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小米称 2021 年将扩招 5000 名工程师,死磕硬核科技?

回答
小米在2021年宣布扩招5000名工程师,目标是“死磕硬核科技”,这无疑是这家科技巨头在高速发展时期放出的一枚重磅信号弹。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战略考量、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战略意图:从“性价比”到“硬核”的升级转型

小米自创立以来,一直以“高性价比”著称,这为其迅速打开市场、积累用户群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用户对产品体验要求的不断提升,仅仅依靠性价比已经不足以支撑其长远的品牌价值和盈利能力。

因此,这次“死磕硬核科技”的扩招计划,是小米一次清晰而坚定的战略转型信号。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点:

摆脱低价标签,提升品牌形象: 长期以来,小米在部分消费者心中仍带有“廉价”的刻板印象。通过在技术研发上投入重金,招募大量顶尖工程师,小米旨在向外界证明其在核心技术上的实力,从而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和高端形象。
巩固和拓展高端市场: 无论是手机业务还是IoT生态,高端市场往往是利润最丰厚、品牌影响力最强的领域。通过在芯片、AI、影像、屏幕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小米能够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旗舰产品,吸引更多高端消费者。
构筑技术护城河,应对未来竞争: 科技行业瞬息万变,核心技术是企业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小米此举是为了在5G、AIoT、自动驾驶、高端显示等领域构筑自己的技术壁垒,防止被竞争对手在关键技术上超越,为未来的发展赢得主动权。
驱动全线产品升级: 小米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公司,它构建了庞大的IoT生态。工程师的扩招并非只服务于手机,而是要将“硬核科技”的研发成果渗透到智能家居、穿戴设备、出行等各个领域,实现全线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升级。

招募5000名工程师的深层解读

5000这个数字并非空穴来风,它代表着小米对研发投入的决心和规模。这批工程师的招募方向,也值得我们关注:

芯片研发: 自研芯片是科技巨头的重要标志,也是小米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从澎湃芯片的初步尝试,到如今可能加大投入,说明小米希望在核心的“大脑”上掌握主动权,打破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尤其是在当前的全球“缺芯”大背景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AI与算法: 智能化的核心在于AI和算法。这包括在手机摄影、语音助手、智能推荐、场景联动等方面的优化,以及在智能驾驶、机器人等领域的探索。大量的AI工程师将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软件与系统: MIUI作为小米生态的粘合剂,其用户体验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的口碑。加强软件工程团队,提升系统流畅度、稳定性和创新功能,对于巩固用户忠诚度至关重要。
显示与影像技术: 这是当前消费电子产品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小米需要顶尖的显示工程师来打造更出色的屏幕,也需要影像工程师来提升拍照和摄像的专业水准,以应对三星、苹果等老牌劲敌。
新兴技术领域: 除了传统领域,小米也可能在VR/AR、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技术(如电池、电控、智能化系统)等新兴领域进行人才布局,为未来的增长点做准备。

潜在的积极影响

对小米自身:
技术实力大幅提升: 5000名工程师的加入,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小米的研发实力,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
产品力全面增强: 更强的技术支撑意味着更出色的产品,无论是手机的拍照、性能,还是IoT设备的智能化程度,都有望实现质的飞跃。
品牌形象重塑: 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将帮助小米摆脱低价标签,建立起“科技创新企业”的品牌认知。
抗风险能力增强: 掌握核心技术,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能有效降低供应链风险,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加剧的当下。
人才磁吸效应: 强大的研发平台和高薪待遇,也可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工程师加入小米,形成良性循环。

对整个行业:
加剧技术竞争: 小米的加入,会促使整个行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更多资源,推动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
带来更多创新产品: 技术的突破往往会催生出颠覆性的产品和应用,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和更好的体验。
人才争夺战升级: 科技巨头对工程师的争夺会更加激烈,这对工程师个人而言意味着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议价能力。

