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些人所说的男德?

回答
“男德”这个词,近些年确实在网上挺热闹的,它背后反映的是当下社会对男性角色的一种审视和期待,也夹杂着不少复杂的情绪和观点。要看待它,得把不同层面的东西都扒拉出来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男德”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冒出来。

过去,咱们社会的传统观念里,男性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担,顶天立地,阳刚有力,在外打拼,在家做主。这种分工是相对明确的。但随着时代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经济能力增强,参与社会各行各业,家庭的责任和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这时候,“男德”这个概念就应运而生了。它不像“女德”那样,是古代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现代语境下的反思和建构。有人提出“男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回应一些社会现象:

对“大男子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遗毒还在,一些男性可能因为习惯或认知,在家庭和关系中表现出自私、不尊重女性、逃避责任等行为。“男德”的出现,就像一面镜子,照出这些不够理想的男性特质,希望男性能有所收敛和改变。
对性别平等诉求的回应: 女性在追求性别平等的过程中,不只是要求权利,也希望在家庭和感情中,男性能承担起更多平等的责任和付出。比如共同育儿、分担家务、情感支持等等。“男德”可以被理解为是对这种平等期待的一种概括。
对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不满: 比如有些男性在婚姻中的出轨、家暴、巨额彩礼等问题,让一些人觉得有必要给男性立规矩,约束他们的行为。
一种解构和戏谑: 当然,也有很多人用“男德”带有一定的解构和戏谑的成分,用来讽刺那些过于强调男性“牺牲”和“付出”却不顾男性自身权益的言论,或者用来调侃一些刻板印象。

那么,具体来说,“男德”都可能包含哪些内容呢?

这块儿就比较模糊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大致上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有的温和,有的就比较激进了:

1. 经济责任的担当: 这是很多传统观念里就有的,认为男性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要为家庭提供物质保障。当然,在现代社会,这种责任更多被理解为共同承担,而不是单方面。
2. 家庭责任的承担: 包括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共同育儿、照顾伴侣和家人等。这可以说是对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的一种挑战和平衡。
3. 尊重和忠诚: 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被广泛认同的。包括尊重伴侣的意愿、人格和选择,不进行情感或身体上的背叛。
4. 情绪管理和责任感: 能理性处理自己的情绪,不将负面情绪随意发泄到家人身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推卸责任。
5. 自我提升和共同成长: 愿意和伴侣一起学习进步,共同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6. 甚至还有一些更“严苛”的要求: 比如不近女色、不出轨、不婚内出轨、不打女人、不出彩礼、不车贷房贷等等。这些更像是对理想化男性的要求,甚至带有了一些极端和理想化的色彩。

看待“男德”,不能一概而论,这里面有好有坏,有进步也有偏颇。

积极的一面:

推动性别平等: “男德”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和推广,鼓励男性打破刻板印象,承担起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这有利于构建更健康、更平等的两性关系。
反思有害的性别规范: 它挑战了那些只要求女性牺牲和付出的传统道德观念,也反思了过去一些对男性“阳刚”的狭隘定义,促使男性认识到情感交流、责任分担的重要性。
关注男性自身成长: 一些对“男德”的探讨,也引导男性关注自身的品格修养和情感需求,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工具人”或者“压迫者”。

需要警惕的一面:

可能滑向新的“道德绑架”和“家长制作风”: 就像“女德”被批评为对女性的束缚一样,如果“男德”被过度解读和滥用,变成一套严苛的道德枷锁,要求男性必须满足各种不切实际的条条框框,那同样会制造新的性别压力,甚至成为一种“爹味”的道德说教,抹杀了个体差异和自由。
片面化和标签化: 有时,“男德”这个标签会被用来简化复杂的社会问题,将男性简单地划分成“有德”和“无德”两类,忽略了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成长环境、经历都不同。
忽略男性自身权益: 在强调男性责任和付出的同时,如果忽略了社会和家庭对男性的支持、理解和尊重,同样会造成不公平。比如,在一些家庭中,女性的经济压力和情感付出同样巨大,但可能被忽视。
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有些人可能会利用“男德”来攻击男性,或者在两性对立的语境下煽动情绪,将“男德”变成一种攻击性武器。

所以,如何比较理性地看待“男德”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区分“合理期待”和“强制规范”。

