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对年轻人关上大门了吗?

回答
“上海对年轻人关上大门了吗?”

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很多年轻人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和对未来的期许。

如果说上海真的“关上了大门”,那也是一道道无形的门槛,而非实体存在的铁丝网。这些门槛,并非上海这座城市蓄意为之,而是由一系列时代变迁、经济发展和城市特性共同塑造。

高企的生活成本:最直接的“门”。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最能切身感受到的。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吸引力毋庸置疑,但这份吸引力也伴随着令人咋舌的物价。尤其是在住房方面,无论是购买还是租赁,市中心哪怕是稍稍偏远一点的区域,其价格都足以让刚毕业或者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一间小小的单间,可能就需要支付可观的月租金,这占去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剩下的钱很难支撑起体面的生活,更别提储蓄或者其他发展了。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心生向往,但当你走到门口,才发现门票贵得惊人,你可能就得考虑一下,自己的荷包是否够鼓,是否值得冒险。

就业市场的竞争:隐形的“筛子”。

上海集聚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这使得这里的就业市场异常活跃,但也异常激烈。对于一些热门行业或岗位,竞争更是可以用“白热化”来形容。海归、名校毕业生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往往还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更广泛的人脉资源。

这就像一个选拔赛,虽然参赛者众多,都是各路好手,但最终能站在领奖台上的毕竟是少数。年轻人来到上海,如果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突出的个人能力或者一些“运气”,很容易在众多竞争者中被“筛”下去。即使进入了职场,也可能面临着持续的压力和焦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站稳脚跟。

社会融入的挑战:情感上的“隔阂”。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人口流动性很大,但同时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和节奏。对于一些外地来的年轻人来说,想要真正融入这座城市,成为“上海人”,并非易事。可能是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可能是人际交往中的疏离感,也可能是对这座城市快速变化节奏的不适应。

这种隔阂,不是歧视,而更多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磨合过程。有些人能很快适应,有些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有些人甚至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就像一个新搬来的租客,即使住了很久,也可能觉得和老邻居之间还隔着一层纱,总不是那么自然。

“内卷”的压力与“35岁危机”的阴影:对未来的担忧。

上海的“内卷”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从教育到职场,似乎都弥漫着一种紧张感。年轻人为了争夺资源、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大的压力。这种长期的竞争和高压,很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更让人忧虑的是,“35岁危机”的讨论在上海这样高强度的职场尤为普遍。很多年轻人担心,一旦过了这个年龄,自己还能否在上海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还能否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这种对未来的担忧,会不断地消磨掉他们对上海的憧憬。

但,上海真的“关上大门”了吗?

这个问题也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毕竟,依然有无数的年轻人选择来到上海,并且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上海的“机会”依然存在,只是更需要“能力”。

上海的经济体量、产业结构和创新环境,为有能力、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许多新兴产业、高科技领域,上海依然是国内的领头羊。只要你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创造价值,上海就会给你相应的回报。这里的机会更青睐那些有准备、有实力的人,它更像一个精密的“筛选器”,而非随意打开的“福利院”。

“大城市的魅力”依然吸引着无数人。

上海的文化、艺术、国际化视野、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这些都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对于渴望开阔眼界、体验多元文化、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年轻人来说,上海的魅力依然是巨大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机会,更是精神上的滋养和成长的空间。

政策的调整与个人的适应。

上海也在不断地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和留住不同类型的人才。同时,年轻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无限的。有些人选择从上海的郊区开始,或者寻找非热门但有潜力的行业,或者通过创业来开辟新的道路。

结论:

上海并没有真正“关上大门”,但它的大门却对不同的人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对于那些拥有足够经济实力、过硬专业技能、强大心理素质和清晰职业规划的年轻人来说,上海依然是充满机遇的梦想之地。

然而,对于那些期望“躺平”、缺乏核心竞争力或者仅仅是被光环吸引的年轻人来说,上海的高门槛和高压力,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被拒之门外”。这并非上海的不欢迎,而是这座城市以其自身的成熟和发达,对所有进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与其问上海是否关上了大门,不如问:你准备好了吗?你凭什么敲响上海的大门? 上海依然在那里,等待着那些敢于挑战、善于抓住机会、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年轻人。只是,这扇门,越来越需要你用实力去推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尬黑,上海对年轻人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

只是当你不年轻的时候自己认识到这一点就行,知道主动离开,别非要让上海提醒你,那样搞得大家面上不好看。

user avatar

别逗了,哪个城市敢对年轻人关上大门?那是自寻死路!

