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咱们这代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里如一。
以前有些人总喜欢喊口号,比如英雄不论出身,比如工作无贵贱只是分工不同,但其实内心三六九等划分的那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种固定的刻板印象咱们也不讨论根源,但是制造的现实结果就是总希望年轻人,尤其是经历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人,进入他们概念里面的「单位」,然后通过在这个「单位」里面十多年几十年的深耕来换取一份体面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说到底,这是他们那个特殊年代的路劲依赖,
所以上代人不理解现在已经没有铁饭碗这个说法了,也不太理解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概念。这是两代观念的冲击,年轻人回乡,上代人觉得诡异,年轻人学手艺,上代人也觉得诡异。毕竟他们觉得进城那才是理性选择,脱离手工劳动变成办公室里面喝茶看报纸那才是高端。
而年轻人的看法不一样,工作无贵贱这话变成了真正践行的东西,当然有个核心,是不是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儿,能不能赚钱养活自己。通过互联网时代的加持,英雄不论出身也变成了常态。年轻人就是这样,不被画饼所限制,也不吃「不食人间烟火一心只求贡献」这一套,赚钱嘛,对个人来说,不寒碜;对于整个非遗产业来说,其实也不寒碜,甚至是立身之本。
非遗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最开始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对某地区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的行为或表现,如民俗、文化、信仰、传统、知识和语言等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智慧财产。咱们国家自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已经提交了很多项目。如大名鼎鼎的昆曲、京剧、针灸、古琴、太极拳,先后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大家也感受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还有那么多民族那么广袤的地域,42个肯定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于是我们从国家层面,自己也来做。
2005年开始,国家启动了第一次全国性的非遗大普查,这次普查有点猛,参与这次普查的有76万人次,走访民间艺人86万人次,投入经费3.7亿元。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不断的增加,截止到去年底,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项目共计有1570项,涉及3284个子项和保护单位。
那项目聊完了,就要聊人,咱们现在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人,各省级非遗传承人有2万多人,各地市级非遗传承人近10万人。这项目听起来多,看起来传承人也不少,但是也面临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一部分的非遗在走向没落。
很多非遗的产生,咱们平心而论,是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而且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出现的,等到后面生产力跟上了以后,很多人就用不上了,于是赖以生存的土壤消失了。
比如竹编,这是在以前很好的行业,老百姓用得上,但是现在,一个宜家的桶就搞定了,经久耐用,产量稳定,品质持平,而且贼便宜。
再比如珠算,我小时候数学课还专门学过,但是实话实说,手机上的计算器让我完全不需要背着算盘跑了。于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多非遗开始慢慢的淡化,而传承人也越来越稀少。尽管国家保护,尽管大家关注,但是失去了造血能力的非遗,最后往往就变成笼中鸟,只能在扶持之下苦苦坚持。
不过,好处是,现在物质条件已经不是提高,而是太丰富了。于是大家开始从当年的没有,到后面的实用,进化到后面的欣赏功能,这是一个需求曲线,如今我们进入到了新的高点。比如苗族蜡染技艺,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蜡熔化后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