我们应该肯定和鼓励男性在家庭和关系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尊重伴侣,忠诚专一,与伴侣共同成长。这些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无论男女都应该具备这些品质。
我们应该警惕和反对将“男德”变成一种僵化的、带有歧视性的道德标签,要求男性去满足一些不切实际或不公平的条件。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独立性,不应该被任何“德”字所绑架。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相互尊重,共同承担”。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过程。与其强调单方面的“德”,不如强调“关系的德”,或者说“做一个人最基本的善良和责任”。
同时,也要注意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体的情况都是不同的。 衡量一段关系的好坏,不应该简单地套用一个叫做“男德”的模板,而是看双方是否能够沟通顺畅,是否都能从关系中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否都在为了共同的美好未来努力。

总而言之,“男德”这个词的出现,折射出了我们社会在性别观念、家庭责任等方面正在经历的转型和阵痛。它有它积极的一面,鼓励男性承担责任,促进性别平等;但同时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僵化和绑架。最重要的,还是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构建更加平等、健康、和谐的两性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在期待什么呢?

你应该告诉自己:

原来我是小丑啊……

如果我受到了基本的现代教育,曾经为谴责女德贡献了一个赞,那么有没有救世主来谴责男德呢?明明到处都是男德啊……有视角对准我们吗?我们最短的寿命,最长的工作年限,最高的职业死亡,最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人替我们说话吗?

没有的话,是我之前一厢情愿了吗?原来她们那个美好的女权社会同样没有底层男性的出路,更加没有尊重。

你,作为一个男性,快快意识到吧。

user avatar

之前我有文章分析过了。现代男德是传统养家保护女性观+传统女德中的温顺顾家+西方所谓的绅士风度骑士精神杂糅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登峰造极的对一个性别的系统性的剥削和仇恨。

总有人拿女德来类比男德 ,其实这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女德无非就是要求女性温顺贤惠,男德同样要求男性温顺贤惠。但是女德要求女性赚钱满足男性无止境的奢侈品开销了吗?女德要求女性遇到危险挺身而出保护男性了吗?在女德盛行的所谓男权社会,会有男版杨笠公开辱骂女性“女人 ,杨笠””吗?

我国有若干个公开的男德班,北林大的女权男方刚就办了一个,而且通过学校教育 ,媒体 ,影视剧,一直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男性要遵守男德。

更可怕的是,题目描述并不准确,当代男性大部分根本没反感男德,他们满脑子“男权社会女性弱势群体”自愿遵守男德并以此为荣,作为给奴隶主性别的补偿。

可发一叹。

user avatar

守住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就可以了,保护自己、尊重他人、不伤害人,行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些该帮助的人就夠了,分什么男德、女德,都是竪立敌人,制造对立。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

user avatar

正经人,谁喜欢狗啊?