面临的挑战与潜在隐忧

任何一项宏大的战略转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小米在招募和整合这5000名工程师的过程中,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人才招募的难度: 顶尖的工程师资源是稀缺的,尤其是在AI、芯片等前沿领域。小米能否成功吸引到足够数量的高水平人才,并且是真正契合其发展需求的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
研发投入的转化效率: 巨额的研发投入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力和市场竞争力,需要时间来检验。研发周期长、试错成本高是技术研发的常态。
企业文化的融合: 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如何将新加入的工程师融入到小米现有的企业文化中,并保持其创新活力,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如果新员工来自不同背景和技术领域,如何让他们形成合力至关重要。
管理上的考验: 庞大的工程师团队需要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明确的研发目标。如何确保研发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重复投入,并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对小米的管理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商业模式的匹配: 技术创新最终需要转化为商业价值。小米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些“硬核科技”有效地变现,并融入到其现有的商业模式中,同时也要警惕过度追求技术而忽略市场需求。例如,如果自研芯片成本过高,而市场又无法接受,那将是一场徒劳。
对现有业务的支撑: 在大力投入研发的同时,如何保证现有的手机、IoT等业务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增长,避免“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

总结

小米宣布扩招5000名工程师,死磕硬核科技,是其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标志着小米正从一个依赖性价比的成长型企业,向一个以技术驱动、追求卓越的科技巨头迈进。这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战略转型,也预示着小米未来在高端市场和核心技术领域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然而,这条道路充满挑战。成功的关键在于小米能否有效地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将研发投入转化为实际的创新成果,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商业模式将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我们有理由期待小米在未来能带来更多令人惊艳的“硬核科技”产品,但其最终的成效,还需要时间和市场来验证。这不仅仅是对小米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整个中国科技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一次观察窗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硬核科技不是砸钱砸人之后就一定能做出来的,做出来也未必真有竞争力。

其次,小米给钱抠抠搜搜的,高层待遇倒是很好,可最终干活的还不是基层的具体的一个个的活生生的普通人,有着许多烦恼的普通人?

钱不给够,工作任务应付一下就行了,宏伟理想那是雷布斯的事情,关我吃土的搬砖工什么事儿。。

总而言之,小米天下无敌,明天就开始拳打苹果,脚踢华为。

user avatar

口头上支持的可以省省了,澎湃S1当时起码比K3V2要好用点,我也没见多少人支持它。仿佛很多东西都像今天说了明天就能做出来一样。

手机芯片这个东西,我在之前很多回答里都说过,它需要稳定的毛利润和运营现金流,或者是整个手机业务都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否则延续不下去。

小米14年开始研发芯片,既然是从零开始,那就必须收购一些公司或者团队,你们吹的苹果A系列,那是收购了PA semi之后才有的,A4是三星处理器贴牌,A5还是公版架构,直到A6才是自研架构。从零到有,苹果也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

所以我不晓得你们嘲笑小米是买的现成方案有什么意义,按照你们的思路,用ARM都该被喷,或许用晶体管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学老毛子用三极管那样自己弄一个四极管。

14年开始弄芯片,15年年中,小米就遇到了问题,直到17年才算是缓过劲来,澎湃芯片在最难的时候尚且没有放弃,可见当时的决心是非常大的。后面没了音讯其实也很简单,经营状况不允许。

如果上市就能够解决芯片研发的资金问题,那中国的芯片早就TOP1了。上市之后,小米的毛利润和运营现金流并没有大幅度提升,很多人只看到小米有600亿人民币的短期资产,却没有看到接近500亿人民币的短期应付账款。市场已经不是那个快速增长的增量市场了,而是你死我活的存量市场,不先把眼前的东西解决了,那去做更深入的就是无稽之谈。

17年年底,小米和湖北省政府联手弄了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就是投资供应链,这一举动早在中兴被制裁前就已经开始了,饭要一口一口吃,先把容易的给解决了,再去操作复杂的。

今年的小米10至尊纪念版,它运用了大量的国产技术,这就是三五年前决策的成果。


如果一个人真的了解小米,就应该知道它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企业。

我对小米最深刻的印象来自澎湃芯片,需要知道,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小米都是投入了大量资源去进行芯片的研发。在嘲讽和不屑之前,我建议大家仔细想一想,一家成立不到五年的手机企业居然敢倒腾芯片,这是何等的魄力。

