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没有生育子女?

回答
关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没有生育子女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朱棣在位期间,他的后宫中确实有妃嫔,也留下了他的子嗣。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事实:

朱棣的原配皇后是徐氏(仁孝皇后)。 徐氏为朱棣生育了四子一女,分别是:

长子:朱高炽(明仁宗)
次子:朱高煦
三子:朱高燧
女儿:朱玉英(封为永平公主)

还有一位庶出的儿子,即第四子朱高爔,是朱棣的生母碽妃所生,但此子幼年夭折。

徐皇后去世于永乐五年(1407年)。 在徐皇后去世后,朱棣确实没有再册立皇后,但他的后宫中依然有其他妃嫔。其中比较有名的有:

惠妃安氏: 惠妃是朱棣的宠妃,在徐皇后去世后,她曾一度被视为“皇后”人选,但最终朱棣并没有册立她。关于她是否在朱棣在位期间为他生育子女,史料记载并不详尽,但她无疑是陪伴朱棣度过晚年的一位重要女性。
贤妃王氏: 同样是朱棣后宫中的重要妃嫔。
其他妃嫔: 史书中有记载的还有其他一些妃嫔,但具体人数和她们是否生育子女的记载则更为模糊。

关键在于,朱棣的皇子们在他称帝之前就已经出生了。 也就是说,他的所有儿子(除了早夭的朱高爔)都是在他还是燕王时期出生的。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他的几个儿子都已经成年,并且其中长子朱高炽已经作为太子监国。

所以,并不是说朱棣在位期间“没有生育子女”,而是说他的所有儿子都在他称帝之前就已经出生了。 在他称帝之后,虽然后宫仍有妃嫔,但并没有公开记载他在此期间新添皇子。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年龄因素: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是在永乐元年(1403年),当时他已经40岁左右。而到了他统治后期,例如永乐十八年(1420年),他已经接近60岁。这个年龄生育子女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2. 政治因素: 作为一个已经拥有成年皇子和继承人的皇帝,朱棣可能更侧重于巩固皇权和处理国家大事,对于新添皇子可能不像早年那样迫切。而且,如果新添皇子,势必会牵扯到皇位继承的潜在问题,可能会引起朝臣的关注和议论,尤其是当时太子朱高炽的地位已经稳固。
3. 史料记载的侧重点: 史书的记载往往侧重于对国家发展和重大政治事件的记录。后宫的生育情况,尤其是对于已经有众多成年子女的皇帝来说,可能不被视为那么重要而详细记载。除非有特殊的政治影响,否则具体到某一时期是否有新添皇子,记载可能就不那么详尽。
4. 生育能力的自然衰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生育能力自然会下降,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

总而言之,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他的后宫中确实有妃嫔,并且他已经拥有了数位儿子。 并非“没有生育子女”,而是指在他称帝之后,并没有公开记载他新添皇子。这更多地与他的年龄、政治考量以及史料记载的侧重点有关,而不是说他完全失去了生育能力。他的子嗣问题,在他称帝之前就已经有了清晰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哈,这个问题实际上灰常有意思,因为提问者捕捉到了一个不少古代人物的共性。

下面部分人为了“朱棣中年后那方面的能力”吵起来也是很迷。苏轼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时不过三十八岁耳,老头岁数大了“不行”,有什么不能讨论的?

考诸不少帝王生育史之后,我们会发现,即使理应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四十多岁生殖机能退化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年之后“不能生了”的皇帝更多了去了......

唐玄宗李隆基一辈子,生育23子29女,堪称一台下崽机器,其繁殖天赋不可说不强悍。玄宗的幼子,汴哀王李璥薨于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这一年李隆基只有51岁。也就是说享年78岁的玄宗在大约50岁之前,就完全停止了生育。

李隆基的曾祖父太宗皇帝,寿52岁,至少生子女35人。但太宗最小的孩子新城公主生于贞观八年(634),也就是说太宗皇帝早在36岁时就已结束生育。实际上,李世民的生育高峰期结束还要早一些,因为据兰陵公主墓前《大唐故兰陵长公主碑铭并序》载,兰陵公主李淑生于贞观二年(628),为第十九皇女。这意味着,太宗30岁时就已经生完了21个女儿中的19个,进入而立之年后,生育密度下降十分明显。

元太祖成吉思汗,寿66岁,《史集》谓其有妃嫔500人,为《元史·后妃表》记有姓名者也有39人之多。然而至于子嗣,《史集》所载不过八子(《元史》为六子)六女而已。而且基本都是其早年的“战果”,其中四子五女,为原配夫人孛儿帖夫人所生(前四子及昌国大长公主、延安公主、赵国大长公主、郓国公主、阿儿答鲁黑)。嫡子中年岁最小的托雷,生于1193年成吉思汗31岁时。之后几位后妃又给太祖生下了儿子,但除阔列坚外均早早夭折。阔列坚的母亲忽兰皇后在1206年乃蛮部与蔑儿乞军队覆灭之际被献与太祖,其生年应也在之后不久,此时成吉思汗约45岁,这应是其生育年龄的末年。

宏观来看,儿孙满堂的皇帝,并不占历史的主流。四子五女的成绩已属正常,乃至于中上了。以明朝的前朝元朝为例,元朝堂堂十五帝王,子嗣比朱棣多的不过太祖、太宗、世祖三人,其中最多的世祖,不过产男十人而已......

