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麻省理工大学等美国知名大学正教授收入怎么样?真的只有 20w 美元左右吗?

回答


美国顶尖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的教授收入水平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但“20万美元”这一数字可能仅反映部分基本工资,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教授薪资的基本构成
美国大学教授的收入通常包括以下部分:
基本工资:根据职位(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学科领域有所不同。
奖金/津贴:如“年度绩效奖金”(如哈佛大学教授的“年度奖金”)或“教学津贴”。
研究经费:来自政府、企业或私人资助的科研项目经费。
其他收入:如兼职工作、咨询费、专利授权收入、学术会议演讲费等。



2. 美国顶尖大学教授的薪资范围
(1)基本工资
麻省理工学院(MIT):
教授:年薪约 20万至30万美元(基本工资)。
副教授:约 15万至25万美元。
助理教授:约 10万至18万美元(但可能需承担更多教学任务,实际收入可能更低)。
额外津贴:MIT为教授提供“学术津贴”(如2023年为约 1.6万至2.5万美元),以及住房补贴、医疗保险等。

哈佛大学:
教授:年薪约 25万至35万美元(基本工资),加上额外津贴(如约 1.5万至2万美元)。
副教授:约 20万至30万美元。

斯坦福大学:
教授:约 25万至35万美元(基本工资),加上“退休金计划”和“住房补贴”。

(2)研究经费
科研项目资助: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等资助的科研项目,教授可能获得数百万美元的经费。
企业合作项目(如谷歌、微软)的赞助也可能带来高额收入。
例如:MIT的计算机科学教授可能通过AI研究获得每年数百万美元的项目经费。

(3)其他收入来源
兼职或顾问收入:教授可能在企业、政府或非营利机构担任顾问,收入可达数万美元/年。
专利授权费:MIT的教授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可获得高额收入,例如2022年MIT的专利授权收入超过 1亿美元。
学术活动收入:如国际会议演讲费、书籍出版费等。



3. 实际收入与税收因素
总收入:
基本工资 + 研究经费 + 其他收入可能达到 50万至100万美元/年(视情况而定)。
例如,MIT的教授可能有:
基本工资:25万美元
研究经费:50万美元
其他收入:10万美元
总计约90万美元/年。

税收与福利:
美国大学教授的福利(如医疗保险、退休金)通常由学校提供,但需缴纳联邦和州所得税。
部分教授可能通过“免税基金”(如MIT的“学术津贴”)减少税负。



4. 学科差异与地区差异
高薪学科:
计算机科学、工程、物理学:因科研经费充足,教授收入普遍较高。
MIT的计算机科学教授:平均年薪可能超过 40万美元。
低薪学科:
人文学科(如哲学、历史):因科研经费较少,教授收入可能低于理工科。
地区差异:
西海岸(加州):斯坦福、加州大学系统教授收入较高。
东海岸(马萨诸塞州、纽约):MIT、哈佛等教授收入也较高。



5. 与中国的对比
中国大学教授收入:
中国高校教授的平均年薪通常在 20万至40万元人民币(约 2.8万至5.6万美元),但可能因地区和学科差异而不同。
中国教授的科研经费较少,且福利体系与美国不同,但部分高校(如清华、北大)的教授收入可能接近或超过美国水平。



6. 需要注意的误区
“20万美元”仅是基本工资:
20万美元可能仅指教授的基本工资,不包括研究经费、津贴、福利等。
研究经费是主要收入来源:
对于顶尖教授,研究经费可能远超基本工资。例如,MIT的教授可能通过科研项目获得数百万美元的经费。
教授收入与学术成就挂钩:
教授的收入可能与学术影响力、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相关,而非仅依赖基本工资。



总结
美国顶尖大学(如MIT、哈佛、斯坦福)的教授收入远高于20万美元,尤其是考虑研究经费、津贴和额外收入后,实际收入可能达到 50万至100万美元/年。但具体数字因学科、职位、学校和个人情况而异。如果用户听到“20万”这一数字,可能仅指基本工资,而实际总收入可能更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居然也能在热榜榜尾连挂了好几天。