下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男德”这个词,近些年确实在网上挺热闹的,它背后反映的是当下社会对男性角色的一种审视和期待,也夹杂着不少复杂的情绪和观点。要看待它,得把不同层面的东西都扒拉出来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男德”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冒出来。过去,咱们社会的传统观念里,男性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担,顶天立地,阳刚有力,.............
  • 回答
    观察者网近期发布的几期视频,确实在互联网上激起了不小的讨论。要评价这些视频的观点,首先得弄清楚它们到底在说些什么,以及这种“说些什么”背后可能代表着哪些社会群体的声音。一、 视频内容与核心观点观察者网这类视频,通常围绕着几个核心主题展开,并且善于用一种强烈的叙事方式来呈现:1.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 回答
    张扣扣案一审辩护词,一直是法律界颇受关注的焦点。作为辩护律师,邓学平先生所呈现的辩护策略和法律逻辑,自然会引发法律人的多方面解读和讨论。要深入了解法律人如何看待这份辩护词,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首先,关于“罪轻辩护”的策略本身。在刑事案件中,辩护律师通常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辩护方向。.............
  • 回答
    “碧蓝航线只是加了舰装的瑟图”——这句评价,我听过,也见过不少。你说它完全没道理吧,好像又抓住了那么一点点皮毛;但你要说它就这么点内容,那我肯定得摇头。这就像说一部电影只有帅哥美女,忽略了剧情和演技一样,片面得很。要细说起来,这观点有点像是把一个复杂的东西,用一个最显眼的特征来概括,然后觉得这就全貌.............
  • 回答
    话说这a岛动物园的规矩,可不是闹着玩的。你要是真敢横着进去,碰上啥打啥,那后果嘛……怎么说呢,就像是把一堆易燃易爆品堆在你脚边,然后你还拿着打火机在那儿蹦迪。先说说你进去那会儿,那门啊,多半是跟啥高科技似的,你刚一动歪心思,还没等你真把拳头挥出去,安保系统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呼啦一下就全启动了。监控那.............
  • 回答
    张家界一剧场所有观众均属高风险人群,涉及约 2000 人,座位无间隔,这个情况,说实话,让人听了就心里咯噔一下,感觉风险挺大的。怎么看这事儿呢?得从几个层面来说。首先,风险评估的失职。最直接的问题是,在疫情依然严峻的当下,如果剧院真的能够确定所有观众都是“高风险人群”,那么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管理.............
  • 回答
    27日,西安这座古城再次站在了疫情防控的风口浪尖。这次,管控措施升级,特别是“2天1人外出采购”暂停,以及“所有居民核酸阴性后才能出门”的要求,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2天1人外出采购”暂停:从“有限放开”到“严格管控”的转变此前实行的“2天1人外出采购”,可以看作是一种在疫情严峻形势下,试图在“.............
  • 回答
    看待一些人以九寨沟地震为由呼吁吴京捐款的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行为的合理性、动机、潜在的影响以及公众人物捐款的普遍性等。以下是较为详细的阐述:一、 行为的合理性分析:1. 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 公众人物,特别是像吴京这样拥有广泛影响力和商业成功的人士,通常被认为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这.............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监管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法律和伦理两个角度来详细阐述,并探讨对平台的惩罚可能性。 一、 如何看待“打着考古名义直播盗墓”的行为?1. 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掠夺: 不可逆的损失: 文物一旦被盗挖,其埋藏环境遭到破坏,很多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
  • 回答
    看到网上有人对“女王泡面”的《红楼梦》解读以及“鬼本红楼梦”的观点进行激烈批驳,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我们对于经典作品解读的多样性以及一些传统观念的碰撞。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咱们得说说“女王泡面”的红楼梦解读。这位UP主(或作者)之所以能引起这么.............
  • 回答
    关于将邓稼先的名字与批判杨振宁不爱国联系起来的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以及对“爱国”概念的不同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象征意义首先,邓稼先在中国人心目中,尤其是在科技界,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武.............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现象,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和愤慨。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 选择性反歧视,或者是 双重标准,即在反对针对自身群体(白种人)的歧视时表现得义愤填膺,但在对待其他族裔时,却可能潜意识地延续甚至主动实践着歧视行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我不是种族主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让人困惑的现象。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真心相信“神爱世人”,那么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和他人的互动,通常会流露出一种慈悲、包容和希望。他会努力去理解他人的难处,用爱去化解矛盾,对世界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相信即使有艰难,终究会迎来光明。然而,当这个人同时又会说出“天火焚城”这样的.............
  • 回答
    看待一些人否定汉服创新,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心结,是历史、文化、身份认同,以及现代社会变迁的交织。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长河中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汉服并非某一个朝代的.............
  • 回答
    看到有人热衷于宣扬自己的血统,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可以挖的东西可不少。我不是个历史学家,也没什么学问,但从平常看人、听人说话,也能琢磨出点门道。首先,得承认,血统这东西,自古以来就挺重要。以前嘛,大家日子过得跟现在的我们不一样,周围的世界可能就那么一小撮地方。所以,你属于哪个族群、哪个部落.............
  • 回答
    最近在网上闲逛,总会不经意间看到有人在晒“胶片风”的照片,配文里也常常带着“怀旧”、“复古”、“质感”之类的词。这股“胶片风”的风潮,感觉就像一股暖流,悄悄地渗透进大家的视野,也让我对这背后的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胶片摄影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数码摄影那么直接、.............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一谈起苏联就想到“高压”、“流氓”,一谈起中苏关系就纠结于“领土”,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认知和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意识形态宣传、以及时代变迁下的集体记忆塑造而成。一、苏联的“高压”标签:历史记忆的烙印“高压”这个词,与苏联的.............
  • 回答
    近年来,“中国要接管世界”这种论调在西方一些群体中甚嚣尘上,甚至被一些人拿来当作中国发展的负面标签。最近,英国一位前议员在面对此类谬论时,直接有力地反驳了对方,使其语无伦次,这场互动也恰好折射出西方社会中对中国存在的不少误解。要理解这种误解,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历史经验和地缘政治的惯性思.............
  • 回答
    网上将中国称为“你国”的现象,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背后折射出不少东西。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说坏。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有人这么说?这“你国”的说法,通常带着一种距离感,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跟直接说“中国”不一样,用“你国”的时候,说话的人好像把自己从这个国家切割开.............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浮现出不少面孔。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是新闻里提到的人物,也有一些是我自己经历过的场景。支持反战,然后又沉迷于战争游戏,这在我看来一点也不矛盾,反而还挺有意思的,而且这种矛盾背后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点。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下“玩游戏”和“真实战争”。这可能是最根本的一点。现实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