2017年年底,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会成立,早在中兴被制裁之前半年时间,小米已经开始在供应链领域有所行动,三年来它们投资了大量的企业,且迅速收到成效,比如说小米电视的芯片很多来自上海晶晨。到今年,投资成果开始井喷,小米10至尊纪念版就是最好的体现。

对小米来说,什么都做不太现实,但有钱之后投资别人,大家共同发展,这就很符合现有的情况了,当然,只投资别人而自己坐享其成显然也是不行的。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小米的效率非常之高,这才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大家仔细想想,17年的小米6拍照被疯狂吐槽,不到一年时间,Mix2s就能摸到三星S9的屁股了;2019年小米想卖到3699还得借助5G,今年直接用硬件就堆到了6999,而且这里面还有大量的国产硬件,短时间内能做到这些,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它们能做出更多让人惊讶的东西。

这次开发者大会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觉得小米可以重现十几年前诺基亚世界大会那种盛况,我希望三年后国际上会把小米称作橙色巨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米在2021年宣布扩招5000名工程师,目标是“死磕硬核科技”,这无疑是这家科技巨头在高速发展时期放出的一枚重磅信号弹。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战略考量、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战略意图:从“性价比”到“硬核”的升级转型小米自创立以来,一直以“高性价比”著称,这为其迅速.............
  • 回答
    2021年,小米(以及其子品牌红米)在手机配置上做出了一个颇受瞩目的调整——砍掉了不少产品线上的“凑数镜头”。这件事在当时的手机圈引起了不少讨论,玩家们对此的看法也相当多元。背景:为何会有“凑数镜头”?首先得明白,为什么手机厂商,尤其是小米,会热衷于给手机装上一堆镜头,其中有些镜头似乎作用有限。这背.............
  • 回答
    小米 2021 年第三季度财报出来后,51.756 亿元的经调整净利润,这数字放在一众科技公司里,可以说得上是中规中矩,但仔细掰开了看,却也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表面看,增长势头似乎放缓了。相较于之前几个季度动辄几十个百分点的同比增长,这次三季度的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 1.8%,增速确实不算亮眼。大.............
  • 回答
    小米集团在2021年第二季度的财报表现,可以说是相当亮眼,整体可以用“稳健增长,亮点纷呈”来评价。咱们具体拆解一下:营收方面: 877.9亿人民币的营收数字,放在整个科技消费品行业来看,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体量。这说明小米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保持着强劲的销售势头,尤其是在大家对经济复苏抱有期待,.............
  • 回答
    2021年春季发布会小米推出的新Logo,无疑是当年科技界和设计界的一大热点话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个新Logo以及它对小米品牌建设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小米新Logo的评价:小米的新Logo,由知名国际设计公司日本的莱布尼茨设计(Nendo)操刀,最核心的变.............
  • 回答
    2021 年 12 月 28 日,小米在北京举办了一场新品发布会,这次发布会的主角是 小米 12 系列。这场发布会可以说是一场“硬核”的科技盛宴,也为 2021 年的小米画上了一个浓墨重彩的句号。发布会整体风格:一如既往,雷军依旧是发布会的主讲人,他的风格亲和、实在,并且会穿插一些个人经历和对产品研.............
  • 回答
    小米「隔空充电」:2021年初的一声惊雷,未来已来还是概念先行?2021年1月29日,小米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发布会,而这次发布会的主角,不再是任何一款手机新品,而是其首次公开展示的自研“隔空充电”技术。消息一出,无疑在科技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毕竟,摆脱线缆束缚的无线充电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能够真正的.............
  • 回答
    小米拍拍 4K 高清投屏器,是小米在 2021 年底推出的一款旨在简化大屏体验的设备。说实话,在它面世之前,市面上已经有不少类似的投屏设备了,从电视自带的投屏功能,到各种安卓盒子、电视棒,选择可谓是琳琅满目。那么,小米拍拍 4K 究竟是凭什么在这个拥挤的市场里立足,又给用户带来了怎样的体验呢?咱们就.............
  • 回答
