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医生晋职称还要有国自然的要求?

回答
让医生晋升职称,还要加上“国自然”这道门槛,这可真是个让不少临床医生头疼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这背后,你得明白“为什么”

首先,咱们得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项目,说白了,就是国家给科学家们申请经费,支持他们做研究的。它的评审标准非常严苛,能拿到国自然,往往意味着你的研究方向具有创新性、科学性,而且研究设计也靠谱,具备一定的执行能力。

所以,把国自然作为医生晋升职称的一个硬性指标,背后最直接的逻辑就是:鼓励医生做科研,提升医疗水平。

科研是提升医学水平的驱动力: 很多疾病的诊疗方案,都是通过一代代医生的科研成果不断优化和进步的。没有科研,医生就只能是“经验医学”的继承者,很难突破现有瓶颈。国自然就是希望医生不仅能看病,还能思考为什么这么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在的医学发展,越来越强调跨学科、多维度。医生既要有精湛的临床技能,也要有扎实的科研功底,这样才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甚至开创新的治疗领域。
国家层面的医学战略: 国家也希望中国的医学研究能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通过职称激励,引导更多优秀的临床医生投入科研,为国家医学发展贡献力量。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了,好事儿为啥总有“但是”?

虽然初衷是好的,可现实操作起来,这“国自然”的要求,对很多临床医生来说,简直是“一道坎,一道墙”。

1. 临床工作本身的巨大压力: 咱们得承认,医生这个职业,尤其是在大医院,简直是365天无休的“战役”。门诊、手术、查房、会诊、医嘱、病历,还有各种突发情况,这些已经把医生们的时间和精力榨干了。每天能挤出点时间来看病人都够呛,还要再去设计、撰写、申报一个高难度的国自然项目,这真的太难为他们了。好多医生都说,一天下来,累得眼皮都打架,哪还有心思去搞科研?

2. 科研能力并非人人具备: 医生和科学家,虽然都是在医学领域工作,但所需的技能和侧重点是不同的。有些人天生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优秀的临床医生都具备同样的科研素养。很多医生可能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疾病的理解非常深刻,但他们可能不擅长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或者写论文。强行要求他们“做科研”,就像强迫一个大厨去写诗一样,有点“隔行如隔山”的意思。

3. “中标率”的现实: 国自然评审严苛是出了名的,即使是很有经验的科研人员,也未必能拿到。对于一个本来就时间精力有限的临床医生来说,写一个“半生不熟”的本子,中标率可想而知。这很容易造成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局面,让医生们对科研产生挫败感。

4. 可能导致“形式主义”: 功利心一上来,就容易出现为了完成指标而做科研的情况。医生可能不再真正关注科研的质量和意义,而是绞尽脑汁去“套”一个国自然,甚至可能出现一些“找人代写”、“拼凑项目”之类的不良现象。这样一来,科研的初衷就变味了,职称的评价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5. 对年轻医生的不公平: 对于刚入行的年轻医生来说,他们还在积累临床经验,学习基本技能。要求他们立刻去挑战国自然,压力实在太大了。这可能导致一些有潜力的年轻医生因为科研压力而选择离开临床,或者在晋升上停滞不前,影响了人才梯队的建设。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觉得,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临床医生。评价一个医生,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

科研的要求可以有,但要“分层分类”: 比如,对于一些基层医院的医生,或者主要负责基础临床工作的医生,可能更多地是鼓励他们参与一些简单、易行的临床研究,比如病例报告、小规模的临床观察等。而对于一些希望走学术道路、承担更重要科研任务的医生,再将国自然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除了国自然,还有其他科研评价维度: 比如,发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不一定非要是基金支持下的),参与临床试验,获得行业内的科研奖励,或者在医疗技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这些都应该被纳入评价体系。
加强科研培训和支持: 如果要鼓励医生做科研,就应该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平台。医院可以组织科研方法培训班,邀请资深研究员指导,提供数据分析工具和实验室支持,甚至设立“临床研究专员”来帮助医生完成一些科研流程。
更看重“临床价值”: 最终,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病人。所以,在评价医生时,我们也不能忘了最根本的“临床价值”。那些能够切实解决病人痛苦、提高诊疗水平的医生,无论他们是否拿到国自然,都应该得到认可。