我感觉互联网上对于收入的讨论和高考选专业有的一拼,那就是越「难」的,一定是越好的,也一定是越贵的。MIT的正教授当然非常难,可以说是在学术的核心圈层的最里端,既然北美很多大厂的程序员经常都能四五十万,MIT的正教授那收入怎么也得是两百万才能符合「越难越贵」。

但是工资就那么多,于是就开始想其他的方面来弥补,比如『外快』说,比如「拿经费给自己发工资」说,比如「兼职」说,比如「开公司赚大钱」说…… 其实核心思路就是论证:顶级名校的正教授实际收入一定远远的超过20万美元,只有这样才能缓解认知失调。

这一系列的思路不仅仅应用在MIT的正教授这个问题上,如果看知乎时间长一点的话,会发现在「985正教授收入」、「公务员收入」等等问题中都有体现。都属于对自己相对不熟悉的群体的神秘化,用道听途说的个体来代指整体。

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外快和兼职不属于「通常收入」,现实中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大多数人是没有的,因为外快这种主要看方向、看个人,不能说进了某学校就一定有。MIT斯隆商学院的助理教授仅仅就薪水而言就可以多过20万美元,等升成正教授之后薪水更加可观,因为斯隆的名誉很好,教授又做出了很有影响力的工作,被上市公司聘请做独立董事之类都很正常,但是斯隆是商学院,商学院只是MIT里面的一个学院而已,不能代表其他学院,也并不是每个教授都有这样的机会。至于创业开公司,这个门槛更是高于外快和兼职。

至于拿研究经费给自己发工资,确实可以发一些,不过这个是有规章制度的,不是说想发多少发多少。拿着十几万美元的薪水,管着几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很多理工科的助理教授都是这么过来的,毕竟实验室维持下去的资金占用是很大的。

事实上,大多数教授能够指望的,还真的就是自己的工资。MIT的压力很大,终身教职标准要求极高,如果上来就想着搞副业挣钱,那过tenure就很难了。

市场给教授的薪水是和教授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斯隆的收入比较高,是因为斯隆的教授们所做的工作,比如金融、运筹、组织等等,对业界有更加直接的作用。所以工资就高一些,这高出来的部分就是「因为自己的研究对市场有直接的作用」而产生的溢价,相应的和业界的互动也更多,兼职、外快的机会也更多。

计算机系其实同理,计算机系是少有的业界和学界在不少子领域可以直接沟通的学科。同样,计算机系教授们做的工作,就有更大的概率能够为业界创造价值。从而也让自己变富。

如果你观察那些兼职、头衔比较多的教授的简历,会发现他们具体的研究方向都是业界很需要的,你可以用两个逻辑来理解这个关联:

  • 他们凑巧选择了业界需要的方向,是自己天然的兴趣给自己带来的财富;
  •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偏向了业界更感兴趣的方向。

这两个逻辑也不冲突,比如一个人完全也可能天然的就对资产定价感兴趣,然后通过和业界的互动,不断的打磨自己的方向。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额外收入的机会和本身的高薪,都可以看作是对其研究成果对社会直接影响的奖励。

但是一些理论性特别强的专业比如数学系,薪水就低下来了,而兼职和外快的机会除了个别应用方向之外,也变少了。这里的原因就在于,研究更抽象,更脱离现实问题的教授,本质上是非常自我的——相当于是在研究一个至少在当下无法变现的成果。既然如此,相当于教授的报酬里面已经包含了「给你提供条件,让你好好研究目前不需要但是你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个乐趣,相当于精神乐趣替代了一部分物质收入,自然物质收益就变低了