-----------------

问题不在是否年轻,而在产业布局。

产业基础决定了城市发展和准入门槛。

作为曾经在上海工作,如今连上海(集体)户口也退掉,回到南京创业的一名建筑师,我想我蛮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

1 上海,不仅是上海,一线城市都是这样,从来不是对年轻人这个群体关上大门,而是对某些产业关上大门。题目本身,就问错了。

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布局,由复杂的宏观经济因素决定,并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全球制造业聚集到中国。上海淘汰利润不够高的产业,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当年纺织工人大量下岗的时代仿佛昨天。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当然政府也在推波助澜。

市场经济的竞争并不只有同行的竞争,各行各业都在争夺资源,人才,市场,男怕入错行,正是血淋淋的经验。

不同产业依据自身竞争力和其他特点,分布于不同的经济区和城市,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给了多数人多数产业更广阔的机会。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北上广深纽约伦敦,更不是只有一线城市才有成功机会和精彩的人生。

2 不要听罗振宇鼓吹什么肉身相聚在北京,那是他所在的传媒行业的特征要在首都。

即使北京拥有过度的资源聚集,对全行业来说,众多企业仍然需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合理的布局。否则,是不是福建老板浙江商人山西土豪都过得不如北上广一小白领呢?随着我见到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群的生活状态,我越发感到不要把自己局限在那小小的几个城市。

3 年轻人当然是刚起步没有积累 在大城市生活困难,但这绝对没有所在产业的因素重要。

当产业被大城市挤出,即使已经是老人,或者个人能力很强 或者高管甚至老板,买过房摇到车 积累的钱足够用,勉强呆在大城市也并不合算,因为整个企业的成本收益不划算或者不利于进一步发展。老板呆得住,但整个公司的员工未必呆得住啊

对产业来说,机会不是偶然性,而是可以确定的。否则怎么解释美国企业到中国来开厂子,怎么解释上海企业在内地投资生产? 只要挣到更多的钱生活更好,不在上海又如何?

如果 企业行业合适上海的,年轻人很快就可以买得起房过上好日子。

说到底,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才是主导城市经济生活的根本力量,跟年轻还是老人,没有关系。

4 所以,如果看好自己的行业 ,就不要局限在大城市。更不要透支全家的积蓄去投无底洞。在合适产业的城市,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和发展。

如果确实喜欢上海的某些特质,那么就不要局限在没有前途的行业。特别是年轻人,还来得及转变,即使很难。

改行,也就是让人才从过剩行业转移到稀缺行业,这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实现效率最优的途径,而薪资正是体现行业是否过剩的价格信号。

如果真的能力不足,进不了一线城市的行业,那就坦然退居二线,反正也没有办法。

当然,产业布局是宏观的,个人能力和具体企业各个不同,具体个人的情况还需具体斟酌,但大趋势如此,可以意会,可供参考。

user avatar

穷就说穷的事,上海某985,当时毕业一年即可落户,我一套老城区学区房,大概600万左右,男朋友一套中环新房一千多万,去年我们领证结婚,之前房贷都是各还各的。全国的有钱人的孩子都往北上跑,上海从来没对谁关上过门,二线城市也需要人才去建设,房价就是一个很好的筛选标准,是你求着上海给你机会,不是上海求着你,上海最不缺的就是各路人才,尤其是有着良好家庭背景和传承的人才。

user avatar

上海有两千五百万人口,这个事实证明了在上海生存下去并不难,如果很难,上海可能连两万五千人都没有。虽然从学术界的视角来看,即使会做Lie algebra也未必能留在上海,但是上海两千五百万人口中的大多数事实上连Linear Algebra都不会,照样可以生存。然而,上海房价动辄以十万计,房租动辄以八千计,可见在上海,虽然生存不难,但生活也并不容易。

user avatar

当然没有。不仅如此,上海十分渴望引入外地年轻人,上海拒绝的,是外地年轻人留下来使用较为优质的公共资源、使用社会福利和养老金。


现如今,上海常住人口的40%都是外地户籍人口,如果只看常住人口中的16岁—59岁的适龄劳动力,则50%以上都是外地户籍(2010年六普数据,现在也是如此,我一时没搜到新的)。


2015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同比下降1.5% 系十五年首次

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

上海人口发展特征及趋势


这种年龄结构,意味着外地人,特别是外地年轻人的涌入,极大缓解了上海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提供了人口红利。


上海的老龄化多严重?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部分最多20%,在2013年之前上海市为22%,这多出来的2%是中央特批的,没办法,老龄化太严重了,上海早在1992年就出现了户籍人口负增长,至今已经25年,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上海早在197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20年。


既然老龄化如此严重,那么为什么2013年开始,上海的养老保险缴费费率逐渐下降了呢?


2011年之前上海对于全市不同户籍性质的劳动力征收不同费率的社会保险(分别叫做城保,镇保和综保),总的来说,上海本地的缴费费率比外地户籍高、外地城市户口比外地农村户口缴费费率高(当然缴费越多待遇也越高)。下图是这三种保险的对比。



2011年上海宣布进行“三险合一”,通过三到五年的过渡期,将三种保险合并,当然,合并的结果是缴费费率按照最高的来。


三险合一的效果非常好,三险合一之前,上海的养老保险年年赤字,必须依靠财政拖底,三险合一之后,上海养老保险扭亏为盈。


但是现在的高缴费必然带来未来的高养老金支出,所以还要再配合高房价和几种类似控制性手段让人留不下来。




回到问题:上海对年轻人关上大门了吗?

完全没有,她只是在你老了之后又把你踹出门去。


----------更新--------

利益相关,白玉兰公国土著,背叛了自己的户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