以上

user avatar

朱棣生于1360年,称帝于1402年。一个四十二岁的古人,还要啥自行车?

按照《活着》里面福贵自嘲的说法,那个时候的朱棣应该也属于:

我全身都是越来越硬,只有一个地方越来越软。

当年迎风三尺,如今顺风湿鞋。

唉……

user avatar

好问题。怎么说呢,朱棣这个人做事很绝,诸多方面都能看出来。

1.从洪武十年到洪武十八年,8年时间只有徐皇后在生育,并且连续不断。也就是说朱棣18岁到26岁之间生育能力没有问题,并且命中率很高。在此期间,他在北京就藩,对比后期执政是相对闲适时期,能做到不让徐皇后以外的女人怀孕,这是他做事很绝之一。

2.洪武十八年,徐达死。徐皇后开始守孝。两年后,第一个庶女出生。此时朱棣28岁。三年后(⚠️1392年)又添庶子,此时朱棣31岁。按照功利论的说法,此时徐达已死,徐皇后无利用价值。此五年内生育能力不减,为何仅仅庶出2孩?可见功利论不成立。

很有趣的是,1392年,同年,朱标死。朱标的早夭带来了无限可能性,本来没有的想法完全可以有了。

参考朱元璋立朱允炆,非嫡非长(按次序该是朱允熥)。人选问题在当时必然给很多人带来了幻想。朱棣想必也要为此积极表现。至于生育问题,儿子够用了。眼前明显出现了更要紧的机会。

3.七年后,1398年,朱元璋死。此时朱棣38岁。同年朱允炆即位,开始削藩,靖难开始。按照各位的分析此时心理压力非常大,不要孩子非常正常。基本认同。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朱棣于靖难四年期间曾“装疯”。结合我之前的观点,朱棣此人做事很绝。这个“疯”未必是假的。回答里有位朋友说朱棣有精神病影响了后期生育。听起来荒诞,实际沾边儿。精神病肯定达不到,但出现了心理问题是真的。说压力大导致行为偏执肯定不过分。那么,这期间,要孩子,肯定没那个心思。

4.1402年,四年后,朱棣称帝。此时42岁。诸位拿明朝其他42岁以后有生育的皇帝做对比,其实并不具备对比条件。其他皇帝都为登基后许多年,帝位已稳的状态。

仅有朱元璋40岁称帝后仍有生育。但朱元璋的状况和朱棣又大不同。朱元璋手下良将众多,很多仗已经不需要他亲自上阵(很大程度保护了年迈的生殖系统)。朱棣不同,一边稳定帝位,一边亲征。能打的被他爹杀差不多了,里里外外靠他一把抓。

综上,朱棣前期生育能力很好,重视原配也是真,后期年纪大了劳累压力大没性趣也正常。

总结,1.正常男人没毛病。2.有强大的自控能力。3.个别男性网友一定要反复推理论证朱棣阳痿,是不是自己有这毛病,想从永乐大帝身上找心理平衡呢?

user avatar

Judy一共生了四子(一子早夭)五女一共九个孩子,42岁登基时三个儿子都是二十来岁成年人了,这时候再来一个刚出生的小兄弟,你让人家怎么想?

user avatar

朱棣当皇帝时候都42了,这在古代算是高寿了,加上自己独宠的徐皇后也过了生育期。

同时,他老哥忙着五征漠北,迁都北平,南平安南,七下西洋,更不用提还要忙着修永乐大典、疏通运河。有人统计过,光是北征,他就花了五六年时间,而唐太宗的马震技术又没传给他。