当然这也构成了一点逆选择:如果做不到用精神乐趣替代一部分物质收入,那么基本上也不要来选择这个行当了。

user avatar

你也许能看懂他们的薪资,却看不懂他们的理想。

最终你无法读懂他们的收入。

user avatar

真的只有20w左右,这还是老教授,新助理教授只有10w。可以合法的把科研经费往自己兜里倒腾一点,一年几万吧。

教授搞钱主要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每5年可以休假一年,去企业打工,拿企业的薪水,一年50w吧。

另一个是搞创业公司,让自己的学生给自己的公司免费打工,无本的买卖,搞成了可以上市,搞不成也能卖给大公司,其实就是卖身,把自己和学生打包卖了,比散装打工赚得多。这些年美联储发大水,估值能吹很高,一些教授靠这个赚几百几千万都是有的。

这些都是计算机这种热门专业才能操作,其他就是写书讲座挂职啥的,赚点小钱。

说白了这是文化差异,中国一些做题家想象中能在mit读博甚至当教授那就是做题家的顶峰了,肯定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美国文化里教授是跟神父一类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是靠“在清贫中追求精神满足”这种人设来支撑的,真么什么钱。而且美国人也没有中国人这么尊师重道,在红脖子眼里科学家都是阴谋拿普通人做人体实验的恐怖分子。

至于有些人脑补教授工作时间自由,是,你作为教授可以自由选择在每周的哪60小时工作。还有说可以躺平不被开,你当学校是傻逼么,没追求的躺平人会给你终身教职?来人啊,飞升疾走伺候。

选择当教授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精神追求,人家是真的热爱科学,一帮俗人脑补当教授有这好处那好处,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user avatar

美国高校,助理教授一般7万至10万,副教授至教授一般8-9万至十几万,教授平均值或中位数差不多10-15万这个区间内。商、法、医通常明显更高些,乘以二差不多。私校通常比公校更高一些。

以上都是税前。对应综合税负百分之十几至百分之三四十。

年薪20万美元,在美国的收入妥妥是全国前10%了。换成全民,更是妥妥前5%乃至更高了。

能做到可以靠四处讲学获得可观收入的教授比例并不高。

能做到/有意愿开公司赚大钱的专业领域/教授比例并不高。

绝大多数教授,工资就是绝大多数收入了。

能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基本上对拿高薪的兴趣也不大了。毕竟在美国绝大多数地域,十几万的年薪,足够用了。而在此之上,终身教授的身份,对应的个体自由度、终身职业稳定性、社会地位、跨界交流、潜在和现实的社会影响力、和美国精英阶层的互动、自我实现的满足感,等等,通常要比公司职员要高得多的多,或者更准确地说,是 “可观” 和 “零” 之间的差异。

user avatar

教授主要是可以兼职开公司。以及有什么新事物可以立刻投资,比如2010年附近的比特币。想来钱很容易。

到了MIT教授那个层次,钱就不重要了。

user avatar

在冷泉港实验室呆过,比MIT的学术地位只高不低,那里的教授(研究员)也只有十几万美元的工资,十多年前那里的领导Bruce Stillman的工资也就二十多万美元(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但是一个这样级别的人能够调动的资源就太多了,每个人手上都有几百万美元的科研经费,也有很多业界的联系,有的甚至可以影响国家决策,有着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

对于这些人来说,金钱已经不是他们的追求了。我的导师之一Dr. Adrian Krainer做出了一款治疗儿童罕见病的药物。

这个药物无论是对整个人类还是对他自己的意义,比单纯赚很多钱大多了(这个药是全世界第二贵的药物,每年销售额几十亿美元,前些天进了中国医保,引发了不小的关注,我相信Adrian通过专利转让也赚了不少钱)。

还有一些教授自己开公司的,赚的就更多了。

所以,不能单纯的用工资来评价一个教授,尤其是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名校教授。

user avatar

你是不是按20万美元不过130万人民币,连个房子的首付都不够这样算的?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皇帝有个金锄头的回答。