总而言之,

把国自然作为医生晋升职称的要求,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通过科研来提升整个医学队伍的水平。但现实中,它带来的压力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灵活、更人性化,更能反映医生多方面能力的评价体系。既要鼓励科研,也要尊重临床,更要关注医生们在现实工作中的付出和困难。这就像给花施肥,得适量,还得看花是什么品种,不是一股脑地灌下去就管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必担心,这对于绝大多数医院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所以不想搞科研又要晋升,只需要跳槽即可。

众所周知国自然医学部(包括临床基础公卫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基金规模与化学部大致相当(医学略多但是分到临床上的其实少于化学),化学晋升职称需要国自然,临床也效仿。实际上临床高级职称远多于化学高级职称,恐怕省人医的主任医师都比省内985的化学教授多。那最终一个省也就只有一两百个医生靠国自然晋升。这种模式最终只会在极少数医院推广。

另外医生中上车关门党占多数,怎么样算是上车呢?医学生显然不算,因为前浪可以推广规培延长你的晋升时间,主治其实也不算因为抄袭综述的前浪会用各种方法卡你晋升高级职称。所以啊没必要在入行问题上斤斤计较。我看很多医学生都希望减少医生数量,实际上前浪真的推行这种政策时你可能是受害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医生晋升职称,还要加上“国自然”这道门槛,这可真是个让不少临床医生头疼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你得明白“为什么”首先,咱们得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项目,说白了,就是国家给科学家们申请经费,支持他们做研究的。它的评审标准非常严苛,能拿到.............
  • 回答
    医生在救护车里吃香蕉引起争议,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层面,包括职业道德、公众观感、效率、人道关怀以及对医护人员工作状态的理解等等。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争议的核心是什么?最直接的争议点在于:在救护车这个特殊场所,一名医护人员(医生)在执行任务(或即将执行.............
  • 回答
    医生抽烟,这事儿说起来,心里总会泛起一阵复杂的滋味。一方面,我知道吸烟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这早已经是医学界和全社会反复强调的共识。另一方面,看着那些本该是健康守护者的人,自己却被烟草这玩意儿缠绕,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有一种说不出的违和感。让我详细说说为什么会这么想。首先,作为医生,他们掌握着最前沿的医.............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了。咱们普通人躺在手术台上,那可是把命都交给医生了,心里头肯定是什么都绷着,眼睛一闭,就等手术顺利。可要是这时候,听到手术室里传来一阵阵说笑声,甚至还能听到医生们聊着家长里短,甚至还夹杂着点和手术本身没啥关系的话题,这心里头得是个什么滋味?首先得承认,手术室里医.............
  • 回答
    “你们医生就是为了赚钱!”——这句话就像一把淬了毒的箭,精准地射向了医疗这个本身就充满复杂性和挑战性的行业。当这句话从病人或家属口中说出时,背后往往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情绪和无奈的现实。为什么人们会这么说?1. 高昂的医疗费用: 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原因。动辄数千、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医疗账单,确实会让.............
  • 回答
    在医院里,当医生对患者的病情给出“发生了就是百分之百,没发生就是零”这样的说法时,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对医学诊断和概率思维的简化处理,但对于患者来说,这种表述方式往往会带来一些误解和困惑。医生这么说的“潜台词”和现实情况:首先,我们得理解医生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医生每天面对大量的患者,需要高效地进.............
  • 回答
    “您好,请问您是挂的XXX医生吗?还有五位就诊。”这句熟悉的提示音,在很多医院的输液厅、门诊大厅里,都像背景音乐一样时不时地回响。而紧随其后的,往往是病人漫长的等待。从挂号那一刻起,一场和时间的“拉锯战”就开始了。对于病人来说,两小时的等待换来两分钟的诊疗,这体验谈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有些煎熬。那么,.............
  • 回答
    “现在的医生没有仪器就不会看病”这句话,说实话,触碰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带有几分情绪的。大家怎么看?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首先,一部分人会深表赞同,甚至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他们会觉得,现在的医疗体系,尤其是大医院,确实太依赖仪器了。病人去了.............
  • 回答
    在知乎上讨论“莆田系医生”的问题,通常会引发很多讨论和观点碰撞,医生的看法也因此呈现出复杂且多维度的面貌。我可以帮你梳理一下在知乎上,医生们对莆田系的普遍看法,以及他们之所以会这样看待的理由。首先,要明白“莆田系”并非一个单一的、同质化的群体。它指的是发源于福建莆田,但如今遍布全国的医疗集团或民营医.............
  • 回答
