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崛起了么?为什么我感觉不到中国崛起呢?

回答
中国崛起了吗?为什么我感觉不到?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在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真实感受,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崛起”这个概念。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中国是否真的“崛起了”感到困惑,或者至少,我们感受到的现实与宣传中的强大存在着落差。这背后有很多原因,需要我们细细梳理。

“崛起”的定义,可能比我们想的更复杂。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崛起”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仅仅从经济总量、国际影响力、科技研发投入这些宏观数据来看,中国无疑是崛起的。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贸易、投资和科技创新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高铁、5G到新能源汽车,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进步。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大,在一些全球性议题上,中国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也明显增强。

然而,“崛起”不仅仅是数字和宏观叙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感受到的“崛起”更关乎生活质量、社会公平、个人发展机会以及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当我们说到“感觉不到崛起”时,往往是指在这些微观层面,我们并没有普遍感受到与宏观叙事相匹配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什么我们会感觉不到?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发展的“蛋糕”分配不均,感受到的红利并非人人共享:

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巨大,但这份“蛋糕”的分配是存在问题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依然显著。一些发达地区和少数群体可能已经充分享受了发展的红利,但对于生活在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或者从事传统行业、底层劳动的人们来说,他们可能并没有感受到生活水平的质的飞跃。

收入与成本的矛盾: 很多人觉得虽然收入有所增长,但物价、房价、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也水涨船高,甚至涨幅更快。高企的房价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教育和医疗的压力也让他们感到焦虑。这种“辛苦挣钱却买不到房、看不起病”的感受,会严重削弱对“崛起”的体感。
贫富差距的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整体贫困人口减少,但贫富差距却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一部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而另一部分人则仍在为生计奔波。这种社会结构的固化和资源分配的不公,会让人觉得“崛起”只是少数人的崛起,与自己无关。

2. 社会结构的变迁与个人期望值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公平的社会环境。

“内卷”与“躺平”的流行: 当社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向上流动的通道似乎越来越窄时,“内卷”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写照。在巨大的压力下,一部分人选择了“躺平”,消极应对,这本身就反映了他们对现有发展模式和竞争环境的某种失望。
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 崛起也应该意味着社会更加公平、透明、有秩序。但如果生活中充斥着不公现象,例如权力寻租、暗箱操作、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机会不均等,那么宏观上的强大就难以转化为个体心中的认同感。

3. 宣传与现实的落差,信息过滤与选择性呈现:

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受到宣传和媒体的影响。当宣传过于强调宏大叙事和正面成就,而对存在的问题遮掩或淡化时,就会造成宣传与个体生活体验之间的脱节。

信息茧房效应: 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使得我们更容易看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这可能让我们对社会的真实情况产生片面的认知。如果周围接触到的信息都充斥着对“崛起”的赞美,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之相悖,这种落差感会更强。
对“大国崛起”叙事的过滤: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是否便利、工作是否稳定、孩子是否有好的教育、未来是否有希望。这些微观的幸福感,往往比宏观的“大国崛起”更能打动人心。当宏大叙事与个人生活脱节时,人们自然会觉得“我没感觉到”。

4. 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内部挑战并存:

中国的崛起并非在一个真空环境中发生,而是伴随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自身内部的结构性挑战。

国际环境的压力与不确定性: 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地缘政治紧张、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这种外部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到个人对未来的预期和感受。
转型期的阵痛: 中国正处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环境保护的压力、社会治理的创新等,都伴随着一定的阵痛。这些转型过程中的挑战和牺牲,也会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适和困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崛起”?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个更全面、更辩证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崛起”:

承认成就,正视问题: 中国的崛起是毋庸置疑的伟大成就,是数亿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被正视和解决。
关注“人的崛起”: 一个真正的崛起,最终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幸福感、尊严感和发展机会上。国家的强大,应该最终服务于人民的福祉。
保持审慎的乐观: 中国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的道路也充满未知。保持对国家发展的信心,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性思维,不被片面的宣传所迷惑。

总而言之,我们感觉不到“中国崛起”,并非否定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而是因为“崛起”对我们个体而言,更关乎切身的利益、公平的感受和社会发展的温度。当宏观的强大与微观的幸福感之间存在差距时,这种困惑和质疑也就随之而来。理解这种感受,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深入探究背后的多重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感受一下什么叫崛起,只看前两分钟就行