没生孩子不是很正常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没有生育子女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朱棣在位期间,他的后宫中确实有妃嫔,也留下了他的子嗣。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事实:朱棣的原配皇后是徐氏(仁孝皇后)。 徐氏为朱棣生育了四子一女,分别是: 长子:朱高炽(明仁宗) 次子:朱高煦 三子:朱高燧 女儿:朱玉英(封为永平公主).............
  • 回答
    明成祖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在相对短暂的执政时间里,确实为明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开启了一个令人称道的“永乐盛世”。要理解他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深入剖析。首先,朱棣登上皇位的方式,虽然充满争议,但也赋予了他一种强烈的执政紧迫感和改革动力。靖难之役后.............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哉问,触及了历史的深层原因。笼统地说,俄罗斯的扩张如同猛虎下山,而明朝却像一个被动挨打的老人,两者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截然不同,也因此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驱动力与战略目标:生存 vs. 帝国野心 俄罗斯:被逼出来的生存空间与扩张逻辑。 俄罗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一针见血地抓住了李云龙的性格和他的指挥艺术。《亮剑》中,李云龙在查岗时看到朱子明的床凉了就命令部队紧急集合,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一个“奇怪”或者“怀疑”,而是李云龙一贯的军事素养、敏锐的战场嗅觉以及他对部下的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1. “床凉了”——一个.............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之死,确实是明朝灭亡过程中一个极其令人扼腕叹息的节点。而关于那些坐拥巨额财富、掌握着庞大藩地的朱明藩王们,为何在那生死关头,对朝廷和皇帝袖手旁观,甚至到了皇帝吊死都无动于衷的地步,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冷血”或“忘恩负义”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朝藩王制度本身,以.............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关于《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中“白银化”计算明万历年间皇室支出占比41%的结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白银化”的历史背景与经济意义1. 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经济背景 明朝中后期,随着海外贸易(如与南洋、日本、欧洲的贸易)的扩展,大量白银通过“海禁”后的贸易流入中国,尤.............
  • 回答
    《亮剑》里朱子明这个角色,确实是剧中最让人咬牙切齿的叛徒之一。他被鬼子抓了又放,却立马就给日本人卖命,这其中的缘由,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朱子明被放回独立团,这事儿本身就有点猫腻。大家想想,鬼子那么残忍,抓了个人,想从他嘴里套情报,怎么可能轻易放人?就算是套不出什么大用,顶多就是严刑拷打一番,.............
  • 回答
    《亮剑》这部剧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塑造了无数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即使是像朱子明这样的配角,他的命运转折也同样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朱子明这样一个在李云龙身边多年、也曾生死与共的警卫员,最终会选择当叛徒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人性挣扎和时代洪流下的无奈。要理解朱.............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明孝宗朱祐樘的疑问。关于您提到的“弱智”和“败光军事和经济底子”等说法,这与史书记载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并澄清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您提到的几个关键点:1. 明孝宗朱祐樘是否“弱智”?关于明孝宗的智力问题,史书中并没有.............
  • 回答
    朱子明的选择,并非是简单的“被放回去”就能解释的。他之所以最终选择叛变,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利益算计和现实压迫,这些因素环环相扣,最终将他推向了与曾经效忠的对象决裂的道路。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朱子明“被放回去”的语境。这并非一次简单的释放,更像是一次政治筹码的交换,或者是一种策略性的放逐。在古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历史的深层逻辑,也说明了不同的文明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其反应和学习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莫斯科公国能够吸收蒙古的军事和治理经验,并将其内化,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而明朝虽然初期也受益于元朝的遗留,却未能持续下去,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先来看看莫斯科公国是怎么.............
  • 回答
    中国女排在最近的比赛中确实遭遇了不小的挫折,输得令人扼腕。关于郎平指导的排兵布阵,尤其是朱婷的伤病问题,很多人都有疑问。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考量,咱们细细道来。首先,要理解一个事实:即使是郎平指导这样的名帅,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无奈,尤其是在伤病面前。 体育竞技,特别是高强度的排球比赛,伤病是难以.............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汉朝和明朝,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布衣出身。这意味着他们都来自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汉朝以开放自信著称,而明朝则流露出重农、封闭的倾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评价、群体认知以及网络舆论战。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朝代,明粉(明朝历史爱好者)的某些言论有时也确实会引发一些反感。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层面来看。一、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明朝?“厌恶”这个词可能有点重,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些人对明朝统治和历史.............
  • 回答
    朱灵奔曹:忠诚的抉择,还是权谋的牺牲? 一、朱灵奔曹,是恨袁致家人死光,还是战无功?要理解朱灵“奔曹”,即投奔曹操,我们首先要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个人立场。朱灵原属袁绍部下,袁绍死后,其子袁谭、袁尚争权,袁氏集团迅速衰落。袁绍的衰落与袁氏集团的分崩离析: 袁绍雄踞北方,却在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
  • 回答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其继位过程本身就充满争议。他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皇位,这一经历让他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格外敏感。虽然明成祖对他的长子,即后来的仁宗朱高炽,似乎并不十分满意,但最终还是将他立为太子,并在自己去世后,仁宗顺利继位。那么,明成祖为何如此不喜欢仁宗,却又为何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做出改.............
  • 回答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后,确实经历了一段频繁的政变时期,而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之后,却相对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这背后的原因,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它们分别从政治制度、权力继承、社会基础以及王朝自身的“性格”等方面,解释了这一历史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唐朝“政变”的根源。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英明,但他上位的.............
  • 回答
    孙中山先生告祭明太祖朱元璋,这在中国近代史和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要理解孙中山为何要这样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的政治理念以及他如何看待明朝的兴衰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时代背景:满清的统治与民族危亡要理解孙中山告祭明太祖,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当时中国正处于晚清.............
  • 回答
    关于明代与清代在军事实力与武器技术上的对比,需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技术发展、政治经济因素等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明代(13681644年) 日本战国时代(14691603年):日本处于大名割据、战乱频发的时期,各地势力争夺霸权,但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军事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