体条件。(引文来自:共青团中央:珠峰8000米死亡地带现“拥堵”,春季登山季已致14人丧生

然而,如今向着珠峰前进的登山者队伍中,大多数“登山客”都不具备足够的高山经验,让这项运动的风险进一步升高。

一群没学车的人买了驾照就开车上路了……

吓出一身冷汗。想象城市道路,有一部分人完全不会开车,再好的路况也搞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啊。

何况是8000米珠峰左右悬崖的单行道?

300个有经验的符合条件的登山者可能可以把“路况”搞得很好,但是当这里边有了半桶水、菜鸟,情况就很不乐观了,没有问题都可以搞出问题来。

这些人怀揣所谓“理想”,其实真的是害人害己。据《纽约时报》报道

导致珠峰拥堵及人员死亡的原因并不是雪崩等自然灾害,而是因为登山的人太多了,而且大部分都是没有经验的新手。

(4)天气

天气的恶劣,压缩了登山可用的时间,而人又多,执照都发了,人都上去了,时间少了,必然拥挤(注:引文来自中国日报网:登珠峰遭遇“交通拥堵”致多名登山者丧生

今年的峰顶拥挤是2012年以来最糟糕的,而不稳定的天气加剧了这一情况,到目前为止,今年5月只有5天适宜登顶,而在近些年,这一天数在7到12天之间。这导致数百名登山者聚集在几个以拥挤著称的路段,一次只能通过一人。

于是悲剧发生:(文本来源:共青团中央:珠峰8000米死亡地带现“拥堵”,春季登山季已致14人丧生

由于等候时间过长,消耗体力过多,加之高寒和缺氧,迄今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踪。仅在珠峰南坡就有7人丧生。仅5月23日一天就有3人丧生。

虽然对于这个事件来讲,天气的影响非常巨大。但是很明显,没有前边(1)(2)(3)的前提,没有过载、超负荷,没有人在上边,珠峰就是有了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人命又有什么关系呢?

然而尼泊尔是不承认这种原因的排序的,甚至不承认当中的某些原因的(注:引文来自中国日报网:登珠峰遭遇“交通拥堵”致多名登山者丧生

尼泊尔旅游局否认了有关珠穆朗玛峰死亡人数上升完全是因为过度拥挤的指责。
旅游局局长丹杜·拉吉·吉米尔表示,恶劣的天气条件等其他因素也是导致拥挤的原因。

甩锅给大自然,是最好的法子。

因为说到底,大自然就是个哑巴,不会说话,更无所谓抗议。



参考

1、共青团中央:珠峰8000米死亡地带现“拥堵”,春季登山季已致14人丧生

2、中国日报网:登珠峰遭遇“交通拥堵”致多名登山者丧生



user avatar

这个是珠峰:

这个是珠峰与胖砸:

这是胖砸寄几solo:

实际上本胖子是有实力不携氧上7000米的,珠峰大本营的狗子,毛都被我撸秃噜了不少。

8000米以上没去过,更不想上珠峰,因为我只是个胖砸。另外我不爱装逼,如果你非要去珠峰装一把,记得帮我喂一下它,它去年被车撞断了一条前腿,怪可怜的。





在一个人的人生中,爬一次珠峰,确实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捷径。尤其是,据谣言说,夏尔巴人抬都可以把你抬上珠峰去。这不就是个钱的问题嘛,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对吧?


尤其是尼泊尔还穷。


花不了几个钱就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上一个台阶,这不很划算么……都说歪果仁不会去超市抢便宜货,这个谣言被黑色星期五大采购砸成了碎片。那么“高素质高逼格”的歪果仁该不会了吧。


珠峰说你还是太天真。有便宜不占,天诛地灭,这才是普世价值。


毕竟不需要太多代价就能让自己逼格上升一个台阶,何乐而不为之?当我们气若游丝的时候,当我们灯尽油枯的时候,当我们命不久矣的时候,甚至是含饴弄孙、鸡皮鹤发的时候,当我们回首自己的一生,尽管平庸得扔在大街上找都找不到,但是,但是!如果我们曾经把这个星球上最高的山,踩在过脚下!那是一种多么幸福多么强烈的安慰啊!


如此一来,仿佛生命就已经有了固有的意义,不因死亡而消失的意义。那么就完全可以在ICU里面插着氧气管,围满了医护人员和子孙的情况下,在曲马多和吗啡的麻醉中完全感觉不到的疼痛下,在实在没有办法苟延残喘的前提下,在软绵绵的病床上,慷慨赴死、舍身成仁了。


这一切只要区区几十万人民币,十万美刀而已,简直是太便宜了!




