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些人否定汉服创新?

回答
看待一些人否定汉服创新,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心结,是历史、文化、身份认同,以及现代社会变迁的交织。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首先,我们得承认,“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长河中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汉服并非某一个朝代的特定服饰,而是指中国历史上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一个集合了历代发展、地域差异、民族融合的广义概念。从先秦的曲裾、深衣,到汉代的直裾,唐代的圆领袍、襦裙,宋代的褙子、袄裙,明代的袄裙、曳撒,这些在人们的认知里,都是“汉服”的不同形态。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否定“创新”呢?我倒觉得,与其说是否定“创新”,不如说是他们对“创新”的定义和边界存在着深刻的担忧和不确定性。 他们的出发点,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 “保护” 的心理。

1. 对历史的敬畏与“正统”的执念:

很多人热爱汉服,是因为汉服承载着他们对历史的向往,对汉民族文化辉煌时期的怀念。他们认为,汉服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当他们看到一些“创新”的汉服,例如将现代元素、西方剪裁、非汉民族服饰的图案或款式强行嫁接到汉服体系中时,他们会感到一种“被亵渎”或“被曲解”的愤怒。

他们心中的“汉服”,往往是对历史图像、史书记载中描绘的某种“理想化”或“经典化”的形象。他们害怕,一旦“创新”的闸门打开,那些他们珍视的历史痕迹就会被模糊,被“现代”的潮流所淹没,最终失去其本来的面貌和意义。他们担心,过度追求“创新”会变成一种“不尊重历史”的哗众取宠。

2. 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文化纯粹性的追求:

在当下这个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寻找和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时,会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汉服,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成为了他们表达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然而,这种身份认同的构建,有时会伴随着一种 “纯粹性” 的焦虑。他们害怕,一旦汉服融入过多的现代或外来元素,其“汉”的属性就会被稀释,甚至被“污染”。他们希望汉服能够代表一种相对“纯粹”的民族文化,以此来巩固和强化自己的文化归属感。当他们看到一些融合得不够“恰当”或“有争议”的创新时,会觉得是在“消解”汉服的民族内核。

3. 市场化的冲击与“真·汉服”的辨别:

近些年,汉服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汉服商家和品牌。这固然是好事,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一些商家可能会为了追求销量而忽视历史考据,或者在设计上进行过于大胆的“改良”,甚至出现一些蹭热度、打擦边球的“汉服”款式(例如所谓的“汉元素”但实际已经脱离了汉服形制)。

这导致了市场上充斥着质量参差不齐、形制模糊不清的“汉服”。对于那些真心热爱汉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历史和形制的人来说,这种市场乱象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忧。他们会更加警惕任何形式的“创新”,生怕被虚假的“创新”所蒙蔽,从而辨别不出“真正的汉服”。他们可能认为,“创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不走心”、“不负责任”。

4. 对“过度解读”和“网红化”的反感:

一些人对汉服的创新持否定态度,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汉服被一些所谓的“网红”、“博主”过度解读、过度娱乐化,甚至与某些不恰当的言论联系在一起。当汉服被简化成一种“网红道具”或者被贴上某些片面的标签时,那些真正尊重汉服、希望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推广的人,会感到反感。他们认为,“创新”不应该以牺牲汉服的文化内涵和严肃性为代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否定呢?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担忧,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攻击他们。 他们的出发点,很多时候是出于对汉服的热爱和保护。直接贴上“保守”、“守旧”、“杠精”的标签,只会加剧对立,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区分“改良”与“胡乱拼凑”。 真正的汉服创新,应该是建立在对历史形制、文化内涵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和“发展”。这种改良,应该是在不破坏汉服基本形制、不消解其文化意义的前提下,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穿着习惯,或者在工艺、材质上有新的突破。例如,一些在色彩、纹样、面料上的细微调整,或者在穿着便捷性上的优化,都可以被视为合理的创新。

而那些脱离历史依据,生搬硬套现代服饰剪裁、随意嫁接外来元素,甚至将汉服当作“Cosplay”道具的“创新”,则很容易引起“卫道士”们的反弹。

再者,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讨论是关键。 汉服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讨论。我们需要一个平台,让不同观点的人能够理性地沟通,分享各自的见解,而不是一味地互相指责。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转型和发展案例,思考汉服的未来之路。

最后,最重要的还是回归“文化”本身。 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承载的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审美和礼仪。任何形式的“创新”,最终都应该服务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汉服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形制”的争论,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精神,那将是汉服发展的一大遗憾。

总而言之,否定汉服创新的人,他们的情绪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因素,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身份认同的焦虑,还有对市场乱象的担忧。理解他们的出发点,理性分析“创新”的边界,并鼓励开放和尊重的讨论,才是促进汉服健康发展的正确之道。汉服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能够在大浪淘沙中,不断吸收养分,与时俱进,同时又不失其根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服指的是汉民族传统服饰,