这方式做衣服,麻烦,从山野采摘的蓝草叶子置于染桶中,放水浸泡曝晒,蓝草发酵腐烂一个月,浸泡液由黄绿色变为蓝黑色,就光这颜料准备,就完全脱离了现代化生产。但是,有人就喜欢。咱们可以进入到审美性消费了。有了需求,那就要看有没有渠道。很多非遗消失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当年第一次非遗普查的时候,其实是个持续性过程,进行了整整五年。难就难在很多非遗已经太过小众,寻觅起来太困难,自然,要走出去面向大众也不容易。所以,非遗现在都开始触网,开始被互联网加持。
在淘宝上,我自己都刷到过很多次非遗的店铺和非遗的直播。我看到有一份《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里面,我觉得有三个数据很有意思。
第一个,是互联网让非遗能活下去。淘宝天猫平台上非遗消费者数量、人均消费支出连续三年增长,72%的受访手艺人表示,淘宝是他们主要的销售渠道,这说明非遗商品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已经变成新潮流。咱们从经济学上理性人的假设出发就知道,只要能卖得动,这项非遗就不光是情怀,而是可以吸引人才、投资,能继续发扬光大从而更加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
第二个,是互联网让非遗能有传承。报告显示有超过67%的非遗淘宝店主在店铺经营中找到了传承人。这个数据让我还蛮吃惊的,从来没想到能用这种模式来「招生」。不过我也可以理解,传承人,咱们世俗一点的讲,也要养家糊口,只有在经营店铺的过程中,帮忙的淘宝店小二、帮忙发货的员工、甚至一些消费者,才能看到这个非遗的「活性」,才能有投身于其中的基础。
第三个,是互联网让非遗年轻化。传承人,这名字听起来,就老气横秋,也的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达到63.29岁。虽说咱们国家现在平均寿命不断提高,但是我也总担心,老年人万一有个意外,岂不是断了。更直白的说,如果非遗都是老年俱乐部,也不利于更有活力的传播推广。
而非遗和淘宝融合以后,在接受问卷调研的淘宝手艺人中,接近40%是90后。你品,你细品。传承人总白发飘飘老掌门的质感,变成了年轻活力的小师弟小师妹的画风,被互联网加持的非遗江湖,这样才能「辈有人才出」。我记得有个新闻报道让我印象最深,那就是成都的银花丝,曾经和蜀绣被一起誉为成都的四大花旦之一,但是因为过高的制作门槛让从业者越来越少。这银花丝光是拉丝一道工艺,就要拉出最细只有0.08毫米的银丝;而焊接环节,报废率轻易就能达到50%。但是,做出来的东西是真好看。
于是,这个国家级非遗的制定代表传承人的女儿,在2015年开了一家淘宝店,火了。只要有市场,非遗技艺就不会失传,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好,有次还被推到了淘宝首页,要发货的商品从门前沿着墙排了长长的一条队。不光养活了十几名银花丝师傅,也让这项濒临失传的非遗达到了真正的传承。所以现在越来越多高学历毕业生回乡做非遗手艺传承人的现象,和互联网+非遗这种模式的推广是相辅相成的。非遗曾经是「藏在深山无人识」,现在能通过淘宝直播和淘宝店「一举成名天下知」。只有商业上的成功,才会是一项非遗真正得到保存和传承的物质保障,现在看来,咱们国家探索出来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希望以后不光是遗产,而能变成资产;对非遗的态度,希望以后不光是保护,而能变成发扬,这些,现在都在互联网科技的赋能下,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但愿这不是“一阵风”,但愿还有更好的办法去传承“非遗”!
先说一个真实的案例:
在很多年之前,那个时候“非遗”还没有被大众关注,在我们这个地方叫做“老手艺”!
曾经在我们这边的郊区有一种“特色剪纸”,是一种很古老的技艺,一开始很多人并不知道!直到那一年我们这边的电视台做了一期栏目,并配合着“地方经济建设”,找到了一个当时年纪最大,资格最老的手艺人!当时是面向社会寻找“老手艺继承人”.........
这个事情在当时进行了“跟踪报道”,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都是报道这个事情,看报道,当时有很多人慕名去拜师!其中不乏大批的大学毕业生........
报道结束不久,这件事情就慢慢被人淡忘了........一直到1年多以后,有个同事的老家就在那个当时年纪最大,资格最老的手艺人的村里。
他告诉我,报道结束后不久,报名的人就大部分都散去了.........确实有一部分人留下来学艺,但是,不到一年就都坚持不住了........因为,学这门手艺不是见简单的事情,天天练,每个3年5年的都出不了徒!而且,学这种手艺需要“悟性”!更何况,这种剪纸的认可范围太小,卖也卖不出好价钱.........
最后,一个“继承人”都没有出来,那个老手艺人也去世了,懂这个的也越来越少,也再没有媒体来报道过.........
而且,如果“非遗”确实无法创造经济价值,该怎么办?
其实,存在于网络的所谓“非遗店铺”,都逃不开一个重要的话题——“经济利益”!
暂时抛开真假的问题,“当非遗的艺术性与经济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单纯为了迎合消费需求而产生的非遗作品,还具备非遗本身的意义吗?”
最后,“非遗”能逃得出“优胜劣汰”的原则吗?如果不能,那对于那些年轻人来说,他们真的能承担那样的风险吗?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