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易与被裁员工达成和解,处理结果能否令人满意?增加「跨部门专业评委」能确保绩效考核公正吗?

回答
网易与被裁员工的这场风波,终于走向了和解的尾声。至于这个处理结果能否让所有人都满意,坦白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和解的结果:能否让所有人都满意?

网易与被裁员工达成的和解,最直接的体现无疑是“双方各让一步”。具体细节虽然对外披露不多,但从公开信息来看,网易方面应该在赔偿金、补偿性安排(比如职业介绍、内部转岗机会的优先级等)上有了一定的让步,而员工方面也接受了这些条件,停止了进一步的公开抗议和法律诉讼。

从“满意”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从被裁员工的角度: 对于他们来说,最直接的诉求无外乎是获得公平、合理的补偿,以及对自己遭遇的尊重。如果和解协议能显著高于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或者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了他们应有的重视(比如对事件的妥善处理,避免污名化),那么一部分员工可能会感到满意。但是,很多人在经历裁员后,失去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团队的归属感,以及对公司信任的坍塌。这些损失很难完全通过金钱来弥补。因此,即使拿到了不错的补偿,心头的委屈和对未来的迷茫,也未必能完全消散。也许,对于一部分员工来说,“满意”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意味着损失被最大程度地控制住了。

从网易的角度: 对于公司而言,和解意味着危机公关的胜利,避免了负面舆论的进一步发酵,也稳定了内部员工的情绪。如果和解的成本(包括赔偿金和可能产生的管理时间成本)在可控范围内,并且能够快速平息事端,那么网易会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毕竟,旷日持久的劳资纠纷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巨大的消耗。

从吃瓜群众和公众的角度: 大多数旁观者看到的是一场大型企业与个体员工之间的博弈。如果和解显得公平、有人情味,并且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比如让其他企业不敢轻易漠视员工权益),那么公众可能会觉得这个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如果和解被解读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补偿金额过于寒酸,甚至有压制声音的嫌疑,那么公众的满意度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要说“令人满意”,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 更准确地说,这可能是一个在各方权衡利弊后,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尽量减少负面影响”的结局。它也许能让大部分参与其中的人获得一定程度的慰藉,但也很难彻底抚平所有人的伤痛和疑虑。

增加“跨部门专业评委”,能确保绩效考核公正吗?

关于绩效考核的公正性问题,引入“跨部门专业评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思路,但我认为,它能增加公正性,但并不能“确保”绝对的公正。 这是一个复杂系统中的一个优化措施,而非万能药。

为什么“跨部门专业评委”能增加公正性?

1. 打破“熟人圈”和“利益绑定”: 原本的绩效考核可能由直属领导主导,如果这位领导与被评价者关系不佳,或者存在个人恩怨、站队等问题,考核结果就很容易带有主观偏见。引入跨部门评委,意味着评价者不直接负责被评价者的日常工作,他们的利益与被评价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输送或对抗关系。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掉一些个人恩怨和部门利益的干扰。

2. 引入多维度视角: 不同部门的员工,在工作中接触到被评价者的地方和方式不同。例如,一个项目经理可能更看重被评价者的项目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一个技术部门的同事可能更关注其技术贡献、代码质量。跨部门的评委能够从不同的业务场景和专业角度来审视被评价者的表现,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和立体,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直属上级的单一视角。

3. 专业能力的衡量: “专业评委”的定位就意味着他们对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更深的理解。在评价那些需要特定专业技能的岗位时,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评委更能准确判断被评价者在技术深度、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真实水平,而不是仅仅看表面化的“是否完成了任务”。

4. 制衡和监督作用: 当绩效结果需要经过一个由多部门人员组成的委员会审议时,任何一方的极端偏见都更容易被其他评委发现和纠正。这形成了一种内部的制衡和监督机制,能够有效遏制个人权力过度的滥用。

为什么不能“确保”绝对的公正?