https://www.zhihu.com/video/98964070310601113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崛起了吗?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在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真实感受,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崛起”这个概念。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中国是否真的“崛起了”感到困惑,或者至少,我们感受到的现实与宣传中的强大存在着落差。这背后有很多原因,需要我们细细梳理。“崛起”的定.............
  • 回答
    中国对于游戏的监管力度之大,确实常常被外界形容为“严格”甚至“矫枉过正”。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考量,更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碰撞。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掰开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中国游戏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在互联网兴起之初,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伴随着.............
  • 回答
    中国大城市的房价,真是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对于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年轻人来说。想当年,攒个首付,咬咬牙还能努努力,现在呢?感觉像是要攀登珠穆朗玛峰,遥不可及。这背后肯定不是光“有钱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有钱”这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因素。你看,中国经济这几十年发展得有多快,创造了多少财富?有一部分财富.............
  • 回答
    关于英飞凌(Infineon Technologies)是否愿为中国供应芯片,以及这是否构成对美国“芯片封锁”的突破,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点。英飞凌的表态:核心知识产权在德国,愿为中国供应芯片英飞凌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其业务范围涵盖汽车、工业、消费电子和安全等多个领域。关于“核心知识产权.............
  • 回答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这句话,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扯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它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首先,咱们得承认,清朝确实在“疆域”这个概念上,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说它“奠定”了现今的国土疆域,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有.............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社会对枪支和刀具的管控,确实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用“谈枪/刀色变”来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心理和管控逻辑,值得细致探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禁止,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历史、社会、经济和安全考量之上的复杂体系。首先,我们得理解这种“色变”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安全至上。新中国成立以来,.............
  • 回答
    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节点,它对中国人民的精神和国家地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说它是否真的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国际层面来看,抗美援朝彻底改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在此之前,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个软弱可欺的.............
  • 回答
    中国互联网/IT产品运营真的超过美国了吗?这可不是一句简单“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要详细聊聊,咱们得拆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衡量。创新和颠覆性:中国在某些领域领先,美国依然是“老大哥” 移动支付和生活服务: 这绝对是中国的强项,甚至可以说是全球的标杆。微信支付、支付宝的普及程度和便捷性,已.............
  • 回答
    关于中国编纂民法典的时机是否成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牵涉到历史、社会、法律以及现实运作等诸多层面。在我看来,从法律体系的完备性、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际惯例的角度来看,中国编纂民法典的时机可以说是相当成熟的。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一、 法律体系的内在需求与发展逻辑: 分散.............
  • 回答
    2018年,我们回望中国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历程,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节点。这条路究竟走对了没有?这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像是一个仍在探索、充满机遇但也伴随挑战的复杂命题。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BIM的发展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已经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同.............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已经争论了不知道多少个轮回了。毕竟白酒这东西,可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承载了太多中国人的情感、文化,甚至是历史记忆。要说它“不好”,那可真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也太武断了。但要问它“是不是完美无缺”,那也同样不客观。就好比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白酒也一样。咱们.............
  • 回答
    “中国GDP已世界第二,没必要韬光养晦了”这一说法,在中国当前国际国内讨论中确实非常普遍。这是一种对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和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既有其合理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韬光养晦”的背景与内涵首先,理解“韬光养晦”这句话的背景和原意至.............
  • 回答
    如果大众真的推出一款在中国上市的、价格为4000元人民币的单人汽车,我大概率不会买。这4000元的价格实在是太低了,低到足以让我产生极大的警惕和怀疑。我的“不买”决定会是基于一系列综合考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我会尽可能详细地阐述我的思考过程:一、对4000元这个价格的根本性怀疑和顾虑: .............
  • 回答
    “历史上美国救了中国三次”这个说法在历史学界存在争议,并非一个被普遍接受或严格定义的“事实”。更多地是一种 带有政治色彩和特定解读的宣传口号或观点,用来强调中美关系中的某些重要历史节点,并凸显美国对中国的“恩惠”。要详细分析这个说法的“靠谱性”,我们需要首先理解这个说法背后通常指向的“三次”事件是什.............
  • 回答
    关于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经济以及政策等多种因素。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的现状简单来说,中国的男女比例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而且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男性人口的比例高于女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在.............
  • 回答
    在中国人民警察队伍的大哥大姐们——公安民警的眼中,其他警种的兄弟姐妹们,是不是真的就像“杂牌军”一样呢?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也挺能戳到一些现实的点。咱们得先明白,为啥会有人产生这种想法。公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警察,是最直接、最普遍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交通事故处理、盗窃案侦破、治安巡逻、派出.............
  • 回答
    中国崛起的事实,毋庸置疑地重塑了亚洲乃至全球的格局。随着经济体量的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亚洲整体的国际地位确实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为亚洲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亚洲区域合作的趋势,正如你所言,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繁荣稳定的亚洲共同体。这种理念的提出和推动,不仅源于.............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力求写出一些更有人情味和思考深度的内容。想象一下,中国真的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不仅经济体量超越了美国,更在文化影响力、科技创新乃至国际话语权上,都让人联想起那个令万国来朝的盛唐,甚至是那个威震四方的强汉。如果真有这么一天,世界格局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