好几年前在Berkeley做博后的时候,经常在我家附近见一个正教授(非CS),跟她聊了一会,知道她居然买不起Berkeley、Albany的房子(好区),所以买El Cerito的房(不好)。那时候好区房价还不到百万……

另一件事,也是我刚到Berkeley的时候,找房子住。有个老教授把卧室出租,我去看了,没租,他家装修实在太破了……

还经常见到一个图灵奖得主,年纪大了,走路颤颤巍巍,开一辆很破的车。车比较小,他很胖,上下车吃力。我不信他很有钱……

还有去加拿大两所名校面试,搭过几位教授 副教授的车,都是很低档 很老的车。

有些答主非要找一两个很有钱的教授出来,当然不难找,但这没有代表性。同理,你不能拿雪花堡之类上市成功的公司的码农收入代表全体码农。

至于神马越来越吃香,更是典型的中国学阀式思维。你们看到的年纪大还很风光的,基本都是踩在上升期领域的。有多大比例的人年轻时候深耕的领域到年老时依然主流?如果方向冷了,那就很难招到学生 拿到经费,只有混吃等死的份。斯坦福 伯克利有的是这样的教授。

user avatar

就算不是名教授,工资包之外也有收入。比如科研经费的劳务费提成,这个国内也有,他们那里限制更少。本事再小点,暑假里开两门课多赚点课时费。就算这点也没有,社会地位也不一样。比如 COP 就不太敢查教授。

user avatar

教授比的不是年薪。要是真那么幼稚地比,公立大学教授工资都是公开可查询的,昨天看有人贴图,朱松纯教授收入可查的只有好像不到40万,基本上跟一个大公司资深码农的收入差不多,甚至比一线厂子里还低。


甭说生化环材了。美国农村的普通学校教授,可能就12-15万左右,你在湾区当个护士,RN,一年至少18万吧?我大学同班同学,伯克利火坑博士,湾区教职,干了几年说日子没法过这破地方太贵,去得克萨斯了。


但是,没有一个资深码农会认为自己比本专业教授牛X。这是两条赛道,两条人生发展路线,不可比。不会有厂驴幼稚地认为,自己钱比朱教授多吧?朱教授身价应该会顶100个厂驴。


教授上班时间自由,码农上班不来在家躺平是新冠以后才有的福利;


教授越老越吃香、拿下终身教职可以高贵地躺平不会被开,最多自己学生被系主任安排到厕所对面的实验室;码农年老色衰、甚至政治斗争失败都得找下家,工作稳定性差远了;


教授有名声优势,海内外都吃这一套;码农就是打工的,默默无闻;


教授哪怕收入只有12万,也可以手下管一堆博士后、学生,可以享受“管理”的乐趣;高级码农哪怕60万,手下一个兵都没有;


教授子女上学天然有优势,甚至奥运都能找机会;码农或是普通打工人子女像刚拿金牌那个Nathan Chen,得自己努力才能进耶鲁;


所以现实社会中,教授通过开公司,财富自由的一点都不少。但你说教授人人都一点不缺钱,也是胡扯,那么多人冒着风险来回折腾,有些甚至折进去了蹲洋大牢,单纯为了学术献身,我是不信的。


一言以蔽之,如果是买买提(MIT)那个级别的大学教授,工资只是人生成就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成就在于站在学术圈顶端、引领世界、精英代表;就像美国总统年薪40万,但人随便一个决定都是无价的,让儿子去乌克兰舒服舒服恐怕就不止40万了吧?哪怕总统下来,随便做个什么咨询或是演讲,也是每年几百万起。


在这些人面前谈工资,本身就是“皇帝的金锄头”;


但是,那些烂校烂专业的教授,生化环材也就罢了,还有什么文科研究鬼画符、XX人文化的,真的也只是普通打工混饭人。那里面拿教职看种族、看关系、看导师,黑得一匹,成就烂得一匹,要我说赚10万都是烧纳税人的银子,还真不如开垃圾车的对社会贡献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