丢失了汉民族、传统这俩任一,那也就不再是汉服。

一般题主这样提创新的不会是简单的搞个新花样或者新配色的创新,基本要么是魔改到连基本结构都没了,或者本身就跟汉服毛关系都没有的硬叫汉服。要完全自由的创新只管创新,但顺便把名字也创新创新,别硬要把新东西叫汉服。汉语汉字也一样,自己捉摸着平白发明一种语言文字,或者把汉语汉字魔改一番,那也不能叫汉语或者汉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待一些人否定汉服创新,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心结,是历史、文化、身份认同,以及现代社会变迁的交织。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长河中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汉服并非某一个朝代的.............
  • 回答
    看待一些人以九寨沟地震为由呼吁吴京捐款的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行为的合理性、动机、潜在的影响以及公众人物捐款的普遍性等。以下是较为详细的阐述:一、 行为的合理性分析:1. 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 公众人物,特别是像吴京这样拥有广泛影响力和商业成功的人士,通常被认为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这.............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监管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法律和伦理两个角度来详细阐述,并探讨对平台的惩罚可能性。 一、 如何看待“打着考古名义直播盗墓”的行为?1. 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掠夺: 不可逆的损失: 文物一旦被盗挖,其埋藏环境遭到破坏,很多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
  • 回答
    “男德”这个词,近些年确实在网上挺热闹的,它背后反映的是当下社会对男性角色的一种审视和期待,也夹杂着不少复杂的情绪和观点。要看待它,得把不同层面的东西都扒拉出来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男德”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冒出来。过去,咱们社会的传统观念里,男性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担,顶天立地,阳刚有力,.............
  • 回答
    看到网上有人对“女王泡面”的《红楼梦》解读以及“鬼本红楼梦”的观点进行激烈批驳,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我们对于经典作品解读的多样性以及一些传统观念的碰撞。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咱们得说说“女王泡面”的红楼梦解读。这位UP主(或作者)之所以能引起这么.............
  • 回答
    关于将邓稼先的名字与批判杨振宁不爱国联系起来的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以及对“爱国”概念的不同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象征意义首先,邓稼先在中国人心目中,尤其是在科技界,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武.............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现象,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和愤慨。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 选择性反歧视,或者是 双重标准,即在反对针对自身群体(白种人)的歧视时表现得义愤填膺,但在对待其他族裔时,却可能潜意识地延续甚至主动实践着歧视行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我不是种族主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让人困惑的现象。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真心相信“神爱世人”,那么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和他人的互动,通常会流露出一种慈悲、包容和希望。他会努力去理解他人的难处,用爱去化解矛盾,对世界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相信即使有艰难,终究会迎来光明。然而,当这个人同时又会说出“天火焚城”这样的.............
  • 回答
    看到有人热衷于宣扬自己的血统,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可以挖的东西可不少。我不是个历史学家,也没什么学问,但从平常看人、听人说话,也能琢磨出点门道。首先,得承认,血统这东西,自古以来就挺重要。以前嘛,大家日子过得跟现在的我们不一样,周围的世界可能就那么一小撮地方。所以,你属于哪个族群、哪个部落.............
  • 回答
    最近在网上闲逛,总会不经意间看到有人在晒“胶片风”的照片,配文里也常常带着“怀旧”、“复古”、“质感”之类的词。这股“胶片风”的风潮,感觉就像一股暖流,悄悄地渗透进大家的视野,也让我对这背后的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胶片摄影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数码摄影那么直接、.............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一谈起苏联就想到“高压”、“流氓”,一谈起中苏关系就纠结于“领土”,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认知和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意识形态宣传、以及时代变迁下的集体记忆塑造而成。一、苏联的“高压”标签:历史记忆的烙印“高压”这个词,与苏联的.............
  • 回答
    近年来,“中国要接管世界”这种论调在西方一些群体中甚嚣尘上,甚至被一些人拿来当作中国发展的负面标签。最近,英国一位前议员在面对此类谬论时,直接有力地反驳了对方,使其语无伦次,这场互动也恰好折射出西方社会中对中国存在的不少误解。要理解这种误解,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历史经验和地缘政治的惯性思.............
  • 回答
    网上将中国称为“你国”的现象,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背后折射出不少东西。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说坏。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有人这么说?这“你国”的说法,通常带着一种距离感,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跟直接说“中国”不一样,用“你国”的时候,说话的人好像把自己从这个国家切割开.............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浮现出不少面孔。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是新闻里提到的人物,也有一些是我自己经历过的场景。支持反战,然后又沉迷于战争游戏,这在我看来一点也不矛盾,反而还挺有意思的,而且这种矛盾背后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点。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下“玩游戏”和“真实战争”。这可能是最根本的一点。现实中.............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HIFI圈子里并不鲜见。很多对音质有着极致追求的“发烧友”,在面对音乐制作人使用的设备时,常常会流露出一种不屑,甚至是不理解的态度。这种情绪的产生,根源在于他们对“声音”的理解角度和出发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HIFI发烧友的核心诉.............
  • 回答
    《亮剑》被冠以“神剧”和“爽文”的标签,这背后其实藏着观众们对战争题材作品的一种复杂情感和期待。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说说“神剧”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神剧”往往不是指制作精良、艺术价值极高那种高高在上的评价,而是带有几分调侃和某种程度上的推崇。观众们用“神剧”来形容《亮剑》,很大.............
  • 回答
    高学历毕业生回乡做非遗传承人:传统技艺的新生与未来的展望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内卷”、“焦虑”的声音,也看到许多高学历人才在城市中追逐着光鲜亮丽的职业,为名企效力,或创业逐梦。然而,在这些主流叙事之外,也悄然涌动着一股力量,一群拥有大学甚至更高学历的年轻人,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回到.............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在两岸交流中比较复杂和敏感的现象。一些台湾人表面上友好,但在私下或网络上使用“支那人”等词汇辱骂大陆人,这种行为背后可能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成因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把历史的长河拉出来看看。 “支那”这个.............
  • 回答
    关于“我爸妈养我二十多年,现在成你们家的人了,他们什么也落不着,你还要嫁妆?”这种观点,在我看来,这其中掺杂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逻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观点的“情理”所在。这是一种非常朴实的情感表达,根源在于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和不舍。父母.............
  • 回答
    李雪琴的这句话:“要允许北大毕业的一些人没那么大的本事”,这句话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对名校光环、个人能力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复杂认知,以及对于“成功”定义的多元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这句话:一、 对“北大光环”的解构与理性认知 北大标签的期望值过高: “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