我以前提到过一个二货,是我一个朋友,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混,泯泯众人矣。该二货来过珠峰,主要目的是看看能不能爬上去,并且实现在绒布冰川裸奔的夙愿。一路上,二货都对珠峰报以鄙夷的态度,各种贬损,仿佛他一米七的个头比珠峰还要高。我很想打他。


然后这人在绒布冰川裸奔的时候穿着他蜜汁小凸起的红裤头,一头栽倒在地上,晕古七了。


认识这种朋友是我一辈子的耻辱,你要是看到这篇文章,自裁吧。


对于一个人生中爬过的最高峰仅为门头沟那边妙峰山的人,你不知道珠峰的海拔是什么概念也就罢了,我代表珠峰原谅你。你穿着红裤头晕倒在绒布冰川也没啥,我把你拖走了也不会污染环境。你前倨后恭,先是贬低珠峰,醒过来以后又吓得小眼神里面全是恐惧,我也认为这很正常。


但是。


你接着就问我,这个把你从死亡里面拖出来的人,能不能坐着热气球上珠峰,这个就太过分了。


你想笑死我好继承我的黄科长吗?


热气球飞不了多高的海拔。


你接着问,那么直升机呢?


你这是谋杀,蓄意的!直升机也飞不了那么高。


要飞那么高,要么是固定翼喷气式飞机,要么是氦气球或者氢气球。鉴于珠峰顶上没有机场,我觉得固定翼飞机只能把你尸首丢上去,瞄准的话。而氢气球氦气球是随风飘的,上珠峰的死亡率远远高于爬上去,据我所知只有一个人办到了。


二货的眼里,某种情绪开始浮现出来,逐渐充盈,我从被我抢走冰棍的黄科长眼里看到过。

是失望。


这个逼,装不成了。




一个能发生交通拥堵的地方,哪有你要找的逼格。



欢迎关注我公众号,龙牙的一座山。

user avatar

看来是时候给珠峰装电梯了……

user avatar

由于这段时间看了不少珠峰登山资料,在诸多回答中挑出几点大家常见的疑问和误区,试着给大家回答一下。

1。珠峰不是无限期关闭了么?为什么还会堵车?

答:只是中国侧的北坡大本营关闭清洁,珠峰南坡尼泊尔一侧依然开放,而且即使如此北坡今年依然会放出2,300个商业登山牌照,每个牌照价值人民币42-80万左右,购买者需要在具备一定资格后(8000米以上雪山登顶证明)接受西藏登山学校合作的圣山公司旅游服务,从而成功登顶。

其实北坡珠峰大本营是一个比较容易到达的网红打卡旅游景点,只要在日喀则搭车到定日县绒布寺,再步行个几公里就到达名声赫赫珠峰北坡大本营。

这里海拔不过5200米,体质不差的人都能适应,可以以珠峰为背景拍下神圣而炫酷的照片,当然是不少小文青首选的旅游圣地。

当然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目前北坡大本营无限期关闭了,就是为了清扫游客带来的垃圾,不过正如我所说的,商业登山依然开放。

2.为什么会发生拥堵?

答:因为绝大部分的商业登山者太菜了!!!他们的实力与体能限制导致他们可选择的路线和冲顶窗口都被大大的压缩!

给大家看一个图吧,密密麻麻的各种线路直通珠穆朗玛峰顶,虽然接近峰顶的路线选择越来越少,但是事实上现在国际上承认的成功攀爬珠穆朗玛峰路线就有19-24条之多!

然而,这些线路多半是职业登山家开创的。

大部分怀抱着“征服珠峰”梦想所去的不过是一些有钱的情怀客或者自我陶醉的中产阶级,就像人们都传说王石登顶珠峰是花钱雇夏尔巴人抬上去的一样。事实上,目前所谓成熟的珠穆朗玛峰攀登方式,和花钱请人把你抬上去差不多!