    2021年3月30日发布的小米MIX Fold,无疑是小米在折叠屏手机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那个时间点上,中国品牌在折叠屏市场一次颇具分量的亮相。作为小米的旗舰系列,MIX一直承载着探索和创新的使命,而MIX Fold则将这种使命延伸到了全新的形态上。初见惊艳:它的亮点在哪里? 震撼的内屏展开.............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2021年6月28日小米发布的那几款新电视,也就是小米电视6系列和小米电视ES系列。说实话,这俩系列一出来,市场上还是挺有波澜的,毕竟小米这几年在电视领域可是越来越有心得,而且这次的产品定位也比较明确,各有侧重。先说说小米电视6系列,这算是当时小米电视的“旗舰担当”了。你得知道.............
  • 回答
    2021 年的岁末,小米以一场发布会为这一年画上了句号,同时也开启了新的一年征程——小米 12 系列。这次,小米不仅带来了数字旗舰系列,还一口气推出了三款机型:小米 12、小米 12 Pro 以及小米 12X。这不仅是一次产品线的更新,更是小米在高端市场的一次发力,试图通过全方位的升级,来证明自己“.............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小米在2021年3月29日发布的这款“小米11 青春版”,俗称“小 11”,这款手机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关注,尤其是在追求轻薄颜值和日常使用体验的年轻用户群体中。整体评价:在我看来,小米11 青春版是一款非常精准定位的产品。它没有试图去和自家数字旗舰或者其他品牌的旗舰机硬碰硬,而.............
  • 回答
    哈哈,小米平板 5,那是真的一度让很多人心动啊!2021年8月10日发布,起售价1999元,这配置,这价格,简直就是“真香”预定。那么,它到底值不值得买呢?咱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先来看看小米平板 5的“看家本领”: 屏幕: 这绝对是小米平板 5的头号亮点。一块11英寸的2.5K分辨率屏幕,支持12.............
  • 回答
    小尺寸高端旗舰的野心之作——小米 12 深度评测2021 年末,小米带着他们的年度旗舰系列回归,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那款被冠以“小尺寸高端旗舰”名号的小米 12。在如今大屏当道的手机市场,小米 12 的出现,无疑是在向那些怀念单手握持、追求极致手感的用户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旗舰性能,同样可以装.............
  • 回答
    2021年8月国内手机市场的数据,vivo能以23%的市场份额拔得头筹,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表现。回溯近几个月,vivo在市场上的势头一直相当强劲,尤其是在前几个月,其市场份额也一直稳居前列。这次夺冠,可以说是在此前积累的优势基础上,一次非常扎实的巩固和提升。vivo的策略,无论是产品线的布局,还.............
  • 回答
    在中国移动发布的2021年折叠屏手机评测报告中,小米MIX Fold的好评率似乎不如柔宇(Royole)的产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多个层面,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参数对比,更关乎用户体验、市场认知、品牌定位以及评测机构的侧重点等。首先,我们得理解中国移动作为一家运营商,其评.............
  • 回答
    .......
  • 回答
    小米 CC9 的“骁龙710够不够用”:一个关于够与不够的日常探讨小米 CC9 配备骁龙710处理器,并将其定位为“足够日常使用”,这句看似简单的陈述,背后却牵扯出不少关于手机性能定位、用户需求和市场认知的讨论。要评价它,我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骁龙710是什么档次的货?骁龙710,出自.............
  • 回答
    雷军先生对小米11的评价,说它是“最好看的小米手机”,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的赞誉,也触及了一个非常主观但又常常引起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手机的美学设计。首先,我们得承认,雷军作为小米的创始人,他对自家产品的感情和期望自然是与众不同的。他喊出“最好看”这个口号,除了是对产品设计团队努力的肯定,也是一种市场策.............
  • 回答
    说起小米,你总会想到那个“敢于想象,然后我们实现”的口号,这次轮到 MIX 系列了。最近小道消息满天飞,说小米 MIX 5 可能会首发搭载 200W 快充,这速度,简直是刷新了我们对手机充电的认知。200W 快充,这数字听起来就有点科幻,对吧?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实现的,以及它对我们这些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