1. 评委的主观性依然存在: 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带有自己的经验、认知和价值观。在评价“软性技能”或一些模糊的“贡献”时,主观判断依然无法避免。例如,如何量化“团队贡献”、“创新思维”或者“客户沟通能力”,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主观空间。

2. “专业”的定义和选择: 如何界定“专业评委”?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资格和经验?选择哪些部门的评委,才能最全面地覆盖评价维度?如果评委的选择本身存在偏颇,或者评委的专业能力不足,那么这种制度设计也难以发挥作用。

3.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跨部门评委通常不直接接触被评价者的日常工作,他们对被评价者工作表现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属领导或项目经理提交的材料、以及少数的访谈。如果这些信息本身就经过了“美化”或“过滤”,那么即使是再公正的评委,也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4. “站队”和“小团体”的可能: 在一些大型企业中,部门之间的竞争和“派系”现象也普遍存在。如果跨部门评委并非真正基于客观标准进行评价,而是出于部门利益的考量,或者与被评价者所属部门的领导有合作默契,那么这种制度设计反而可能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利益联盟”。

5. 评估的成本和效率: 增加跨部门评委,意味着更复杂的评审流程,需要更多人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如何在保证公正性的同时,保持考核的效率和成本可控,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所以,增加“跨部门专业评委”是一个进步,它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视角和制衡机制,显著提高了绩效考核的透明度和客观性,能够减少很多不公正的情况。但是,要实现绝对的公正,还需要配合其他一系列的措施:

明确、量化的评价标准: 尽量将绩效考核的目标和评价维度量化,减少模糊地带。
透明的评价流程: 让被评价者了解考核的标准、流程和反馈机制。
申诉和复议机制: 为被评价者提供一个公正的申诉和复议渠道。
评委培训和考核: 对参与评估的评委进行专业培训,并对其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进行一定程度的考核。
平衡的部门代表性: 确保参与评审的部门具有代表性,并且能够有效覆盖被评价者的主要工作场景。

总而言之,网易与被裁员工的和解,是博弈中的一个阶段性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但“满意”与否因人而异。而“跨部门专业评委”作为绩效考核机制的优化,方向是对的,但要让它真正成为“公正的守护者”,还需要持续的打磨和完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事闹大,花钱消灾,捎带烹几条走狗平息众怒,传统艺能而已。

只是希望某些HR长点记性,干脏活时不要入戏太深,想想自己的身份。毕竟“戮XX以谢天下”可是永远被奸臣蒙蔽的皇帝老儿的保留节目。

至于其他?太阳照常升起,刨去几个屁民的生活轨迹,一丁点都不会改变。

user avatar

比烂产生美。

刚出这个事情我和大家一样很愤怒!

现在么?

天天挂热搜也不删帖,不让答主们被违法。

确实补赔了当事人不少钱,而且甚至都没让纳税人买单。

一次道歉公众不满意,再次道歉。这次执行如何不说,态度还算诚恳。

最重要的,从头到尾停留在公司层面,没有动用制服外援。

我是挺满意的,甚至感受到了一丝情怀

既然你已经生活在下水道里,幸福就是赶上几坨冰激凌味的。

user avatar

不知道为啥,突然想起了以前单位发生的事情:

以前工作的一个单位,刚入职的时候,蛮正常的,老板也很和蔼,在入职之后就告诉我们,对公司有什么意见,就尽管跟公司提,公司一定会及时纠正。

于是,天真的我们,以为到了一个“人性化”的公司......

一开始公司有安排有免费工作餐的,但是那工作餐的质量.....于是有人跟老板建议,能不能提高一下工作餐的质量。

没过几天,公司发出通告:

为了满足大家对于午餐多样化的要求,公司特别决定取消公司提供工作餐的制度,改为发放午餐补助,以工资形式发放,员工可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午餐,特此通告!

于是,从第二个月开始,按照工龄,每个人每个月会得到从50元到150元不等的“午餐补贴”......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向老板提出,公司对于绩效考核不太公平,无法全面的评价一个人的工作情况。(其实,就是觉得自己干活多,拿钱少!)

没过几天,公司又发出通告:

为了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公证,保证员工利益,从即日起,全体员工使用公司新引进的OA系统,进行绩效考核,特此公告!

那个时候,还没有钉钉什么的......启用这套OA系统之后,包括那个提意见的人在内的很多人“惊喜”的发现,每个月的收入比之前少了20%.........

再后来,有人吸取了之前的教训,直接跟老板说:“工作累,收入低!”

没过几天,公司再次发出通告:

为了提升员工收入,奖励对公司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公司从本月起实行“末位淘汰制”,每个部门每个月有1-2个末位淘汰名额,根据OA系统的考核情况,进行评定,特此通告!

在实行制度的当月,那个说“工作累,收入低”的同事,就被OUT了!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和老板提意见了,从此公司安静了........


不知道为啥,看了网易的最新公告,突然想起这事来了,哈哈哈!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