让我们看看这张传统的珠穆朗玛登顶线路示意图吧。

这就是经典的喜马拉雅式渐进登山方式,一个个营地往上突击,最后一晚上到达海拔8300米左右的突击营地,然后由突击营地出发开始冲顶。

大拥堵发生的地段,就是著名的南坡“希拉里台阶(纪念首登的希拉里爵士)”的所在

然而,对于职业登山家或者体能充沛的极限运动者来说,他们的体能完全可以支持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段冲顶,尤其是在恼人的希拉里台阶,高手们完全不屑和慢吞吞的商业登山队伍排队等候,他们要么提前出发,要么另辟蹊径,总之真正的高手,在珠穆朗玛峰可以无氧气无冰爪攀登(某个澳大利亚猛人)而大批商业登山者,必须等自己的夏尔巴向导修好路(打好绳梯)才能挽着绳子在夏尔巴人的前拉后拽下龟速前进。甚至现在只要足够有钱,你在海拔6000米开始就可以吸氧,反正不过是额外雇一个夏尔巴人帮你背瓶子的事。对于商业登山客的这些做法,也许有钱真的了不起吧,可以漠视他人的生命安全只为买自己金贵的命,但既然这么金贵干嘛来这里打卡呢?

如果整个登山季天气晴好还好说,反正整个登山季的登山牌照数量不算多,平均到每天大家都可以有机会登顶。

遇到今年这样只有几天登山窗口的情况,那可不就是大家一起堵在希拉里台阶么?

你们这 和 黄金周 堵在长城上有什么区别?不过是长城门票几百块大部分人都去的起,而珠穆朗玛峰 门票 几万 美刀 罢了。

未完待续,下面我想我会来讲讲到底值得不值得。

(大家如果还有什么想问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珠穆朗玛峰,这个地球之巅,本应是人类挑战自我、征服极限的圣地,却在最近却蒙上了一层令人痛心的阴影——“死亡拥堵”。这场发生在世界最高峰上的重大事件,导致了11人的不幸罹难,将“登顶”这个看似光鲜的梦想,狠狠地摔在了现实的残酷面前。拥堵的形成:梦想与现实的碰撞要理解这场悲剧,我们必须先回到那条狭窄、布.............
  • 回答
    关于珠穆朗玛峰无限期关闭的决定,这无疑是一个在全球登山界乃至许多关注环保和全球性议题的人们心中激起巨大波澜的消息。要理解这个决定,我们得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决定背后最直接的诱因——疫情。你我都知道,近几年全球都被新冠病毒搅得天翻地覆。虽然疫情的严重程度有所缓解,但它带来的影响远未.............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是2022年韩国大选的重要结果,这一事件对韩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意义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一、选举背景与过程1. 政治格局 在野党联盟胜利:2022年韩国大选中,由自由民主党和共同民主党组成的“在野党联盟”以压倒性优势击.............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基辛格的《论中国》(On China)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于1972年访华期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关键文献之一。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基辛格作为“中间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角色,还系统阐述了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外交政策的深刻观察。以下.............
  • 回答
    印度承认误射导弹落入巴基斯坦境内一事,是印巴两国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影响及可能的后续发展: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6月,印度在进行军事演习时,一枚“阿金科特”(Agni5)远程导弹因技术故障.............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决议的通过过程和结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
  • 回答
    乌克兰副总理呼吁游戏厂商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并点名腾讯,这一事件反映了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社会通过经济手段施压俄罗斯的策略。以下从背景、动机、可能影响及各方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动机1. 俄乌冲突的经济压力 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两年,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包括制裁、能源价格飙.............
  • 回答
    瓦列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作为俄罗斯著名的指挥家和马林斯基剧院的音乐总监,其被西方音乐界抵制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立场与艺术伦理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争议: 一、事件背景:捷杰耶夫与俄罗斯的政治关联1. 职业背景 捷杰耶夫自1.............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推广DNA数据库以实现有效打拐的建议,涉及技术、法律、伦理、实际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其可行性需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技术、法律、伦理、操作、风险等角度详细探讨: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1. DNA数据库的原理 DNA数据库通过存储犯罪现场或失踪人员的DNA样本,利用DNA指纹技.............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外交部发布的所谓“乌克兰政府对顿巴斯的暴行”视频,这一问题涉及俄乌冲突的复杂背景、信息战的特征以及国际社会的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背景与视频的来源 冲突背景: 顿巴斯地区(包括顿涅茨克和赫尔松两州)自2014年以来一直是俄乌矛盾的焦点。2022年2月,俄罗斯以“保.............
  • 回答
    关于抖音用户“李赛高(佤邦)”被封号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较为有限,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原因1. 账号主体身份 “李赛高”可能是某位公众人物或网红,而“佤邦”可能与其身份或背景有关。佤邦是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存在复杂关系,涉及民族、历史、政.............
  • 回答
    沈逸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研究,尤其关注地缘政治与大国关系。他在俄乌冲突中的分析曾引发争议,但需注意的是,学术观点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信息来源、分析框架和时代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沈逸的分析背景与观点1. 2014年乌克兰危机前的预测 .............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