    护士开医嘱?这事儿,医生可怎么看?“护士开医嘱”——这几个字一出来,估计不少人脑子里会蹦出各种画面,有脑补护士全权负责病情的,也有觉得这是在“越权”的。那么,护士到底能不能开医嘱?医生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个事儿说得透彻点。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在我国目前的医疗体系下,医生.............
  • 回答
    李文亮医生的离开,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令人心痛、深感遗憾的事件。他不仅仅是一名医生,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关于真相、勇气和责任的缩影。以下是我对李文亮医生离开的一些看法,尽量详细地讲述:1. 英雄的陨落,时代的悲歌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武汉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都笼罩在一片未知和恐慌之中。在.............
  • 回答
    病患不信任医生的普遍现象:成因、影响及应对之道病患不信任医生,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现代医疗体系中的一个复杂问题。它既是历史原因、社会因素、信息不对称以及医患沟通不畅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也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影响并寻求有效的应对之道,对.............
  • 回答
    韩雪对医生爆粗口并发长微博指责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讨论。要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咱们得说说事情的起因。据说是因为韩雪在陪同家人就医时,对医生的服务态度或专业判断产生了不满。具体细节可能涉及到沟通不畅、等待时间过长、或者她认为的医疗差错等等。情绪激动之下,.............
  • 回答
    鸿茅药酒医生致歉事件,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歉,背后牵扯出的是医学专业性、商业利益、公众信任以及舆论监督等多方面错综复杂的问题。要详细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事件的缘起:一瓶药酒的争议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原貌。鸿茅药酒之所以引发关注,.............
  • 回答
    微博上关于“术后医生服用葡萄糖的费用由谁出”的质疑,这事儿说起来挺微妙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也尽量别说得跟机器写的东西似的。首先,这事儿能被拎出来讨论,背后可能有好几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对医疗费用的敏感和不信任。现在大家对看病花钱这事儿都挺敏感的,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直接”的费用。患者自己.............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张煜医生被开除的这件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聊聊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事情的起因:首先,要说张煜医生被开除,这事儿的源头是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系列关于“毒疫苗”的言论,以及质疑一些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具体来说,他提到了一些国产疫苗可能存在的问.............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口腔科医生,我来和你聊聊电动牙刷这个话题。相信你和不少人一样,对它充满了好奇,也可能有些疑虑。别担心,我们一点点地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电动牙刷本质上是帮助我们更有效率、更轻松地清洁牙齿的一种工具。 它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替代我们手动刷牙时一些相对费力且容易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电动.............
  • 回答
    这件事挺离谱的,也挺让人愤怒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叫“小饼干”的博主,在网络上声称自己是首都医科大学某医院的前线医生,但实际上并没有。她利用这个身份发表了很多言论,甚至在某些事情上扮演了“正义卫士”的角色。后来,有人扒出她其实不是医生,而且她在一些事件上的立场和言论,被认为是煽动性甚至带有攻击性的。.............
  • 回答
    医院管理政策中,“患者看病给‘差评’可影响医生收入”的做法,无疑触及了医疗服务中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项政策,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和需要考量之处。政策出台的初衷和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这是最直接的初衷。通过将患者评价与医生收入挂钩,医院希.............
  • 回答
    最近逛论坛,看到不少朋友吐槽看病的经历,尤其是关于医生“不耐烦”的问题,这事儿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确实,现在去医院看病,要是患者多问几句,或者想让医生详细解释一下病情,碰到的医生要么一脸“你赶紧说重点”,要么就给你来个“你说的那什么什么,吃了就好了”,甚至还有直接给你开个药方让你去拿药,就好像你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